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探讨端粒酶活性与卵巢肿瘤的相关性。以及端粒酶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端粒酶在卵巢癌诊断中的价值,并为临床早期诊断卵巢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PC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联合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银染色法进行检测。共检测34例卵巢癌组织.30例良性卵巢肿瘤组织。20例因其他岛性病变而切除的正常卵巢组织端粒酶活性,分析端粒酶活性与卵巢癌不同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34例病理诊断证实的卵巢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85.29%。30例良性卵巢肿瘤组织端粒酶酶活性阳性率为16.67%;20例正常卵巢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10%。卵巢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较正常卵巢组织、良性卵巢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显著增高(分别P〈0.001。P〈0.001),良性卵巢肿瘤组织与正常卵巢组织间端粒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端粒酶表达在组织学类型、怨性程度上无显著差异(P〉0.05),端粒酶表达在卵巢癌临床分期中有显著差异,Ⅲ、Ⅳ期端粒酶阳性率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卵巢癌术中发现有淋巴结转移者,其端粒酶活性较无转移考明显增高(P〈0.05)。结论:检测卵巢肿瘤的端粒酶活性有助于良;且有助于早期诊断井为恶性程度判断提供熏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人卵巢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卵巢肿瘤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TRAP ELISA法检测 2 1份卵巢肿瘤组织 (其中恶性 8份、良性 13份 )及 4份正常卵巢组织标本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卵巢恶性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为 87.5 0 % ,显著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织的 7.69% ,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正常卵巢组织阳性率为 2 5 .0 0 % ,与卵巢良性肿瘤组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1例化疗后复发的卵巢浆液性乳头状腺癌 ,其端粒酶活性呈弱阳性。结论 :端粒酶活性检测对于卵巢肿瘤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与卵巢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端粒酶活化作为卵巢肿瘤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 应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RAP-PCR)技术检测36例卵巢组织,包括17例卵巢恶性肿瘤及其盆腔相关组织、淋巴结,4例交界性肿瘤,10例良性肿瘤,5例正常卵巢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结果 端粒酶活性表达在恶性肿瘤组织中阳性率为88.2%(15/17),弱阳性(+)者3例,中等阳性( )4例,强阳性( )者8例;4例交界性肿瘤阳性率75.0%(3/4),均为弱阳性( );10例卵巢良性组织中阳性率为10.0%(1/10),为弱阳性( );5例正常卵巢组织全部为阴性。统计学分析表明端粒酶活性表达在卵巢恶性肿瘤、交界性肿瘤与良性肿瘤组织及正常卵巢组织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卵巢恶性肿瘤的病理类型、组织分化、分期均无关。结论 端粒酶活性表达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普遍存在,端粒酶活性检测有可能成为卵巢恶性肿瘤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同时对卵巢恶性肿瘤细胞减灭术效果的判定可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上皮性卵巢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评价端粒酶作为卵巢癌诊断及预后指标的价值。方法:采用端粒酶PCR-ELISA法对25例卵巢上皮性肿瘤(8例良性、3例交界性和14例恶性)和6例正常卵巢表面上皮进行端粒酶活性定量检测。结果:2例良性、2例交界性和12例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及1例正常卵巢上皮存在端粒酶活性增强,8例良胜、3例交界性、14例恶性和6例正常卵巢上皮端粒酶活性吸光值的x±s分别为0.080±0.070、0.408±0.208、1.659±0.930和0.086±0.060。统计学分析表明恶性卵巢癌中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良性、交界性肿瘤和正常卵巢组织;端粒酶活性和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无关;而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结论:研究结果初步证明端粒酶活性增强在卵巢癌的无限增殖中是一重要环节,并提示端粒酶活性增强有可能成为卵巢癌的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磷酸化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phospho-tyr705-STAT3)和ki67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发生发展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8例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恶性组)、30例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良性组)和16例正常卵巢组织(正常组)中p-STAT3和ki67的表达。结果:恶性组中p-STAT3的阳性表达率84.21%(32/38)显著高于良性组32.22(9/30)和正常组巢组织18.12(3/16);ki67在恶性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良性组和正常组,分别为78.95(30/38)、32.22(9/30)和12.20(2/16)。p-STAT3表达与临床分期、淋巴转移和病理分级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和病理类型无关,并且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p-STAT3的异常活化可促进恶性卵巢肿瘤细胞的过度增殖,ki67较好的反应了癌细胞的增殖状态,二者结合检测对恶性卵巢肿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在乳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银染-聚合酶链反应-酶免法(TRAP-PCR—ELISA)法检测48例乳腺癌组织标本、48例相应癌旁组织标本、19例良性乳腺肿瘤组织标本、21例正常乳腺组织标本的端粒酶活性,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hTERT的基因表达。结果端粒酶活性表达率和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基因表达率分别为:乳腺癌组为85.42%和89.58%;良性乳腺肿瘤组为42.11%和31.58%;相应癌旁组为14.58%和16.67%;正常乳腺组为0.00%,0.48%。乳腺癌组、良性乳腺肿瘤组、相应癌旁组及正常乳腺组之间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01);乳腺癌组端粒酶和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基因表达率与良性乳腺肿瘤组呈正相关(r分别为0.7982、0.6875,P均〈0.01)。结论端粒酶活性及其催化亚单位hTERT基因表达与乳腺肿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有关;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基因表达的检测,可作为乳腺肿瘤诊断、治疗、监测、预后的重要指标,具有较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RAP)-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定量检测妇科恶性肿瘤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TRAP-ELISA法,对36例宫颈癌、16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25例非癌宫颈组织、25例卵巢上皮性肿瘤和6例正常卵巢的新鲜 组织及41例宫颈脱落细胞进行端粒酶活性定性量检测。结果:宫颈组织端粒酶活性总阳性率,CIN56.25%(9/16),宫颈癌91.6%(33/36),非癌宫颈组织4%(1/25);宫颈脱落细胞,CIN61.54%(8/13),宫颈癌82.35%(14/17),正常0%(0/11);卵巢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25%(2/8),交界性66.67%(2/3),恶性85.7%(12/14),正常卵巢16.67%(1/6)。恶性肿瘤与正常或良性病变中端粒酶活性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妇科恶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良性病变和正常组织。TRAP-ELISA法较传统的TRAR法更为简便快速,有材料多样,可定量,特异性强、敏感性高,无同位素污染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测定端粒酶活性在诊断和预测卵巢肿瘤方面的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34例卵巢肿瘤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18例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中均未测出端粒酶活性,4例卵巢交界性或低度恶性肿瘤组织中1例(25%)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12例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均阳性表达。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在组织类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有助于卵巢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有助于预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端粒 (TL M)在卵巢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和相互关系。 方法  (1)采用 PCR- EL ISA半定量方法研究端粒酶活性在卵巢恶性肿瘤、癌旁组织、交界性肿瘤、良性肿瘤、正常卵巢及卵巢肿瘤细胞株的表达情况。(2 )采用 RT- PCR方法检测人端粒酶逆转录酶 (h TERT)基因 m RNA和 c- myc基因m RNA在上述标本中的表达情况 ,分析端粒酶活性、h TERT基因、c- myc基因间的关系。(3)用顺铂对卵巢肿瘤细胞株 HO-8910、COC1 进行处理 ,同步检测 h TERT和 c- myc基因 m R-NA、端粒酶活性表达情况 ,分析 h TERT和 c- myc基因 m R-NA水平改变与端粒酶活性的相互影响。 结果  (1)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与正常卵巢端粒酶活性差别无显著性 (P>0 .0 5 ) ,正常卵巢端粒酶活性 0 .2 2为上限 (0 .2 13± 0 .0 70 ,可信区间97.5 % ) ,恶性卵巢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率 91.30 % ,明显高于交界性卵巢肿瘤组织 2 0 .0 0 % (P<0 .0 1)、良性卵巢肿瘤组织 7.13% (P<0 .0 1)和正常卵巢 0 (P<0 .0 1)。交界性卵巢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率与后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 (P<0 .0 1)。端粒酶活性值在恶性卵巢肿瘤组织表达中临床分期 、 期明显高于 、 期 (P<0 .0 5 ) ,分化程度低者高于分化高者 (P<0 .0 5 ) ,恶性卵巢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明显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中VEGF、TPA和CA125联合检测在卵巢肿瘤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VEGF、TPA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CA125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分别对175例健康体检妇女,128例良性卵巢肿瘤患者,195例恶性卵巢肿瘤患者的进行检测;并且对69例良性卵巢肿瘤患者和95例恶性卵巢肿瘤患者进行了术前和术后的动态跟踪检测。结果VEGF、TPA、CA125三项指标在良性卵巢肿瘤组与健康体检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恶性卵巢肿瘤组与良性卵巢肿痫组存在明显差异(P〈0.01);同时我们对动态观察三项所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良性卵巢患者手术前后无显著差异,而恶性卵巢心者存在显著差异并与疾病转归有很大的关系。结论VEGF、TPA和CA125联合应用对卵巢肿瘤鉴别诊断和转归预后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 -聚合酶链反应 (PCR-TRAP)方法分别检测 6 2例卵巢恶性肿瘤组织、4 5例腹水 /盆腔冲洗液 ;2 0例卵巢良性肿瘤组织、15例腹水 /盆腔冲洗液 ;2 0例卵巢正常组织、10例腹水 /盆腔冲洗液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卵巢恶性肿瘤组织、腹水 /盆腔冲洗液的端粒酶阳性分别为 4 9例、2 7例。而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中只有 2例为阳性 ,腹水 /盆腔冲洗液者均为阴性 ,卵巢正常组织、腹水 /盆腔冲洗液中全部为阴性。结论 端粒酶活性与卵巢肿瘤病变的性质密切相关 ,卵巢肿瘤组织、腹水 /盆腔冲洗液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有助于卵巢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和肿瘤性质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与良、恶性骨肿瘤生长发育的关系,为临床早期诊断骨肉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银染法检测了56例良性骨肿瘤、90例骨肉瘤及其瘤旁组织细胞中的端粒酶(Telomerase,TLMA)活性,探讨良、恶性骨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的差异以及端粒酶活性与骨肉瘤细胞分化程度的关系。结果 骨肉瘤端粒酶的阳性率显著提高良性骨肿瘤,两者的瘤旁组织中皆无端粒酶活性表达;处于分化程度较差的骨肉瘤其端粒酶活性显著高于分化程度较高的骨肉瘤。结论 检测骨肿块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有助于良、恶性骨肿瘤的早期鉴别诊断,亦有助于了解骨肉瘤的恶性程度,为早期临床诊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妇科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端粒酶与妇科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作为妇科肿瘤标志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充法 ,结合银染色 ,研究 2 3例妇科恶性肿瘤、2 1例良性肿瘤及 2 2例正常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2 3例恶性肿瘤中端粒酶表达阳性者 2 1例 (91.3% ) ,且多数为强阳性 ,强阳性率 73.9% ,阳性表达与肿瘤发展阶段、恶性程度不相关。良性肿瘤 2 1例 ,10例弱阳性 (4 7.6 % )。正常组织 2 2例 ,5例弱阳性 (2 2 .7% )。结论 :端粒酶在妇科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可能成为妇科恶性肿瘤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端粒酶在涎腺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为早期诊断和开展涎腺肿瘤的基因治疗奠定实验基础。方法 :用PCR TRAP法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色法分析PCR产物 ,对人体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ACC M和 2 0例涎腺肿瘤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 ,并与自身正常涎腺组织相对照。结果 :腺样囊性癌细胞株ACC M的端粒酶活性为阳性 ,相对端粒酶活性为 82 % ,涎腺恶性肿瘤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最高 (14/ 15 ) ,瘤旁组织次之 (4/ 2 0 ) ,正常对照及良性肿瘤组织最低 (2 / 2 5 )。其相对端粒酶活性 ,涎腺鳞癌端粒酶活性值最高 (87% ) ,涎腺恶性肿瘤明显高于自身正常对照和瘤旁组织以及良性肿瘤 (P <0 .0 1) ,而瘤旁组织也高于相邻的正常组织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可作为涎腺恶性肿瘤诊断的分子指标 ,也可作为阻断恶性转化形成的靶分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良性和恶性原发性卵巢肿瘤的临床辨别价值,为良恶性卵巢肿瘤的早期、无创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本院2010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223例卵巢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患者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卵巢恶性肿瘤的灵敏度及特异性等指标。结果223例患者中,144例为良性卵巢肿瘤,占64.57%,其余79例为恶性卵巢肿瘤,占35.43%。良性卵巢肿瘤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分级显著低于恶性卵巢肿瘤(P<0.05);良性卵巢肿瘤血流阻力指数(RI)、血流搏动指数(PI)均显著高于恶性卵巢肿瘤(P<0.01)。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恶性卵巢肿瘤的灵敏度为87.34%,特异性为77.78%,约登指数为65.12%,阳性预测值为68.32%,阴性预测值为91.80%。结论良性和恶性原发性卵巢肿瘤在形态、血流分级、血流动力学参数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明确上述特点,在指导卵巢肿瘤良恶性辨别方面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3a(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3,subunit A,eIF3a)和人附睾蛋白 4(human epididymis protein 4,HE4)与卵巢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eIF3a和HE4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RTPCR 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81例卵巢癌患者、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及正常卵巢组织中eIF3a与HE4的mRNA和蛋白表达 情况。结果:eIF3a基因和HE4基因在正常卵巢、卵巢良性肿瘤及卵巢癌组织中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5)。eIF3a基因和HE4基因mRNA表达在卵巢癌组织与正常卵巢组织、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与正常卵巢组 织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正常卵巢组织eIF3a基因mRNA表达水平高于卵巢良性肿瘤和卵巢癌组织,而 HE4基因mRNA表达水平从正常卵巢、卵巢良性肿瘤到卵巢癌组织中逐渐升高;HE4基因mRNA表达水平卵巢癌高于 卵巢良性肿瘤组织(P<0.001)。eIF3a蛋白在正常卵巢、卵巢良性肿瘤及卵巢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66.7% 和 81.0%,HE4蛋白在正常卵巢组织、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及卵巢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27.8%和56.2%。eIF3a 蛋白和HE4蛋白表达阳性率在卵巢癌组织与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卵巢癌组织与正常卵巢组织、良性肿瘤组织与正常 卵巢组织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eIF3a蛋白和HE4蛋白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35,P<0.05)。结论:eIF3a和 HE4的表达与卵巢癌发生相关,二者可能通过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通路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研究claudin-3和β-连环素 (β-catenin)蛋白在卵巢上皮性交界性肿瘤(borderline ovarian tumors,BOTs)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7例BOTs中claudin-3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水平,并与17例正常卵巢组织、25例卵巢上皮性良性肿瘤、31例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组织中claudin-3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与BOTs相比,claudin-3、β-catenin蛋白在卵巢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升高,而在良性肿瘤及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率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或P<0.05);而正常卵巢组织与良性肿瘤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 >0.05)。claudin-3、β-catenin蛋白的表达与BOTs临床病理分期、腹腔有无种植相关,而与组织学类型、患者年龄无关。claudin-3与β-catenin在BOTs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o.653, P=0.000)。结论 claudin-3与β-catenin在BOTs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协同而独立的作用,对其进行联合检测有助于BOTs的早期诊断、治疗,为BOTs的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交界性肿瘤(borderline ovar-ian tumors,BOTs)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FGF-2)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7例BOTs组织中b-FGF的表达水平,并与17例正常卵巢组织、25例卵巢上皮性良性肿瘤、31例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组织中b-FGF的表达水平进行比较,并检测BOTs组织中CD34的表达。结果:b-FGF在BOTs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4.4%,而正常卵巢组织、卵巢良性肿瘤及恶性上皮性肿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1.8%、24.0%和77.4%。与BOTs相比,卵巢癌组织中b-FGF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良性肿瘤及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率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正常卵巢组织与良性卵巢肿瘤中b-FGF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b-FGF阳性表达BOTs组织中的MVD高于阴性表达BOTs组织中的MVD(P<0.01)。b-FGF的表达与BOTs组织学类型、临床病理分期、腹腔种植和患者年龄无关(P>0.05)。结论:b-FGF可能参与BOTs新生血管形成,在BOTs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其进行检测,有助于BOTs的早期诊断、治疗,为判断BOTs的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Lewis y抗原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1(IGF-1R)在卵巢浆液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卵巢黏液囊腺癌(恶性组)、交界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交界性组)、良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良性组)和正常卵巢组织(正常组)中Lewis y抗原与IGF-1R的表达。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法检测二者在卵巢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恶性组中Lewis y抗原和IGF-1R的阳性率明显高于交界性组、良性组及正常组(P0.05);低分化组中IGF-1R的表达水平与中、高分化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中、高分化3组间Lewis y抗原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ewis y和IGF-1R在恶性组中的表达水平增高,具有正相关性(P0.05),且二者存在共定位关系。结论 Lewis y抗原及IGF-1R参与了卵巢浆液性肿瘤由良性向恶性的转化与发展,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