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95年美国两所独立的研究单位相继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成功地从非甲 戊型肝炎患者中分离发现了一种新的病毒 ,分别命名为庚型肝炎病毒 (HGV)和GB病毒 C(GBV C) [1,2 ] 。后来证实它们是同一种病毒的不同的变异株。现在常将它们统称为庚型肝炎病毒 (HGV)。因为HGV广泛存在于普通人群且可通过血液传播 ,所以 ,围绕HGV的性质 ,HGV的危害以及输血传播HGV等方面有大量的研究。本文就HGV的生物学、流行病学、致病性及与输血安全的关系做一综述。1 HGV的生物学HGV基因结构与HCV相似 ,是黄病毒科的单股正链RNA病毒 ,直径 5 0~ 10 0…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庚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G virus,HGV)在老年乙型肝炎患者中感染状况。方法:使用基因重组的抗-HGV NS5单克隆抗体,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方法,对36例老年乙型肝炎肝穿活检组织进行HGV抗原检测。结果:检出率为8.3%,显示病毒抗原在肝组织中的分布和免疫表达特点。结论:在老年乙型肝炎患者这一特殊人群中,HGV的重叠感染比HGV的单一感染有其更广泛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庚型肝炎病毒被发现以来,国际医学界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国内学者也对其进行了研究。为了解本地区HGV的感染状况.本文对202名职业献血员及108名健康人进行丁HGVRNA、HGV抗体的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庚型肝炎病毒广泛存在于一般人群中,通过献血者的血液输血,导致受血者发生庚型肝炎。该文就庚型肝炎病毒的流行病学、肝损害、输血相关庚型肝炎及实验室检测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输血传播庚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GV/GBV C是近年发现的新型肝炎病毒 ,能够引起非甲~非戊型肝炎 ,HGV/GBV C广泛存在于输血后肝炎及献血员中。目前实验室检测HGV/GBV C感染主要依靠RT PCR和ELISA。本文就RT PCR及ELISA检测HGV/GBV C的实验条件和HGV/GBV C在供血员中的感染情况及其引起输血后HGV/GBV C感染率进行介绍 ,并根据目前文献提出了今后输血传播HGV/GBV C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7.
近年来已经明确,除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以及巨细胞病毒、EB病毒外,还存在一种能引起肝功能损害的病毒,进一步明确该病毒主要通过输血传播,与其相关的肝炎被称为庚型肝炎(HG)。本文拟对其发现过程、分子生物学、流行病学及临床各方面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8.
输血后庚型肝炎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输血后庚型肝炎的发病率,1997 年2 月开始,我们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102名住院输血病人进行了12 个月的随访研究。113 名献血员提供的113 份血液中单纯ALT 异常率3.5 % (4/113) ,抗- HGV阳性率8.9 % (10/113) ,抗- HCV 阳性率3.5 % (4/113) ;输血后HGV 感染率为3.8 % (4/102) ;10 人输入抗- HGV 阳性血,输血后HGV 感染4 例,其中PT- HG2 例,PT- HG潜伏期38 ~62 天,平均45 天;抗- HGV 最早检出时间为输血后38 天,最迟为96 天,平均为63.5 天;PT- HC发病率为4.9% (5/102) ,5 例PT- HC 中4 例输入抗- HCV 阳性血,1 例输入单纯ALT异常血,PT- HCV 感染率为100 % ,证实HGV 可经血传播,HG 的慢性化程度较高,HGV可形成慢性携带;抗- HCV 阳性血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相似文献
9.
10.
杨守纯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1997,(6)
庚型肝炎病毒的研究现状杨守纯庚型肝炎病毒是1995年在国际上刚被人发现的人类致肝炎病毒。随着检测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的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建立,使大部分非甲非乙型肝炎得以分型诊断,但急慢性输血后肝炎、散发性或暴发性肝炎中,仍有10%~20... 相似文献
11.
庚型肝炎病毒和GB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GV和GBV是近两年发现的新肝炎病毒,引起非A~E肝炎。目前实验室检测HGV和GBV感染主要靠RTPCR。本文就RT-PCR检测HGV和GBVRNA的临床标本处理,引物设计,扩增条件,产物检测和目前临床应用研究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12.
输血传播庚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GV/GBV-C是近年发现的新型肝炎病毒,能够引起非甲-非戊型肝炎,HGV/GBV-C广泛存在于输血后肝炎及献血员中。目前实验室检测HGV/GBV-C感染主要依靠RT-PCR和ELISA。本文就RT-PCR及ELISA检测HGV/GBV-C的实验条件和HGV/GBV-C在供血员中的感染情况及其引起输血后HGV/GBV-C感染率进行介绍,并根据目前文献提出了今后献血传播HGV/GBV-C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输血路径在临床输血护理中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输血路径在临床输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1~12月在肾内科、消化科住院需输血的患者160例,以1~6月份的8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7~12月份的8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对照组按常规输血流程进行操作,实验组按输血路径进行操作.比较两组护士对输血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差错发生率、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两组在护士对输血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患者的满意度方面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差错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输血路径应用于临床输血护理,可规范输血操作流程,减少差错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成分输血在大量输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输血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2010年1月至2013年7月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接受大量输血治疗的临床患者6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患者成分输血后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值均较输血前显著升高(P〈0.05),成分输血以红细胞悬液为主,其次为血浆、血小板以及冷沉淀等。结论经合理的成分输血可有效满足大量输血患者的输血需求,提高患者的Hb、WBC、BPC值,改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8.
19.
潘爱兰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3(15):1595-1595
随着输血技术在临床治疗的广泛应用,节约用血和安全输血已成为输血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异体输血有传播疾病的危险并可能伴随各种不良反应,所以自体输血代替异体输血成为当前患者手术治疗的首选输血方案。特别是术前贮血可使许多手术患者得以安全的临床治疗。同时又可以确保稀有血型患者的血源。笔者对我院近两年术前自身输血的应用与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在本世纪90年代初已公认甲乙丙丁戊五型肝炎病毒,并且目前对这5种肝炎病毒已有了灵敏的特异性检测方法,但临床上仍有10%~20%不明原因的经血或非经血途径传播的肝炎,提示可能存在新型肝炎病毒。因此,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致力于探索新型肝炎病毒,并于1995年取得了重大研究进展。美国Abbott公司的Simmons等和Genelabs公司的Kim等以及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Bradley等相继报道,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一种新型肝炎病毒——庚型肝炎病毒(HGV)。现将庚型肝炎(HG)和HGV的基因结构、病原学、流行病学与临床、实验室诊断、治疗和预后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