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胸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及心电图改变,探讨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电图与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将172例不典型心前区疼痛患者按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无冠脉病变组(对照组),单支血管病变组,双支血管病变组及三支血管病变组,分别对各组冠脉造影结果与心电图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31例患者中,有慢性冠脉供血不足心电图改变4例(12.90%)。有冠状动脉病变的141例患者中,出现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电图99例(70.2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慢性冠脉供血不足心电图发生率在单支血管病变组中为52.94%,双支血管病变组为71.69%,三支血管病变组为90.00%。结论:随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的增加,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电图的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2.
平板运动试验假阴性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平板运动试验假阴性的冠心病临床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特点,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122例静息心电图正常及平板运动试验阴性而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的临床资料及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冠心病危险因素:高脂血症86例(70.5%),高血压病56例(50%),糖尿病36例(29.5%),吸烟69例(56.6%).冠脉造影显示单支血管病变占57.4%(70/122),2—3支血管病变占42.6%(52/122)(P<0.05).单支血管病变以前降支多见,占55.7%(40/70),71.4%(50/70)单支血管病变狭窄为50%—74%.2支血管病变为前降支和右冠多见,占55.2%(21/38);2-3支血管病变52例中42例(80.8%)血管狭窄部位相互对应.41.2%(49/122)有侧支循环形成.结论:冠心病患静息及运动心电图正常与单支血管病变狭窄程度较轻,2—3支血管病变血管狭窄部位相互对应及有良好侧支循环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多支病变)经皮血运重建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术后长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3年6月至2004年12月完成PCI治疗且资料完整的连续病例。入选标准:年龄≥60岁;冠脉造影显示至少2支冠脉直径狭窄≥70%。共入选84例冠心病患者,根据其冠脉及其重要分支是否完全再血管化分为完全血运重建组53例,不完全血运重建组31例。按标准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支架置入术和(或)冠脉球囊成形术(PTCA)。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及术后2年[平均(24.2±0.5)个月]采用中文版简明36项生活质量调查表(SF-36)直接问卷调查。结果完全血运重建组在87处靶血管上113处靶病变行单纯PTCA 4处,置入120枚支架;不完全血运重建组在51处靶血管上59处靶病变行单纯PTCA 7处,罩入55枚支架。完全血运重建组的人均置入支架数明显高于不完全血运重建组(P<0.01)。完全血运重建组和不完全血运重建组患者冠脉介入治疗前8个维度积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PCI术后2年行组内比较,除精神健康(P>0.05)外的各维度积分在两组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完全血运重建组上述8个维度除精神健康外与不完全血运重建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治疗后可增加缺血心肌的血供,从而提高心功能及减少心绞痛发作,改善生活质量。用SF-36考察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良好的效度及信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诊断治疗在基层医院开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期为同级医院开展这一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31例病人,男27例,女4例,年龄38-76岁,平均50.4岁。病因:急性心肌梗塞10例,陈旧性心肌梗塞4例,心绞痛8例,非典型心绞痛6例,心律失常3例。使用德国西门子DIMA-UNIT100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采用Judkins法冠状动脉造影,造影剂使用Ultravist370。经造影筛选出12例Ⅲ级以上狭窄的病人行经皮冠状动脉血管腔内球囊成形术(PTCA)和支架置入术。结果:31例病人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病变23例,阳性率23/31(74.2%)。单支病变15例,双支病变6例,三支病变2例。急性心梗和陈旧性心梗均显示有冠脉病变,心绞痛者有冠脉病变者6例(占6/8,75%),非典型心绞痛者有冠脉病变2例(占2/6,33.3%),心律失常者有冠脉病变1例(占1/3,33.3%)。在23例冠状动脉病变中,选出A型病变9例,B型病变2例,C型病变1例,共12例进行了PTCA和支架置入术。成功11例,置入支架10枚,1例PTCA后未置入支架,术后冠脉血流达TIMIⅢ级。另有1例C型病变因引导钢丝未能通过病变部位,手术未成功。结论:冠状动脉造影可对冠心病作出准确的诊断,目前仍然被认为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是恢复冠脉血运的有效方法,它应成为冠心病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凡有条件的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都应开展这项技术工作。要注意合理选择适应证,尽量克服因经济等原因给开展这项工作带来的困难。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对QT离散度(QTd)及较正QT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为冠心病,且行PTCA或(及)冠脉内植入支架(CASl)患者129例,根据诊治结果分为单支血管病变组35例;二支血管病变组50例;三支血管病变组44例;另有冠脉造影正常组86例共四组.取术前1周及术后48h内的心电图测量QTd及QTcd.结果冠脉病变各组术后QTd、QTcd较术前明显缩短(P<0.01).冠脉病变各组术前QTd及QTcd与正常组造影前QTd及QTcd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QTd、QTcd随着血管病变支数增多变异增大(P<0.05),测量QTcd特异性高.结论心肌缺血可引起QTd、QTcd增加,随着血管病变支数增多变异增大,PTCA术后QTd、QTcd明显缩短,QTcd特异性高.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扩大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冠心病的范围,我们在成功地进行了单支血管病变的PTCA的基础上,又开展了多支血管病变的PTCA。1 方法和结果 多支血管病变定义为:至少1支冠脉主要血管的狭窄≥70%,同时伴有至少另1支冠脉血管狭窄≥50%,本组3例,均为男性,年龄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成功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及支架植入术前后QT离散度 (QTdispersion ,QTd)的变化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9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单或双支冠脉管径狭窄≥ 70 %而成功进行PTCA及支架植入术的患者纳入研究。术前 1周内及术后 2 4h内分别记录体表 12导联同步心电图 ,测量QTd及心率校正QT离散度 (QTcd)。结果 :术后QTd及QTcd明显减小 ,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术前双支病变组QTd较单支病变组明显增大 (P <0 .0 5 )。结论 :成功的PTCA及支架植入术可降低冠心病患者的QT离散度 ,QT离散度可能是提示PTCA术后冠脉供血改善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1.6-2002.5月,我院共对112例冠心病患者实施了经皮冠脉成形术(PTCA)和冠脉内支架置入术(CASI),其中,包括43例紧急冠状动脉内支架术。结果:本组行PTCA成功150处,失败4处,成功率97.0%,其中A、B型病变成功率均为100%,C型病变成功率为87.5%,失败者为4例冠脉完全闭塞,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例急性心肌梗塞,2例陈旧心梗,其中2处病变导丝不能通过,1处病变导丝通过后球囊不能通过,病变扩张前目测平均狭窄是87.9%,PTCA后置入支架及直接支架置入共112例(154处病变),其中病变A型68例,B型60处,C型28处,置入支架154支,平均1.1支/处,即刻成功率100%,因病变较长或两支以上病变,有24例患者置入2只支架,7例置入3只支架,急诊PTCA43例,直接PTCA42例,挽救PTCA1例,成功率97.6%,结论:PTCA及支架植入术治疗冠心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目前介入治疗冠心病常用的方法之一。PTCA术后冠脉内置入支架,可降低单纯PTCA可能发生的急性冠状动脉闭塞的危险性和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我院1996年7月至1997年8月共行PTCA术10例,其中3例同时行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一、临床资料10例冠心病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6~67岁。10例中劳力性心绞痛2例,急性心肌梗塞4例,不稳定性心绞痛4例。冠状动脉造影确定为左前室间支(前降支)病变5例,左旋支病变1例,右冠脉病变4例。狭窄直径截面积93%~98%。2例PTCA术后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阴性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对平板运动试验阴性而用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冠脉造影显示2~3支血管病变28例(65%),其中22例(79%)血管狭窄部位相互对应,2支血管病变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占50%;单支血管病变15例(35%),前降支占60%,73%单支血管狭窄程度为50%~74%。结论对临床疑为冠心病患者,即使平板运动试验阴性也应及早作冠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电图正常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对280例静息心电图正常的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冠脉造影显示,3支血管病变者94例,占33.6%;2支血管病变者132例,占47.1%;2~3支血管病变者226例,占80.7%;单支血管病变者54例,占19.3%。结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冠脉2~3支血管病变者心电图正常,与血管狭窄部位相互对应有关;单支血管病变与狭窄程度较轻有关。对有心前区不适的患者,不能仅凭心电图轻易否定冠心病诊断,应尽早行冠脉造影,以便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开展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冠心病的成功经验。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的33例患,男24例,女9例,年龄38-77岁,平均62.3岁,全部病例术前均有心肌缺血及不同程度心绞痛。术前33例冠状动脉造影显单支病变20例,多支病变13例(其中3支病变3例)。病变长度1.2cm-3.8cm,狭窄形态多表现为不规则、偏心性、部分有索条状钙化、血栓及溃疡形成。狭窄程度为85%-100%。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急诊做冠状动脉造影都显示左前降支闭塞。植入支架前1-2d患口服抵克力得和阿司匹林联合抗凝,术中肝素化,胺PTCA和支架手术程序进行操作。结果:33例37支冠状动脉病变植入49只支架,其中植入左前降支21只,右冠状动脉4只,左回旋支12只。33例全部一次植入成功,支架植入后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狭窄消失,效果良好,其中3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植入支架后,病情转危为安。结论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效果良好的介入性治疗技术,在基层医院也能安全地开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经皮冠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Stenting)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0例急性冠脉综征入院1周后做冠脉造影确定病变,进行择期PTCA及Stenting;结果:病变血管54支,扩张48支,成功率95.8%,置入支架40枚,成功率100%;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进行择期PTCA及Stenting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手段,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能改善缺血及顿抑心肌,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冠脉支架植入术(Stenting)在PTCA中用于防治急性血管闭塞(ACAO), 并能减少术后再狭窄。现报告1996年10月~1999年6月44例植入62个支架结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冠心病44例,男37例,女7例,年龄34~74岁。不稳定心 绞痛30例,劳累心绞痛11例,急性心肌梗塞(AMI)3例,心功能1~2级30例,3级14例。冠脉 造影显示单支病变9例,双支病变19例,3支病变16例,血管狭窄70%~100%,左室造影射血 分数0.36~0.92(平均0.54)。病变分型:A型5例,B型19例,C型20例。53支血管植入63 个血管支架(简称支架),其中前降支(LAD)32支植入36个,右冠脉(RCA)11支植入15个,回旋 支(LCX)8支植入10个,钝缘支2支各1个。根据病变特点选用了10种不同种类的支架:Multil ink35个,AVE6个,Nir、bebtent和Wiktor各4个,GRⅡ和Angio各3个,Devon2个,Bard XT 和Enforcer各1个。有9例分别植入2~4个支架。  相似文献   

15.
为观察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11例冠心病患者作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治疗,并与用PTCA治疗的13例作了比较。结果:11例支架术均获成功,病变动脉的狭窄程度由本前的93.8%±5.1%降至术后的5.6%±4.2%,而13例PTCA患者有2例因相关动脉闭塞作补救性支架植入,冠脉狭窄术前为94.1%±7.8%,术后为40.9%±8.9%,与支架术相比P<0.01。作者认为:冠脉支架术安全有效,并可作为PTCA术并发症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6.
崔霞  薛伟 《四川医学》2011,32(3):426-427
目的通过心电图正常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探讨心电图与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将140例典型的心前区疼痛病史而心电图正常的患者进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血管病变组,双支血管病变组及三支血管病变组,静息心电图正常的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冠脉造影显示,3支血管病变者47例(33.6%);2支血管病变66例(47.1%),单支血管病变者27例(19.3%)。结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冠脉2~3支血管病变者心电图正常,与血管狭窄部位相互对应有关;单支血管病变与狭窄程度较轻和有良好的侧支循环有关。随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的增加,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病变程度增加。对有心前区不适的患者,应根据病史、心前区不适发作特点等作出初步判断,必要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7.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与支架置入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支架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12例冠心病患者中,稳定型心绞痛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78例,心肌梗死104例。单支血管病变84例,双支血管病变62例,三支血管病变66例。共处理病变血管298处,置入支架252枚。其中左前降支(LAD)118处,右冠脉(RCA)84处,左回旋支(LCX)84处,左主干(LM)2处。观察PTCA和/或支架术的成功率、并发症和术后6个月靶病变再血管化率。结果 PTCA和/或支架术的技术成功率为97.6%,临床成功率为97.2%;并发症发生率为11.3%,多为穿刺局部并发症。6个月靶病变再血管化率为2.83%。结论 PTCA和支架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性治疗技术,成功率高、严重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和支架植入(STENT)对QT间期离散度(disperi jsion QTd)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冠心病患者在PTCA+STENT前、后的QTd变化,并按冠脉病变数量和部位进行比较。结果:①PTCA+STENT治疗后QTd比治疗前显著缩短(P<0.01);②单支血管病变QTd与双支和多支血管病变QTd在治疗后相比较明显缩短(P<0.05)。结论:PTCA+STENT治疗后冠心病患者QTd缩小,有助于防止快速室性心率失常和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我院自1999年1月~6月为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了5例次的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患者均为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例。冠脉造影示2支血管病变1例,单支血管病变3例。4例患者5处狭窄成功扩张4处,3例患者成功植入支架。术后残余狭窄0~20%。术后随访1~6个月,1例患者在术后1个月出现心绞痛复发且较术前加重,术后5个月再次行冠脉造影,见原狭窄血管已完全闭塞,再次行PTCA成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总结广州多中心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初步结果。方法:340例(男282例,女58例,年龄33~83岁,平均58.3±20.9岁)冠心病640支病变血管中有387支共植入支架460个。病人有陈旧性心肌梗塞史者158例(46.4%),冠心病危险因索包括高血压243例(71.5%)、糖尿病107例(31.5%)、高脂血症219例(64.4%)及嗜烟217例(63.8%)。640支狭窄血管中三支病变者86例(25.3%),两支病变者128例(37.6%),单支病变者126例(37.1%)。按ACC/AHA分型则A型病变只占9.7%、B1型占35.2%、B2型占29.5%C型占25.6%.在植入支架的387支血管中,左前降支200支(51.7%),左回旋支47支(12.1%),右冠状动脉127支(32.8%)、左总干1支和其他12支,狭窄程度为91.7±9.1%。其中三支血管同时植入支架者3例,两支血管病变同时植入支架者47例。病例中有12.0%为PTCA过程中引起严重夹层撕裂及急性闭塞并发症而植入支架。结果:支架植入术的病倒成功率为97.6%,血管病变扩张成功率为98.3%,狭窄病变几乎100%消失。失败病例包括支架脱落4例,严重夹层撕裂3例,左前降支破裂1例,但无死亡及急性心肌梗塞并发症。结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高效而安全的非外科手术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