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超声造影技术在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60例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PTCD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在超声造影检查后行超声引导下PTCD治疗,分析观察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声像图特征,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成功情况;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的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间接胆红素(IB)、结合胆红素(CB)、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丙氨酸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GOT)以及谷氨酰转胺酶(TGase)水平,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超声造影显示,胆管癌患者胆总管扩张,被实质性肿块截断;胰腺癌患者胰头增大,肿瘤边界不清。观察组患者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92,P<0.05)。治疗后观察组TB、DBIL、IBIL、CB、ALP、γ-GT、ALT、GOT及TGas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58,t=-5.208...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术后的临床表现,做出正确的护理,预防或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选择2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术后的患者,总结相关的治疗过程,分析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术后的并发症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4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有6例患者出现胆汁漏出腹壁外,其中1例因肿瘤晚期引起全身衰竭已死亡.1例因家庭原因已带管出院;有2例患者出现胆道感染;有2例患者出现导管堵塞。上述患者经过对症治疗,并发症得到了缓解或者消失。结论有效的护理可以减少PTCD术后的并发症,为患者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应用ERCP或ERCP联合PTCD胆总管支架置入胆管引流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9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使用ERCP胆总管支架置入胆管引流,观察组使用ERCP联合PTCD胆总管支架置入胆管引流,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生存质量、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草转氨酶(AST)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前比较两组生存质量以及血清TBIL、DBIL、AST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比较两组生存质量以及血清TBIL、DBIL、AST水平,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且观察组生存质量较对照组高,观察组血清TBIL、DBIL、AST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应用ERCP联合PTCD胆总管支架置入胆管引流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后胆道感染病原菌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7年9月—2019年9月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的梗阻性黄疸患者400例,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胆道感染分为感染组63例与无感染组337例.分析导致感染的病原菌情况,以及影响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63例术后感染患者共分离出71株病原菌,包括革兰阴性菌53株、革兰阳性菌13株、真菌5株.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性别、体质量指数、梗阻部位、术前总胆红素、引流方式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合并基础疾病、术前黄疸时间、术前谷丙转氨酶和引流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基础疾病、术前黄疸时间>14 d、术前谷丙转氨酶>150 U/L和引流量≤300 mL/d为影响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后胆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后胆道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影响患者术后感染的因素较多,应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以避免术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评价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彩色超声诊断仪对62例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行PTCD治疗,术后常规X线下胆道造影;结果:经PTCD治疗后,60例黄疸明显减轻,食欲增加,2例黄疸增加,术后最长生存期为3年;结论:PTCD是一种治疗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姑息性治疗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安全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PTCD)术后发生胆道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PTCD治疗,观察比较并分析患者术后发生胆道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12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发生胆道感染22例,感染率18.33%;对12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基本资料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年龄、术前黄疸天数、术前卡氏评分(KPS)、引流量、术前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等生化指标与术后出现胆道感染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前黄疸天数过长、术前ALP指标水平过高是造成术后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术后引流良好是术后胆道感染的保护因素;性别、梗阻部位及引流方法均不影响术后胆道感染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胆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术前黄疸天数、术前KPS评分、引流量、术前ALT、ALP、TBIL等,其中造成术后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术前黄疸天数过长、术前ALP指标水平过高,有效的引流能够促进手术的顺利实施,继而降低术后胆道感染发生率,属于术后胆道感染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CD)在阻塞性黄疸患者外科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 [方法]胆塞性性黄疸112例患者,在外科术前均行了经皮肝穿胆汁引流术,其中34例在PTCD术中行胆道活检术.对阻塞性黄疸患者外科围手术期行PTCD原因和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所有病例一次全部成功,无气胸、内出血、感染加重,胆瘘及引流管脱落等并发症.46例急性脓性胆管炎通过胆汁引流+抗炎治疗,1~2周感染控制.30例直接胆红素大于300(132±172)μmol/L的病例经胆汁内外引流1~2周,黄疸下降明显,肝功能改善.34例在PTCD术中行胆道活检,明确梗阻原因及部位;本组病例外科围手术期经PTCD处理后手术得以顺利实施,未出现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梗阻性黄疸外科围手术期经PTCD处理不仅可提高患者对外科手术的耐受性,降低外科术后并发症、死亡率的发生;而且能明确梗阻部位和病因,对外科手术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管内外引流术(PTCD)对恶性阻塞性黄疸诊断及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该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27例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采用经皮肝穿刺胆管内外引流术(PTCD)进行诊断和治疗。结果本组27例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有25例患者黄疸明显减轻,其他症状也明显减轻,复查胆红素、碱性磷酸酶、丙氨酸转氨酶均明显下降。随访6月,本组27例患者中18例存活,2例失访,7例死亡。结论经皮经皮肝穿刺胆管内外引流术可有效诊治恶性阻塞性黄疸,改善肝功能,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折B超与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联合在梗阴性黄疸诊断中的临床作用。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5月来我院接受治疗梗阻性黄疸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0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采用B超与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对照组采用CT检查,观察两组检查结果。结果通过检查,治疗组在检查胰腺癌、胆管结石、胆管癌的误差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误差率,两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B超与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可以提高胰腺癌、胆管结石、胆管癌的准确率,可以及时进行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术后胆道感染危险因素及可溶性CD14亚型(sCD14-ST)诊断价值分析。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20年3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外科行PTCD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19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术后是否发生胆道感染分为感染组(n=80)及未感染组(n=112)。检测所有患者术前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和sCD14-ST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三指标对于PTCD术后胆道感染的诊断价值,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TCD术后胆道感染危险因素。结果感染组患者整体sCD14-ST、CRP和PCT水平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且随着感染严重程度的加重,sCD14-ST、CRP、PCT水平逐渐升高;ROC分析结果表明,血清sCD14-ST、CRP、PCT对于PTCD术后胆道感染诊断价值的Cut-off值分别为33.57 ng/ml、11.38 mg/L、0.57 ng/ml,其中sCD14-ST曲线下面积最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60岁、术前CONUT评分≥2、有胆道手术史、术前三指标(CRP、PCT和sCD14-ST)水平是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PTCD术后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恶性梗阻性黄疸PTCD术后胆道感染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术前CONUT评分≥2、既往胆道手术史、术前CRP、PCT和sCD14-ST指标水平等,应进行针对性预防,sCD14-ST对于判断感染严重程度具有一定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eRCP下胆道支架内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护理方法和体会.方法?观察恶性梗阻性黄疸胆道支架内引流患者51例,其中男17例,女24例,根据病情进行全面系统的护理计划,实施护理.结果51例患者均能良好地配合医生操作,手术顺利,术后解除胆管梗阻,胆汁引流效果良好,黄疸减退.结论?eRCP下胆道支架内引流术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姑息性微创治疗手段,创伤小,术后胆红素水平下降;改善肝功能及全身情况,延长生命,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联合胆道内金属支架置入作为一种姑息性方法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价值。方法2005年1~12月,行PTCD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76例。穿刺肝左叶胆管46例,肝右叶胆管36例,同时穿刺6例。减黄3d后,经引流管行常规胆道造影,30例维持原PTCD外引流,6例改为内外引流,40例置入镍钛形状记忆合金支架并维持PTCD外引流,其中5例行左右肝管双支架同时置入,2例因导丝通过狭窄段困难,于3d后重试,成功置入支架。结果1例因胆道大出血于术后8d死亡,余75例患者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有39例下降明显,33例呈不同程度的下降,3例仍呈上升趋势。72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例患者在皮肤瘙痒、厌食、皮肤黄疸及尿液颜色方面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3例患者无改善,甚至加重。12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8%,有6例发生两种或两种以上并发症。随访至2006年4月,有54例患者死亡,排除因术后严重并发症短期死亡1例,平均生存时间为7.6个月,单纯PTCD患者为5.8个月,联合胆道支架置入患者为9.5个月。结论PTCD联合胆道内金属支架置入作为一种微创介入治疗技术,安全性高,可有效解除恶性胆道梗阻,对于无手术机会且未合并肝细胞性黄疸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姑息性减黄手段。在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两方面,联合胆道支架置入患者均优于单纯PTCD患者。  相似文献   

14.
重度梗阻性黄疸病人围手术期的前瞻性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度梗阻性黄疸可引起血液、免疫系统和一些重要脏器的病理生理改变,特别是重度梗阻性黄疸,死亡率较高。目前临床治疗方法仍以手术为主,我院2002年12月~2005年8月收治了26例重度梗阻性黄疸患者,我们根据阻塞性黄疸所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内毒素血症、肾功能损害、高胆红素血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PTCD)术后发生胆道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PTCD治疗,观察比较并分析患者术后发生胆道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12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发生胆道感染22例,感染率18.33%;对12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基本资料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年龄、术前黄疸天数、术前卡氏评分(KPS)、引流量、术前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等生化指标与术后出现胆道感染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前黄疸天数过长、术前ALP指标水平过高是造成术后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术后引流良好是术后胆道感染的保护因素;性别、梗阻部位及引流方法均不影响术后胆道感染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胆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术前黄疸天数、术前KPS评分、引流量、术前ALT、ALP、TBIL等,其中造成术后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术前黄疸天数过长、术前ALP指标水平过高,有效的引流能够促进手术的顺利实施,继而降低术后胆道感染发生率,属于术后胆道感染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高龄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25例70岁以上的患者全部接受了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CD)及(或)胆道支架植入术。术后1、2周复查血生化,分析总结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介入治疗在全部患者中均取得了技术成功,所有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均获得了明显缓解和有效控制,患者血清总胆红素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部分患者出现局部疼痛、少量出血、发热等,经处理均很快恢复正常。未发生与操作有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介入治疗是高龄阻塞性黄疸患者治疗的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联合胆道内金属支架置入作为一种姑息性方法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价值.方法 2005年1~12月,行PTCD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76例.穿刺肝左叶胆管46例,肝右叶胆管36例,同时穿刺6例.减黄3 d后,经引流管行常规胆道造影,30例维持原PTCD外引流,6例改为内外引流,40例置人镍钛形状记忆合金支架并维持PTCD外引流,其中5例行左右肝管双支架同时置入,2例因导丝通过狭窄段困难,于3 d后重试,成功置入支架.结果 1例因胆道大出血于术后8 d死亡,余75例患者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有39例下降明显,33例呈不同程度的下降,3例仍呈上升趋势.72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例患者在皮肤瘙痒、厌食、皮肤黄疸及尿液颜色方面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3例患者无改善,甚至加重.12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8%,有6例发生两种或两种以上并发症.随访至2006年4月,有54例患者死亡,排除因术后严重并发症短期死亡1例,平均生存时间为7.6个月,单纯PTCD患者为5.8个月,联合胆道支架置入患者为9.5个月.结论 PTCD联合胆道内金属支架置入作为一种微创介入治疗技术,安全性高,可有效解除恶性胆道梗阻,对于无手术机会且未合并肝细胞性黄疸的恶性梗阻性黄疽患者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姑息性减黄手段.在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两方面,联合胆道支架置入患者均优于单纯PTCD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ic drainage,PTCD)治疗梗阻性黄疸的护理方法及干预效果.方法 于2018年1月—2020年6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医院接受PTCD治疗且确诊梗阻性黄疸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  相似文献   

19.
我科自1991年4月至1994年4月,共应用PTC及PTCD诊治阻黄病人60例,诊断率80%,有效减黄率70%,并发症发生率15%。强调PTC在阻黄病人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PTCD对阻黄病人术前减黄的临床意义。探讨了其并发症的发生因素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PTC)在老年人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5年7月~2010年8月住院治疗的梗阻性黄疸患者97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经病理检查证实,术前均行B超、CT及PTC检查,比较3种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结果]97例老年人梗阻性黄疸患者的病因诊断中,PTC诊断的总体符合率为90.7%,显著高于B超(75.3%)和CT(80.4%)诊断的总体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超和CT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C对梗阻性黄疸的病因诊断具有相当重要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基层医院,术前行此项检查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