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良春教授辨治痹证的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良春教授辨治痹证经验丰富,如认为顽痹及肾,治以补虚化瘀、标本兼顾;痹证症情复杂,其辨治要点是痛、肿、僵、挛;治疗用药经验是热痹寒之、须热药辅佐等。  相似文献   

2.
痹证早在《内经·痹论》中已有记载。《金匮要略》的历节、风湿、血痹以及朱丹溪的痛风和《诸病源候论》的白虎历节,均属痹证范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患,范围较广,临床多见,常因气候多变而反复发作。我县已故老中医谢坤保先生治痹有一定的经验,现简要归纳如下特点:1 治痹当从瘀治谢老认为“痹”则“闭”之意,是闭阻不通的意思,痹证的产生,不论何种病邪所致,其机理则一,即导致人体经络气血运行滞瘀,闭阻不通方为痹,主张通滞行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张伯臾教授对痹证的辨治经验。认为痹证成因复杂.不应囿于风寒湿三气。“杂至”二字甚符痹证的发病情况。并指出内风致痹也不少。在治疗上强调对因的同时,还须对病所,勿伐无辜。治热痹当分三类;治痛痹大辛稳投;治着痹当法《金匮》,治久痹当补脾肾。  相似文献   

4.
丁蓉 《江苏中医药》2003,24(9):49-50
中医学有关痹证的治法源于《内经》时代,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对痹证的认识的发展,各个时代关于痹证的治法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总结历代治痹特色对进一步研究治痹规律、开发治痹药物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痹证的证治体会张红珺,杜惠玲内蒙古中蒙医医院(010020)1994年8月4日收稿痹证发病的原因,与气候条件、生活环境、个人素质及抗病能力等有关。《素问·痹证篇》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相似文献   

6.
背景:痹证的成因较为复杂,其中因痰致痹是临床常见原因。目的:揭示痰邪致痹的临床证治规律。方法:总结文献并结合个人经验探讨痹证诊治。结论:活血化痰、针药齐施是治疗痹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痹证为临床常见病,古今中医学家对该病有诸多论述。《叶天士治痹经验的探讨》一文,笔者梳理总结了叶天士治疗痹证的一些观点和经验,如治疗上重视祛风、散寒、除湿,调和营卫,后期重视补肾;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缓攻;重视奇经治络法。提出"阴虚风动"亦可为痹的观点。认为"久痹可成痿,久痿可成痹",两种疾病密切相关。可为临证治疗痹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复合型痹证2例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痹证属于肢体经络病证,临床表现以筋骨、关节、肌肉疼痛,或关节屈伸障碍、肿大、变形为主要症状,辨治多分风寒湿痹、风湿热痹、痰瘀痹阻、肝肾亏虚4大证型,其中风寒湿痹又有行痹、痛痹、着痹之分[1]。治疗上以祛邪通络为原则,常治风与养血活血并行,治寒则结合温阳补火,治湿则辅以健脾益气,补肝肾、益气血为治虚之法。现代中医临床对病因单一的痹证疗效已较为肯定,但对风寒湿热夹杂、虚实并存的复合型痹证,  相似文献   

9.
痹者,闭也,气血阻闭不通之谓也。凡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人体,气血运行受阻,引起关节、肌肤酸麻重疼甚至肿胀变形等症,统称痹证。王云彤老中医行医50多年,治疗各种痹证,其经验有四个方面: 首辨寒热痹证的分类,《内经》有行痹、痛痹、着痹及筋、脉、肌、皮、骨五体痹;《金匮要略》有风、湿、血痹、历节等。王老认为:“万变不离其宗”,治痹首辨寒热二纲,然后据证再揆度风、湿、热孰多孰少,因证治之。临床上,寒证多,热证少。热证的辨别要点:寒证以肢体  相似文献   

10.
重用细辛治痹痛江西省宜春市人民医院(336000)李国正主题词细辛/治疗应用痹证/中药疗法痹证,不论行痹、着痹、痛痹,均因风、寒、湿邪反复侵袭肌表,“独居分肉之间”,留滞经络,又“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而发为痹痛。《...  相似文献   

11.
《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李中梓治痹证重视扶正祛邪,治五脏痹随证加入引经药。  相似文献   

12.
张琪治痹十方南京金陵蚂蚁研究治疗中心(210003)吴志成张琪研究员是黑龙江著名中医痹证专家,曾经担任黑龙江省中医研究所所长。笔者于1956年西学中时,聆听过张老师的有关治痹经验讲座,受益匪浅。特别其中治痹十方,非常实用,临床屡用屡效。兹简介如下:痹...  相似文献   

13.
《叶氏医案存真》是叶天士医案类著述中颇具影响的著作之一,该书体例与《临证指南医案》不同,未按疾病分类整理,内容杂乱无序,影响了专题研究效率。痹属病机之一,可在很多疾病发生发展中出现。痹证以病机命名,受痹由风寒湿所致影响。叶天士治痹有其特色,医案中有较多内伤致痹记载,丰富和完善了治痹思路方法与用药经验。本文以“痹”相关典型医案为主题,以外邪致痹证案、饮食失节致痹案、咽喉痹痛案和痹致痿案为主线梳理本书相关内容,以阐述温病学派治痹思路和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14.
考诸痹论,都将肢体肌肉筋骨部位疼痛的肢体型痹证,与关节部位肿痛的关节型痹证相混淆,统称为痹证.但是,之后有关痹证的辨证论治内容,通常只论关节型痹证,少有肢体型痹证的论述.如现行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就最具代表性,在<中医内科学·痹病>中:"所谓肢节痹病,系以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随后只阐述关节型痹证的辨证论治方法(将关节肿痛分为行、痛、着、热、尪痹5型进行辨证论治)[1],缺少肢体型痹证的辨治内容.由于缺少指导肢体型痹证的辨证论治的方法,临床上只能沿用辨治关节型痹证的辨治思路来治疗肢体型痹证.因此,治疗效果不十分理想.  相似文献   

15.
治痹心得     
焦树德 《河北中医》2004,26(6):405-408
西医学诊断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尿酸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疾病,从其临床表现看来,大多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笔者在数十年的临床工作中,运用中医治痹的理论与经验治疗上述疾病,每获良效。今在继承前人治痹理论的基础上,参以个人临床经验,结合实际病例,谈谈治痹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6.
<正> 宋向元老中医是著名的医史学家,生前任教于北京中医学院,宋老临床对痹证治疗颇有独到之处.笔者运用宋老经验治疗痹证,深感得心应手.现将宋老治疗痹证的经验整理如下,以飨读者.宋老说,《内经·痹论》曾提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  相似文献   

17.
俞慎初教授临床治疗痹证经验丰富,他常以自拟经验方“蠲痹四藤汤”为基础,随症加减治疗风寒湿痹;重用石膏并配合祛邪宣痹药物,治疗湿热痹痛疗效显著;对日久不愈之痹证,重视活血祛瘀通络,常以张锡纯的活络效灵丹加味治之;治疗病久入络的顽痹,善用虫类药物,以虫蚁入络搜风逐邪,临床应用每获佳效。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欧阳琦研究员治疗痹证的临床经验,认为延痹(类风湿性关节炎)治之以活络缓痛,项痹(颈椎病)治之以平肝通络,肩痹(肩周炎)治之以化痰通络,骨痹(腰椎等骨质增生)治之以补肾通络,经验独到。并各列举验案一则。  相似文献   

19.
痹证简便外治马登斌(邯郸市中医院056001)对于痹证一病的发生一般认为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以致闭阻经络关节、使气血运行不畅,主要以全身关节酸楚重着、疼痛为主要表现。根据各自的特点此病分为:行痹(风邪偏胜)、痛痹(寒邪偏胜)、着痹(湿邪偏胜)、...  相似文献   

20.
论叶天士内风致痹思想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铦 《浙江中医杂志》2003,38(5):185-186
叶天士痹证思想突出贡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白虎历节风发病的原因为感受温热毒邪 ,最先将仲景治疗饮热咳喘的木防己汤 ,用于治疗关节红肿、发热、疼痛游走的热痹证 ;2最先认识外感湿热痹证发病规律 ,采用兼有祛风湿与清湿热两种功能的药物治疗湿热痹证。《温病条辨》所载治疗湿热痹证的名方——宣痹汤 ,就是吴鞠通总结叶氏治痹经验的产物 ;3开创应用虫药搜剔血络方法治疗顽痹、久痹的先河 ;4最早认识与总结奇经痹证的发病规律 ,创用通补奇经方法进行辨证施治。上述治痹思想 ,都曾被诸家多次论述 ,并且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但叶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