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日本血吸虫大陆株26KDa基因重组蛋白保护性免疫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rSjc26GST分别抗原可诱导宿主产生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力,获得免疫的小鼠虫贡荷与肝、脾组织中虫卵负荷均下降,减虫率与肝、脾减卵分别为30与57.11%、79.97%。ELISA测免疫鼠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明显升高。提示rSjc26GST作为日本血吸虫病候选疫苗矍有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用SDS-PAGE结合电渗洗脱的方法分离、纯化日本血吸虫重组32kD抗原(rSj32);用酶联免疫印迹技术(EITB)分析纯化抗原的免疫活性。用纯化抗原、日本血吸虫成虫抗原(AWA)和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分别检测慢性血吸虫病人、肺吸虫病人、肝吸虫病人、钩虫病人和健康人血清抗体。结果表明:纯化的rSj32分子量为37kD,有较好的免疫活性;用其检测日本血吸虫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虫源性抗原(AWA和SEA)无显著性差异。提示rSj32可代替AWA和SEA用于日本血吸虫病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干扰素 γ重组质粒对日本血吸虫组织蛋白酶B核酸疫苗在小鼠抗血吸虫作用的影响。 方法 将小鼠干扰素 γ基因PCR扩增片段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 1以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 1 IFN γ ,并与日本血吸虫组织蛋白酶B真核表达质粒VR10 12 Sj3 1一同免疫小鼠。小鼠分为 4组 ,其中实验组每鼠同时肌注VR10 12 Sj3 1及pCDNA3 1 IFN γ各 10 0 μg ,3个对照组分别为VR10 12 Sj3 1肌注 10 0 μg ,pCDNA3 1 IFN γ肌注 10 0 μg和载体VR10 12及pCHAN3 1肌注各 10 0 μg。共免疫 3次 ,每次间隔 2周。于末次免疫后两周免疫组化检测表达质粒在小鼠肌细胞的表达 ,于末次免疫后 3周经小鼠皮肤攻击感染 40± 1条日本血吸虫尾蚴。 45d后杀小鼠计算减虫率。 结果 VR10 12 Sj3 1及pCDNA3 1 IFN γ均在小鼠肌细胞表达 ,日本血吸虫Sj3 1核酸疫苗联合IFN γ重组质粒免疫可诱导小鼠产生 2 7 3 7%的减虫率 ,与日本血吸虫Sj3 1核酸疫苗单独免疫组比较减虫率显著 (P <0 0 5 )。 结论 IFN γ表达质粒能增强日本血吸虫组织蛋白酸B核酸疫苗的抗日本血吸虫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树突状细胞抗日本血吸虫感染保护性免疫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致敏树突状细胞抗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力。方法 利用SEA分别致敏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将致敏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分别免疫BALB/C小鼠3次,攻击感染6周后计数成虫和肝脏虫卵。结果 SEA致敏树突状细胞免疫小鼠诱导27.3%的减虫率和41.5%的减卵率,明显高于SEA致敏巨噬细胞组(22.0%和30.7%)和未致敏树突状细胞及巨噬细胞组(16.3%,27.3%和11.7%,17.0%),血清抗体水平于第6周达高峰。结论 SEA致敏树突状细胞具有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作用。  相似文献   

5.
6.
紫外线照射前后日本血吸虫尾蚴抗原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日本血吸虫尾蚴经紫外线(UV)照射后抗原成分的改变。方法:日本血吸虫尾蚴经UV(400uW/cm^2)照射1min后,取其可溶性抗原经照射尾蚴抗原(UVCA)与未经照射的尾蚴可溶性抗原(NCA)同步进行SDS-PAGE和免疫印迹试验。结果:经UV照射后,日本血吸虫尾缦新出现了Mr212000和82000抗原带,Mr116000,26000和16000抗原带浓度明显升高,NCA的M,67000分子仅能被UVCA免疫猪血清识别,而不能被感染猪血清识别,Mr79000和94000与免疫猪血清的反应也明显强于感染猪血清,结论:UV照射后新出现或含量增加的抗原成分以及仅免疫猪血清所别的抗原分子可能是照射尾蚴激发高度保护性免疫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从噬菌体随机肽库中筛选出能模拟日本血吸虫抗原表位的短肽分子,并测定其作为疫苗候选分子的潜能。方法 分别用正常及感染日本血吸虫的东方田鼠血清筛选在丝状噬菌体表面表达的随机十二肽库。经三轮亲和筛选后,随机挑取噬菌体克隆用ELISA检测其与日本血吸虫抗血清的反应。用混合噬菌体免疫小鼠并进行攻击感染。结果 随机挑取的12个克隆中,感染东方田鼠血清来源的噬菌体有10个克隆为阳性,正常血清来源的噬菌体有7个克隆为阳性。用感染东方田鼠血清筛到的噬菌体免疫小鼠诱导了部分保护作用(22.6%)及较高的肝卵减少率(68.9%)。然而,正常东方田鼠血清筛到的噬菌体没有保护效果。结论 感染及正常东方田鼠血清筛到的模拟表位具有免疫原性,提示随机肽库技术在日本血吸虫疫苗研制中有其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8.
应用日本血吸虫成虫31/32KD抗原诊断血吸虫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
采用单克隆抗体检测循环日本血吸虫抗原SJ70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
人工合成的10个不同血吸虫多肽片段对小鼠进行免疫保护实验,采用200μg/只皮下注射,共免疫3次,每次间隔1周,末次免疫后2周,以(40±2)条日本血吸虫正常尾蚴攻击感染。另设不免疫攻击感染日本血吸虫的小鼠为对照组。实验组小鼠分别获得10.7%~73.6%的减虫率、23.0%~75.9%的减卵率和-11.22%~66.78%的虫卵结节减小率。各实验组血清抗体均为阳性,随时间的延长有增高趋势。实验提示,以寡赖氨酸为母校,连接4个或8个抗原肽的多肽抗原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具有疗效考核价值的抗原--抗体检测系统。方法:用日本血吸早不同发育阶段抗原(AWA、AMA、AESA、SEA、SIEA)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慢性血吸虫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G及IgG4并测定肺吸虫病人、肝吸虫病人和健康人血清的交叉反应性。结果:不同发育阶段抗原-IgG检测系统间对慢性血吸虫师人、肺吸虫病人、肝吸虫病人和健康人血清测试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慢性血吸虫病人  相似文献   

12.
采用日本血吸虫(大陆株)融合蛋白加福氏佐剂免疫小鼠,攻击感染后,不但可减少虫负荷(减虫率为29.2—51.0%),还可降低血吸虫雌虫的产卵量(减卵率为52.1—74.3%),血清抗体在初次免疫后3周即明显升高,并持续维持较高的水平。结果表明,经大肠杆菌表达的日本血吸虫重组融合蛋白能诱导抗攻击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力,可望作为混合多价疫苗的候选组份而大规模的生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日本血吸虫 (中国大陆株 ) 2 2 .6ku抗原 ( Sj2 2 .6)编码基因用作核酸疫苗的可行性。方法 用新设计的引物以 PCR法对 Sj2 2 .6编码基因进行改造 ,然后亚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 p CMV -β并转化入大肠杆菌 JM 10 9。结果 提取重组质粒经酶切分析 ,筛选出了含有正向插入片段的阳性重组质粒。结论 此阳性重组质粒可用于核酸疫苗等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15.
日本血吸虫可溶虫卵抗原(SEA)与血吸虫病人和兔血清的免疫印斑反应结果表明:SEA中有七咱不同分子量的蛋白为主要血清学反应成分,其中≤26KD、7KD及96KD组分蛋白在血吸虫病检查中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尤其是抗7KD和96KD抗体在治疗兔的血清中消失较早。  相似文献   

16.
日本血吸虫病(Schistosoma japonicum)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目前主要流行于中国、菲律宾与印尼,中间宿主为钉螺(Oncomelania)。据估算,目前有1亿多人口和几千万头家畜受威胁,感染者近100万,感染牛20万头,其中中国血吸虫病疫情数度出现反复,局部地区疫情回升明显,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用纯化的日本血吸虫31/32kd蛋白(Sj31/32)辅以polyalphaoiefin(PAO)佐剂免疫小鼠,同时比较了Sj31/32辅以福氏完全佐剂(FCA)对小鼠保护性免疫力的影响。Sj31/32+PAO组小鼠减虫率为43.17%,肝减卵率为67.02%,Sj31/32+FCA组小鼠减虫率为28.74%,肝减卵率为64.24%,Sj31/32组小鼠减虫率为26.99%,肝减卵率为51.  相似文献   

18.
日本血吸虫排泄分泌抗原的生化及免疫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观察仔兔血清抗体动态变化,探讨家兔日本血吸虫病先天性传播的免疫学规律。方法 5只怀孕晚期母兔分别人工感染50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只,仔兔出生后43天起每2周采血收集血清,至仔兔发育成熟(约出生后113天)。分别运用日本血吸虫成虫抗原(AWA)和可溶性虫卵抗原(SEA),ELISA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G、IgM抗体,观察动态变化。结果 仔兔先天性感染率为60%(12/20),其中5只双性感染,7只单性感染。20只仔兔,抗AWA-IgG、抗AWA-IgM抗体检测始终呈阴性;抗SEA-IgG检测,5只双性感染仔兔有4只于出生后57天起陆续呈阳性,其余16只始终为阴性;20只仔兔抗SEA-IgM也始终呈阴性。结论 先天性感染日本血吸虫病的仔兔呈低免疫应答状态,可能存在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