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目的提高冠心病患者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年龄分布及临床特征。结果84例冠状动脉造影阳性者46例(54.8%),受累靶血管112支,其中前降支54支(48.2%),回旋支20支(17.9%),右冠36支(32.1%)。老年组冠状动脉重度狭窄及多支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心肌梗死组阳性率91.3%,心绞痛组64.3%,胸闷 心悸组25.9%。12例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血供明显改善。结论老年患者冠状动脉狭窄一般较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有效的冠心病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随着技术的成熟及大量临床试验对其疗效的验证,选择性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检查及冠脉介入治疗已成为目前诊断、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然而术中术后并发症并不少见,尤其一些严重并发症可造成患者死亡。我们总结了我院近年所做的614例冠脉造影检查及介入治疗患者术中及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益处。方法:选择适宜病例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64例病人4例出现桡动脉痉挛,其中3例注入硝酸甘油后缓解,1例改肱动脉穿刺。结论: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局部并发症少,成功率高,值得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4.
5.
冠脉造影36例临床分析郑立文,张黎,郭健,王淑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8医院内二科130062)任向阳(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长春物资站卫生所130062)我院自1994年12月以来为36例病人进行冠脉造影术,其中6例成功地实施了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  相似文献   

6.
100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冠状动脉造影术是利用导管对冠状动脉解剖进行的放射影像学检查 ,也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心外科冠脉搭桥术的广泛开展 ,术前必须行冠状动脉造影 ,了解冠脉病变部位、程度 ,为选择合理的治疗提供依据。我院自 2 0 0 2年 3月开展冠脉造影 ,至 2 0 0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疾病逐渐成为人类的第一杀手,因而心脑疾病的正确诊断就显得很重要。我院开展冠状动脉造影以来在冠心病的诊断和支架介入治疗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将我院自2006年7月至2008年5月进行的56例冠脉造影的病人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选择性冠脉造影和冠脉介入治疗211例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e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以Judkin’s法行选择性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术后局部压迫止血、加压包扎、沙袋压迫。结果发生并发症15例,其中血管迷走神经反射5例,室颤1例,造影剂反应3例,穿刺部位血肿形成4例,动静脉瘘1例,栓塞并发症1例。选择性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是一项安全、有效的诊断治疗手段,其技术要求高,并发症发生少。  相似文献   

9.
溶栓治疗已成为急性心肌梗塞(AMI)的经典治疗方案,大量临床观察均证明治性治疗可明显减低AMI患者的死亡率,提高存活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由于部分AMI患者梗塞相关血管存在血栓自溶现象,现有的判断梗塞相关血管的指标尚有不足之处。本文对32例经静脉溶栓后患者,于溶栓开始后90分钟行急诊冠状动脉检查,旨在探讨国产尿激酶(天普-洛欣)的血管再通率,并对部分梗塞相关血管未通的行补救性PTCA,以挽救部分存活心肌,提高AMI患者的生存率。结果发现静脉溶栓冠脉再通率为78.12%。判断梗塞血管再通无创指标中以心肌酶峰值前移最为准确,其次为心电图ST段下移,胸痛缓解及再灌注的心律失常不能作为判断再通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249例总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49例病人术前均接受Allen试验检查,选择右侧桡动脉作为穿刺插管的部位,血管途径建立以后,置人造影导管,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造影成功者237例,成功率为95.18%;穿刺部位并发症的发生率为9.24%(23例),主要是局部血肿(17例,73.91%),桡动脉闭塞(5例,21.74%),术后局部皮下出血(1例,4.35%)。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广泛开展,对提高冠心病治疗水平有莫大裨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行冠脉造影术的方法、并发症及总结相关经验,并评价急诊冠脉造影安全性.方法:对11例AMI患者予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后90分钟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观察术中、术后病情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1例患者除1例(9.1%)因发生心源性休克死亡外均顺利完成,个别病例虽在研究早期出现高血压(1例,9.1%)、低血压(1例,9.1%)、皮下血肿(3例,27.3%)等并发症,但经对症治疗好转,在调整方法后未再发生相关并发症.结论:急诊冠状动脉造影(CAG)虽因病情不稳定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但总体安全、可行,相关并发症亦可预防,并能为进一步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105例患者临床治疗分析.结果 桡动脉穿刺成功102例,成功率97.14%,发生各种并发症5例,发生率4.9%,其中桡动脉痉挛2例,血管迷走反射1例,前臂张力性血肿1例,前胸锁骨上局部血肿1例.结论 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有明显优势,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造影与心电图对比分析Comparativeanalysisofcoronaryatrialgraphandelectrecaidiogram¥//张素荣,关慧灵,张永春,刘建恩心电图检查对诊断冠心病心肌梗塞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自从1977年Grunting首次应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以来,介入治疗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方法。同期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指进行心导管检查的同时完成PCIo2001年12月-2004年6月我们对6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施行同期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旨在探讨同期冠状动脉造影和PCI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失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川  燕纯伯  蔡琳  刘剑雄  刘汉雄  唐炯 《四川医学》2007,28(12):1417-1418
目的 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的成功率相对股动脉途径较低,本文回顾我院完成造影的患者进行分析。方法 对接受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的1047例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寻求导致该术式失败的原因。结果 统计对象中,造影成功者938例,成功率为89.59%,失败109例。结论 失败原因主要是桡动脉解剖异常(51%)、血管痉挛(35%)、锁骨下动脉解剖异常(11%)、穿刺失败(2.7%)等。  相似文献   

16.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初步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冠脉病变特点。方法 对 1 35例ACS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 ,对其病变特点进行研究。结果 ACS患者病变血管数量为无显著病变为 4例 ,单支病变 5 7例 ,双支病变 4 4例 ,三支病变 30例 ;所累及的血管分别为 :左主干 (LM) 3例 ,左前降支 (LAD) 1 0 1例 ,回旋支 (LCX) 5 4例 ,右冠状动脉 (RA) 74例 ;病变形态特征为 :A型病变 5 3例 ,B型病变 1 0 1例 ,C型病变 32例 ,完全闭塞型病变为 4 9例 ;病变狭窄程度为 :轻度狭窄 4 4例 ,中度狭窄 72例 ,重度狭窄 81例 ,完全闭塞型病变为 4 9例。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目前是评价冠脉病变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特点和优势.方法:回顾分析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检查及治疗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桡动脉途径完成冠状动脉造影116例,其中有42例行PCI,桡动脉穿刺及置管成功率为96.7%.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安全可行,不仅创伤小,且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已成为目前诊断、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随着技术的推广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此项检查和治疗。但术中、术后的相关并发症仍时有发生。本文报道204例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相关并发症的情况,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102例冠状动脉造影(CA)图像质量分析,寻找出影响图像质量的原因,以达到提高图像质量.方法:对我院2002年6月~2004年5月102例CA造影图像质量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elelinger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用6F导管进行选择性CA造影,以350mgI/ml欧乃派克,6ml/次手推注射.设备使用日本东芝DFP-03A并配置国产G-2000C型医学影像工作站,光盘刻录,可清晰显示循环周期的血管造影.结果:102例CA造影中,图像质量优者为96例(94.2%),良4例(3.9%),中下2例(1.9%).结论: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背景伪影、血管充盈不良、导管位置、曝光条件的选择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