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 ,为风邪蓄积之所 ,故名风池。风池穴又为手足三阳与阳维之会穴 ,能调和内外风证。笔者通过七余年临床实践 ,风池穴用于临床的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  治疗偏头痛 :西医称为 :“血管神经性头痛”其病突发 ,痛势其剧 ,多位于颞部或头角或左或双侧 ,其则速及眼、齿。本病特点反复发作 ,随年龄的增长 ,症状愈来愈重。风池穴为足少阳和阳维脉的交会穴 ,足少阳经与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 ,肝胆内寄相火 ,为“风木之脏” ,极易化风动 ,谓之“内风” ;阳维脉“维络诸阳”而立表 ,多与外风有关。因此无论内风、外风引起的头痛均以风池…  相似文献   

2.
风池穴临床应用举隅200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蒋和鑫风池,属足少阳胆经腧穴,为胆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其穴名最早见于《灵枢·热病》篇中,因其穴在项侧凹陷如池,为风邪易侵之处而得名。文献记载其穴为“祛风清热,通达脑目之要穴”,“可令少阳之邪转枢...  相似文献   

3.
风池穴的临床运用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敏勇  曾宜发 《中国针灸》1998,18(2):116-117
  相似文献   

4.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举隅贵州省惠水县中医院(550600)张良品临床上,我用小柴胡汤治疗鼻渊、泪囊炎、眩晕、周期性发热,均取得满意效果。虽属管见所及,谨供同仁参考。鼻渊尹某,女,48岁,1987年7月6日初诊。病历摘要:鼻涕黄稠而臭,鼻塞不通,无嗅觉,头...  相似文献   

5.
毛遐先 《四川中医》1997,15(6):51-52
风池穴出《灵枢·热病》,为足少阳与阳维脉交会穴,因临颈部肌群及枕动、静脉、枕小神经分支,是治风之要穴。笔者临床运用风池穴为主治疗多种病证,取得良好疗效,试述于后。一、治头面诸疾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风阳上扰,易犯头面,首选风池,乃本穴所宜。《类经图翼》谓风池“主治中风偏正头痛,伤寒汗不出。”1.中风:取风池穴注射天麻、红花注射液以潜阳活血,配患部体穴舒经通络。例:陈××,男,60岁。1990年5月10日在家中突发右侧偏瘫,经我院内科诊为“老年性高血压病”、“脑血栓形成’”,住院治疗半月无效而转我科。查见…  相似文献   

6.
藿朴夏苓汤临床新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洁华 《陕西中医》2002,23(5):464-465
藿朴夏苓汤载于石芾南的《医原》,具有解表化湿 ,通畅三焦之功 ,是治疗湿温初起的常用方。笔者结合岭南地区高温多雨 ,气候潮湿的特点 ,将该方化裁治疗湿阻诸疾 ,每获良效 ,兹举例如下。   1 眩 晕 吴某 ,男 ,62岁。 2 0 0 0年 6月因头晕胸闷 3d就诊。自诉有高血压病史近 1 0年 ,平素服尼福达等药降压 ,血压尚属平稳。近 3d来但觉头昏沉 ,头重如裹 ,胸闷 ,时有恶心 ,纳差 ,困倦思睡 ,其舌苔白腻而润 ,脉弦滑。辨证属湿阻中焦 ,上蒙清窍。治以祛湿化痰 ,健运脾胃。拟藿朴夏苓汤合半夏白术汤加减 ,处方 :藿香、法半夏、白术、天麻、杏仁…  相似文献   

7.
风池穴在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疗头项疾病:《胜玉歌》中云:“头风头痛灸风池”。在治疗头痛患者时,无论何种头痛,均首选风池穴,再依部位酌加相应穴位。如后头痛加天柱;偏头痛加率谷、太阳;前额痛配印堂、阳白等,再结合补泻手法,均可使疼痛消除或缓解。盖风池穴为胆经所属之经穴,偏头痛为少阳经气不利,取之必然;后头痛从现代解剖学观点看,为枕大神经分布处的疾病,该神经深藏于风池穴深部,故取之治疗后头痛,效果明显。例如:闫,男,20岁。左侧后头痛三天,项部紧张,无其他伴随症状,颈部活动也正常。神经内科诊为枕大神经痛,与口服药无效,遂来针灸…  相似文献   

8.
风池穴为胆经腧穴.位于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之间凹陷中,古人以此为风邪侵入流往之处,故以搜风要穴而命名.是足少阳、阳维之会穴,肝经又与胆经互为表里,根据肝胆经及阳维脉生理功能,以取风地穴为主行泻法,疏肝利胆、扶风解表,广泛应用于临床诸疾。1.治疗机理《甲乙经》言"风地,在颞颥后。发际陷者中,足少阳、阳维之会,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壮。"主颈痛,项不得顾,目泣出,多眵蠛,鼻鼽衄,目内毗赤痛,气厥耳目不明,咽喉接引项筋挛不收,搭疟寒热。"《大成》言"主风痛疾发则躺仆在地,胬侵睛,腰背伛偻。"《干金广主诸坦,中…  相似文献   

9.
唐茂清 《北京中医》1999,18(1):55-55
《伤寒论》真武汤,由茯苓、白芍、生姜、白术、附子组成,具有温阳化气行水之功。笔者临床常以此方治疗各种阳虚水泛,水气内停之证,多获奇效。兹举例如下:1.鼻渊向×,男,13岁。患鼻窦炎病3年余,曾多方求治罔效,于1995年10月2日来余处就诊。证见:鼻塞...  相似文献   

10.
风池穴属足少阳经,为手足少阳、阳维之交会穴。笔者自1987年以来以针刺风池穴为主,治疗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疗效满意,现不揣浅陋,列举数例小结如下: 1 定位及操作方法对本穴之定位,古代文献记述不尽一致,本人临床上取穴参考现行教科书定位,即在枕骨粗隆直下的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上端之间。操作时针尖宜交叉朝向对侧眼眶下缘方向刺入,可针1.2~1.5寸深度,每天1次,每次主穴加配穴1~3个,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4天,每例针2~4疗程。毫针选择30或28号,长50mm左右。配穴加减法:恶心呕吐加足三里、丰隆;夜寐欠宁加神门、安眠;胃纳欠佳加足三里、三阴交;血压偏高加曲池、太冲。  相似文献   

11.
郑魁山教授临床应用风池穴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郑魁山教授风池穴的取法与操作及临床常用的基本手法即热补法以祛风解表散“风”邪,传导法以感觉传导疗“窍”病、温通法以活血化瘀治“瘀”疾,意守法以健脑安神愈“脑”患。  相似文献   

12.
偏头痛是脑血管舒缩功能紊乱所引起的阵发性一侧剧烈头痛。笔者近五年运用风池穴穴位注射治疗偏头痛 6 0例 ,疗效颇佳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6 0例患者均系门诊病例。男 2 3例 ,女 37例 ;年龄最大 6 7岁 ,最小 2 4岁 ;头痛持续时间最短 1天 ,最长 2 9年。2 治疗方法药物 :维生素B12 0 .5mg ,2 %盐酸利多卡因 2ml。取穴 :风池穴。操作 :用 5ml注射器 ,牙科 5号针头抽取上述混合液 2ml。将所注穴位常规消毒 ,进针得气后 ,回抽无血再将药物缓慢注于风池穴中。每隔 3~ 5天 1次 ,3次为 1疗程。3 治疗结果3.1 疗效判定标准治愈 :头痛…  相似文献   

13.
陈远华 《陕西中医》2005,26(11):1237-1237
温胆汤出自宋,陈言《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原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枣组成,与《千金要方》之温胆汤相比,增茯苓、大枣、生姜,主治胆郁化热,胃失和降,痰热内扰,虚烦不眠,惊悸不安,恶心呕吐,呃逆,胸闷,纳差等症,笔者根据本方宗旨,在临床当中,灵活加减,治疗多种疾病,每获良效,兹举4例,谈点心得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 风池穴是足少阳胆经的经穴,是足少阳与阳蹻脉、阳维脉的交会穴。我在临床实践中应用风池穴适当配伍其它穴治疗多种疾病,效果非常满意,兹将几例病案介绍如下。1 失眠刘某,女,36岁。1992年3月4日就诊。自述3个月前因被蛇惊吓之后而致失眠,睡后时时惊醒,常做恶梦,胆怯心悸,胸胁胀闷,口苦,舌淡苔薄白,脉弦细。证属心胆虚怯,取风池穴、心俞  相似文献   

15.
温胆汤出自唐朝孙思邈《千金要方》卷十二 ,其方药组成为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竹茹、甘草 ,加姜枣煎服。方中半夏辛温性燥 ,以燥湿祛痰 ,和中止呕 ,消痞散结 ;陈皮理气健脾 ,燥湿化痰 ,使气顺瘀化 ;茯苓健脾渗湿 ,使湿祛痰清 ;竹茹味甘微寒能清泻上、中焦之烦热 ,并能降上逆之气火 ,止呕涤痰开郁 ;枳实味苦酸 ,性微寒 ,能理气消痰 ,消积散痞 ,逐停水 ,利胸膈。全方温凉并用 ,清热而不寒 ,化痰而不燥 ,故温胆汤的主要作用是清降痰火。诸药相济相须 ,虽不治胆 ,而胆自和也。笔者在临床上运用温胆汤随症加减治疗多种疾病 ,均取得较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6.
风池穴为足少阳胆经经穴,手足少阳、阳维之会,临床常用。本人运用风池穴为主穴,适当配伍其它腧穴,治疗了一些神经系疾病,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延髓麻痹王××,女,23岁,麻醉师,1995年12月15日初诊,家属代诉,患者因双侧脑血管畸形于19...  相似文献   

17.
风池穴是针灸临床最常用腧穴之一,但其深层有椎动脉、延髓等重要组织,针灸具有一定危险性。文章对风池穴的定位、刺灸方法、临床应用、作用机理、注意事项等进行辨析,以防范临床风险,以提高临床疗效,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风池穴为治疗偏头痛的要穴,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据此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有关风池穴的研究,对其针刺方法、作用机制、针刺安全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9.
六味地黄丸出自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 ,由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丹皮六味中药组成 ,主治肾阴不足。笔者在临床上采用本方调整剂量 ,改丸为汤 ,治疗牙隐裂、头痛眩晕等症 ,疗效颇佳 ,现举例介绍如下。1 牙隐裂杨某 ,男 ,5 0岁。 1 998年 5月 1 2日初诊。患者诉 1年来牙齿疼痛 ,以嚼硬食后尤甚 ,舌红少苔 ,脉细数 ,服西药阿莫西林胶囊、牙痛安无效。经牙科确诊为牙隐裂。用六味地黄汤加味 :熟地黄 1 0g 山药 1 0 g 山萸肉 1 0 g 泽泻 6 g 茯苓 1 0 g 丹皮 1 5g 知母 6 g 黄柏 6 g 白芷 6g。服 5剂后痛减。继随症…  相似文献   

20.
陈三才 《中医杂志》2001,42(8):479-479
1 下病上取治足跟痛例1:麦某某,女,40岁,1991年8月4日初诊。主诉:双足跟痛已5年余。晨起足跟疼痛,不能着地,逐渐加剧,导致用脚尖跛行。X线摄片示:足底跟骨未见明显异常。经多种治疗,未见显效。舌红苔白,脉细。辨为阴虚,络脉瘀阻,治宜养阴通络。取穴:风池、太溪双侧,每日1次。以1~1.5寸毫针先刺风池,进针约1寸深,针下有沉重感,行捻转补法,意使针感向下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