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目前发现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虽然在体内数目较少,但其抗原呈递功能远强于巨噬细胞、B细胞等其他抗原呈递细胞,具有强大地激活CD8^+CTL,CD4^+T细胞的功能,并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随着目前体外培养扩增DC的技术日益成熟及基因工程技术的进展,采用DC疫苗对肿瘤进行生物治疗已成为生物治疗领域中的一个热点,本文就DC在官颈癌生物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机体内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在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DC在机体抗肿瘤中的作用,尤其是2010年第1个以DC为基础的DC疫苗产品(Sipuleucel T或Provenge)获得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前列腺癌以来,以DC为基础的肿瘤免疫治疗正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作者对DC疫苗在抗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树突状细胞与肿瘤免疫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APC)。它具有强大的T细胞激活能力,并能活化初始型T细胞、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成熟、刺激TH细胞及NK细胞活性。能够诱导特异性抗肿瘤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引发机体产生抗肿瘤免疫应答。它不仅能够激活自体的抗肿瘤免疫,同样能够提高异体的抗肿瘤效应。因此,利用树突状细胞制备肿瘤疫苗可望提供一种有效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本文就肿瘤免疫治疗中树突状细胞的临床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随着对肿瘤逃逸机制的不断研究,发现肿瘤细胞之所以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监视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体内的抗原提呈细胞不能有效地提呈肿瘤抗原活化初始型T淋巴细胞。而机体内树突状细胞是最强大的抗原呈递细胞,因此,人们开始了对树突状细胞的探求[1]。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负载食管癌抗原肽树突状细胞(DC)诱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人食管癌细胞株TE.1的杀伤效应。方法用弱酸洗涤法获得食管癌TE-1细胞的抗原肽,体外诱导扩增DC并负载酸洗食管癌抗原肽,用负载该抗原肽的DC制备特异性CTL,以^53 Cr释放法测定CTL对TE-1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负载酸洗食管癌抗原肽DC诱导的CTL对TE-1细胞的杀伤率[(81.12±2.93)%]较未负载食管癌抗原肽DC诱导的CTL对TE-1的杀伤率[(11.16±3.07)%]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37.09,P〈0.001)。负载食管癌抗原肽DC诱导的CTL对用干扰素(IFN)-1刺激后的TE-1细胞杀伤率[(89.15±3.62)%]比未经IFN-1刺激的TE-1细胞杀伤率[(61.19±5.17)%]高,对酸洗后TE-1的杀伤率[(9.18±2.52)%]明显减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63.43,P〈0.001)。负载食管癌抗原肽DC诱导的CTL对人食管癌细胞株TE-1、Eca-109,人肺腺癌细胞株K59和人肾透明细胞癌细胞株786-0的杀伤率依次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80.87,P〈0.001)。结论以DC为提呈细胞的肿瘤免疫治疗有望成为有效治疗食管癌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细胞免疫是机体免疫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APC),广泛存在于淋巴和非淋巴组织中。近年来研究发现,DC是免疫系统的重要调节细胞,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包括激活天然免疫系统、启动更持久的适应性免疫、诱导胸腺清除自身反应性T细胞、分化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起到维持自身免疫耐受的作用。DC被认为是免疫反应的发动者,发生炎症时,最先与抗原接触激活CD4^+ T细胞,进而引起细胞因子的分泌并诱发免疫应答反应。目前,DC与T淋巴细胞的相互作用及其免疫调节效应受到高度关注,本文拟就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生物学方法应用于临床治疗恶性肿瘤逐渐显现出较好的疗效。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是体内免疫系统最强大的抗原递呈细胞,在抗原摄取、加工和提呈中起关键作用;抗原刺激后的DC在体内既可以诱发免疫记忆,还可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killer,CIK)是一种杀瘤活性高、广谱的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MHC)限制性免疫效应细胞。两者的联合能有效地抑制和杀死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8.
树突状细胞介导的肿瘤免疫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突状细胞(DC)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在这个方面最引人注目的研究工作是应用抗原或抗原多肽在体外冲击致敏DC,然后将之回输或免疫接种至荷瘤宿主,进行免疫治疗。随着DC对肿瘤抗原处理、递呈及识别的分子基础以及DC作用机制的进一步阐明,推动了以DC为基础的肿瘤免疫治疗的发展。DC抗肿瘤疫苗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前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被认为是一种慢性炎症疾病,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的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APC),近年来研究发现DC在AS斑块中聚集增多,提示其免疫机制参与了AS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杀伤作用主要通过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实现,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体内唯一能够激活初始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在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中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抗肿瘤DCs疫苗旨在通过激活DCs功能进而激活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是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热点。作者就抗肿瘤DCs疫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前,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已由诱导免疫应答转向诱导免疫耐受。经典的髓细胞样DC(mDC)及最近新发现的类浆细胞样DC(pDC)亚群的致耐受作用已经明确;DC诱导耐受的特性可能与调节性T细胞(Treg)的作用密切相关;DC细胞具有独特的获取并交叉呈递外来抗原的能力。因此,在非炎性环境中DC可以诱导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本文综述了这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了DC诱导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甲状腺嗜酸性细胞肿瘤8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毅  屈翔  王宇 《武警医学》2005,16(12):929-930
甲状腺嗜酸性细胞肿瘤[Hurthle cell(oncocytic)tumor]是指包括那些完全或主要(超过75%)由具有嗜酸性细胞特征的滤泡细胞构成的肿瘤。临床很少见,目前有关这种疾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法文献报道很少,且对该病的认识尚未统一。而研究该病的病理特点和生物学特性,对诊断及其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于1996~2003年收治8例该病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树突状细胞与血液系统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树突状细胞(DC)分前体DC、未成熟DC、移行DC和成熟DC等几个阶段。成熟DC能将抗原递呈给T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能激活纯真T淋巴细胞。CD34(+)造血前体细胞、CD14(+)单核细胞和一些白血病细胞在多种细胞因子作用下可分化为成熟DC。体外制备DC疫苗的方法有多种。DC与血液系统疾病密切相关。本文就上述几方面的一些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采用负载抗原的DC疫苗联合多种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γδ受体的T细胞(γδT)和自然杀伤细胞(NK)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 经机采后分离出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体外经相应的细胞因子诱导产生DC、γδT、CIK和NK细胞。所有患者接受一疗程治疗,即静脉输注或皮内注射4次DC疫苗,静脉输注γδT、CIK各3次,静脉输注NK细胞2次,共12次治疗。通过影像学检查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评估疗效和免疫学反应。结果 22例有可评价病灶的患者中9例部分缓解(PR),11例疾病稳定(SD),2例进展(PD);2例没有可评价病灶中1例PD,1例未见疾病进展。与治疗前比较,治疗2个月后CD3+、CD4+、CD56+有较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负载抗原的DC疫苗联合多种T细胞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有一定的近期临床疗效,能诱导出特异的抗非小细胞肺癌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联合瘤体内输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光免疫疗法(photody-namic immuno-therapy,PIT)对小鼠Heps肝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免疫效应。方法体外培养昆明小鼠骨髓源性DC,4,'6-二脒基-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荧光染色液标记DC备用。128只昆明小鼠皮下接种Heps肝癌细胞建立肿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PDT组、DC组和PIT组。对照组小鼠瘤体内注射生理盐水,PDT组单纯PDT治疗,DC组小鼠瘤体内注射DAPI标记的DC,PIT组PDT联合瘤体内注射DAPI标记的DC细胞。治疗后定期测量各组肿瘤体积,记录各组小鼠生存时间,荧光显微镜下计数DC组及PIT组小鼠淋巴结中荧光细胞数目,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小鼠外周血T细胞亚群,LDH释放法测定各组小鼠脾细胞杀伤活性。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PDT组与PIT组治疗后肿瘤生长明显受抑;(2)PDT组与PIT组小鼠生存时间延长;(3)高倍镜视野下DC组较PIT组荧光细胞数增多(P〈0.05);(4)治疗后72 h,PDT及PIT组小鼠外周血CD8+T细胞百分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DC组(P〈0.01、P〈0.01),其中PIT组较PDT组增高明显(P〈0.01),(5)PDT组与PIT组小鼠脾脏细胞杀伤活性较对照组和DC组明显增强(P〈0.01,P〈0.01)。结论 PDT疗法能够抑制肿瘤生长并激发宿主免疫应答,联合输注DC可增强PDT对小鼠Heps肝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免疫效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失血合并闭合性骨折对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DC)抗原递呈功能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致伤后24小时分离小鼠脾脏DC,检测脾脏DC在体外抗原作用下刺激脾非黏附细胞增殖的能力、细胞因子分泌功能及其表面重要分子表达的情况。结果 创伤小鼠脾脏DC体外刺激脾非黏附细胞增殖的能力下降,细胞因子分泌水平发生了变化,流式细胞分析结果显示其成熟度下降。结论 失血合并闭合性骨折可致小鼠脾脏DC的抗原递呈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7.
树突状细胞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突状细胞是一类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在抗原的加工提呈、抗原识别及T细胞激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DC具有体内外都能直接刺激原初T细胞的独特性质。树突状细胞用于肿瘤的免疫治疗涉及诸如肽、肿瘤细胞及提取物的体外致敏、肿瘤相关抗原、RNA或细胞因子的基因转移,与肿瘤细胞形成融合蛋白等。DC疗法是充满希望的肿瘤治疗方案,有关临床实验目前正在进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背景信号抑制弥散加权成像(MR DWIBS)在评价磁标记负载肝癌抗原的树突状细胞疫苗活体内移植后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作用。方法用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分化DC获得DC疫苗。并且用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建立兔VX2肝癌模型,皮下注射磁标记的DC疫苗,观察DC疫苗的体内分布。运用DWIBS不同时间点活体检测肿瘤的大小、形态。结果①DC疫苗的体内分布:注射树突状细胞疫苗后,兔肝细胞内可见较多蓝染铁颗粒沉着,而仅有少数Kupffer细胞内可见蓝染铁颗粒沉着;②肿瘤的DWIBS影像上,肝实质信号减低最显著,肿瘤边界清楚;③同时间点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凋亡指数(AI)情况:治疗后1周、2周治疗组分别与相应对照组凋亡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不同时间点治疗组及对照组的ADC比值情况:治疗后1周、2周治疗组分别与相应对照组ADC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标记负载肝癌抗原的Dc疫苗体内能诱导产生明显的抑瘤作用。而用DWIBS成像技术则为原发性肝癌的免疫基因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形态学信息。  相似文献   

19.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主要治疗手段为化疗,但其完全缓解率低,毒副反应大。目前,以树突细胞(DC)和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为基础的过继免疫已成为MM治疗的研究热点。本课题组尝试将负载自体抗原(Ag)的DC联合CIK治疗复发难治性MM,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张倩倩  李锦毅 《武警医学》2006,17(12):931-933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目前发现的人体内功能最强大的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其表面的MHC类分子和MHC-肽复合物含量是其他APC的10~100倍。DC可有效的诱导初始T细胞(NaiveTceu)增值和应答,促进CTL(Cytotoxic T lymphocytes)和Tn(Thelpceils)的生成,是机体免疫反应的启动者和参与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