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瞿鹰  林海  张敏 《重庆医学》2004,33(9):1372-1372
目的探讨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75例VBI患者的椎动脉MRA及TCD的检查进行进行分析.结果 TCD的阳性率为96%,椎动脉MRA的阳性率为69.33%.结论椎动脉MRA与TCD的联合检查对VBI的病因诊断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诊断方法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峰  王慧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9):402-404
目的分析、探讨TCD、CDFI和椎动脉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价值和意义。方法共30例患者,男16例,女14例,年龄41岁 ̄72岁,平均年龄53.89±9.27岁。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分别进行椎动脉MRA、TCD和椎动脉超声等检查。结果30例患者中椎动脉MRA异常18例(60.0%),TCD异常23例(76.7%),椎动脉B超异常17例(56.7%)。结论椎动脉MRA、TCD和椎动脉超声3种方法合用,有助于全面客观诊断椎基动脉供血不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椎动脉MRA、TCD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82例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患者进行椎动脉MRA、TCD及椎动脉超声检测,观察其异常情况。结果:82例患者中椎动脉MRA异常27例(65.85%),TCD异常32例(78.05%)。结论:对椎动脉MRA、TCD联合检查有助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4.
转颈屈颈仰头和TCD MRA与椎动脉狭窄性眩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转颈、屈颈、头后仰试验与经颅多普勒(TCD)、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与椎动脉(VA)狭窄性眩晕的关系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41例眩晕患者经转颈、屈颈、头后仰检查疑VA供血不足,分别行椎-基底部TCD和MRA检查.结果:转颈、屈颈、头后仰检查可诱发患者眩晕症状,其中左右转颈32例,屈颈和头后仰25例.TCD检查双侧VA血流不对称30例.椎动脉MRA双侧不对称39例,其余2例为双侧椎动脉狭窄.结论:转颈、屈颈、头后仰试验诱发患者眩晕,对临床初诊椎动脉狭窄有重要参考价值,TCD诊断椎动脉狭窄准确率相对较高,MRA确定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准确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延晓勇  杨兴亮  崔胜宏 《安徽医学》2013,34(9):1389-1391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经临床及影像检查确诊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36例患者,全部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MRA检查,对MRA、DSA对后循环血管异常的显示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MRA检查显示左椎动脉狭窄11例,左椎动脉起始变异3例,左椎动脉迂曲5例。右椎动脉狭窄8,右椎动脉迂曲2例,基底动脉狭窄2例,大脑后动脉狭窄5例,MRA检查血管后循环血管异常率与DSA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A可良好显示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走行情况,异常血管检出率与DSA无显著差异,可为诊断、治疗提供有效支持。  相似文献   

6.
庄丽  姚刚亮 《农垦医学》2012,34(4):331-332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脑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提供方便可靠的检查方法.方法:对经TCD检查确诊为脑动脉狭窄的247例患者均行MRA检查,对这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247例患者中TCD提示有MCA狭窄的97例,MRA显示MCA 89支狭窄,均为M1段水平段狭窄,远端分支减少或缺如,与TCD相合率91.7%.TCD提示ACA狭窄24例,MRA显示19支ACA狭窄,与TCD相符率79.2%.TCD提示ICA1狭窄50例,MRA显示38支ICA1狭窄,均为颈内动脉终末端狭窄,与TCD相符率76.0%.TCD提示椎-基底动脉狭窄76例,MRA显示52支椎-基底动脉狭窄,与TCD相符率68.4%.结论:TCD检查能准确判断所探及血管的功能状态,较早且敏感地反映脑血流动力学改变;MRA检查可直接显示血管的形态改变,进一步明确诊断.而TCD与MRA联合应用,可以提高脑动脉狭窄的正确诊断率.TCD具有无创伤性,方便经济,可动态实时反复或床旁检测等优点,可作为MRA检查前的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后循环缺血(PCI)的联合诊断价值。方法采用TCD和BAEP技术对128例临床诊断为PCI的患者进行检测,评价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的血供情况,同时对BAEP各波潜伏期(PL)、峰间潜伏期(IPL)进行分析。结果 128例患者中TCD异常率为75.0%(96/128);BAEP异常率为68.7%(88/128)。TCD和BAEP总异常率为87.5%(112/128)。TCD、BAEP、TCD+BAEP 3种方法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CD、BAEP在PCI诊断中各具优势,分别从神经电生理和血流动力学方面为PCI的诊断和定位提供有价值的客观依据,联合应用能更全面地反映病情,提高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椎动脉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3种方法联用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价值和意义。方法:2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分别行TCD、MRA及BAEP检测。结果:PCD检测异常为95.5%(21/22) ,椎基底动脉异常者占异常者的比例为80.9%(17/21);椎动脉MRA(包括颅内、外段)检测异常率为81.8%,主要表现为单或双侧椎动脉变细、变直、迂曲、粗细不均及血流信号减低;BAEP检测异常率为72.7%(16/22);TCD、MRA均异常者占81.8%(18/22);TCD、BAEP均异常者占68.2%(15/22);3项检查均异常者占54.5%(12/22),其中结果较一致的占75.0%(9/12)。结论:3种方法合用从不同角度为VBI时椎基底动脉系统异常提供了较好的非侵入性检查手段和较全面的客观依据,且提示VBI时椎动脉血管变细、迂曲,血流速度降低,相应供血区神经细胞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9.
李艳萍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8):83-84,86
目的 探讨中-青年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VBAIV)患者TCD、BAEP、EEG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20例眩晕患者及100例正常对照组分别进行TCD、BAEP、EEG检测.结果 试验组TCD异常98例(81.6%),BAEP异常88例(73.3%),EEG异常18例(15%);对照组TCD异常23例(23%),BAEP异常7例(7%),EEG异常5例(5%).结论 TCD用于脑血流动力学分析,BAEP反映脑干功能,EEG可了解脑功能情况,三者联合检查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und,TCD)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ghy,MRA)的对比分析,探讨TCD诊断颅内动脉狭窄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方法 边续收集2013年6月—2015年6月于该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先行TCD检查,1周内行MRA检查,以MRA为诊断标准,计算TCD诊断各血管狭窄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 共收集符合诊断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25例,TCD检出狭窄动脉499条,其中大脑中动脉(MCA)216条.大脑前动脉(ACA)92条,大脑后动脉(PCA)102条,颈内动脉虹吸段(CS)56条,椎动脉(VA)63条,基底动脉(BA)72条.MRA检出狭窄动脉446条,其中MCA 184条.ACA 39条,PCA 85条,CS 49条,VA 38条,BA 51条.TCD诊断MCA、ACA PCA、CS、VA、BA各组血管狭窄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92.75%、89.32%,79.53%、75.21%,82.64%、80.27%,97.32%、95.37%,96.27%、91.58%,94.20%、70.35%.结论 TCD诊断颅内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常规初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赵东亚 《医学综述》2011,17(12):1835-1837
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症状之一,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减少是眩晕发生的常见原因之一。而椎动脉优势可产生不对称的血流模式,对血管壁产生不对称的机械作用力,从而加重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促使血管狭窄,影响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流动力学,使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供应减少,导致眩晕的发生。现就椎动脉优势与眩晕关系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我院15例经肱动脉行同侧椎动脉支架成形术的经验,评估其可行性、安全性及成功率,为临床中进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提供一个新的手术入路。方法选取同期存在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指征的患者共30例,按入路血管分为经肱动脉入路组及经股动脉入路组,各15例。比较两组椎动脉狭窄改善情况、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进行椎动脉支架植入术,两组穿刺成功率均为100%,手术成功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支架膨胀均良好,术后狭窄处血管改善情况均良好。且术后两组患者均无一例发生穿刺部位血肿。经肱动脉入路组术前椎动脉平均狭窄率为86.7%,术后下降至6.7%;经股动脉入路组术前平均狭窄率为73.3%,术后下降至6.7%。两组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术后存在的狭窄均10%。结论经肱动脉行同侧椎动脉支架植入术这一入路方式安全可行,手术成功率高,可作为新的血管介入方式进行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彩超对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BAI)的诊断价值。方法 :观察 5 0例健康人和 80例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椎动脉 ,测量其内径 (D)、收缩期峰值流速 (PSV)、阻力指数 (RI) ,并进行比较。结果 :(VBAI)患者的患侧椎动脉内径明显小于健康人 (P<0 .0 1) ;PSV低于健康人 (P<0 .0 1) ;RI高于健康人 (P<0 .0 1)。结论 :彩超诊断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探讨椎动脉畸形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采用椎动脉造影及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象(MRA),对31例颈性眩晕病例进行了检查。结果:有5例椎动脉畸形;其中2例为右侧椎动脉发育不良,1例为左侧椎动脉发育不良,1例为左侧椎动脉缺如,1例为双侧椎动脉走行异常。5例中有3例会并枕颈畸形。椎动脉畸形组和正常组比较,手术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但病程和体征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椎动脉畸形基础上,如果出现颈椎不稳,则容易发生颈性眩晕,颈椎融合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椎动脉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为椎动脉的重建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 2 2具 4 4侧经防腐处理的成人尸体标本上 ,观察椎动脉颅外部各段的走行、分支情况 ,测量各段起点的外径、长度。结果椎动脉第 1段起点的外径左侧为 4 .35± 0 .78mm ,右侧为 3.97± 0 .5 6mm ,长度左侧为 4 0 .1± 5 .8mm ,右侧为 39.6± 9.3;第 2段起点外径左侧为 3.5 6± 0 .6 7mm ,右侧为 3.0 4± 0 .82mm ,长度左侧为 5 9.8± 7.3mm ,右侧为 6 0 .2±6 .9mm ;第 3段起点外径左侧为 3.0 3± 0 .4 8mm ,右侧为 2 .98± 0 .75mm ,长度左侧为 38.7± 2 .5mm ,右侧为 39.2± 3.1mm。结论椎动脉颅外部各段测量结果对椎动脉重建术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狭窄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35例症状性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行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34例患者成功植入球囊扩张支架,1例未能成功,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果 术后见椎动脉开口狭窄程度明显改善.所有患者均作临床随访,症状改善,9例患者获得脑血管造影随访,其中1例出现约50%的再狭窄.结论 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其长期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17.
杨凯  王峰 《中外医疗》2012,31(36):21+23-21,23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支架置入治疗椎动脉开口处狭窄的患者共52例。41例患者随诊6~18个月,平均(13±5.2)个月。结果手术全部成功,随诊期间缺血事件发生率4.9%,4例出现再狭窄。结论支架置入治疗成功率高,疗效满意,降低了患者再次发生症状性缺血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颈椎横突孔和椎动脉的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观察150个正常成人离体颈椎(C3-C6)的横突孔和30具成人尸体(男18、女12)的椎动脉,测量两侧横突孔的内径、横突孔-钩突间距和椎动脉在第六颈椎横突孔下方的外径。观察结果,横突孔的横径左侧为6.82±0.75mm,右侧为6.71±0.86mm;横突孔的失状径左侧为5.68±0.82mm,右侧为5.45±0.76mm。椎动脉的外径左侧为3.80±0.65mm,右侧为3.20±0.45mm。结果表明,正常横突孔的内径明显大于椎动脉的外径,但横突孔内壁骨质增生或钩突增生突入孔内,并压迫椎动脉时,会引起椎动脉型颈椎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椎椎体失稳性椎动脉狭窄与临床之间的内在关系。方法对颈椎椎体失稳性椎动脉狭窄511(男262,女249)例患者采用X线多位片、颈椎MRI和部份头颅MRI、TCD检查结果与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颈椎体失稳性椎动脉狭窄有多种临床表现,如头昏头痛、眩晕、耳鸣、恶心、呕吐、听力减退、耳后疼痛、视物不清、行走不稳、言语不清、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X线多位片和颈椎MRI可准确显示颈椎椎体失稳,TCD可显示椎-基底动脉狭窄和供血不足。结论临床表现,颈椎影像学检查及椎动脉血管检查相结合对颈椎椎体失稳性椎动脉狭窄的确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椎动脉椎前段血流频谱变化对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76例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的超声血流频谱特征,对照CTA结果,对比分析重度狭窄组与非重度狭窄组椎动脉椎前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健侧与患侧收缩期峰值流速比值(PSV1/PSV2)、阻力指数(RI),加速时间(AT)、加速度(AV)、健侧与患侧加速度比值(AV1/AV2)等指标的统计学意义;应用ROC曲线分析以上指标对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共发现椎动脉起始部狭窄76例,均为单侧,其中,轻度狭窄30例,中度狭窄19例,重度狭窄27例.重度狭窄组与非重度狭窄组对比,PSV、PSVVPSV2、RI、AT、AV、AV1/AV2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诊断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的指标中,AV1/AV2、PSV1/PSV2、AT曲线下面积均>0.9.PSVVPSV2=1.37时,诊断重度狭窄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98.2%;AV1/AV2=2.08时,诊断重度狭窄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99.5%;AT=0.11s时,诊断重度狭窄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99.8%.结论:椎动脉椎前段血流频谱分析对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