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与预后相关的因素。方法:对我院1994年1月~2000年6月期间收治的21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21例随访19例,失访2例,随访率90.4%。存活14例,死亡5例。死亡5例中同时性双侧乳腺癌1例,异时性双侧乳腺癌4例,首发癌年龄均小于50岁,其中3例小于40岁。5年内死亡者2例均为Ⅲ期病例。结论: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预后与首发癌年龄、病期及第二癌的处理是否及时有效有关。  相似文献   

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3例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其中双侧原发性同时性乳腺癌18例,双侧原发性异时性乳腺癌35例。发病年龄双侧异时性乳腺癌19~67岁;平均49.2岁;双侧原发性同时性乳腺癌年龄为25~56岁,平均43.7岁。首发癌确诊时患者年龄为19~67岁,平均年龄45.9岁,其中≤40岁患者占40%,41~50岁患者占34.3%,〉50岁患者占25.7%。双侧原发性异时性乳腺癌发病时间间隔1~8年。本组有7例乳腺癌家族史。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发病率、诊断与治疗中的问题、预后因素。方法 对21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同时性双侧乳腺癌4例(19%),异时性双侧乳腺癌17例(81%)。结果 经手术、放疗、化疗等单一或综合治疗后,2年、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90%,71.4%,66.7%。结论 若双侧乳腺癌的治疗正确,仍有相当高的生存率。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第二原发癌是提高生存率关键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观察单侧乳腺癌病变对双侧胸廓内动脉(internal thoracic artery,ITA)的影响。方法:156例患者首次行乳腺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选取动脉期时相的相应图像,测量并计算双侧ITA的平均内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69例,右乳癌组44例,左乳癌组43例。正常对照组左、右ITA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乳腺癌组左、右ITA内径均较正常对照组增大,且无论病灶位于哪侧乳腺,右侧ITA内径增大程度较左侧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乳腺癌病变会导致双侧ITA不同程度扩张,ITA及其分支可能是乳腺癌病变的主要供血动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对诊断乳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患乳腺疾病并将行外科手术患者71例,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对双侧乳房进行扫查.根据BI-RADS对乳腺病灶进行分级,选择BI-RADS 3~5级的患者61例(78个病灶),将乳腺BI-RADS分级情况和病理切片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评估BI-RADS分级对于鉴别乳腺癌的效能.结果:在61例患者(78个病灶)中,病理学活检结果显示:24个BI-RADS 3级的病灶中,良性20个(83.33%),恶性4个(16.67%);29个BI-RADS 4级的病灶中,良性3个(10.34%),恶性26个(89.66%);25个BI-RADS 5级的病灶中,良性0个(0),恶性25个(100%).BI-RADS分级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73%、86.96%.BI-RADS 3~5级病灶在病变边缘、边界、回声、周围组织、钙化、血管分布、血流RI值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BI-RADS分级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乳腺中,应用BI-RADS分级对于诊断乳腺癌和指导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双侧乳腺癌围手术期的护理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乳腺癌一般以一侧为主 ,双侧发病率较低 ,为乳腺癌发病率的 0 4%~ 2 %。由于双侧乳癌手术切除包括双侧乳腺及其周围脂肪组织 ,胸大肌筋膜和腋窝淋巴结 ,即整个前胸 ,侧胸及腋窝的皮下软组织 ,创伤大 ,切除组织多 ,对形体的破坏大 ,易发生近期和远期并发症 ,因此对双侧乳癌患者的手术护理更为复杂 ,要求更高。自 1997年以来我们共收治双侧乳癌患者 5例 ,通过围手术期护理 ,患者康复出院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5例 38~ 6 9岁 ,平均 5 2 8岁。其中浸润性导管癌 3例 ,一侧浸润性导管癌一侧为粘液癌 2例 ,临床分期双侧均为Ⅰ…  相似文献   

7.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1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我院1998-01~2005-06收治的双侧原发性乳腺癌14例分析如下。 1.1一般资料 双侧同时性乳腺癌2例。首发癌发病年龄29~59(平均41.8)岁。其中29~40岁6例占42.9%(6/14),41~50岁5例占35.7%(5/14),50岁以上3例占21.4%(3/14)。绝经前9例,包括2例同时性;绝经后5例。异时性间隔时间10个月~5a4个月,平均3a2个月。全组14例第1侧术后至第2侧发病就诊时,局部均未发现复发病灶,X线摄片、B超或CT扫描肺、肝等脏器均未发现远处转移。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诊断,依据阚秀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隐匿性乳腺癌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诊断准确率和生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隐匿性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经过及随访结果。结果:所有病例均为女性,占同期乳癌的0.82%(14/1707),14例均行钼靶x线摄片、8例发现异常,12例行腋下肿块穿刺活检,一例行锁骨上肿块穿刺活检,准确率为100%。12例患者直接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1例患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前行4周期化疗,1例行双侧乳腺癌根治术,本组术后均辅助放、化疗和内分泌治疗。生存率83.33%(10/12),1例于术后2年死于肺、纵膈转移。1例双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3年死于脑转移。结论:临床上对腋窝肿块或锁骨上肿块应高度警惕隐匿性乳腺癌的可能,提高认识和适宜的影像学检查、肿块切取活检能提高诊断准确率。乳癌改良根治术加术后辅助治疗是适宜的治疗方式。对疑有远处转移或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者术前给予适当化疗。  相似文献   

9.
23例炎性乳腺癌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3例炎性乳腺癌的诊治情况及疗效。方法对我院1987年10月~1996年10月收治的23例炎性乳腺癌的诊治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9侧Ⅲ期乳腺癌患者治疗后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8%、55.6%、33.3%、22.2%。14例Ⅳ期乳癌患者治疗后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28.6%、14.3%、7.1%、0。结论炎性乳腺癌的诊治依然是乳腺外科最棘手的问题,综合治疗是提高炎性乳癌临床治疗效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对不同年龄组妇女乳腺常见病的发病情况及彩色超声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彩色超声检查有乳腺病症状妇女1386例,按不同年龄分组进行超声诊断分析,部分病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乳腺病变超声诊断1386例,乳腺增生症1021例(73.7%),乳腺纤维腺瘤312例(22.5%),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11例(0.8%),乳腺囊肿13例(0.9%),乳腺癌及可疑乳腺癌19例(1.4%),正常乳腺10例(0,7%)。不同年龄组乳腺病变超声诊断的比率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超声诊断乳腺癌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3.3%,不符合率为26.7%;超声诊断纤维腺瘤或可疑为纤维腺瘤与病理诊断符合率60.2%,不符合率39,8%。结论彩色超声检查乳腺病变简便有效无创,但在诊断乳腺结节的性质方面仍有一定缺陷,应结合其他方法诊断尽早切除病灶组织,病理确定性质,以指导患者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乳腺照相辅以导丝定位活检对诊断乳腺原位癌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乳腺X线钼靶照相辅以细针穿刺导丝定位活检技术对提高原位癌诊断率的意义。方法 收集1997—2000年病理确诊的乳腺癌679例;以及近半年来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乳腺癌74例,术前51例行乳腺钼靶照相,其中4例行定位活检。比较两个时期乳腺原位癌的发现率。结果 1997—2000年679例乳癌患者原位癌18例,占乳癌2.7%。近半年来74例乳癌患者中,原位癌4例,发现率为5.4%。比1997—2000年明显增高。结论 乳腺钼靶X线照相及穿刺定位活检技术可以提高原位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乳腺局限性腺体增厚与早期乳腺癌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乳腺局限性腺体增厚与癌前病变和早期乳腺癌的关系。方法;1995年1月-2005年6月共216例乳腺局限性腺体增犀者接受切除病检,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粜:216例乳腺局限性腺体增犀患者中乳头状瘤痛和/或导管上皮增生活跃(癌前病变)24例.占11.%。T0期乳腺癌18例,占8.%.随访1个月~10年,除1例患者4年后发生胃癌,治疗2年8个月后死亡;余均无复发和转移。结论:乳腺局限性腺体增厚既是癌前病变,又是早期乳腺癌的重要体征之一。时不随月经周期改变的乳腺局限性腺体增厚观察6个月以上不见好转者均应切除病捡。绝经后患者宜应尽早切除病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乳腺癌灶的大小,乳腺组织密度、年龄、绝经状态对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标准摄取值的影响。方法:对27例临床疑单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13例绝经前期和14例绝经后期)行18F-FDG PET/CT显像。应用ROI技术行半定量方法测得癌灶的SUVmax,并应用图像处理软件镜像技术勾画对侧正常组织的SUVmax。与乳腺病变的大小、组织密度、患者年龄、绝经状态行相关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结果:27例患者共32个病灶。病理证实,乳腺癌25个,良性病变7个。乳腺癌病灶SUVmax为5.08±3.55,良性病变SUVmax为1.17±0.31,对侧正常腺体组织SUVmax为0.76±0.52。乳腺病灶SUVmax与病灶的最长径呈显著性正相关(r=0.546,P<0.05)。病灶SUVmax与患者年龄呈显著性负相关(r=-0.45,P<0.05)。正常乳腺组织的SUVmax与患者年龄无显著性相关(P>0.05)。病灶与正常乳腺组织SUVmax与CT值、绝经状态无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乳腺病变患者年龄及病灶大小影响18F-FDG SUVmax,在疾病的良恶性鉴别时应引起关注。当病变组织密度发生较大变化时,18F-FDG PET可对乳腺肿物的良、恶性鉴别提供较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40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2002年本院共收治双侧原发性乳腺癌40例,占同期单侧乳腺癌的2%,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乳腺黏液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浸润性乳腺癌,约占乳腺癌的1%~4%,通常生长缓慢,预后明显好于其他浸润性乳腺癌[1].术前准确诊断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黏液癌的超声特征,旨在探讨超声对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2006年2月至2012年12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黏液癌女性患者15例,年龄30~78岁,平均50.03岁;均为单侧乳腺单发病灶.除1例发现乳头血性溢液外,余均为偶然发现乳腺肿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乳腺癌的保留乳房根治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42例原发性乳腺癌行保留乳房根治手术(BCS),选取同期50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行改良全切除根治术(MRM)。两组术后随访期为0.5~1.0年。结果BCS组42例患者采用保乳手术术后5年生存率为83.3%(35/42),优于MRM组的60.0%(30/50),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保留乳房根治术治疗乳腺癌临床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临床Ⅱ期乳腺癌术前短程化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6例临床Ⅱ期乳腺癌患者术前以CEF方案化疗1个疗程,化疗后7~10d手术治疗。结果 部分缓解9例(34.6%),轻度缓解7例(26.9%),无变化10例(38.5%),无临床进展病例。结论 对临床Ⅱ期乳癌患者行术前短程化疗,可减小病灶,提高保乳机会,并为术后化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乳腺癌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由于其病灶位于体表 ,触诊辅以其他手段检查不难诊断 ,但在临床工作中 ,有时会见到一种质地软韧的乳腺癌极易误诊为良性病变而导致诊断、治疗时间的推迟 ,影响疗效和预后。本文现将我院因其病灶软韧而延误诊断的 30例乳腺癌予以报告 ,目的在于引起临床上重视。1 临床资料1977~ 1995年间收住院乳腺癌共 45 2例。其中触及肿物为软性者 30例 ,均为女性 ,年龄在 45~ 6 5岁之间 ,病程从半个月~ 2 a,平均病程 1a零 2个月。其中双侧乳癌 1例 ,余均为单侧乳癌 ,癌灶共 31个。右乳癌 12例 ,左乳癌 18例。外上…  相似文献   

19.
桥本氏甲状腺炎外科治疗与预后探讨:附45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桥本氏甲状腺炎45例采取手术治疗,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13例(28.9%),单侧腺体次全切除20例(44.4%),腺体病灶不规则切除11例(24.4%)双侧腺体全切除,保留峡部1例,术后恢复满意。31例经3个月~7月随访,术后有轻度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状者3例(9.7%),均发生在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患者,提示:如能恰当地行腺体病灶切除(每侧保留5~6g)是治疗桥本氏甲状腺炎较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最近3年新收治的6例双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例双侧乳腺癌占同期收治乳腺癌的2.1%,均是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其中同时性双侧乳腺癌有4例。第一侧乳腺癌平均发病年龄为43.5岁,第二侧乳腺癌为46.2岁。其中有肿瘤家族史者4例,有乳癌家族史者2例。均经手术明确病理诊断,双侧病理类型相同的有2例。术后根据情况配合放化疗、内分泌治疗及中医药治疗。结论:双侧乳腺癌的发病存在高危因素,应早发现、早诊断,积极进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