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瘫,也称为面神经麻痹,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两者在病因和症状表现上有一定区别,本文所述面瘫为周围性面瘫,其表现多以一侧面部肌肉松弛,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症状,也就是中医所称的"口眼歪斜"。本证多由风邪入侵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为中风的主要症状之一,可按中风辨证治疗,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侵入面部经络,导致气  相似文献   

2.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为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动,通常仅限于一侧面部,多以眼肌间断抽动为主,逐渐缓慢的扩散到一侧面部的其他部分,可引起面部疼痛、头痛、耳鸣等。笔者采用针刺配合手法治疗面肌痉挛60例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彭易雨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9):2351-2352
面瘫是以口角歪斜、眼睑闭合不全、面肌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的临床常见疾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尤以青壮年为多见,男性略多,常为单侧发病,偶见双侧,春秋两季发病率较高。本病发病急速,表现为单纯的一侧面部肌肉突然瘫痪,口角歪向一侧,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面部被牵向健侧为主要特征。中医学认为,本病因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阳明、少阳经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肌肉弛  相似文献   

4.
介绍陆瑾教授治疗面肌痉挛的经验。陆教授认为面肌痉挛的发病多基于正虚不固,外邪客络,使面部经络因气血不和、经筋功能失调,终致面部肌肉痉挛、抽搐,甚至萎缩、瘫痪。临证中重视面部望诊,取穴以局部腧穴为主,选取眼部相应穴位和肢体远端穴位,以舒筋通络、息风止搐为总纲,采用体针结合眼针治疗,临床效果颇佳。附验案1则加以佐证。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面肌痉挛是以半侧面部肌肉不自主的、阵发性的、无痛性的抽搐为特征的疾病,多为一侧面部发病,偶见两侧,开始多起于眼轮匝肌,逐渐向面颊部发展,可因疲劳、紧张加剧,讲话、微笑时更加明显。大部分迁延难愈,甚至使面部挛缩变形而毁容,严重影响其生活和工作。笔者于2007年3月~2010年3月采用针刺加按摩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32例,疗效满意,并与单用针刺治疗的28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周围性面瘫是因面神经运动纤维病变而致的面部瘫痪,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面部肌肉麻痹性神经系统疾病~([1])。主要表现为患病一侧面部上下的表情肌(不包括有动眼神经支配的提上睑肌)均瘫痪,属于迟缓性麻痹~([2])。从中医角度来讲,多为面部经络受外邪侵袭,而致经络淤阻,气血不通,经脉失养,不能濡养面部经络而致面瘫,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针灸学  相似文献   

7.
滋阴补肾理气养血汤治疗黄褐斑4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秀琴 《河南中医》2004,24(9):53-53
黄褐斑是发于面部色素斑,为淡褐色到淡黑色的色素斑,呈多发性,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表面光滑,无炎症及脱屑,多对称分布于暴露出的面部,尤以额、颧、鼻及上唇为多。鼻及颧部皮疹常融合成蝶形。色素随季节、日晒、内分泌变化等因素可稍有变化,往往经久不退。本病病因不甚明了。可能与妊娠、内分泌失调、日晒、服避孕药、某些疾病等有关。  相似文献   

8.
正眼面部带状疱疹多常见于疱疹病毒感染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的全部或某一支皮肤发生,伴有炎性的成簇疱疹带状疱疹,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的疾病,常伴有明显神经痛。多发生于老人体弱者或消耗性疾病日久不愈者~([1])。临床常伴有剧烈疼痛、高热后、眼角、鼻翼、下睑皮肤等多处发生水疱,若治疗不及时,则常并发多种疾病如眼角膜炎、虹膜炎、巩膜炎、眼肌  相似文献   

9.
激素依赖性皮炎是面部皮质类固醇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简称,是因颜面部长期反复不当外用激素而引起的皮炎属于中医“阳毒疮”范畴。病因多为不规范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或长期应用含有糖皮质激素成分的化妆品,其次受风、湿、热之邪的侵袭,或饮食辛辣刺激之物等诱发或加重。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期,自觉面部皮肤瘙痒、灼热、疼痛、紧绷感,面部皮肤潮红、肿胀,或上覆粟粒样红色丘疹;缓解期,面部轻度瘙痒、紧绷感,皮肤暗红或淡红,脱屑;病久则自觉皮肤干燥、紧绷感,皮肤萎缩变薄、毛细血管扩张。  相似文献   

10.
王峥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9):693-695
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祖国医学认为其多为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人中经络,气血阻痹,使面部筋脉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所致。本病发病急速,多在睡眠醒后出现面部呆滞,患侧额纹消失、眼睑不能完全闭合、鼻唇沟变浅、口眼喁斜等症状。针灸治疗面瘫历史悠久,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分期治疗、针药结合、艾灸等方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1.
正文仲渝主任中医师治疗面瘫重视面部望诊,以面色及面瘫部位为望诊的要点。面之颜色。小儿面色白,面部肥胖,多为虚寒;面黄肌瘦,面色萎黄,多为脾气亏虚;面见青色,多属于肝。小儿面瘫多以青色及黄色多见,故文仲渝主任医师多从肝脾两脏论治。面之夭泽枯荣。面部有华光泽鲜亮,正气盛,可以祛邪为主;面部少华灰暗无光,则正气亏虚、气血亏虚,当以扶正为主。面部歪向左侧。左颊筋急牵引右之弛者,而右随急牵引,?向左也。从右侧论治,则从肺入手。结合平日  相似文献   

12.
皮肤病,病种多,病因复杂,感染途径多,治疗效果多不理想,应用中医审证求因,辨证论治施于外治法,能够收到较好地临床疗效,现报道临床验案2则,以求与同行共同研讨。1 扁平疣  扁平疣中医称“扁疣”,其病因病机多为风湿热毒浸淫肌肤,蕴蒸腠理,赘生皮肤而发为本病,扁平疣状如丘疹,色泽近似皮肤,轻度发痒,多散发于面部及双手背部,以面部多见,不经治疗会日渐增多,患者常以影响美观前来就诊。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为病毒感染或内分泌失调所致,治疗多用抗病毒药物注射或内服,但效果不佳。李某,女,7岁。2年前面部开始出现小…  相似文献   

13.
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上见多发病,发病季节以春秋二季为多。祖国医学认为此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正气不足,脉络空虚,营卫失调,卫外不固,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导致气血痹阻,面部少阳经,阳明经失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而发。主要临床表现为:患侧面部肌肉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增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皱眉、闭睑、露齿、鼓腮障碍,咀嚼时食  相似文献   

14.
周围性面瘫为针灸科常见病之一,现代医学认为多由急性非化脓性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炎引起,以一侧面肌麻痹,口眼歪斜为主症,起病较急,以面部受风寒或风热侵袭,以及恼怒、饮酒等为诱因,常以在清晨醒后发现一侧面部麻木、板滞、流涎、不能咀嚼为主诉,检查可见眼闭合不全、露睛流泪、人中沟变浅,  相似文献   

15.
正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一种面部不自主抽搐的病症,多见于一侧的面部,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不等,可因疲劳、精神紧张、用眼过度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然后涉及整个面部[1]。国外流行病学调查其发病率为百万分之十一[2],国内未有流行病学数据。本病具有治愈率低、易反复的特点,且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治疗方面,药物、手术等常规疗法,虽有一  相似文献   

16.
高春长 《河北中医》2008,30(4):408-409
面肌痉挛是一种半侧面部不自主抽搐的病症,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而加重,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然后涉及整个面部。2001—2005年,笔者运用针刺疗法治疗面肌痉挛58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诊断标准临床特点为阵发性,一侧性面肌抽搐  相似文献   

17.
<正>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发于面部眼轮匝肌、口轮匝肌等肌群的一种多动障碍,常表现为面部肌肉不自主的、阵发性、无痛且不规则的抽搐,多为单侧发病。大部分HFS患者是由神经血管压迫所诱发[1],另有学者认为其亦属于心因性运动障碍的一种[2],  相似文献   

18.
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祖国医学认为其多为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人中经络,气血阻痹,使面部筋脉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所致。本病发病急速,出现面部呆滞,患侧额纹消失、眼睑不能完全闭合、鼻唇沟变浅、口眼喁斜等症状。笔者采用针刺、推拿配合中西药治疗本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祖国医学认为其多为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人中经络,气血阻痹,使面部筋脉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所致。本病发病急速,出现面部呆滞,患侧额纹消失、眼睑不能完全闭合、鼻唇沟变浅、口眼喁斜等症状。笔者采用针刺、推拿配合中西药治疗本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龚晓强  柳晓楠 《中国针灸》2010,30(3):249-250
面肌痉挛是以面部肌肉不自主、不规则、阵发性抽搐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多数仅限于单侧眼睑颤动及眼角、嘴角抽动,多呈进行性发展,严重者可波及整个面部.该病病程长、易复发,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笔者近10年来运用口周四针疗法治疗面肌痉挛116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