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针灸治疗足底痛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立新 《中国针灸》2000,20(9):569-572
足底痛包括跖痛和跟底痛。足横弓劳损 ,足跟脂肪纤维垫部分缩退 ,急性滑囊炎 ,跟骨骨刺及平跖足等均可引起足底痛。其疼痛多为刺痛或灼痛 ,常波及两踝 ,不能久立或远行 ,局部无明显红肿。足底痛属中医骨痹范畴 ,多由于人体气血不足 ,肾经气虚 ,风寒湿外邪乘虚而入 ,或足部肌腠受到扭转、跌扑等外伤 ,致筋脉损伤 ,而引起疼痛或功能障碍。近年来 ,文献报道针灸治疗足底痛疗效显著 ,且方法多样 ,现综述如下。1 疗法回顾1 1 体针疗法(1)一般针刺法①近部选穴 :庄氏针刺为主治疗足跟痛 10 0例 ,选用压痛点、昆仑、太溪、仆参、水泉、然谷为主 ,…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叙利亚工作期间,来用针刺肩奇穴治疗一些足跟痛病人,收效明显,现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25例患者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在43~64岁之间,平均53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8年;单侧足跟痛17例,双侧足跟痛8例。症状体征:行走时足跟部疼痛,痛甚者行走不便。经X线摄片诊断属跟软骨炎18例,跟骨骨刺7例。2治疗方法选穴:肩奇穴(位于肩峰内侧寸许凹陷处)。单足跟痛取同侧穴,双侧疼痛取双侧穴,隔日治疗1次。操作方法:用28号工.5寸毫针。患者取坐位,双臂自然下垂,充分暴露肩部。皮肤消毒后,针尖快速刺人肩奇穴皮下,行重指提插…  相似文献   

3.
针刺足跟穴治疗足跟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足跟痛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常由肾虚或骨质增生而致。笔者应用针刺足跟穴的方法治疗足跟痛13例,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不同时间点针刺健康青年左侧然谷穴对大脑后动脉(PCA)血流动力学各参数的影响,为临床运用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健康青年60例,其中男、女各30例,针刺其左侧然谷穴,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于针刺前5 min、进针时、行针1时、行针2时、出针时、出针后5 min,分别记录双侧PCA的Vs、Vd、Vm、RI及PI。结果:针刺左然谷穴,与针刺前5 min比较,左侧PCA的Vs在行针2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PCA的Vs在行针1时、行针2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左然谷穴可降低双侧PCA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提示针刺该穴对双侧大脑后动脉血流动力学具有负性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5.
傅心昊  刘珊珊 《河南中医》2012,32(3):341-342
目的:观察针刺复溜穴治疗老年人足跟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例足跟痛患者均以针刺复溜穴治疗,留针30 min,10 min行针1次,每次行针1 min.结果:治愈10例,显效6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4.74%.结论:钟刺复溜穴治疗老年人足跟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针刺足跟穴治疗不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足跟穴治疗不寐010050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院白金明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足跟穴具有良好的镇静安神,醒脑除烦作用。足跟穴,为经外奇穴,位于足底部足跟正中央。治疗时,取双侧足跟穴,针刺方法:患者采用仰卧位,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选用28号1寸毫针,对...  相似文献   

7.
龙虎交战法是针刺补泻的一种手法 ,在《金针赋》《针灸大成》等古医籍中均有记载。笔者通过十余年的临床 ,发现用此手法针刺风池穴治疗足跟痛、震颤麻痹、失眠等亦颇有效。兹举例说明如下。1 足跟痛孙某 ,男 ,46岁 ,教师。 1 993年 9月 1 0日诊。 3天前因站立行走过久 ,突感右足跟疼痛 ,行走不便 ,动辄痛甚。查右足跟压痛 ,X片检查未见异常。治疗时嘱其取坐位 ,以 2 8号 1 .5寸毫针刺右风池穴 ,针刺方向是穴位对侧眼眶口之内下角 ,深约 0 .5~ 1寸。待得气后 ,行龙虎交战手法 ,左右反复快速捻转 1 0~ 2 0次 ,留针 45分钟 ,其间每隔 1 0…  相似文献   

8.
针刺命门、肾俞透夹脊治疗非洲人足跟痛4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天有 《中国针灸》2003,23(10):592
笔者在马达加斯加援外医疗期间,应用针刺命门、肾俞透夹脊穴治疗足跟痛45例,获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何天有 《中国针灸》2003,23(10):592-592
笔者在马达加斯加援外医疗期间,应用针刺命门、肾俞透夹脊穴治疗足跟痛45例,获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胸痛是一种常见病,临床上治法各异,但大多效果较慢。笔者自1980年以来采用《内经》缪刺法上病取下治疗卒发性胸痛,常收针到病除之效。适应证为足内侧然谷穴部有发表怒张的静脉者,以左痛取右足,右痛取左足,两侧痛两足均取的方法,经局部常规消毒后,取5分或1寸26号毫针快速刺入其静脉内,勿过深,稍加捻转,留针片刻,待痛止或痛减后疾出针,使稍出血即可。如治王某某,男,29岁。卒发左侧胸痛,伴胸闷憋气5天,服药无效,心电图检查:1.窦性心律。2.房室传导延缓。3.左后分枝阻滞。取右侧然谷穴前静脉,针  相似文献   

11.
1994年 7月~ 2 0 0 0年 7月 ,笔者采用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足跟痛 1 50例 ,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1 50例中男 67例 ,女 83例 ;年龄 7岁~ 78岁 ;病程 2 1天~ 2 1年 ;痛足在左者 57例 ,在右者 79例 ,双侧痛者 1 4例 ;痛点在足跟内侧者 2 9例 ,足跟外侧者 1 3例 ,足跟正中痛者 1 0 8例 ;西医诊断为小儿跟骨结节骨骺炎者 1 1例 ,跟骨骨刺者 56例 ,跖筋膜炎者 34例 ,足跟下滑囊炎者 2 2例 ,跟骨内高压症者 2 7例。治疗方法针刺法 :取穴 :足跟内侧痛者取神门 ;外侧痛者取养老 ;正中疼痛者取手针足跟痛点 (大陵穴下 0 .8寸 )。…  相似文献   

12.
头癣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皮肤传染病,近代未见单用针刺治疗本病的报道。笔者在针灸古文献的启示下,单用针刺曲池、然谷穴,治  相似文献   

13.
周密 《新中医》2007,39(12):44-44
笔者采用"阿是"穴针刺法配合按摩手法,治疗近万例痛症,包括各种急慢性扭伤、头痛、落枕、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腕部软组织损伤、腰椎病、腰肌劳损及髋、膝关节痛、足跟痛、痛风等,病程从几小时至20多年不等,均获得显著疗效。选穴针刺息部压痛点及周围压痛敏感点等,每次取3~5穴。急性扭伤者(4小时以内)避开肿胀部位。近侧或循经远侧取  相似文献   

14.
躯体痛证,作为临床常见病,诊疗方法多样,临床疗效优劣不一,如何提高临床疗效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发现,如何快速且准确地抓住主症是躯体痛证诊疗中的重点。本文通过列举腰痛案、上臂痛案、足跟痛案三则躯体痛证验案,整体分析其症状、体征、发病过程,运用“寸口气口九道脉”配合“经络诊察”中的“审、扪、按、循”手法抓主症治疗,案一:“痛”在腰而“症”在背,予以背部夹脊穴针刺后效立显;案二:“痛”在上臂而“症”在冲脉与阴维脉,针刺冲脉与阴维脉所属腧穴,病得愈;案三“痛”在足跟而“症”在“右胁肋部胀痛不适,咽干、口苦”等症状、右侧飞扬穴压痛以及右侧阴谷穴瘀络,分别针刺胆经所属腧穴、飞扬穴浮针治疗、右侧阴谷穴刺络放血后,疼痛及症状消失。验证了运用“气口九道脉”与经络诊察能够更加有效地抓住疾病的主症,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足跟痛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针刺琵琶穴区敏感点治疗足跟痛患者20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200例患者中,男78例,女122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78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12年.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 MRI)技术探寻针刺然谷穴引起脑部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Bold)信号改变的意义。方法:使用3.0T磁共振采集14名健康志愿者针刺右侧足少阴肾经然谷穴Bold信号数据,应用统计学参数计算软件包spm12(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进行图像数据分析。结果:针刺然谷穴引起脑部正激活的区域包括左侧小脑后叶、右侧颞叶、脑干、中脑、左侧岛叶、左侧中央后回、缘上回(Ba40)、右侧额下回、左侧顶下小叶、左侧额上回;引起脑部负激活的区域包括左侧颞下回、梭状回(Ba20)、右侧边缘叶、海马回、胼胝体、右侧额叶、中央前回、左侧顶下小叶、角回、右侧额中回。结论:激活脑区与针刺然谷穴产生的临床疗效关系密切;相同脑区Bold信号在针刺起始阶段与针刺持续阶段的组块内出现不同激活。  相似文献   

17.
通过针刺远端单穴治疗足跟痛的5个验案,介绍一穴单用治疗足跟痛的临床应用.采取单刺风池、下关、肩奇、后溪、足跟等远端一穴,配合足跟部运动,能够迅速有效地缓解疼痛,促使功能恢复.结果表明单刺远端穴位有利于经脉运行通畅,施行手法促使针感传导,配合局部运动以发挥穴位的最佳功效,不但方法简便,操作容易,而且效果显著,实用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正笔者运用缪刺法针刺掌根穴治疗足跟痛,该例患者仅治疗1次,疼痛即消失而获得痊愈,疗效显著。单穴治疗,方法简易,现结合临床实例将其操作要点进行介绍说明。一般资料患者,女,53岁。因"右足跟痛2周"就诊。患者平素以每日快步行走约60 min进行锻炼,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行走时右足跟持续性疼痛,休息时痛止,晨起下床行走即痛,每因过度运动或行走疼痛加重,适当休息可减轻。疼痛严重时,走路跛行,甚则脚不能立,非常  相似文献   

19.
张辉  高岚 《河南中医》2004,24(1):62-63
足跟痛为临床常见病之一。近年来 ,我们采用针刺加灸治疗本病 5 8例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5 8例患者皆为门诊病人 ,其中男 2 2例 ,女 36例 ;年龄最小 39岁 ,最大 72岁 ;病程最短 1月 ,最长 1 0a;单足痛 4 0例 ,双足痛 1 8例 ;痛点部位 :足跟内侧痛 1 8例 ,足跟外侧痛 1 0例 ,足跟正中、下部痛 30例。全部病例拍X线足跟部侧位片 ,其中跟骨骨质增生 4 2例 ,其余跟骨未见异常2 治疗方法2 .1 针刺疗法取穴 :足跟内侧疼痛、压痛者取神门 ;足跟外侧疼痛、压痛者取养老 ;足跟正中、下部疼痛、压痛者取足跟痛点 (大陵穴下 0 .8寸 )…  相似文献   

20.
后溪穴为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独取后溪穴或后溪穴配合其他穴位治疗各种病证在临床中应用很广泛,文献报道屡见不鲜,而独取后溪穴是后溪穴的一大特色。独取后溪穴可治疗急性腰扭伤、落枕、肩周炎、足跟痛、胸胁痛、面肌痉挛、盗汗、麦粒肿、脚气、疟疾等。以后溪穴作为主穴,配合其他穴位治疗的病证有:配合谷、中渚治疗偏头痛;配束骨治疗风寒头痛;配肾俞治疗腰痛;配申脉治疗眶上神经痛;配劳宫治疗小儿惊厥;配阳陵泉治疗急性胸胁挫伤;配合谷、中渚治疗中风手指屈伸不利;配地仓、颊车治疗面瘫。笔者在临床中独取后溪穴治疗急性痛证,疗效满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