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人参作为经方的常用药材,《神农本草经》载其“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补五脏常配伍附子、干姜、炙甘草、桂枝,如炙甘草汤、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理中汤、吴茱萸汤、四逆加人参汤、附子汤、侯氏黑散等。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常配伍龙骨、牡蛎、茯神,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茯苓四逆汤。除邪气常配伍生姜、大枣、炙甘草,如柴胡类方、竹叶汤、厚姜半甘参汤、鳖甲煎丸、木防己汤、桂枝新加汤等。目睛的正常功能依赖于五脏六腑之精气的上荣,故明目亦是人参补五脏的体现。主开心常配伍炙甘草、大枣等,如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旋覆代赭汤、桂枝人参汤。除《神农本草经》所载功效外,张仲景运用人参还有新的发展,人参救阴津,气化为津以止渴,如玉壶丸中人参、天花粉治疗渴饮无度,白虎加人参汤治疗上消口渴;人参味甘,补益中土脾脏,微苦可补中祛邪以止呕,如吴茱萸汤治疗肝胃虚寒之呕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疗寒热格拒之呕吐。  相似文献   

2.
辛散补肝的理论源于《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这是《内经》治疗肝病的基本原则之一,于临床立法用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里所谓“辛”,是指药物之味,“欲散”,是指肝之性质。肝之特性,欲散而苦敛,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疏泄条达,则宣畅气血,气血调  相似文献   

3.
魏玉横组方思想再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玉横一生倡导“补肝” ,在所辑《续名医类案》一书中既创“一贯煎”以峻补肝肾胃阴 ,又用“一气汤”重补脾肾之阳。精心选录了前人冯楚瞻大量“一气汤”医案载于书中 ,提示后人“肝为内伤之本” ,“肝血自当养 ,肝气不可犯” ,“补肝”组方用药当肝体、肝用兼顾 ,足三阴并重 ,土金水一气以贯之。  相似文献   

4.
归脾汤的临床应用张之梅(河南省新乡市市政工程处医务所,453003)主题词归脾汤/治疗应用;神经衰弱/中医药疗法;贫血/中医药疗法归脾汤,始载于宋代严用和《济生方》,用治于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仲。降及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对本方有所发挥,...  相似文献   

5.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上卷之脾胃胜衰论,并且本方为该书治疗脾胃病的代表方剂之一。李东垣将该方定名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是与他本人的学术思想密不可分的。他认为“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而饮食不节则伤胃,劳倦过度则伤脾,脾胃受损使受纳运化失职,元气不足,终致阳气下陷,阴火上乘。故东垣以补脾胃,泻阴火,升下陷之阳气为法,创立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对于方名中之“阴火”二字,历代医家有不同说法:有人认为是一般大热烦渴宜用寒凉的实火;有人认为是常见阴虚发热而用滋阴的虚火;尚有医者认为是“阴盛格阳”的假火。我们更推崇如下一种观点:即阴火为饮食,劳倦失于调节,致伤脾胃,脾胃中元气下陷所导致肾肝的相火离位,上乘脾胃,干扰心包,所以谓之阴火;手足厥阴经脉上下相连,故又称“包络之火”。  相似文献   

6.
张氏定心汤应用体会牛晓亚(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定心汤/治疗应用,冠心病/中医药疗法,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药疗法“定心汤”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是清代医家张锡纯专为治心悸怔忡而设之方。方中含龙眼肉、酸枣仁、山萸肉、柏子仁、生龙牡、生乳香、...  相似文献   

7.
当归芍药散加味临证治验李燕梅(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当归芍药散/治疗应用,结肠炎/中医药疗法,医案当归芍药散出自张仲景的《金匾要略》,由当归、芍药、川芎、茯苓、泽泻、白术六昧药物组成,为调肝养血,补脾利湿之剂。余常临证加味治疗多种病证,疗...  相似文献   

8.
归脾汤一方出自《济生方》,方中由白术、茯神、黄芪、人参、龙眼肉、酸枣仁、木香、甘草、生姜、大枣等十味药组成,《校注妇人良方》又补入当归、远志,总共十二味药,用于心脾两虚及脾不统血所致之心悸怔仲、失眠健忘、妇女月经提前,崩漏等。方中人参“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可补气、生血,养心益脾;黄芪、白术、甘草、姜枣益气补脾;当归、龙眼肉养血补益心脾;茯神、酸枣仁宁心安神;远志交通心肾而安志宁心。  相似文献   

9.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中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伤寒论》称之曰:“旭痹”;《金匮要略》称之曰:“历节风”;《于金要方》称之日:“痛风”。在病因上《内经》日:“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等的论述。著名的方剂有:“乌头汤、桂枝芍药知母汤、蠲痹汤、大活络丹、小活络丹、追风透骨丸、和合二仙丸……”,现代医家有焦氏的“旭痹冲剂”,  相似文献   

10.
芍药甘草汤,方出张仲景《伤寒论》。该方由“白芍、炙甘草各四两”组成,主治足挛急。笔者本着上方甘酸相合,酸味入肝、补肝,肝得酸补,筋得酸润而不拘缩及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的理论,又结合现代研究证明,此方有镇静、镇痛及松弛平滑肌、横纹肌这一事实,特将上方剂量做适当调整,且甘草用生不用  相似文献   

11.
甘麦大枣汤(以下简称本方)首见《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治。脏躁发病多由情志抑郁或思虑过度致肝郁化火,脏阴受损,虚火内扰,心神不宁所致。其治疗大法,遵《内经》“肝若急,急食甘以缓之。”以及《难经》“损其肝者益其中。”本方以小麦养心液安心神,灸甘草、大枣甘润补中缓急。虽然药仅三味,但叶天土谓“本方药似平淡,可愈疑难大症。”谢氏认为是一张心、肝、脾三脏兼治之方。  相似文献   

12.
“口疳”主要是指口腔溃疡。中医认为多由饮食不节、七情所伤、劳逸不当所致,病位涉及心、肝、脾、肾,病机为心脾积热,郁火上炎。治疗以升阳泄热、引火归原为要。升阳散火法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其中的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都体现着升阳散火,“火郁发之”之意,其主要药物为升麻、柴胡、黄芪……之类。  相似文献   

13.
祖国医学之“肌衄”,亦称“发斑”,属于“血证”范畴。肌衄,证名。非外伤之肤表出血。又名血汗,亦称红汗。《证治要诀·诸血门》:“血从毛孔而出,名曰肌衄。”气血亏虚,血随气散者,治宜补血固表,选用当归补血汤、黄琵建中汤、保元汤等方。阴虚火旺者,治宜养阴清火,用凉血地黄汤或当归六黄汤。由胆热而致者,用河间定命散(见《赤水玄珠》)。  相似文献   

14.
新安医家程国彭在其代表作《医学心悟》中对行痹、痛痹、着痹的治法别开法门,治疗行痹以散风为主,佐以散寒祛湿,参以补血之剂;治疗痛痹以散寒为主,佐以疏风燥湿,参以补火之剂;治疗着痹以燥湿为主,佐以祛风散寒,参以补脾之剂。此外,其还创制蠲痹汤、松枝酒、虎骨胶丸等诸多治痹方剂。  相似文献   

15.
芪参牡蛎口服液是根据《四圣心源》方“黄芪人参牡蛎汤”剂型改进而成,具有气血双补、生津敛疮之功效,适用于疮疡溃后久不收口以及手术后创口愈合辅……  相似文献   

16.
痛泻要方原名白术芍药散,出自《景岳全书》。是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引刘草窗方。是治疗因土虚木乘、士受木制、升降失常导致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后仍腹痛的一副有效名方。方由白术、白芍、防风、陈皮组成。方解中吴鹤皋云:“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所以张景岳称为“治痛泻要方”,故有今名。  相似文献   

17.
从《金匮要略》酸枣仁汤原文,虚劳病入手,考证其"拟方初衷",认为酸枣仁汤是针对因劳致虚的肝劳而设。针对酸枣仁汤药物选择及方药释义不清的状况,通过数据挖掘,统计分析酸枣仁汤方中药物及关联药对使用频次,认为酸枣仁汤的核心药物是酸枣仁和茯苓;核心药对为酸枣仁与川芎、茯苓与甘草的配伍。该方基于藏象理论,围绕肝脾之间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的关系,酸枣仁补肝、川芎泻肝,一补一泻,燮理肝之气血;甘草补脾、茯苓泻脾,一补一泻共同维护中焦气机。全方综合体现了张仲景治疗虚劳疾患时以藏象理论为基础,始终贯穿调理脾胃和甘温扶阳的整体思路。  相似文献   

18.
试析《金匮》旋复花汤之主治吴洁(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210029)主题词《金匮要略》旋复花汤/治疗应用《金匮要略》中之旋复花汤在原文中凡两见:一处在《五脏风寒积聚篇》,主治肝着之病;一处在《妇人杂病篇》,主治妇人半产漏下。本方由旋复花三两,葱十四茎,...  相似文献   

19.
耳聋耳鸣是常见症状。《千金翼方》有劳聋、气聋、风聋、虚聋、毒聋;又有聤耳、底耳、虫类入耳等。《三因方》谓:“内关五脏,外合六淫,故风寒暑湿使人聋聩耳鸣,忧思喜怒多生内塞……。” 中医以五官配五脏,肾开窍于耳,故耳病从肾论治。 笔者经验,虚证以金匮肾气丸(汤)为基本方,实证则龙胆泻肝汤、银翘败毒散、托里消毒饮等增减之。曾治一耳聋近二十  相似文献   

20.
但凡习中医,大多知晓《柴胡疏肝散》。本方见于明代医家张景岳之《景岳全书》,依其方药组成及方解分析,该方乃属“入法”中的“和解法”,具体而言,系调和肝脾之主方,其功效疏通肝气。原方为散剂,现多以汤剂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