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何手术均可引起术后出血。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也不例外,分离头静脉、制作囊袋可伤及动静脉小血管,引起囊袋积血;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起搏电极,静脉血可沿起搏电极引流至囊袋内,亦可导致囊袋积血。囊袋积血,轻者使伤口延期愈合,重者导致囊袋感染[1~3],除使起搏术失败外,还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所以,囊袋出血应给予足够重视。我们报告的例囊袋出血,出血原因不同,处理方法9各异,其中有经验亦有教训。 临床资料1  男性例,女性例,平均年龄±(~)岁。54 64 134483安置心脏起搏器的指征:例系病窦综合征,例为完…  相似文献   

2.
郭勇  冯胜红  孙向阳  朱冰 《海南医学》2002,13(11):93-93
分析基层医院植入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适应证,电极置入方法和并发症的防治。112例患者,平均年龄65岁,其中病窦综合征占52.7%,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占35.7%。起搏方式以心室按需型起搏为主占91%,生理性起搏占9%。电极置入经头静脉切开占26.7%,锁骨下静脉穿刺占72.3%。安置起搏器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并发症发生率为8%,主要并发症为电极移位和囊袋感染。起搏器是目前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最可靠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基层医院开展永久性起搏器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176例患者按按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常规方法进行。主要适应症缓慢性心律失常。结果:全部置入成功,所有患者心动过缓消失。术后囊袋血肿4例,囊袋下垂1例,远期囊袋破溃1例,微电极脱位1例,卒死1例。结论:起搏器按装术安全,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临床过缓性心律失常可导致严重的血液动力学紊乱。而安置永久心脏起搏器从根本上治疗心动过缓 ,改善临床症状 ,延长病人寿命 ,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本文总结了 2 8例永久性心脏起博器安置术的术前护理 ,术中配合与术后护理 ,阐述安置永久心脏起搏器中护理与配合工作的重要牲。1 临床资料2 8例患者中病窦 5例 ,高度和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2 3例 ,年龄 4 5~ 77岁。患者平卧于手术台 ,穿刺右侧头静脉或右侧锁骨下静脉 ,沿鞘管将起搏器导管顶端伞状电极置于右室心尖部肌小梁间固定 ,在右侧胸大肌筋膜前做一囊袋以置入起搏器 ,将起搏器与导管…  相似文献   

5.
邵红  车贤达  屈百鸣  吴立萱 《浙江医学》2004,26(4):264-265,278
目的探讨经右颈内静脉穿刺行床边临时心脏起搏器安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0例各种病因所致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包括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Ⅱ度Ⅱ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均采取经右颈内静脉穿刺行床边临时心脏起搏,其中29例作为治疗措施,21例为预防措施.结果行治疗性应用的29例中,20例患者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后顺利度过危险期,待病因治疗有效、缓慢性心律失常好转后撤除临时起搏;因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泵衰竭而死亡2例;接受了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7例.预防应用21例中,顺利地行房颤复律、血液透析及外科手术治疗19例;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接受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2例.结论经右颈内静脉穿刺行床边临时心脏起搏器置入方法简便,成功率高,起搏电极稳定,在抢救缓慢性心律失常中,值得在有条件的医疗单位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心脏起搏治疗高龄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切开头静脉或穿刺锁骨下静脉将起搏电极送至右室心尖部,起搏器埋藏在同侧的胸大肌浅层。结果:10例病人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其中1例术后起搏器囊袋感染,将起搏器移到对侧后囊袋感染治愈。另1例在植入起搏器术后2年发生猝死,当时经心电图检查证实植入的起搏器起搏功能正常。还有1例在安植起搏器术后3年再度出现头晕、视朦,经更换起搏器及起搏电极后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7.
埋藏式心脏起搏器446例次临床总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治疗的适应证,电极导入途径和并发症。446例次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植入414例患者,平均年龄54±13岁,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占45.4%,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占41.9%。起搏方式以心室按需型起搏为主占93.3%,生理性起搏占6.7%。电极插入经头静脉切开占59.2%,锁骨下静脉穿刺占34.6%。安置起搏器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并发症发生率为10.3%,主要并发症为电极移位和囊袋感染。起搏器是目前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最可靠有效的措施,电极插入途径建议采用锁骨下静脉远端穿刺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安置人工起搏器的治疗经验,为该方法应用取得更好疗效提供借鉴。方法:对采用共静脉切开及锁骨下静脉穿刺径路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90例,随访1年。结果:80例安置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均手术成功,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安置临时心脏起搏患者10例,8例成功,2例死亡。结论:对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正确掌握起搏指征和安置方法,术后注意监测起搏情况及时随访程控起搏参数,在基层医院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9.
徐磊  柳梅丽 《西部医学》2007,19(4):573-573
目的探讨经右锁骨下静脉远端入路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临床意义。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去枕,穿刺右锁骨下静脉远端成功后置入导引钢丝,沿钢丝置入血管鞘,沿鞘管置入起搏电极至心房及(或)心室,调整电极位置测试电极达标,制作囊袋,埋藏起搏器。结果13例患者安置心脏起搏器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随访6~42个月无电极脱位、头昏、晕厥及阿斯综合征发作等。结论右锁骨下静脉远端穿刺入路安置心脏起搏器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临时起搏器置入术患者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灵秀  刘红梅  周蕾 《中外医疗》2008,27(33):105-105
目的:临时起搏器置入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 12例安置临时起搏器患者均采用右下肢股静脉穿刺法,置入电极导管至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方式VVI.根据患者病情调节起博频率,起搏阈值,感知等参数.结果: 12例患者通过及时的治疗及护理,未出现心肌穿孔,血栓形成,感染等并发症,痊愈出院.结论:临时起搏器置入术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可靠方法,但起搏器置入术后有一定的并发症.临时起搏器术后的观察和护理是保证起搏器的功能正常工作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对病情危重、不便搬动的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且同时为永久起搏器适应症的患者, 行床旁临时起搏的新方法.方法 入选CCU住院病人40例,均为心室率<40次/分伴晕厥、黑朦拟择期安置永久起搏器者.在非X线透视下经右股静脉送入电极导管,记录放置起搏导管所用时间,观察其并发症.结果 电极置入 40例患者临时起搏均成功,安置电极导管所用时间2~14min,平均(8.4±3.8)min;2例起搏电极位于右室流入道者术后6小时及第二天出现起搏不稳定,调整电极导管至心尖部,达稳定起搏.结论 无X线透视下,经股静脉床旁心脏临时起搏操作简便、快捷、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其处理策略。方法对2000年3月—2010年12月在我院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的1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发生起搏器并发症17例(10.3%),其中气胸1例,起搏器囊袋血肿2例,术中严重心律失常3例,起搏器工作不正常2例,起搏器综合征5例,囊袋感染1例,电极导线脱位2例,脑梗死1例。结论充分认识起搏相关的各种并发症,重视术前准备,严格规范起搏器置入术的操作,术后密切观察病人,尽量减少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 ,人工心脏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已在国内普遍开展起来。我院自 1 996年 6月以来 ,已有 32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成功地安置了埋藏式永久心脏起搏器 ,现将手术配合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我院从 1 996年 6月至 2 0 0 0年 6月 ,共安装经右心室起搏的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32例 ,女性 1 2例 ,男性 2 0例 ;年龄最大 76岁 ,最小 30岁 ,平均年龄 53岁 ;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2 2例 ,其他原因引起的 (高度或Ⅱ°Ⅱ型、Ⅲ°房室传导阻滞、冠心病 )共 1 0例。术中出现呼吸心跳骤停 1例 ,术后电极脱位 1例 ,切口淤血 1例 ,囊袋血肿继发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术后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情况,评价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54例安置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所有起搏电极均采用Seldinger法通过穿刺锁骨下静脉置入,观察置入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54例患者手术均成功。54例患者术前症状很快消失,35例基础心脏病患者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随访期间无1例死亡。并发症共出现6例次,并发症发生率为11.1%,包括囊袋出血2例,起搏器综合征1例,心律失常1例,电极移位2例。结论及时发现并排除起搏治疗相关并发症,术后加强随访并进行起搏器程控监测,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77例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77例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对术中疗效及术后各种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手术均成功完成,起搏模式:植入单腔起搏47例,房室双腔起搏28例,单腔心室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1例,心脏再同步化起搏1例。术后囊袋血肿3例,电极脱位2例,起搏器囊袋渍破1例,起搏器综合征7例。结论采取相关措施,加强起搏器术后随访工作,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263例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处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科林  刘东武  蔡天志  辛宏  刘晔  刘子林 《陕西医学杂志》2009,38(9):1199-1200,1235
目的:探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其处理措施。方法:对我院安装的263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起搏器并发症27例,占10.27%,其中术中严重心律失常1例,术后起搏器囊袋血肿5例,电极移位5例,螺丝松动1例,导线断裂1例,囊袋感染1例,起搏器感知不良6例,起搏综合征4例,肌跳2例,远期心肌阈值升高1例。结论:提高对起搏器并发症的识别能力,手术规范操作,术后严格管理,重视患者术后定期随访及起搏器知识的宣教,可减少并发症,及时发现、处理各种并发症,避免不良后果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合并严重房室传导阻滞尿毒症患者,安装起搏器后进行血液透析(HD)的安全性。方法:选择尿毒症患者4例,2例突发高房室传导阻滞,立即给予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然后进行HD治疗。另2例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己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在安装后1.5-3.5年后开始HD。结果:2例安装临时起搏器患者在透析治疗过程中渐转为窦性心律,停起搏,以后进行维持HD。2例安装永久起搏器者能较好地耐受透析,经检测起搏器感知及起搏功能均正常。结论:对于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尿毒症患者,及时进行起搏治疗对于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极为重要,需先起搏后方可进行HD治疗,安装永久起搏器患者仍可与其他患者一样接受HD治疗。  相似文献   

18.
在临床上,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是治疗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的重要手段。而起搏器及导线是体内的一种异物,在术后可能发生囊袋感染、囊袋血肿、囊袋破溃等多种并发症,现将5年来安置永久起搏器后出现并发症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是治疗严重心动过缓,防止在缓慢心率基础上发生快速心律失常特别是危险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手段。如处理不当,会造成术后囊袋血肿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甚至导致手术失败,给患者带来不适及精神的不安和负担。我院1999年10月—2004年9月安置及更换323例起搏器,8例并发囊袋血肿,均用止痛消炎软膏(上海上锦制药厂生产)外敷,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学龄前儿童经静脉心内膜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手术方法、安全性、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1994~2006年该院经静脉心内膜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857例,其中4~6岁学龄前儿童3例,占0.35%。该组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平均5岁,体重平均17.8公斤;1例为病毒性心肌炎并发窦性停搏,2例为室缺术后并发III度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AVB),均为经药物治疗无效的缓慢心律失常。3例均采用经静脉心内膜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方法治疗,1例起搏电极经左锁骨下静脉,起搏器置于皮下与胸大肌之间;另2例电极经左头静脉,起搏器置于胸小肌与胸大肌之间。术后1周、1、3、6、9个月、1年及每年随访。结果3例患者均成功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1例电极经左锁骨下静脉,起搏器置于皮下与胸大肌之间的患者于术后8个月出现起搏器囊袋磨破,继发感染,予取出起搏器,清创缝合,患者交界性逸搏心率55次/min,家属拒绝再次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自动出院;另2例电极经左头静脉,起搏器置于胸小肌与胸大肌之间的患者,术后随访正常,无并发症。结论学龄前儿童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经静脉心内膜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是可行、有效的,但有出现起搏器囊袋磨破等并发症的风险;电极经头静脉,起搏器置于胸小肌与胸大肌之间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