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第7版肺癌T分期和新分级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42例行根治性切除及淋巴结清除术的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原发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运用SPSS软件行数据分析。结果:442例肺癌淋巴结转移率为39.1%,其中肺内淋巴结转移率为17.6%,纵隔淋巴结为7.2%、既有肺内又有纵隔淋巴结转移为14.3%;T1、T2、T3、T4期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5.4%、45.3%、41.1%、53.8%,4组间P=0.002。T1与T2、T3、T4间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别有显著性。T2、T3、T4间两两比较淋巴结转移率无显著差别。N1淋巴结转移例数T1、T2、T3、T4间P=0.274。N2淋巴结转移例数T1、T2、T3、T4间P=0.001。T1a淋巴结转移率为16.4%,T1b淋巴结转移率为32.0%,两者P=0.043。T2a淋巴结转移率为43.9%,T2b淋巴结转移率为48.1%,P〉0.05。结论:第七版肺癌T分期的不同,淋巴结转移率有显著差别,其差别主要在N2上,T1淋巴结转移率最低。肿瘤大小的分级与淋巴结转移率有关,T1a与T1b比有显著差异,但T2a与T2b间无差别。  相似文献   

2.
肺癌的淋巴结转移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报告行肺癌切除加胸腔内淋巴结广泛清除术69例,有胸腔内淋巴结转移者,48例,转移率为69.6%,共清除淋巴结495个,有癌转移168个,淋巴结经为33.9%,经统计处理,肿瘤大小与纵隔淋巴结转移率的高低有显著性差异。中心型肺癌与周转型肺癌对纵隔淋巴结转移亦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T2期直肠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其淋巴结转移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肿瘤大小、肿瘤占肠周的体积、肿瘤至肛缘距离、术前CEA水平、组织学类型、大体类型、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等的关系。结果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率为23.6%(42/178),单因素分析显示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位置、肿瘤至肛缘距离、组织学类型、大体类型、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个数、肿瘤占肠周的体积及术前CEA水平无关(P〉0.05)。肿瘤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与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成正相关(P〈0.05)。结论肿瘤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是影响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临床手术时,淋巴结清扫的范围要合理化。  相似文献   

4.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与预后关系的Meta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Zheng Z  Pan TC  Li J  Chen T  Song DW  Yi J 《癌症》2004,23(2):185-188
背景与目的: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而淋巴结微转移对预后有何影响,各研究机构报道不一。本研究将有关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与预后关系的文献进行综合,以探讨两者间的联系。方法: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综合国内外1980~2002年关于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与预后关系的文献。结果:符合要求纳入分析的文献共8篇,累计病例536例。常规病检阴性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率为3.4%~28.9%,阳性病例的比例高达20%~70%。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患者与非微转移患者的3、5年生存率比较,其合并ORs值分别为4.16(95%CI=2.32~7.46)和3.57(95%CI=2.30~5.53)(P<0.01)。结论:淋巴结微转移是影响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生存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浸润深度(T 分期)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为临床评判淋巴结转移情况提供重要依据。方法纳入分析的89492例食管鳞癌手术患者,均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50万例食管癌和贲门癌临床信息资料库,其中男59143例,年龄(59±8)岁;女30349例,年龄(60±8)岁。分析食管鳞癌浸润深度(T 分期)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在纳入分析的89492例食管鳞癌患者中,Tis、T1a、T1b、T2、T3、T4a和 T4b期患者所占的比率依次为0.7%、2.9%、6.8%、30.6%、58.5%、0.4%和0.1%;35581例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为39.8%(35581/89492);103932枚淋巴结发生转移,淋巴结转移度为11.5%(103932/900771)。在 Tis ~ T4b分期中,T4a 期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和淋巴结转移度均最高(58.3%和22.8%),其次是 T4b期(55.2%和14.8%)。随着 T 分期的增加(Tis ~ T4a ),淋巴结转移率和淋巴结转移度增加(χ2=3132.13,P <0.001;χ2=236.12,P <0.001)、转移风险增高(R2=0.951)。不同 T分期的淋巴结转移率和淋巴结转移度之间均呈显著性正相关( r =0.975,P <0.001;r =0.884,P <0.001)。结论食管鳞癌浸润深度(T 分期)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提示 T 分期可以作为临床上间接评判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7.
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大小与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估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大小与转移的相关性.方法:从形态测量学角度,分析25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纵隔和肺门的淋巴结.记录每例淋巴结数目、最大径及病理结果.计算转移频数与淋巴结大小的相关性.回顾性分析其中80例患者术前CT扫描的淋巴结所见,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相对照.结果:检查258例标本的2 892枚淋巴结.140例患者为pN0期,118例为淋巴结阳性.2 487枚淋巴结(86.0%)无转移,405枚淋巴结(14.0%)有转移.无转移淋巴结平均直径是(7.05±3.7)mm,转移淋巴结是(10.7±4.7)mm,(P<0.005).1 954枚无转移淋巴结(78.5%)和180枚转移淋巴结(44.3%)直径<10mm.140例无转移淋巴结的患者中,102例(72.9%)至少有一枚淋巴结>10mm118例转移患者中,13.0%淋巴结<10mm.80例CT扫描评估的敏感性是57.0%,特异性80.2%结论:淋巴结大小不能作为评估非小细胞肺癌转移浸润的可靠参数.  相似文献   

8.
128例肺癌患者手术切除淋巴结转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肺癌外科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我院从 1990~ 1998年对 12 8例肺癌施行了根治性切除术和同侧胸腔内各组淋巴结清除术 ,现就其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2 8例肺癌患者中男性 96例 ,女性 32例 ,年龄在36~ 81岁之间 ;中心型肺癌 69例 ,周围型 59例 ;按1997国际肺癌分期标准划分 ,Ⅰ期 56例 ,Ⅱ期 2 1例 ,ⅢA期 37例 ,ⅢB期 14例。全组行肺叶切除 94例 ,一侧全肺切除 2 5例 ,支气管成形肺叶切除 9例。2 结果12 8例肺癌患者中发现 67例所属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转移率为 52 .3% ;清除淋巴结 1131个 ,2 16个有…  相似文献   

9.
纵隔淋巴结转移是肺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 ,也是术后复发、死亡的重要原因 ,因此对肺癌患者的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必须充分重视。我院自 1999年 12月至2 0 0 1年 12月对 32例肺癌患者施行了根治性肺切除及系统性纵隔淋巴结廓清术。现就其术后淋巴结转移分布情况作相关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32例 ,男性 2 7例 ,女性 5例 ,年龄 32~ 71岁 ;中央型肺癌 18例 ,周围型肺癌 14例。其中全肺切除 3例 ,肺叶切除 (包括双叶或支气管成形术 ) 2 9例。病理类型为 :鳞癌 17例 ,腺癌 10例 ,小细胞肺癌 3例 ,细支气管肺泡癌 2例。1.2 方法…  相似文献   

10.
215例肺癌的胸内淋巴结转移规律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分析肺癌的胸内淋巴结转移的方式和规律,以探讨可切除性肺癌胸内淋巴结合理的手术清扫范围。 方法 :收集我院从2004年9月至2006年12月的215例肺癌病例,行根治性切除及系统性胸内淋巴结清扫术,分别记录淋巴结的数量及进行病理检查。分析其胸内各组淋巴结转移频度,原发部位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肿瘤的大小,病理类型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的特点和规律。 结果 :215例肺癌患者共清扫胸内1070组的3680个淋巴结,平均每例切除淋巴结17.1个。经病理检查证实其中198个组的468个淋巴结存在转移癌,215例肺癌患者中94例有胸内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43.7%。围绕肺门或肺根部的11、10、7、5、4组淋巴结的转移频度比远离肺根部的9、6、8、3、2、1肺上叶癌更易向上纵隔淋巴结转移,而肺下叶(包括中叶)可向上、下纵隔淋巴结转移。组淋巴结高。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非小细胞肺癌(P<0.05)。淋巴结转移率随肿瘤增大而增加。 结论 :多数肺癌的淋巴结转移遵循由近及远、自上而下、由肺内经肺门再向纵隔的顺序转移规律,纵隔淋巴结的转移呈\  相似文献   

11.
程庸  王娇  胡波  叶小群 《癌症进展》2021,19(2):144-148
目的 探讨嗜铬粒蛋白A(CgA)在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与淋巴结转移和手术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37例接受手术治疗的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gA的表达情况,分析不同临床特征SCLC患者中CgA的表达情况及淋巴结转移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SCLC患者总生存期(O...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肺癌伴腋窝淋巴结转移(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ALNM)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浙江省肿瘤医院收治的91例肺癌ALNM的患者资料。采用列联表分析原发灶、颈部和锁骨上区淋巴结、纵隔淋巴结与腋窝淋巴结位置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以及不同时期发现ALNM患者的生存情况,并行Log-rank检验,进一步进行Cox回归分析。  结果  肺癌伴ALNM发生率为0.63%;常见于腺癌患者,以周围型病灶多见,常累及胸膜并伴胸水,或发生胸壁转移。原发灶、颈部和锁骨上区淋巴结、纵隔淋巴结与腋窝淋巴结位置存在相关性。肺癌伴ALNM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9.02个月,2年生存率为62.64%。首诊伴ALNM患者生存情况差于首诊无腋窝淋巴结患者,且为独立预后因子(P=0.003,RR=2.18,95%CI:1.330~3.572)。  结论  肺癌伴ALNM发生率低,其可能的转移途径为胸壁、淋巴引流及血行转移,首诊发现ALNM的患者生存情况更差。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与目的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可以诱导淋巴管上皮细胞增殖和淋巴窦的新生。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VEGF-C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6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VEGF-C蛋白的表达进行测定,并结合肺癌的淋巴结转移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肺癌组织中VEGF-C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5.00%(39/60)。有淋巴结转移组VEGF-C蛋白阳性表达率83.33%(20/24)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52.78%(19/36)(P〈0.05)。结论 肺癌组织中存在VEGF-C的高表达,可能与肺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VEGF-C蛋白表达可能作为推断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观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状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自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外科肺癌标本数据库抽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于我科行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例,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分析淋巴结转移率、转移度与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Kaplan-Meier法结合log-rank检验分析患者预后与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共纳入268例患者,总淋巴结转移率为51.9%,淋巴结转移率与pTNM有统计学相关性;共清扫淋巴结1 895枚,533枚为转移淋巴结,总转移度为28.1%,其中第6组淋巴结转移度高达44.3%(35/79),第4、5、7、9、10、11组淋巴结的转移度在某些特定分组中有显著差异;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61.2%,且N分期越高,患者的生存率越低、生存时间越短。结论:非小细胞肺癌发生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大,且与预后密切相关。精确N分期对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术前新辅助放化疗是局部进展期直肠癌(cT3-4或cN+)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前准确评估淋巴结状态以及新辅助治疗后的淋巴结再分期对临床医师的诊疗决策以及患者的预后评估有着重要意义.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弥散加权磁共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乳腺癌组织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的表达和淋巴管密度(LVD)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45例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中VEGFR-3的表达并计数LVD,分析其与患者年龄、临床病理学分级、组织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组织内VEGFR-3的表达与患者年龄、临床病理学分级、组织分化程度无关(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癌组织、癌旁组织有淋巴结转移组的LVD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内VEGFR-3的表达与LVD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7.
Study objectives 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 (ALNM) from lung cancer is rare. Its prognosis and effective treatments remain unknown. To evaluate clinicopathol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uch lung cancer patients, we performed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them, who had ALNM at the time of initial presentation or developed ALNM in their clinical courses. Methods We reviewed the medical records and pathological reports of all patients at our division who had a diagnosis of primary lung cancer from January 1985 through August 2007. Results Ten (0.75%) of 1,340 patients had ALNM. In eight of them, ALNM was detected at the time of initial diagnosis, and two patients developed ALNM in their clinical courses. Lymphatic metastasis to mediastinum was evident in all patients. Supraclavicular and cervical lymph nodes were involved in five and three patients, respectively. One patient had direct chest wall invasion from the lung. Three patients had distant metastases other than axillary or cervical lymph nodes. Four patients received systemic chemotherapy, and another four patients received palliative chest irradiation or supportive care because of their poor performance status. Median survival time of 8 patients who were diagnosed as having ALNMs at initial presentation was 7 months. Conclusions The most likely mechanism for axillary node involvement is intercostal lymphatics via spread from mediastin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Routine palpation of the axillae is recommended if chest wall invasion, mediastinal and/or supraclavicular lymph nodes are found either at initial presentation or at follow-up of patients.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的关系,为胃癌的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2004年间住院并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361例,建立数据库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胃癌肿瘤大小、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与胃癌预后相关(P〈0.05);而在相同浸润深度时,淋巴结转移与胃癌预后无关(P〉0.05)。结论:对于浸润深度相同,而淋巴结转移程度不同的胃癌,积极手术治疗能取得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