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测量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肝(CHB)患者前后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和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变化,探讨恩替卡韦对CHB患者外周血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的调节作用及机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12月在本院住院和门诊CHB患者42人为治疗组,其中男26例,女16例,平均(31.56±5.23)岁,CHB符合2005年修订的CHB防治指南[1],另选本院同期门诊体检者28例(体检无异常发现,HBsAg阴性,抗-HBs阴性,近2个月无感染史,均无特殊病史)为对照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ETV)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10(IL-10)水平及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将70例CHB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ETV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PEG-IFNα-2a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FN-γ、IL-10水平及肝纤维化相关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IFN-γ、IL-10、PCⅢ、HA、LN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FN-γ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IL-10、PCⅢ、HA、LN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ETV联合PEG-IFNα-2a治疗CHB患者可有效提高其血清IFN-γ水平,降低IL-10水平,并缓解肝纤维化,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3.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66例乙型肝炎和20例健康献血员血清TNF-α、IFN-γ、IL-6和IL-8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各临床型乙型肝炎血清TNF-α、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献血员(P<0.05),除急性肝炎外,其它型肝炎血清IFN-γ、IL-8水平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重型肝炎组升高更为明显,与急性肝炎组比较,TNF-α、IFN-γ、IL-6、IL-8水平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显著(P<0.05);各型乙型肝炎患者TNF-α与IFN-γ、IL-6、IL-8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IFN=0.24,P<0.05,rIL-6=0.35、P<0.05,rIL-8=0.44、(P<0.05);TNF-α、IFN-γ、IL-6、IL-8与血清总胆红素(TBiL)呈正相关(P<0.05);动态观察急性肝炎和重型肝炎病程中诸因子的变化,发现IFN-γ在病程初和肝昏迷开始时水平最高,而TNF-α、IL-6、IL-8随病情加重而逐渐上升,肝损伤最重时达高峰,随病情好转逐渐下降。结果提示:细胞因子异常增高与肝脏炎症有关,可能是通过各种途径共同导致肝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学改变与肝功能、血小板参数和乙肝病毒(HBV)脱氧核糖核酸(DNA)载量的关系。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4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10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行肝组织病理学活检。采集所有患者的静脉血,完成肝功能指标以及血小板参数的检测,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载量。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学改变与肝功能、血小板参数和HBV DNA载量的关系并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谷丙转氨酶(ALT)、谷氨酸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水平、血小板平均体积(MPV)以及HBV DNA载量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S0~S4)而升高,胆碱酯酶(CHE)水平、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ALT、GGT、ALP水平、MPV和HBV DNA载量随着肝脏炎症程度的加重(G0~G4)而升高,而CHE水平、PLT、PDW随着...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eAg阳性和阴性与HBV DNA含量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微粒子发光分析法检测102例患者血清中HBeAg含量,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者血中HBV DNA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HBeAg( )血清54例,HBV DNA平均含量为(7.53±1.08)E copies/ml;HBeAg(-)血清48例,HBV DNA平均含量为(5.13±1.33)E copies/ml,两组具有显著差异(P<0.001)。102例患者血清HBeAg和HBV DNA含量与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无相关关系。结论血清中HBeAg阳性和阴性与HBV DNA含量有一定相关性,与ALT无相关关系,临床应结合两者对病情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长期应用恩替卡韦(ETV)对不同HBV DNA载量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77例患者参照GLOBE研究方案,对基线HBVDNA〉10^7拷贝/mL的50例与HBV DNA〈10^7拷贝/mL的27例进行ETV抗病毒疗效比较。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4、48、96和157周时检测ALT、HBV DNA、HBV血清学标志物等指标,并对治疗后的应答情况进行分析。结果ETV治疗157周时基线HBV DNA〉10^7拷贝/mL和〈10^7拷贝/mL者的完全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80.0%和77.8%(X2=0.053,P〉0.05),两组HBeAg阴转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46.0%、42.0%和63.0%、63.O%,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2=2.021和3.082,P均〉0.05)。两组ALT复常率分别为90.0%和8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94,P〉0.05)。结论长疗程恩替卡韦治疗不同基线HBVDNA水平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细胞因子IL-6、IFN-γ的检测,探讨病毒性心肌炎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黄芪注射液5~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200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2周。结果病毒性心肌炎组与正常组相比,IL-6、IFN-γ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黄芪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IL-6、IFN-γ均下降,而黄芪实验组下降幅度快。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和正常儿童相比,IL-6、IFN-γ水平升高,而IL-6、IFN-γ可调节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提示病毒性心肌炎时有免疫反应的参与。(2)黄芪注射液可促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IL-6、IFN-γ水平下降,有利于疾病恢复,避免IL-6、IFN-γ过高水平的表达对机体造成的免疫损害。  相似文献   

8.
《现代医院》2016,(5):691-693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疗法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L-4、IFN-γ以及Ig E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就诊的慢性荨麻疹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60例。同时选取3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A组采用盐酸西替利嗪片口服治疗,B组采用穴位埋线疗法进行治疗。比较A组和B组的疗效,同时比较A组和B组治疗前后以及对照组的血清IL-4、IFN-γ以及Ig E水平。结果 B组的痊愈率为31.67%,总有效率为71.67%;A组的痊愈率为13.33%,总有效率为53.33%。B组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A组(2=5.783,4.302,P<0.05),A组和B组治疗前的IL-4、Ig E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IFN-γ水平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A组和B组治疗后的IL-4、Ig E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而IFN-γ水平则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0.05);B组治疗后的IL-4为(27.51±6.25)pg/m L,Ig E为(68.59±15.35)IU/m L,均显著低于A组治疗后,而IFN-γ为(25.18±3.63)ng/m L,显著高于A组治疗后。结论穴位埋线疗法可显著降低慢性荨麻疹患者的血清IL-4、Ig E水平,提高IFN-γ的水平,提高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安徽安庆地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所感染的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基因型构成,并探讨不同HBV基因型患者的血清HBV DNA、PreS1、HBeAg检测结果及临床价值,为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个体化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慢性乙肝患者共226例,采用巢式PCR技术对其进行基因分型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患者血清HBV DNA,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检测血清PreSl抗原与HBeAg。结果在调查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以B基因型(占58.0%)与C基因型(占41.1%)HBV感染为主。B基因型患者血液中HBV DNA阳性率(57.2%)与C型患者(63.4%)没有统计学差异;B基因型患者血液中PreS1抗原阳性率(48.1%)与C型患者(48.4%)也没有明显差异;C基因型HBV感染的患者血液HBeAg阳性率(46.2%)高于B基因型患者(32.1%)。结论安徽安庆地区在慢性乙肝的卫生防治策略上,应重点关注B、C型基因型HBV感染的防治。而C基因型HBV感染患者具有高HBeAg阳性率,应采取更积极、有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不同时期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于20例患者疾病急性加重期及缓解期测定反映Th1淋巴细胞功能的IFN-γ及反映Th2淋巴细胞功能的IL-4血清水平,比较急性加重期及缓解期上述炎症因子水平差异。结果:急性加重期血清IL-4水平与缓解期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H2细胞参与了COPD的气道炎症反应,血清IL-4是COPD急性加重期主要炎性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γ 干扰素 (IFN γ)受体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 5 3例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后不同转归者外周血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CD3+ ,CD4 + ,CD8+ ,自然杀伤细胞 (NK细胞 )和IFN γ受体水平 ,并以 4 0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结果 HBV感染后患者外周血CD3+ ,CD4 + ,CD8+ 淋巴细胞和NK细胞水平均显著下降 (P <0 .0 5 ) ,其中以血清丙氨酸转移酶 (ALT)异常的患者降低最为明显 ,ALT异常者IFN γ受体水平显著低于ALT正常者与正常对照者。结论 IFN γ受体水平可能与乙型肝炎患者的慢性化有关。  相似文献   

12.
通过检测岩盐气溶胶治疗前后尘肺病患者血清中白介素-8(IL-8)及γ干扰素(IFN-γ)含量变化,探讨岩盐气溶胶疗法对尘肺病患者的疗效。选择2016年11月-2017年4月在河南、湖南、四川、山东、陕西、河北6家职业病防治院收治的394例煤工尘肺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治疗组采取常规治疗加岩盐气溶胶疗法,对照组采取常规疗法,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检测尘肺病患者血清中IL-8及IFN-γ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随时间的延长,两组治疗方法均有效;治疗后各时点,IL-8降低程度和IFN-γ升高程度,治疗组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岩盐气溶胶疗法对尘肺病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苦参素对不同HBVDNA血清载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治疗1组(低病毒复制组:血清HBVDNA≤104拷贝/mL)、治疗2组(高病毒复制组:血清HBVDNA>104拷贝/mL)均采用苦参素注射液治疗,设对照组(病毒复制组:血清HBVDNA≥102拷贝/mL),并对3组患者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结束后,治疗1组有效率为91.43%,治疗2组有效率为28.53%,对照组有效率为5.41%,3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苦参素对慢性乙型肝炎有明显的抗病毒作用,尤其在低病毒复制时作用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血清病毒载量与IFN- γ和IL-4的关系,为CHB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FQ-PCR)检测HBV DNA含量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FN-γ和IL-4含量.按HBV DNA含量 (拷贝/ml)把CHB患者分为高病毒载量组(≥107/ml),中载量组(106~105/ml)和低载 量组(<105/ml).结果 CHB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FN-γ显著降低( t=4.20,P<0.01),IL-4显著增高(t=6.36,P<0.01).高、中、低 载量组之间比较:IFN-γ、IL-4含量有显著差异(分别F=3.65,P<0.05,F=4.89 ,P<0.05).IFN-γ在高载量组最低,低载量组最高;IL-4在低载量组最低,高载量 组最高.结论 CHB患者存在一定程度TH1/TH2型细胞的失平衡,以TH 2型细胞因子表达占优势,并随着病毒载量增高而加重.因此,调节TH1/TH2 型细胞平衡有助于清除HBV和治疗CHB.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者前C区A1896变异及HBVDNA载量与肝炎病情进展的关系。方法检测116例慢性HBV感染者前C区A1896变异,比较不同临床类型前C区A1896变异阳性率,再根据前C区变异不同,比较不同临床类型HBVDNA含量的差异。结果不同临床类型前C区变异株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63,P=0.581)。在慢性HBV携带者中,变异阳性率同时伴有较高水平的HBVDNA量(P=0.003),其余各临床类型均未见明显差异;但变异情况相同的条件下,HBVDNA载量似随着病情的加重呈降低趋势。结论影响肝炎病情进展的因素错综复杂,前C区A1896变异可能不起作用,但前C区A1896变异可能是影响HBVDNA复制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16.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恩替卡韦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疗效.方法 选择8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给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0.5 mg,每日1次口服,观察疗程为48周;观察2组乙肝病毒DNA定量(HBV DNA)变化、肝功能的恢复及e抗原/e抗体血清转换的情况.结果 在治疗12周时,治疗组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VFA)、e抗原、HBV DNA平均值分别为54.06,67.52,39.63,35.45,62.08,24.34,06.43;对照组分别为76.86,95.67,89.02,31.56,42.89,32.24,21.12;2组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治疗24周时,治疗组检测ALT,AST,TbiL,ALB,PTA,e抗原,HBV DNA平均值分别为50.06,65.02,38.97,36.45,65.08,4.67,2.40;对照组分别为70.86,80.52,67.02,33.06,45.76,30.78,10.12;2组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死亡率分别为2.5%和22.5%,表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治疗48周时,治疗组检测ALT,AST,TbiL,ALB,PTA,e抗原,HBV DNA平均值分别为40.58,54.23,38.07,38.43,70.18,3.57,0;对照组分别为56.67,75.52,69.09,33.98,59.86,24.86,14.12;2组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死亡率分别为5%和32.5%,表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有效和安全的,可作为抢救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过程中不同基因型对HBV DNA、HBeAg及ALT变化的影响。方法:对2009年9月-2011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51例服用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基因分型、HBV DNA及肝功能指标的测定。结果:51例患者的HBV病毒基因型主要为B和C型,C型32例,占62.7%,B型19例,为37.3%,以C型基因型为主;B、C不同基因型组在治疗48周后,除12周时的HBV DNA、HBeAg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治疗12周时,B和C基因型对患者的HBV DNA、HBeAg的变化有影响;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基因型对HBV DNA、HBeAg及ALT的变化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吴丹 《智慧健康》2022,(26):14-17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载量、免疫球蛋白(Ig)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广东省东莞市中医院2018年1月-2021年5月诊治的60例慢性乙肝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院内体检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以化学发光法检测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酶(HA)],以免疫比浊法检测其血清IgG、IgA、IgM水平,对比两组上述指标差异;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乙肝患者HBV-DNA载量,并根据不同结果将其分为低载量组(HBV-DNA载量<1000IU/mL,33例)及高载量组(HBV-DNA载量≥1000IU/mL,27例),对比两组PCⅢ、CⅣ、LN、HA差异,并采用Spearman检验分析HBV-DNA载量、Ig水平与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IgG、IgA、IgM水平及PCⅢ、CⅣ、LN、HA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慢性乙肝患者高载量组PCⅢ、CⅣ、LN、HA水平均明显高于低载量组(P<0.05)。HBV-DNA载量、IgG、I...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哮喘患儿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与哮喘发病的关系, 血清中IL-4和IFN-γ水平变化在哮喘患儿中的意义, 完善儿童哮喘临床诊断方法。方法 选取2011年2月-2012年6月在本院儿科住院的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69例, 及同期在院体检的健康者42例为对照, 对两组受试者进行肺功能测试、痰液的诱导和处理, 计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检测血清中IL-4和IFN-γ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哮喘组FEV1%和FEV1占预计值%等肺功能指标明显降低(P<0.05), 而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明显提高(P=0.009);哮喘组IL-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 IFN-γ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2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嗜酸性粒细胞增加、IL-4水平明显升高、IFN-γ水平降低与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发生与发展有密切关系, 可以结合肺功能指标更好地完善儿童哮喘的临床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测定子痫前期患者与正常晚期妊娠孕妇血清与羊水中辅助性T细胞因子IFN-γ、IL-4的水平,探讨Th1/Th2型免疫细胞因子在子痫前期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40例子痫前期孕妇(子痫前期轻度15例、重度25例)和20例正常孕妇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采用ELISA法对两组血清及羊水中IFN-γ、IL-4浓度进行测定。结果:①血清IFN-γ在正常妊娠组、子痫前期轻度组与重度组的含量随着病情的加重呈增加趋势,子痫前期轻度组、重度组与正常妊娠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痫前期重度组增加极为显著(P0.001),子痫前期重度组的含量也高于轻度组,但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血清IL-4的含量随着病情的加重呈降低趋势,但3组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③羊水IFN-γ在正常妊娠组、子痫前期轻度组与重度组的含量随着病情的加重呈增加趋势,子痫前期重度组与正常妊娠组、子痫前期轻度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正常妊娠组相比差异性显著(P0.001),子痫前期轻度组IFN-γ含量也高于正常妊娠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羊水IL-4的含量随着病情的加重呈降低趋势,但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⑤血清及羊水IFN-γ/IL-4比值显示,随病情的加重比值增大,且子痫前期轻度组、子痫前期重度组与正常妊娠组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痫前期重度组与正常妊娠组相比差异显著(P0.001)。结论:子痫前期患者血清及羊水中存在Th1/Th2型免疫细胞因子网络失衡,可能是子痫前期发病机制之一,与病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