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 2002年5月-2006年1月,对26例踝关节周围及足背软组织缺损患者行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转移修复术.皮瓣面积最大为14 cm×7 cm,最小为6.5 cm×5.5 cm,平均9.3 cm×6.1 cm;蒂长3~7 cm,蒂宽3~4 cm,表面均保留1.5~2 cm宽的皮桥行明道转移.结果 25例皮瓣成活,随访6~18个月,皮瓣质地满意;1例皮肤坏死,但皮下组织部分存活,经游离皮片移植后创面愈合良好.结论 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下肢远端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吻合血管的胸脐皮瓣移植修复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8例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其中11例伴胫前或胫后血管节段损害)采用胸脐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创面.创面面积12cm×6cm~32cm×12cm.结果 移植皮瓣全部成活,3例足跟部缺损的病人术后因长期磨擦形成足跟部慢性溃疡;3例皮瓣臃肿,需再次手术整形.其余病例外观和足踝部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胸脐皮瓣为腹壁下动脉供血,血运丰富,血管解剖恒定,血管蒂长,可切取面积大且易于切取,适宜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尤其适用于缺损面积大、胫前或胫后血管之一长节段损害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逆行修复踝部软组织缺损并重建皮瓣感觉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3月~2014年3月对13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病例,采用改良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转移方法,将皮瓣旋转点改为外踝上5cm,根据创面大小及最远端距离调整旋转点位置,筋膜蒂宽度在3~5cm,将腓肠神经与小隐静脉包含在蒂内,采用明道转移修复创面。结果 13例中11例完全存活,2例皮瓣远端皮肤部分坏死,经换药瘢痕愈合。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皮瓣质地优良,无局限性臃肿,感染治愈均无复发。结论改良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不需吻合血管,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是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4.
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足踝部,尤其是小儿跟腱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2月~2014年12月,采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23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男性17例,女性6例;年龄4~45岁,平均21岁。创面均伴血管、骨及肌腱外露,创面缺损范围4cm×6cm~23cm×18cm,皮瓣切取范围为6cm×8cm~25cm×20cm,供区游离植皮修复。结果 1例移植皮瓣坏死,其余皮瓣及供区植皮均顺利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46个月,平均16个月。皮瓣耐磨,无局部溃烂,均恢复保护性感觉。4例全足脱套伤患者皮瓣外形臃肿于术后8~12个月行二次手术皮瓣修整后,外形满意。结论股前外侧皮瓣具有切取范围大、血管口径粗、部位隐蔽等特点,由于股前外侧皮神经吻合可以获得较好的保护性感觉,可广泛用于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5.
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目的 探讨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皮瓣临床应用的效果。 方法 对 2 6例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带腓肠神经、隐神经及腓浅神经营养血管蒂的逆行皮瓣修复 ,皮瓣面积最大 3 0 .0cm× 10 .0cm ,最小 6.0cm× 4.5cm ,皮神经营养血管蒂长 3~ 13cm。 结果  2 4例皮瓣全部成活。 2例因静脉回流障碍 ,皮瓣远端部分坏死。 2 1例经 6~ 3 6个月随访 ,皮瓣质地优良 ,外形与功能改善满意。 结论 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皮瓣设计灵活 ,切取方便 ,血供可靠 ,不损伤主干血管 ,可重建感觉功能 ,经逆行转位可以满意地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较大面积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下端、踝周和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靠性.方法:对18例小腿下端、踝周和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病人选择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皮瓣最大17cm×11cm、最小6cm×5cm.结果:皮瓣Ⅰ期愈合15例,Ⅱ期愈合3例.随访6个月~2年,皮瓣质地、颜色良好.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血管蒂恒定,层次清晰,操作简单,皮瓣不牺牲主干血管,对小腿功能和外形影响小,皮瓣转移幅度大,是修复小腿中下段、踝周、足跟等软组织缺损的良好修复方式.  相似文献   

7.
1 目的报告应用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2 方法应用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切取皮瓣面积10 cm×8 cm~20 cm×12 cm不等,供区中厚或全厚皮片植皮修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肤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的效果及静脉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切取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肤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时筋膜皮肤蒂保留3cm宽皮肤,其宽度尽量与皮瓣宽度一致;选择性在旋转轴点附近结扎小隐静脉远心端;明道转移;术后弹性绷带适当加压包扎。结果本组23例皮瓣全部成活,无严重静脉并发症发生。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肤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足踝部创面的理想术式,静脉并发症完全可预防或处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非恒定蒂腓动脉链式穿支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 2005 - 2010年应用非恒定蒂腓动脉链式穿支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9例,术前应用多普勒血流仪探测腓动脉皮支位置,利用各皮支形成的链式供血方式,选择距创面直线距离最近的皮支点作为旋转点切取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切取面积最大25 cm×8 cm,最小16 cm×6 cm. 结果 经1.5个月~3.5年的随访,18例皮瓣成活良好,外观满意,仅1例皮瓣远端出现边缘坏死. 结论 非恒定蒂腓动脉链式穿支皮瓣不受蒂部位置的限制,切取灵活方便,是一种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位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设计带筋膜蒂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位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5例,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本组15例中2例皮瓣部分坏死,其余全部一次成活。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创伤小,手术简单,血供可靠,是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1.
皮肤伸展术后皮肤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皮肤伸展术后皮肤组织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 分别于实验组皮肤牵张时及实验组、对照组创口缝合后1、2、3、4、6、8周时取皮肤组织块做透射电镜观察,并与正常皮肤相比较。结果 伸展术后皮肤组织超微结构有如下改变:(1)表皮组织:伸展术使细胞间距明显增大,基底细胞长柱状生长、细胞内线粒体和内质网增多、糖元颗粒减少。(2)真皮层内:成纤维细胞内的线粒体和内质网大量增生,真皮内胶元纤维密度增加,上述表现均以伸展术后4周最为显著,6周后开始减弱,8周时仍比对照组明显。相比之下,对照组1~4周也有一定的基底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代谢合成旺盛表现,但远比实验组为弱。结论 皮肤伸展术能使皮肤组织的超微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刺激皮肤组织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湿性皮肤再生技术在皮肤擦伤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导湿性皮肤再生技术治疗皮肤擦伤的疗效。方法:自2000年1月-2005年10月,治疗头面部、躯干和四肢急性皮肤擦伤共353例,其中采用湿润烧伤膏和暴露疗法治疗(新法组)185例,按传统疗法清创治疗(传统组)168例。结果:新法组7天内痊愈116例,占62.7%;14天内痊愈59例,占3713%;总有效率100%。传统组7天内痊愈82例,占48.8%;14天内痊愈58例,占34.5%;另外28例,占16.7%,发生不同程度的创面感染,痂下积脓,需作再次清创,碘伏湿敷或改用MEBO治疗,创面延期愈合,愈后瘢痕增生明显。结论:湿润烧伤膏和暴露疗法治疗皮肤擦伤与传统疗法比较,具有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愈后不留瘢痕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14.
皮肤再生医疗技术在供皮区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 :探寻一种更利于供皮区创面修复的方法。方法 :应用皮肤再生医疗技术 (MEBT/MEBO)处理植皮手术供皮区创面 6 7例 (A组 ) ,与传统凡士林纱布处理供皮区 71例 (B组 ) ,在术后疼痛、愈合时间、愈合质量上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皮肤再生医疗技术治疗组在愈合时间、愈合质量与凡士林治疗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皮肤再生医疗技术能实现薄皮片和中厚皮片供皮区创面皮肤生理性再生修复、提高皮肤愈合质量、减少瘢痕增生等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治疗对皮肤移植及皮瓣转移术后成活的影响。刀法:对36例皮肤移植和皮瓣转移术后患者加用HBO治疗,并以常规治疗者33例作为对照;同时测定10例患者高压氧治疗前后血浆中丙二醛(MDA)、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RBC-SOD)、谷胱甘肽(GSH)及“中分子”物质(第一军医大学未发表资料)含量。结果:HBO治疗组皮肤及皮瓣成活率明显提高(P<0.01);治疗前后血浆中的MDA,RBC-SOD,GSH变化不显著(P>0.05);而治疗后“中分子”物质考量下降,从4020±800U/L下降到2390±790U/L。结论:血浆中“中分子”物质与病情密切相关;植皮和皮瓣转移术后早期进行HBO治疗可以提高成活率。  相似文献   

16.
供皮区创面皮肤再生疗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皮肤再生疗法对供皮区创面愈合的作用,寻找提高供皮区创面愈合质量和速度的理想方法。方法:选择供皮区创面刃厚皮28个,薄中厚皮26个,厚中厚皮18个,每个创面分成两个区域,分别随机应用MEBO药纱(实验组)和凡士林纱布(对照组),观察术后疼痛、出血及愈合时间等情况,术后6个月应用温哥华瘢痕评估量表评估上述供皮区瘢痕形成及增生程度,并进行随机自身对照研究。结果:实验组供皮区创面术后无疼痛、出血及瘢痕发生数较对照组少,平均愈合时间:刃厚皮5.3±1.1天,薄中厚皮7.5±3.4天,厚中厚皮13.6±4.9天,对照组分别为8.1±1.2天、10.4±3.2天、18.5±4.2天,组间比较具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术后随访6个月瘢痕评分值:中厚供皮区创面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MEBO药纱处理供皮区创面效果优于凡士林纱布,具有止血、止痛、加快供皮区创面生理再生愈合的作用,无明显瘢痕增生,是提高供皮区特别中厚供皮区创面愈合质量和速度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7.
自体皮点状移植与湿润暴露疗法治疗大面积皮肤撕脱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邮票状中厚皮移植和湿润暴露疗法(MEBT/MEBO)治疗大面积皮肤撕脱伤的疗效。方法:对19例大面积皮肤撕脱伴缺损的创面仔细清创,采用点状自体薄中厚皮移植,术后加压包扎,14天后行湿润暴露疗法(MEBT/MEBO)治疗。结果:移植的薄中厚皮成活好,创面修复快,肢体功能恢复好。结论:薄中厚皮片及MEBT治疗大面积皮肤撕脱伤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皮肤伸展术在修复肢体创伤性皮肤缺损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应用渐进皮肤伸展方法早期闭合创伤性肢体皮肤缺损。 方法 仿肋骨合拢器制作皮肤伸展装置。在拟修复的减张切口或皮肤缺损的创缘安装伸展器 ,术后 3~ 5d后开始 ,每日逐渐伸展皮肤直至皮肤创缘靠近缝合。 12例均为男性 ,年龄 2 1~ 38岁 ,平均 2 7岁 ;均为交通伤。皮肤缺损创面中 ,修复腱、骨外露皮肤缺损减张切口 7例 ,其他皮肤缺损创面 5例。受伤部位及皮肤缺损面积 :前臂 2例 ,小腿 10例。面积最小 5cm× 4cm ,最大 18cm× 9cm。随访 3~ 6个月 ,未见伤口退缩和瘢痕增宽现象。 结果  12例皮肤缺损接受皮肤伸展作用时间 5~ 8d ,平均 6 .3d ,皮肤伤口均直接缝合。 结论 应用渐进皮肤伸展的方法闭合肢体创伤性皮肤缺损 ,方法简单合理 ,可闭合 4~ 9cm宽较规则的肢体皮肤缺损 ,伤口直接缝合且无需植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改良点状植皮对经久不愈创面的修复作用。方法 用三角针钩起皮肤后切取点状皮片,直径约1~2mm,于创面肉芽组织内挖深约3mm,将皮片植入底部,2~4块/cm^2,使皮片与肉芽组织底部紧密接触,半被肉芽组织自然覆盖。结果 术后5天,大部分皮点已贴附于肉芽组织内;10~14天后形成皮岛并向周围延伸;21天以内,25例15cm^2以下的创面有24例完全修复,5例15cm^2以上的创面经数次植皮后  相似文献   

20.
A variety of systemic disorders--infections, noninfectious inflammatory diseases, collagen vascular diseases, hereditary diseases, and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diseases--may affect both the skin and the lung. The findings in one organ system can help establish the diagnosis or limit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Cutaneous manifestations of many conditions (eg, Kaposi sarcoma) precede thoracic manifestations and sometimes have prognostic implications for respiratory disease; in other conditions (eg, organizing pneumonia in polymyositis and dermatomyositis), thoracic manifestations precede cutaneous ones. When skin and thoracic manifestations develop simultaneously, as occurs in the acute form of sarcoidosis known as L?fgren syndrome, the diagnosis is often readily established. Familiarity with the appearances of skin lesions that are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systemic lung disease, especially those that are disease specific, may allow the radiologist to pinpoint a diagnosis even when thoracic imaging findings are nonspecif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