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肾小球肾炎患者肾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HBV)表达情况,探讨肾组织HBV抗原的来源及其与组织病变的关系。方法应用于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肾炎肾组织中的HBV抗原(HBsAg、HBcAg)。5例膜性肾病作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血清HBV感染标志阴性肾炎与阳性者的肾组织中HBV抗原沉积一致,且肾小管HBcAg高表达。肾小管HBcAg阳性组的肾组织病变程度明显严重于阴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电镜下,血清HBV标志阴性肾炎与阳性者表现不同。结论肾组织中HBV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有原位形成的可能;血清HBV感染与肾炎〔膜性肾病(MGN)、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IgA肾病(IgAN)〕肾组织感染HBV不一致。肾小管中HBcAg可能与上述肾炎的肾组织病变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与肾小球肾炎的关系,本文应用免疫组化技术以抗-HCVNS_3和抗-HCV NS_5单克隆抗体对21例丙肝石蜡包埋尸解肾组织中的丙肝抗原(HCAg)进行了检测。结果:检测出阳性13例(61.9%),其中膜增殖性肾炎(MPGN)11例和系膜增殖性肾炎(MsPGN)1例.另有1例未见明显病变。HCAg 阳性颗粒定位于肾小球系膜区、系膜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内。HCAg阴性病例中包括 MsPGN2例、膜性肾病(MN)及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PSGN)各1例,4例大致正常。同本文抽选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照组肾脏病理变化相比,丙肝患者出现肾小球肾炎更为多见,尤其是 MPGN 型(X~2=101,P<0.01),且呈多样化。本文肾组织中 HCAg 的检出为 HCV 相关性肾炎的存在提供了新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清Th1和Th2类细胞因子(INF-γ、IL-4、IL-10)表达变化.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10例正常人和25例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轻中度系膜增生性非IgA肾小球肾炎)外周静脉血血清INF-γ、IL-4、IL-10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清INF-γ分泌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增多(P<0.01),而IL-10分泌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减少(P<0.05),IL-4分泌水平则与正常人无显著差异(P>0.05),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INF-γ/IL-4、INF-γ/IL-10值均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结论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在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存在Th1/Th2免疫失衡,可能参与了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免疫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在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肾组织中M型磷脂酶A2受体1(PLA2R1)抗原的阳性率及其与特发性膜性肾病关
系。方法选取经肾活检证实的108例肾小球疾病患者,其中包括41例特发性膜性肾病、2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膜性肾病、8
例V型狼疮肾炎、27例IgA肾病、19例微小病变性肾病、5例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和6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应用间
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患者肾组织中PLA2R1抗原。结果41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中35例肾组织PLA2R1抗原阳性,阳性率为
85.37%。其中PLA2R1沿着肾小球毛细血管襻呈细颗粒状沉积。在V型狼疮性肾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膜性肾病及其他肾
小球疾病肾组织中均未发现PLA2R1抗原沉积。特发性膜性肾病PLA2R1阳性患者与PLA2R1阴性患者相比较,年龄、血肌酐、
血清白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肾组织中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证实
PLA2R1抗原的阳性率为85.37%,PLA2R1阳性与阴性患者在临床表现上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免疫复合物性肾炎是Combes于1971年从1例膜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肾活检中首次证实,在肾小球内有乙肝表面抗原、TgG和C_3沉积。其病理组织类型以膜性肾小球肾炎和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最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研讨CD10和CD34免疫组化双染色在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理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随机从该院2016年4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肾疾病患者116例进行讨论,根据患者疾病分组,对照组中共35例肾小球微小病变,研究组(81例)中包含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21例、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5例、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2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3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免疫组化双染色法肾活检,标记CD10和CD34,并分析检测结果。结果肾小球系膜基质和细胞CD10、CD34表现为(-),颜色为无色;肾小囊上皮细胞,壁层CD10表现为(+++),颜色为红色,脏层CD10(+++),颜色为红色;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CD34(+++),颜色为棕色。肾小球系膜基质和细胞呈显著增生状,毛细血管基膜中存在系膜基质,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增生突出,挤压血管管腔。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CD10、CD34检测结果均与病理结果相符。结论肾活检病理光镜检查包含马松染色、六胺银染色、过碘酸雪夫反应染色、苏木精-伊红等染色,联合CD10、CD34免疫组化双染色,有利于提升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理类型和病理变化的诊断准确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膜性肾小球肾炎(Membranous Glomerulonephritis,MGN)属于成人肾病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分为原发膜性肾小球肾炎和继发膜性肾小球肾炎。原发和继发膜性肾小球肾炎有相似或相同的临床表现,但在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病理分型的鉴别诊断对于临床明确诊断、积极寻找继发因素、提供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邹宏昌 《吉林医学》2013,(33):6992-6992
目的:了解我国肾小球疾病的病理分型以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选择肾小球疾病患者300例,通过临床项目(包括血压的测量、24 h尿蛋白定量、尿沉渣红细胞计数和形态、尿蛋白免疫化学分析、尿渗量、血清肌酐、尿素氮、血浆蛋白等)调查。收集数据,整理分析。结果: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223例,其中男140例,女83例;继发性肾小球肾炎77例,男41例,女36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包括:是IgA肾病(IgAN)、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IgM肾病、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等。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包括: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性肾病、肝病性肾病。结论:在我国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最常见,且多发于青少年男性,常见类型是IgA肾病。最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肾炎是紫癜性肾炎。  相似文献   

9.
慢性肾炎中以慢性肾炎肾病型为多见,其病情较复杂,治疗效果也不一样。慢性肾炎肾病型的病理变化轻重不一,其病理类型可见(1)膜性肾病;(2)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3)弥漫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伴有系膜增生;(4)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5)终末性固缩性。  相似文献   

10.
从大鼠小管刷状缘微绒毛上提取了小抗原(Tub-Ag),并用动物实验鉴定出经Bio-GelA1.5m(100-200mesh)过滤洗脱的Tub-Ag所致肾炎性片段(C峰蛋白)。大鼠接受峰抗原免疫后可产生典型的主动性HeymannT肾炎,观察该肾炎病演变过程发现:其临床及病理学变化十分类似人类膜性肾小球肾炎。提示:用Tub-Ag免疫所致的大鼠Heymann肾炎确为研究膜性肾炎的良好模型之一。  相似文献   

11.
60岁及以上老年人肾活检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肾活检的安全性、并发症及肾小球及小管、间质疾病的病理与临床特点.方法:采用B超定位下经皮肾活检,观察其并发症并对确诊的34例老年(60岁以上)肾小球、肾小管及肾间质疾病进行分析.结果:34例老年患者中原发性肾小球肾炎19例(55.8%),继发性肾小球肾炎10例(29.4%),小管间质性肾炎3例(8.8%),药物性肾损害1例(2.9%),其他1例(2.9%).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中膜性肾病8例(42.1%),其他依次为:新月体肾炎3例(15.8%),系膜增生性肾炎2例(10.5%),IgA肾病2例(10.5%),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2例(10.5%)和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例(10.5%);继发性肾小球肾炎中淀粉样变性4例(36.4%),糖尿病肾病2例(18.2%),显微镜下型多血管炎1例(9.1%),紫癜性肾炎1例(9.1%),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1例(9.1%),肿瘤相关性肾病1例(9.1%);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类型肾病综合征17例(89.5%),其中单纯性肾病12例,肾炎性肾病5例;其他为单纯性血尿或蛋白尿2例;急性肾小管坏死2例;34例老年人肾穿临床与病理诊断相符率,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为94.7%,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为80.0%,其他为80.0%;34例患者肾活检1例(2.9%)发生肉眼血尿,2例(5.9%)有肾周围血肿,与非老年人相比发生率也未见明显增加.结论:老年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中膜性肾病为最常见的病理类型,继发性肾小球肾炎主要为淀粉样变性.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类型以肾病综合征为主.老年肾脏疾病经皮肾活检是安全的,对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指导治疗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2.
PAI-1在慢性肾脏病肾小球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冰冰  周竹  翁敏 《当代医学》2011,17(11):1-4
目的 研究肾小球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在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非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局灶增生硬化性肾小球肾炎、微小病变性肾病患者肾组织的表达情况,探讨其表达水平与肾脏病理变化及临床资料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和计算机图文分析系统对45例入选疾病组和5例正常对照组的PAI-...  相似文献   

13.
自1971年Combes首次报道1例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膜性肾病后,HBV感染与肾小球肾炎的关系即引起了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许多作者报告,在肾组织中检出HBV抗原成份,纷纷猜测HBV在原发性肾炎中的致病作用。有的直接提出了“乙肝病毒免疫复合物肾炎的名称,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见。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人群HBV携带率一般在15%左右,而我国原发性肾小球肾炎(PGN)  相似文献   

14.
薛痕 《西部医学》2017,29(2):210-213
【摘要】 目的 探讨肾脏病理类型分布及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年龄段分布及其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9月712例在雅安市人民医院行肾活检患者肾脏病理类型分布和临床分型,分析几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年龄段分布的特点。结果 712例肾活检患者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533例(7486%),常见的病理类型依次为IgA肾病224例(4203%)、微小病变肾病116例(2176%)、膜性肾病100例(1876%)、系膜增生性肾炎47例(882%)和局灶节段性肾炎29例(544%);继发性肾小球疾病173例(243%),以狼疮性肾炎最常见,其次为紫癜性肾炎及糖尿病肾脏疾病;肾小管间质疾病6例(084%)。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临床类型依次为肾病综合征286例(5366%)、慢性肾炎204例(3827%)、隐匿性肾炎30例(563%)、急性肾炎11例(206%)、急进性肾炎2例(038%)。15岁以下患者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以微小病变型最常见,16~45岁为IgA肾病的高发年龄,占总患者的7054%;31~60岁膜性肾病的高发年龄,占总患者的70%。结论 本院肾脏疾病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最常见,其中IgA肾病是最多见的病理类型。膜性肾病和微小病变肾病的检出率有增高趋势。其中,IgA肾病、微小病变肾病以及膜性肾病有着明显的年龄段分布特点。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以狼疮性肾炎和紫癜性肾炎最常见。  相似文献   

15.
狼疮肾炎中新发现的抗肾小球系膜细胞抗体靶抗原的鉴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研究狼疮肾炎血清中新发现的抗肾小球系膜细胞抗体与抗DNA抗体的关系,及其靶抗原是否存在于细胞膜上。方法 DNA纤维素柱亲和层析分离狼疮肾炎患者血清中的抗DNA抗体,Western印迹法检测祛除抗DNA抗体的血清和亲和层析纯化的抗DNA抗体与系膜细胞靶抗原的结合。从体外培养的人系膜细胞系分离细胞膜并提取膜蛋白,以已知抗肾小球系膜细胞抗体阳性血清为探针应用Western印迹法鉴定膜蛋白中的靶抗原。结果系膜细胞中相对分子质量为74000、36000的蛋白可以被祛除抗DNA抗体的血清识别。而相对分子质量为63000、91000、125000的蛋白被亲和层析的抗DNA抗体识别。系膜细胞膜上至少相对分子质量为101000、91000、74000和31000的蛋白可以被狼疮肾炎患者的血清识别。结论部分抗肾小球系膜细胞抗体与抗DNA抗体无关。人系膜细胞系的膜蛋白中存在狼疮肾炎血清可识别的抗原物质,提示抗DNA抗体以外的直接针对肾小球系膜细胞的自身抗体在狼疮性肾炎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回顾性分析308例因肾脏疾病行经皮肾组织活检患者的病理类型和临床资料,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参照WHO(1982年及改良的1995年)肾小球疾病组织学分型方案,结合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 和光镜、免疫病理、电镜的改变特点,提出初步诊断,最后与临床医师共同讨论确定诊断.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28.27±13)岁.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占首位(71.75%),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占26.94%.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病理类型中最多见者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48.87%),其次为IgA肾病(29.41%)和微小病变(8.14%).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紫癜性肾炎占首位(33.73%),其次为狼疮性肾炎(31.33%)和乙肝相关性肾炎(27.71%).结论 本地区肾脏疾病多见于青壮年.以原发性肾脏疾病最常见,其中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其次为IgA肾病.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以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和乙肝相关性肾炎居前3位.  相似文献   

17.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sangialproliferativeglomerulonephritisMsPGN,是指光镜下病理学改变为弥漫性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和(或)不同程度系膜基质增多的一组疾病。依据免疫病理系膜区免疫球蛋白沉积,可分为IgA肾病(以IgA沉积为主)和非IgA肾病。一般来说,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指非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由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只是病理上描述的概念,所以其与微小病变性肾病和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之间有很大重叠,而且可相互转换,因而上述三种病理类型可能只是不同严重程度的一种疾病。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  相似文献   

18.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sangial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sPGN),是指光镜下病理学改变为弥漫性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和(或)不同程度系膜基质增多的一组疾病.依据免疫病理系膜区免疫球蛋白沉积,可分为IgA肾病(以IgA沉积为主)和非IgA肾病.一般来说,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指非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由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只是病理上描述的概念,所以其与微小病变性肾病和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之间有很大重叠,而且可相互转换,因而上述三种病理类型可能只是不同严重程度的一种疾病.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类风湿关节炎、遗传性肾炎和青霉胺肾损害均有类似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用阳、阴离子化右旋糖酐作抗原,分别诱发小鼠IgA肾小球肾炎。用显微分光光度计测定肾小球内IgA荧光强度,并结合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阳离子组荧光强度显著高于阴离子组(P<0.01)。电镜下,两实验组均呈现肾小球系膜基质增生、细胞轻度增生及基质内电子致密物沉积;阳离子组基底膜增厚,其上沉积物及足突融合更为明显。显示抗原所带电荷可影响肾炎病变程度及其定位,而阳离子化比阴离子化物质对肾小球肾炎病变形态发生的影响更为显著。且阳离子化右旋糖酐引起的IgA肾炎属于原位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  相似文献   

20.
1971年 Combes 首先报告一例膜性肾小球肾炎(病理诊断),作者通过肾活检免疫荧光检查发现肾小球内有 HBsAg·C_3及 IgG 沉积,且病人血清中 HB_3Ag持续阳性。因而,认为乙型肝炎抗原在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