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抗梅毒治疗以及梅毒TRUST滴度对梅毒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太原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妊娠梅毒患者共82例,其中26例终止妊娠,8例失访,48例完成随访。①根据结束妊娠前是否行抗梅毒治疗,将48例妊娠梅毒患者分为治疗组25例和未治疗组23例,记录各组妊娠结局情况。②将48例妊娠梅毒患者分成TRUST滴度≤1∶4和TRUST滴度1∶4两组,TRUST滴度≤1∶4组患者29例,TRUST滴度1∶4组患者19例,统计各组妊娠结局。结果:治疗组发生新生儿先天梅毒6例(24.00%),无流产,死胎和死产,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24.00%(6/25);未治疗组流产2例(8.70%),死胎1例(4.35%),死产1例(4.35%),新生儿先天梅毒12例(52.17%),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达69.57%(16/23)。未治疗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TRUST滴度≤1∶4组的患者7例(24.14%)产生不良妊娠结局,TRUST滴度1∶4组的患者14例(73.68%)产生不良妊娠结局,滴度高的妊娠梅毒患者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显著高于滴度低的妊娠梅毒患者。结论:梅毒孕妇抗梅毒治疗可预防新生儿先天梅毒,并能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妊娠梅毒TRUST滴度的检测有助于预测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情况。若妊娠梅毒TRUST滴度较高,宜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TRUST滴度测定与TPPA联合检测在梅毒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TRUST滴度试验和TPPA试验联合测定614份梅毒患者或疑似患者标本,并对不同滴度结果进行分组统计.结果 TRUST滴度测定≤1∶4( )组与TPPA检出率有差异;TRUST滴度>1∶4( )组与TPPA检测结果无差异.结论 同时进行TRUST滴度测定与TPPA联合检测可提高梅毒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3.
王华 《中外医疗》2016,(3):178-179
目的 探讨TRUST滴度对不同分期梅毒的诊断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整群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就诊于该院各相关临床科室检测出的梅毒患者162例,按照梅毒分期分为一期组(n=59)、二期组(n=17)和潜伏组(n=86),3组患者均接受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学试验(TRUST)和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观察各组患者TRUST滴度分布情况,比较两种试验阳性率.结果 TRUST滴度为1:16以上的一期组18.7%、 潜伏组16.3%均低于二期组47.1%;二期组两种试验检测结果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组和潜伏组TRUST试验阳性率较TPPA试验显著较低(P<0.05).结论 TRUST滴度与梅毒病情进展相关,可用于判断疾病程度及临床治疗效果,对二期梅毒的诊断敏感度较高,临床可酌情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4.
妊娠梅毒与先天梅毒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孕期干预治疗及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与发生先天梅毒的关系,为先天梅毒的干预及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将427例已分娩的妊娠梅毒产妇按干预治疗(319例)和未干预治疗(108例)分两组,比较二者先天梅毒发生情况;对产妇及其所生新生儿TRUST滴度进行随访18个月并比较分析。结果未干预组先天梅毒发生率为16.8%(18/106),干预组先天梅毒发生率为0(0/319)。母亲生产时TRUST滴度与新生梅毒儿出生时TRUST滴度呈正相关(Kendall相关系数为0.4,P〈0.05);先天梅毒儿出生时滴度的高低与其是否有典型的先天梅毒临床表现相关,且先天梅毒儿出生时TRUST滴度≥1:32时,更易出现具有皮肤粘膜损害、黄疸、蛙状腹等临床症状(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0);而母亲梅毒分期与是否有典型的先天梅毒临床表现无关(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结论妊娠梅毒的筛查和干预治疗可有效阻断先天梅毒的传播,应高度关注疑似先天梅毒儿血清TRUST滴度继续升高的情况,将TRUST滴度≥1:32作为重要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妊娠梅毒孕期内和妊娠前抗梅毒治疗对分娩结果的不同影响。【方法】将梅毒孕妇按其发现和治疗时间是在妊娠期内还是妊娠期前分为观察Ⅰ组与观察Ⅱ组,观察Ⅰ组是在妊娠时发现梅毒进行正规的青霉素抗梅毒治疗,观察Ⅱ组是已接受正规青霉素治疗后才怀孕。【结果】观察Ⅰ组165例中。9例Ⅰ期梅毒患者治疗均成功分娩产出活婴,14例Ⅱ期梅毒患者治疗成功11例,142例潜伏梅毒患者治疗成功136例;各期梅毒患者总的治疗成功率94.5%(156/165)。观察Ⅰ组经过足量治疗后所生新生儿中。梅毒血清阳性率为20.6%(34/165),其中6例患儿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滴度高于母亲的4倍;观察Ⅱ组174例所生新生儿中,梅毒血清阳性率为2.87%(5/174),但RPR滴度均低于母亲;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26.16,P〈0.005)。观察Ⅰ组新生儿先天梅毒发生率为3.64%(6/165),给予青霉素驱梅治疗,跟踪随访2年先天梅毒均治愈;观察Ⅱ组新生儿先天梅毒发生率为0.57%(1/174),跟踪随访2年RPR滴度均阴转。差异有显著性C庠3.93,P〈0.05)。【结论】妊娠梅毒不良结局高于妊娠前进行驱梅治疗的孕妇,对女性性病患者进行梅毒血清学筛查和对梅毒孕妇进行及时有效规范的治疗,可减少其所分娩新生儿发生先天梅毒。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妊娠梅毒孕期内和妊娠前抗梅毒治疗对分娩结果的不同影响。【方法】将梅毒孕妇按其发现和治疗时间是在妊娠期内还是妊娠期前分为观察Ⅰ组与观察Ⅱ组,观察Ⅰ组是在妊娠时发现梅毒进行正规的青霉素抗梅毒治疗,观察Ⅱ组是已接受正规青霉素治疗后才怀孕。【结果】观察Ⅰ组165例中。9例Ⅰ期梅毒患者治疗均成功分娩产出活婴,14例Ⅱ期梅毒患者治疗成功11例,142例潜伏梅毒患者治疗成功136例;各期梅毒患者总的治疗成功率94.5%(156/165)。观察Ⅰ组经过足量治疗后所生新生儿中。梅毒血清阳性率为20.6%(34/165),其中6例患儿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滴度高于母亲的4倍;观察Ⅱ组174例所生新生儿中,梅毒血清阳性率为2.87%(5/174),但RPR滴度均低于母亲;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26.16,P〈0.005)。观察Ⅰ组新生儿先天梅毒发生率为3.64%(6/165),给予青霉素驱梅治疗,跟踪随访2年先天梅毒均治愈;观察Ⅱ组新生儿先天梅毒发生率为0.57%(1/174),跟踪随访2年RPR滴度均阴转。差异有显著性C庠3.93,P〈0.05)。【结论】妊娠梅毒不良结局高于妊娠前进行驱梅治疗的孕妇,对女性性病患者进行梅毒血清学筛查和对梅毒孕妇进行及时有效规范的治疗,可减少其所分娩新生儿发生先天梅毒。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孕母梅毒快速血浆反应试验(rapid plasma regain,RPR)滴度与新生儿RPR阳性率及围生结局关系?方法:对2009年1月1日—2014年2月1日经RPR和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筛查,192例妊娠合并梅毒孕母分娩前及其部分新生儿出生时及6月龄时外周血检测,比较孕母RPR 滴度与新生儿RPR阳性率?阴转率及不良围生结局的关系?结果:新生儿RPR滴度与孕母呈正相关,孕母RPR滴度1∶1时,新生儿RPR阳性率68.4%;孕母RPR滴度1∶2时,新生儿RPR阳性率87.0%;当孕母RPR滴度≥1∶8时,新生儿RPR阳性率100.0%;孕母RPR滴度≥1∶8与≤1∶4比较,新生儿RPR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孕母RPR滴度≥1∶8时,婴儿6月龄RPR阴转率下降,与RPR滴度≤1∶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随着孕母RPR滴度的升高,畸形?死胎及新生儿死亡?早产及先天性梅毒的风险升高,婴儿不良结局风险升高?当孕母RPR滴度≥1∶8时,与孕母RPR滴度≤1∶4比较,新生儿畸形?早产?先天性梅毒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随着孕母RPR滴度的升高,新生儿RPR阳性率升高,当RPR滴度≥1∶8时,新生儿RPR阳性率为100%,6月龄阴转率下降,胎儿畸形?早产?先天性梅毒发生率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8.
潜伏期妊娠梅毒168例临床及母婴传播干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潜伏期妊娠梅毒的临床预后及不同驱梅治疗时机胎传梅毒的发生.方法:总结168例潜伏期妊娠的梅毒妊娠不良结局,根据驱梅治疗时机分为早、中孕治疗组和晚孕、未治疗组,比较两组先天梅毒的发生.结果:168例患者中,宫外孕20例(11.9%),自然流产10例(5.95%),死胎死产5例(2.98%),人工流产或引产13例...  相似文献   

9.
妊娠梅毒2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梅毒临床特点及妊娠结局以降低围产儿患病率。方法212例经血清学确诊为妊娠梅毒孕产妇,依据妊娠期是否抗梅毒治疗分为治疗组(127例)及未治疗组(85例)。比较两组孕产妇的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及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情况。结果1)未抗梅毒治疗组足月产发生率为29.41%,经过抗梅毒治疗组足月产发生率为93.7%,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5);而死胎死产及先天梅毒儿发生率,未治疗组显著高于经过抗梅毒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2)治疗组中应用青霉素类发生先天梅毒儿发生率20.69%(24/116),而非青霉素类发生先天梅毒发生率100%(11/11)。结论有效规范抗梅毒治疗是改善妊娠梅毒患者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以及降低先天梅毒患儿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在产前进行治疗对妊娠结局以及母婴预后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相关资料选取妊娠梅毒患者60例,由于在产前的不同时间进行治疗,分为孕早期组(<20周)34例和孕中晚期组(≥20周)26例,两组均对已经确诊的梅毒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不同时间治疗后的妊娠结局、新生儿的Apgar评分及母婴RPR滴度.结果 进行不同时间的干预治疗后,效果不同,其中孕早期组患者的正常分娩率高于孕中晚期组,且妊娠不良结局的发生率低于孕中晚期组,且新生儿的预后Apgar评分及母婴RPR滴度均优于孕中晚期组,各小组患者间的数据结果进行比较后,发现差异较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梅毒妊娠患者进行产前不同时间的治疗后,发现妊娠前期的治疗效果较好,增加了正常分娩的的发生率,减少了妊娠不良结局情况的发生,提高了母婴的生存质量,值得患者信赖和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张维 《海南医学》2012,23(14):92-93
目的探讨先天性梅毒患儿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院诊治先天性梅毒患儿43例,根据病史、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方法进行诊断,并且采用青霉素G、普鲁卡因青霉素G、苄星青霉素G等药物治疗。观察患儿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患儿体格发育和智力发育情况。结果先天性梅毒患儿血RPR转阴10例,肝脾肿大好转9例,缺血缺氧性脑病好转4例,血小板恢复正常,贫血纠正,眼中脓性分泌物减少,皮肤损伤和黄疸好转。患儿的体格发育总落后率为23.26%,智能发育落后率为11.63%,心理运动发育落后率为16.28%。结论早期诊断与合理治疗先天性梅毒可提高患儿的治愈率,改善患儿的体格发育和智力发育。  相似文献   

12.
诸岩  徐子刚  张立新  马琳 《北京医学》2013,35(9):771-773
目的 总结早期先天梅毒患儿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10年收治58例早期先天梅毒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男37例,女21例;年龄:生后2h~2岁.本组临床表现包括:皮肤损害52例(89.7%),梅毒性骨膜炎44例(75.9%),肝大43例(74.1%)和脾大26例(44.8%)等.结果 56例予静脉滴注水剂青霉素G治疗,1例予口服红霉素治疗,1例予肌注苄星青霉素治疗;皮疹多于治疗7~10 d缓解或消退.42例获得随访,疗效均较好.结论 早期先天梅毒临床表现多样,但以手足脱屑等皮肤表现为主,青霉素是最有效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病与其母妊娠期间治疗情况的关系,提高早期诊治水平。方法对32例出生后确诊为先天性梅毒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为其母妊娠期正规治疗组(A组)与未治疗或治疗不彻底组(B组),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B组先天性梅毒患儿出生时出现临床症状表现的例数高于A组(P〈0.05)。B组间接胆红素在出生时和出生后14d较A组升高(P〈0.01)。ALT水平两组在出生时无显著差别,出生后14d,B组较A组升高(P〈0.05)。结论其母在孕期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彻底的先天性梅毒患儿出生后表现较多的临床症状,且肝功能受损情况相对较重。全程抗梅毒治疗是改善先天性梅毒患儿临床症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梅毒螺旋体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TP-ELISA)和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oluidine red unheated serum test,TRUST)联合检测在梅毒初筛中的应用。方法将280例TPPA(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gglutination assay)检测阳性的梅毒病例作为病例组,295例TPPA法检测阴性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同时分别用TP-ELISA法和TRUST法两种方法进行检测,然后将两种方法检出的初筛阳性的血清用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验证。结果在280份经TPPA法验证的阳性标本中,TRUST法检出263份阳性,假阳性19份,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 14%和93. 56%; TP-ELISA法检出272份阳性,假阳性9份,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 93%和96. 95%; TRUST法与TP-ELISA法两法联合检出277份阳性,假阳性3份,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7. 86%和98. 98%。结论此次试验是将TPPA法作为确诊检测方法,通过TP-ELISA法、TRUST法与该方法进行比较,得到特异性和敏感性。多种检测方法联合使用,避免漏诊和误诊,提高阳性率,利于梅毒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5.
谭春梅 《中国热带医学》2012,12(10):1266-1267
目的探讨ELISA法和TRUST法试验用于孕前梅毒筛查的必要性。方法对2010年10月~2011年12日前来孕前检查4 000例血清标本使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筛查并将两种结果进行比较。结果4 000例筛查标本中TRUST检测阳性13例,阳性率为0.33%;ELISA检测阳性32例,阳性率为0.80%;两种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8,P〈0.05)。结论孕前ELISA筛查梅毒抗体,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与TPPA法有较高一致性,可用于大量标本梅毒的初筛和确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梅毒孕妇及其新生儿、性伴梅毒血清学检测情况,并对临床表现进行分析,以期为制订相关防制提供依据。方法对28例梅毒孕妇及其所生婴儿、性伴进行了临床表现、治疗及疗效、梅毒血清学的分析。结果28例梅毒孕妇中,隐性梅毒27例,TPPA均阳性,TRUS阳性27例;10例新生儿均无明显临床表现,均无骨损害,TPPA9例阳性,TRUST阳性5例,滴度均低于其生母;28例性伴中25例接受血清学检测,14例为隐性梅毒;TPPA阳性15例,TRUST阳性15例;55例患者接受青霉素治疗,治愈13例。结论应重视产前梅毒筛壹,以及妊娠梅毒患者性伴的梅毒血清学检测。实施有效的全程抗梅毒治疗是改善妊娠梅毒患者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妊娠期苄星青霉素治疗梅毒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并评估治疗效果.方法 妊娠期规范以苄星青霉素肌注治疗梅毒孕妇584例,观察妊娠结局并与文献追溯法获得的不良妊娠结局的理论发生数进行比较,评价苄星青霉素治疗对孕妇的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妊娠期规范化苄星青霉素治疗避免不良妊娠结局成功率为90.72%;避免各种不良妊娠结局共293例,其中,阻断梅毒垂直传播的成功率为96.80%,有效地避免了121例先天梅毒.结论 妊娠期给予规范的苄星青霉素治疗能有效地预防与控制梅毒母婴儿传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ELISA联合TRUST检测在新生儿梅毒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梅毒产妇分娩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均行ELISA和TRUST检测,并均经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确诊。比较ELISA联合TRUST和单项检测的准确度、敏感度与特异度;统计母婴垂直传播情况。结果:梅毒母婴垂直传播率为75.64%(59/78)。ELISA联合TRUST法的诊断准确度和敏感度均明显大于单项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LISA联合TRUST检测在新生儿梅毒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妊娠期驱梅治疗的方法及对围产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89例妊娠期合并梅毒孕妇,依据确诊梅毒及首次注射首剂青霉素治疗时间分为3组,其中在妊娠早期(孕周≤12周)24例为早孕组,妊娠中期(12周<孕周<29周)31例为中孕组,妊娠晚期(孕周≥29周)34例为晚孕组,给予规范苄星青霉素或红霉素治疗,观察围产儿预后。结果:早孕组及中孕组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分别为8.33%、19.35%,明显低于晚孕组(52.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9例孕妇根据初次检测RPR滴度不同分组,其中滴度≤1∶4者53例,滴度≥1∶8者36例,滴度≤1∶4者新生儿不良预后发生率为7.55%,明显低于滴度≥1∶8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不良预后发生率(27.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先天性梅毒患病率分别为3.22%、22.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孕组孕妇分娩新生儿RPR阳性率为20.83%,先天性梅毒患病率为0,中孕组分别为19.35%、3.23%,晚孕组分别为70.59%、26.47%,早孕组及中孕组RPR阳性率、先天性梅毒患病率明显低于晚孕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孕妇采取驱梅治疗时机与围产儿的预后及先天性梅毒患病率密切相关,早期正规进行驱梅治疗能明显改善围产儿预后,降低先天性梅毒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海南省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危险因素,为进一步预防与控制梅毒母婴传播提供科学数据。 方法 对发生先天梅毒的新生儿进行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随访调查海南省2007-2014年期间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新生儿,将发生先天梅毒的新生儿作为病例组,将健康生育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分析探索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危险因素。结果 随访期间共发生53例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孕妇血清TRURST滴度(OR=2.04,90%CI:1.73~2.42)和分娩前未驱梅治疗(OR=1.82,90%CI:1.09~2.42)以及分娩前治疗药物是普鲁卡因青霉素(OR=2.54,90%CI:,1.11~5.82)是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病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孕妇血清TRURST滴度每升高一个滴度,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病风险增加1.23倍;分娩前未治疗孕妇梅毒较已治疗孕妇的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病风险高1.09倍。 结论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危险因素有孕妇血清TRUST高滴度,以及分娩前孕妇梅毒未进行治疗,应加大对这两方面的干预,以期达到控制梅毒垂直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