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导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是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Epstein-Barr病毒(EBV)具有嗜B淋巴细胞的特性,通过CD21受体与B细胞结合后导致潜伏或复制感染,产生多种自身抗体。EBV感染机体后,宿主蛋白抗原与病毒表位(如EBNA-1,EBNA-2)有序列或空间结构上的相似性(即分子模拟)。待病毒消失很久后,这种宿主蛋白仍能持续刺激免疫系统,激活自身反应性T细胞,破坏组织而导致SLE。  相似文献   

2.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相关皮肤病及其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为RNA逆转录病毒,主要感染CD4+细胞,导致免疫功能破坏,产生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等,当CD4+细胞计数每mm3低于200个或出现某些临床疾病时,感染者进展为艾滋病(AIDS).HIV感染并发皮肤病主要包括感染性疾病(病毒、细菌、真菌感染)和非感染性疾病及肿瘤等,治疗HIV感染本身也会发生皮肤表现[1],其中部分皮肤病仅见于HIV阳性个体,为早期诊断HIV感染提供第一线索,而另一些皮肤病可作为疾病进展的标志,与HIV感染相关的皮肤病通常表现较为严重或不典型、或治疗困难.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可明显减少一些皮肤病的发生,但也引起皮肤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皮肤病与EB(Epstein Barr virus,EB)病毒感染相关性。方法: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门诊就诊和收治入院患儿552例为病例组,病种包括荨麻疹、多形红斑、过敏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虫咬皮炎、皮肌炎及丘疹性肢端皮炎等,儿童保健科体检119例患儿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清中代表EB病毒近期感染的指标衣壳抗原IgM抗体(VCA-IgM)和反映机体内病毒的复制情况EB-DNA的水平,比较这两个指标在两组之间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荨麻疹、多形红斑、过敏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虫咬皮炎、皮肌炎及丘疹性肢端皮炎这几类皮肤病EB感染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B病毒感染可能参与多种皮肤病发病过程,在这些疾病治疗时需考虑EB病毒感染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从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发展到艾滋病(AIDS),未经治疗潜伏期一般为1~10年,艾滋病前期感染者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皮肤病变[1]。笔者于2007年8月~2009年8月在非洲乌干达金贾医院工作期间诊治了许多皮肤病患者,其中35例(非洲黑种人)初查HIV阳性。现将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临床资料35例患者分别患有带状疱疹、与HIV感染相关的  相似文献   

5.
报告1例种痘水疱病样成人EB(Epstein-Barr)病毒感染相关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该病是EB病毒感染诱发淋巴细胞增生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疾病.皮损组织病理显示真皮全层淋巴细胞结节样浸润,呈楔形.结合文献对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转归进行复习.  相似文献   

6.
人类腺病毒及其相关的皮肤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腺病毒共有6个亚属,49个血清型;可引起众多组织、细胞的急慢性感染和隐伏感染。其E1A、E1B成分可诱导细胞癌变,抑制细胞凋亡。皮肤的很多病变与腺病毒有关,许多证据表明其急慢性感染和隐伏感染可能是银屑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毒灶或激发点,对腺病毒的研究将为银屑病病因学的研究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7.
神经酰胺是角质层细胞间脂质的主要组成成分.神经酰胺在调节皮肤的生物活性及表皮的生理功能中起重要作用.在人类皮肤角质层中,根据其鞘氨脂碱基基团和碳氢化合物链长不同,已发现的神经酰胺可分为9种.许多伴皮肤屏障功能异常的皮肤病如特应性皮炎和银屑病,其表皮神经酰胺的含量异常,外用适当比例的神经酰胺制剂可缓解其病变.外用具有生理活性的细胞间脂质可能是治疗皮肤病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由于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和受者生存期的延长,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种类及使用时间均有所提高,虽然降低了排斥反应,但也使患者免疫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使其更易遭受病毒感染,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威胁患者生命,现已成为移植失败的决定因素.而病毒感染的种类与移植时间密切相关,起初疱疹病毒占据主要地位,随着时间的延长,不仅机会感染逐渐增加,而且导致感染恶化,癌症发生.因此,通过对器官移植受体常见病毒感染性皮肤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可为临床预防、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HIV感染后可以诱发严重的免疫功能紊乱,一方面导致各种感染或肿瘤的发生,一方面又诱发或加重各种炎症反应,其中HIV感染相关的丘疹鳞屑性皮肤病较为常见。1 HIV感染相关的银屑病HIV感染是银屑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1、2],两者相互影响,其相关的银屑病的患病率为1%~5%[3、4]。银屑病的MHC多态性(rs9264942和rs3021366)影响HIV感染的控制[4、5]。HIV阳性的银屑病患者比HIV阳性的非银屑病患者血中病毒载量高[4、6]。HIV感染相关的银屑病皮损更为鲜红、病情严重、表现不典型。皮损的严重程度经常与免疫抑制的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一种可引起慢性病毒性肝炎的黄病毒科成员,除引起肝炎外,HCV还可累及网状淋巴系统、肾脏、皮肤等多个肝外器官.据报道,高达74%的丙肝患者至少有一种肝外器官受累表现,其中有过皮肤表现的约占17%[1].尤其是近年来,我国HCV感染率逐年上升.国外文献报道已证实与HCV感染直接相关的皮肤病包括混合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报道6例牛痘样水疱病样皮肤淋巴瘤,并研究其与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临床病理分析、皮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血清学分析、EB病毒编码RNA原位杂交、外周血EB病毒DNA测定.结果 6例患者皮损均为反复发作的丘疹、丘疱疹、坏死、痘疮样瘢痕,其中4例还伴有程度不同的颜面、手足水肿.所有患儿均有长期间断发热等症状.皮损病理可见表皮多房性水疱,真皮全层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细胞形态异形,可见病理分裂象.4例皮损病理免疫组化染色,可见大量CD56阳性细胞,散在的CD3和CD45RO阳性细胞,T细胞内抗原-1和粒酶B染色阳性,诊断为牛痘样水疱病样皮肤NK/T细胞淋巴瘤;2例组化染色CD3和CD45RO阳性,CD56阴性,诊断为牛痘样水疱病样皮肤T细胞淋巴瘤.6例皮损均可见EB病毒编码RNA原位杂交阳性肿瘤细胞,血清学检查EB病毒衣壳抗原IgG抗体滴度升高,其中2例滴度为1:5120,2例为1:2560,2例为1:1280;2例患者外周血EB病毒DNA拷贝数高于正常.6例患儿均证实患有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结论 牛痘样水疱病样皮肤淋巴瘤主要表现为颜面手足肿胀、水疱、痘疮样瘢痕,病理表现主要为真皮异形淋巴细胞浸润和血管中心坏死,免疫表型以NK/T型多见.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与该型淋巴瘤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The Epstein-Barr virus (EBV) genome has recently been identified in Hodgkin's disease (HD) and nodal non-Hodgkin's lymphomas (NHL). In order to elucidate the possible aetiopathogenetic role of EBV in benign and malign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 we investigated skin specimens from 24 patients with a primary cutaneous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 (10 T-cell lymphomas 6 B-cell lymphomas and 8 pseudolymphomas) and from 22 normal individuals for the presence of EBV DNA using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technique and in situ hybridization (ISH) on formalin-fixed paraffin-embedded tissue sections. EBV DNA was identified by PCR in one of two cases of mycosis fungoides, in one of seven cases of pleomorphic T-cell lymphomas, in one case of centro-blastic (CB) lymphoma of six B-cell lymphomas, and in three of eight pseudolymphomas. The EBV genome was also found in 2 of 22 specimens of normal skin. The small EBV-encoded nuclear RNAs, EBERs, were not detected in any PCR-positive sample by ISH. Based on our PCR and ISH findings, EBV does not seem to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utaneous lymphomas.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在药疹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PCR-Southern杂交技术检测32例药疹患者和30例正常人对照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中EBV特异性DNA片段BamHⅠ-W,筛选出EBV阳性标本,对EBV阳性标本进行RT-PCR和Southern杂交,检测EBV即刻早期基因BZLF1的表达;同时采用ELISA检测血清EBV衣壳抗原(VCA)-IgM抗体。结果 药疹患者和正常人对照EBV DNA阳性率分别为78.13%(25/32)和10.00%(3/30),药疹患者组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P < 0.01);轻型药疹和重型药疹患者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104)。25例药疹患者EBV DNA阳性标本中有3例EBV BZLF1 mRNA表达阳性,其中轻型药疹患者1例,重型药疹患者2例。32例药疹患者组中有6例EBV VCA-IgM抗体阳性,轻型和重型药疹患者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672);30例对照组均为阴性。结论 药疹患者中存在EBV的活动性感染,EBV感染可能是影响药疹发病的环境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EB病毒是人类疱疹病毒之一,主要通过唾液传播,人群中感染率在90%以上,多数人在儿童期感染后呈潜伏状态,终生携带.病毒可感染多种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NK细胞.病毒基因和宿主基因之间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可引起包括多种淋巴组织增殖性病变在内的疾病,且多数有皮肤表现,如老年性EB病毒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等.EB病毒相关的淋巴瘤、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种类较多,临床及组织学大多呈谱系改变.目前研究已能大致阐明其分类,但其病因及治疗方面仍有待研究,多数病例疗效欠佳,预后较差,有待研发新型治疗药物.对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组织学表现为淋巴细胞增殖性改变时,应提高警惕,完善相关免疫组化及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88岁。双下肢多发结节、溃疡6个月。皮肤科检查:双下肢多个暗紫色结节,触之较硬,中央溃疡、结痂。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及皮下组织淋巴样细胞弥漫浸润,细胞核大、深染,异形性明显,可见核分裂象,部分区域可见小灶状坏死。大淋巴样细胞表达CD20、CD79a、Bcl?2,EB病毒编码RNA原位杂交阳性。诊断:EB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放弃系统化疗,确诊6个月后死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与EB病毒(EB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标准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117例未成年患者和153名正常对照的EBV感染情况。结果:116例患者和107名正常对照EBV-IgG阳性(P<0.001),患者和正常对照EBV-DNA阳性分别为32例和23例(P<0.02)。结论:EBV感染与SLE相关,EBV感染可能是SLE的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Epstein-Barr病毒(EBV)基因在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 分离20例SLE患儿和12例健康对照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鉴定出血清中编码EBV衣壳抗原-IgG/IgM抗体阳性的SLE患儿,取其分泌EBV的细胞上清液与提取的PBMC共同培养12d,提取培养前后的PBMC的RNA,用反转录实时定量PCR(RT-PCR)的方法检测EBV基因的表达.结果 10例患儿和1例健康对照检测到LMP1表达,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例患儿和1例健康对照检测到LMP2表达,13例患儿和3例健康对照检测到EBNA1表达,3例患儿和1例健康对照检测到BCRF1表达,5例患儿和2例健康对照检测到BLLF1表达,但患儿和健康对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用分泌EB病毒的细胞上清液培养PBMC后,发现患儿组和健康对照组潜伏期基因和裂解期基因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潜伏期基因LMP1、LMP2、EBNA-1和裂解期基因BCRF1、BLLF1的表达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SLE患者存在EBV基因的异常表达,EBV基因可能参与了SLE的发病.  相似文献   

19.
EB病毒在人群中感染率极高,现已发现与多种人类疾病相关,其中包括具有明显异质性的多种皮肤淋巴瘤,如结外自然杀伤细胞/T细胞淋巴瘤、种痘样水疱病皮肤T细胞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HIV相关的淋巴瘤等.EB病毒相关皮肤淋巴瘤临床表现多样,组织学呈谱系改变,慢性病程或经过凶险,大部分预后不良.EB病毒致肿瘤机制尚不明确,可通过其功能性分子与宿主的相互作用,逃逸宿主细胞免疫、调节多种信号通路、促肿瘤炎症、诱导血管形成、致基因突变,从而永生化宿主细胞.临床上应跟踪监测高危人群,如营养不良人群和免疫受损人群,特别是儿童、老年人、器官移植患者,HIV等患者EB病毒变化,对EB病毒相关皮肤淋巴瘤进行早期诊断与干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与EB病毒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了60例SLE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SP-70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EB病毒核抗原IgG抗体的表达。结果:活动期患者HSP-70的表达明显高于稳定期组,稳定期组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活动期和稳定期患者中EB病毒感染阳性组HSP-70的表达均明显高于EB病毒阴性组。结论:EB病毒可能通过HSP-70的异常表达参与SLE的发病机制和病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