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什曼原虫感染后引起复杂的免疫应答,细胞因子作为介质在其中起关键作用。同一种细胞因子在不同的利什曼原虫感染中有不同的变化,同一种利什曼原虫感染不同遗传背景种系小鼠会刺激产生不同的细胞因子,部分以往被认为是促进利什曼原虫感染发展的细胞因子在最近的研究中又有了新发现,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发现的IEN-γ、TNF-α、GM-CSF、IL-1α、IL-2、IL-18和IL-4等细胞因子在利什曼原虫感染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北京市再发黑热病病例的病原分子遗传背景。方法 使用PCR方法分别扩增其亲水性酰化表面蛋白B(K26)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Ⅰ(ITS-1),然后克隆测序,分析其多态性,构建系统发育树以确定患者感染原虫的虫种类型及其遗传关系。结果 K26基因扩增出626 bp大小片段,其长度与国内流行株差异明显,其氨基酸序列由14个氨基酸的基序重复排列组成,但个别位置发生氨基酸替代。K26序列的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北京病例虫株与法国和西班牙的婴儿利什曼原虫相近,但与国内新疆、四川、河北等地的婴儿利什曼原虫虫株距离较远;ITS-1序列扩增出314 bp大小的片段,其系统发育分析显示与婴儿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infantum属于同一分支。结论 该病例感染的为婴儿利什曼原虫L.infantum,且与国内其他流行区的虫株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利什曼原虫感染树突状细胞(DCs)早期的基因表达与信号通路变化,探究DCs感染后应答,寻找利什曼原虫感染后基于DCs的免疫治疗方法。方法:GEO数据库下载利什曼原虫感染前后DCs基因芯片数据,RStudio软件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STRING构建DEGs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Cytoscape筛选差异表达蛋白质的核心模块,RStudio软件对DEGs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共筛选出DEGs 129个,其中IL12B与CXCL10差异最为显著,GO分析共富集23个过程,主要涉及病毒感染过程相关细胞反应及Ⅰ-IFN相关免疫反应;KEGG分析共富集3条信号通路,分别为甲型流感、麻疹及DNA复制信号通路。结论:利什曼原虫感染DCs前后Ⅰ-IFN信号通路和TLR4/NF-κB信号通路激活,影响IL12表达,提示Ⅰ-IFN/IL12信号通路与TLR4/NF-κB/IL12信号通路可作为利什曼原虫感染治疗的靶点,CXCL10也有望成为潜在的治疗靶点;利什曼原虫感染后,出现类似病毒感染现象,推测抗病毒免疫疗法可能在对抗利什曼原虫感染中具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4.
通过利什曼原虫感染模型,探讨中药复方加味玉屏风散对感染机体免疫调节机制的影响。选用加味玉屏风散及其单味主药对利什曼原虫感染模型进行干预。RT-PCR法检测脾细胞内细胞因子IFN-γ和IL-4 mRNA表达水平,反映感染模型内Th1/Th2平衡状态;流式细胞仪分析脾脏内CD4~+CD25~+Treg(Treg)水平。与正常对照鼠相比较,利什曼原虫感染BALB/c小鼠脾脏内存在IL-4表达增强,呈Th2偏离;且其脾细胞内Treg水平显著升高(P0.05),加味玉屏风散复方或其单味主药可以下调感染动物脾脏内Treg水平(P0.05),下调脾细胞IL-4表达(P0.05),抑制感染部位的肿胀程度(P0.05),减轻病变。利什曼原虫感染动物模型存在免疫偏离,呈Th2优势应答,且存在Treg水平的增加,二个因素共同作用可能成为易感动物感染持续存在原因;加味玉屏风散复方及主药可以显著下调感染机体内Treg水平,直接或间接抑制Th2优势应答的免疫偏离状态,从而实现抗感染的效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雄性激素对鼠巨噬细胞株 (ana 1)细胞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率及感染水平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巨噬细胞 ,实验组用雄激素 (0 4μmol L)处理 2 4h ,按巨噬细胞和前鞭毛体 1∶10的比例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虫。Giemsa染色法观察不同时限 (感染初期 ,3h ,6h ,12h ,2 4h ,36h ,48h)的感染率及感染水平。结果 :雄性激素处理的巨噬细胞对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率及感染水平明显高于未加雄性激素的对照组 ,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差别愈趋明显 (感染后 12h ,2 4h ,P <0 0 5 ;36h ,48h ,P <0 0 1)。结论 :雄性激素增强杜氏利什曼原虫对巨噬细胞株细胞感染率及感染水平。  相似文献   

6.
内脏利什曼原虫主要寄生在巨噬细胞系统的单核吞噬细胞内,在一般情况下其无鞭毛期能抵抗巨噬细胞的杀灭作用。 为了观察经杜氏利什曼原虫免疫后的小鼠其巨噬细胞的作用,我们采用了CFW纯系小鼠,经不同免疫方法于免疫后不同时间观察了体外培养中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实验采用的巨噬细胞与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期的比例为1:4。从每24小时吞噬功能的结果表明,经利什曼鞭毛体纯抗原免疫及福氏佐剂加利什曼抗原免疫的两组小鼠,均以免疫后3周的吞噬率最高,分别为72%及96%;两组吞噬指数的均值±SD(4.46±1.72,6.99±4.36)亦较正常组小鼠(1.68±1.25,1.72±1.15)为高,并具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了特异性抗原以及与佐剂合并具有对吞噬功能的激活作用。实验并观察了巨噬细胞内利什曼原虫无鞭毛期的活力作用,从吞噬原虫后20小时开始至 144小时,正常小鼠巨噬细胞内的无鞭毛期再经三恩氏培养基培养后均能恢复为前鞭毛期,而经免疫小鼠巨噬细胞内的利什曼原虫无鞭毛期在72小时后即消失活力。 另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利什曼原虫的动态亦作了仔细观察。 实验结果说明了经过免疫的小鼠,由于被淋巴细胞激活后的巨噬细胞能杀死利什曼原虫,巨噬细胞在宿主对感染应答中是一个重要部分,对于探索黑热病的免疫机理具有一  相似文献   

7.
OX40和CD2 7、CD30、4 1BB等分子均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TNFR)超家族。这些分子具有传输共刺激信号的能力 ,促进T细胞增殖、分化和细胞因子的产生。用利什曼原虫感染近交系小鼠 ,是体内实验研究TH1和TH2细胞分化的特征性动物模型。为了明确OX40和上述各种TNFR超家族成员对TH1和TH2分化的作用 ,采用上述分子配体的单克隆抗体 ,对抗上述分子的相应配体 ,可以反过来了解这些配体的功能。C5 7BL/6小鼠对利什曼原虫感染有抵抗 ,这种抵抗力的机制是通过TH1型细胞产生IFN γ实现的。而BALB/C小鼠对利什…  相似文献   

8.
利什曼病 (leishmaniasis)是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其病原体为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全球大约 88个国家的 1 2 0 0万人口受到该病的感染。犬是人内脏和皮肤利什曼病的主要保虫宿主之一 ,尤其是无症状感染犬在白蛉将病原体传播给人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对犬利什曼病 (Canineleishmaniasis)的流行与诊断研究对于控制人的利什曼病致关重要。现将犬利什曼病的流行与诊断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犬利什曼病的流行1 1 南部欧洲西班牙是利什曼病的高发区 ,Solano Gallego等 ( 2 0 0 …  相似文献   

9.
通过基因打靶构建基因缺失株是利什曼原虫分子水平研究的有效方法,而筛选特定的转化体是研究成功的第1步。筛选转化体常用抗生素筛选法。本文通过观察潮霉素和嘌呤霉素不同质量浓度对杜氏利什曼原虫四川分离株的生长抑制情况,确定了在抗性基因转化的阳性克隆筛选中,潮霉素及嘌呤霉素的适宜筛选浓度分别为32和10μg/mL。本实验的结果为下一步筛选杜氏利什曼原虫基因缺失株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根据杜氏利什曼原虫(L.donovani)与婴儿利什曼原虫(L.infantum)基因组核苷酸序列之间具有高度的同源性的特点,设计合成了酸性核糖体蛋白-1(ARP-1)基因序列特异性的引物,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以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获得了杜氏利什曼原虫的ARP-1基因克隆。序列分析表明,杜氏利什曼原虫与婴儿型利什曼原虫ARP-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之间的同源性为93%,编码的氨基酸残基序列的同源性为98.0%。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加味玉屏风散及拆方组分对感染机体内CD4+CD25+Treg细胞(Treg)潜在的调节作用.方法:选用加味玉屏风散及其拆方单味药组分(黄芪、防风、白术、党参)对利什曼原虫感染模型进行干预.流式细胞仪分析脾细胞内Treg水平;RT-PCR法检测Treg功能相关转录因子Foxp3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鼠相比较,利什曼原虫感染BALB/c小鼠脾脏内Treg水平和Foxp3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复方及其部分单味药可以下调感染动物脾细胞内Treg和Foxp3表达水平(P<0.05),显著抑制感染部位的肿胀程度(P<0.05),减轻病变.结论:利什曼原虫感染BALB/c小鼠存在Treg水平的增加,中药复方加味玉屏风散和部分单味药组分可以显著抑制感染机体内Treg水平,促进感染清除.  相似文献   

12.
六种细胞因子对登革病毒感染人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用不同浓度的TNFα,IFNα,GM-CSF,IL-1β,IL-2和IL-6等六种细胞因子分别作用于登革病毒Ⅱ型(DV2)感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不同环节(病毒感染前,感染同时,感染后)。于感染后48小时收集感染上清液,用微量蚀斑法滴定病毒产量。结果发现:IL-2、IL-6和GM-CSF可以促进DV2在HUVEC中复制,而IFNα,TNFα及IL-1β对DV2的复制则有抑制作用。并发现细胞因子对病毒复制的影响与细胞因子的浓度和作用环节有关,GM-CSF对病毒复制的影响与浓度成反比,而其它五种细胞因子对病毒的作用则呈剂量依赖性。六种细胞因子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均不造成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和数量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正> 在探索黑热病自动免疫的研究中,曾使用活的前鞭毛体以及经 X 射线和甲醛处理的前鞭毛体与佐剂合用的免疫原,发现有很弱的保护力。近年来又报告了卡介苗对实验性皮肤利什曼病和内脏利什曼病以及一种葡聚糖(glucall)在黑热病自动免疫中作为佐剂的作用。Preston 等还报道了豚鼠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enriettii)核糖体的免疫保护作用。本文报告了用杜氏利什曼(Leishmania donovani)前鞭毛体及其核糖体制剂自动免疫以及短棒杆菌菌苗作为免疫佐剂的初步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4.
巨噬细胞内真菌的诊断问题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巨噬细胞内的病原体常见有利什曼原虫、弓形虫,组织胞浆菌和马尔尼菲青霉4种,称为专性细胞内病原体(obligateintracellularpathogens)前两种为原虫类,后两种才是真菌。它们的大小及形态相似,极易混淆。例如内脏利什曼原虫病嗜侵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象组织胞浆菌病与马尔尼菲青霉病一样引起肝、脾、淋巴结肿大和骨髓浸润,巨噬细胞内可见大量类圆形小体,易误诊。利什曼原虫在油镜下可见胞膜,胞核和一特征性的杆状动基体(kinetoplast),而且巨噬细胞内的原虫并不挤得很紧,相互之间留有间隙,稍加注意可…  相似文献   

15.
体外培养巴西利什曼原虫 (Lb ,Leishmaniabraziliensis)株无鞭毛体 ,常规方法提取制备基因组DNA。以公开发表的婴儿利什曼原虫 (Li,Leishmaniainfantum)的激活蛋白激酶C受体RACK (receptorforactivatedproteinCkinase)基因核苷酸序列为参照 ,设计并合成利什曼原虫RACK基因序列特异性的引物。以巴西利什曼原虫的基因组DNA为模板 ,利用多聚酶链反应 (PCR)技术 ,扩增获得巴西利什曼原虫RACK的全长编码基因。基因序列测定结果表明 ,巴西利什曼原虫RACK基因序列长度为 10 2 5bp ,开放读码框架由 939bp组成 ,编码产物为 312个氨基酸残基。获得的巴西利什曼原虫的RACK基因与报导的婴儿利什曼原虫的RACK基因编码产物的序列同源性达 99% (310 312 )。本研究克隆了巴西利什曼原虫的RACK基因 ,为应用诱导T细胞免疫应答抗原的编码基因进行巴西利什曼原虫的基因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正>IL-27来源APCs,由P28和EBI3组成。IL-27作用受体gp130和WSX-1复合体通过激活激酶(JAK)/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STAT)途径和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途径发挥生物学作用。研究发现IL-27在疾病不同阶段、不同细胞类型发挥不同效应,早期WSX-1缺陷小鼠对利什曼原虫感染更加敏感[1],然而WSX-1缺陷小鼠感染结核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 V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V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骨髓涂片及分子生物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均为男性,年龄44~55岁,平均48岁。送检标本分别为骨髓、脾脏、肝脏及淋巴结。镜下见弥漫的组织细胞增生,组织细胞的胞质内可见蓝染的细小颗粒状病原微生物,免疫组化标记组织细胞CD68阳性。骨髓涂片均找到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特殊染色PAS、六胺银染色细胞壁不着色。EBER检测阴性,2例行PCR测序证实为利什曼原虫。结论 VL患者多有该病流行地区接触史。活检组织中找到利什曼原虫是该病的诊断依据。VL需与疟原虫、马尔尼菲蓝状菌及组织胞浆菌病等鉴别。  相似文献   

18.
巴西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基因的克隆化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硕大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的编码基因序列 ,设计并合成无鞭毛体蛋白基因特异性引物 ,以巴西利什曼原虫基因组为模板 ,进行多聚酶链反应 ( PCR)技术扩增 ,获得 550 bp的基因片段 ,经测序证实 ,巴西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的基因含有唯一的开放读码框架 ( ORF) ,为 552 nt,编码的无鞭毛体蛋白由 1 83个氨基酸残基 ( aa)组成。与硕大利什曼原虫及亚马逊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一级结构的同源性分别为1 0 0 %和 93.4 4%。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内脏利什曼病(也称为黑热病)传统上分为平原、山丘和荒漠三个不同类型的疫区,不同疫区的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特征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是否可在不同疫区病原体分离株的分子水平上表现出来?如果是的话,这些分子水平的差异可否作为分子标记对不同疫区的分离株加以鉴别?本文总结了20年来本课题组通过动基体DNA、nDNA杂交、PCR-SSCP、RAPD及SSU rDNA可变区和LACK基因序列测定等方法进行的技术,结果显示:来自中国不同疫区的利什曼原虫分离株在分子水平上存在异源性,为不同类型利什曼病的防治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血清IL-2、IL-6、IL-8和TNF-α对危重症患者早期血流感染的诊断意义,收集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血流感染患者77例,同时设对照组22例,空腹采集静脉血,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2、IL-6、IL-8和TNF-α的水平,同时进行血液培养明确病原菌,评价细胞因子与危重症患者血流感染的关系。结果显示血流感染组血清中的4种细胞因子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不同病原菌感染组血清中的4种细胞因子水平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P0.001),其中真菌感染组细胞因子水平最高,依次是革兰阴性菌感染组,最低的是革兰阳性菌感染组;IL-2、IL-6、IL-8和TNF-α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3、0.994、0.997和0.905。由此,IL-2、IL-6、IL-8和TNF-α在危重症患者血流感染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早期诊断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