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对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AOPP)患者QT离散度(QTd)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选择50例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心肌损伤致害心律失常者,随机分为长托宁治疗组(治疗组)25例,阿托品治疗组(对照组)25例,进行抢救治疗,疗程均为10d。分别检测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cTnI及QTd变化。结果:入院时2组QTd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后2组QTd值均较人院时显著下降,而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且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入院时2组cTnI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疗程结束时2组cTnI值均较入院时显著下降,而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结论:长托宁可改善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的心肌损害,使QTd下降,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且不良反应小,是一种理想的有机磷农药中毒的解毒剂。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滴1,6-二磷酸果糖(FDP)时局部轻度、中度、重度疼痛对心肌耗氧量的影响。方法用长海痛尺评估120例AMI患者静滴FDP过程中疼痛程度,并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对静滴FDP的患者在输液前、后的心率、血压、心肌耗氧量进行比较。结果输液后心肌耗氧量均高于输液前。结论AMI患者静滴FDP时局部疼痛的发生率高。轻度、中度、重度时均能引起心肌耗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3.
1,6-二磷酸果糖治疗糖尿病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1,6.二磷酸果糖治疗糖尿病脑梗死的效果.方法 选择49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糖、调脂、稳定斑块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1,6.二磷酸果糖,10g/d,静脉滴注,疗程14 d.比较2组治疗21 d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治疗14 d时血糖改变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8.0%(22/25)、治愈率28.0%(7/25),对照组总有效率70.8%(17/24)、治愈率16.7%(4/24),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血糖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糖尿病脑梗死患者,早期应用1,6-二磷酸果糖对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能有效地提高脑梗死患者的总有效率、治愈率,对血糖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心电图QT离散度改变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 (AOPP)患者心电图QT离散度改变及意义。方法 常规 12导联ECG测定 89例AOPP患者QT离散度改变与中毒程度及恶性心律失常、低血压、心跳骤停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的关系。结果 重度中毒组患者QT离散度明显延长 ,QT离散度延长患者恶性心律失常、低血压、心跳骤停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增高。结论 QT离散度测定可作为反映AOPP患者心脏损害程度及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一种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药物治疗,减少患者住院费用。方法:急性胰腺炎62例,其中使用1.6二磷酸果糖治疗32例。使用生长抑素(善得定)治疗30例。结果:FDP组与善得定组平均用药时间5.7 d,两者无显著性差异。FDP组血淀粉酶下降至正常时间,平均住院日,病死率,疼痛缓解时间分别为3.84 d,10.7 d,3.13%,3.01 d。善得定组血淀粉酶下降至正常时间,平均住院日,病死率,疼痛缓解时间分别为4.02 d,11.2 d,3.45%,2.89 d。各项做χ2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中均未中转手术。FDP组与善得定组均死亡1例,皆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1.6二磷酸果糖与善得定治疗急性胰腺炎,在患者血淀粉酶下降止正常时间,平均住院日,病死率,疼痛缓解时间无显著性差异。但1.6二磷酸果糖价格便宜,可减少患者住院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李领侠  周西  王妮  张莹  闫玲 《全科护理》2011,(20):1857-1858
1,6-二磷酸果糖(FDP)系葡萄糖代谢过程的中间产物,调节心肌能量代谢,可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症状,适用于低磷酸血症,它可促进细胞对循环中钾的摄取及刺激细胞内高能磷酸和2,3-二磷酸甘油的产生。输注FDP后轻者可出现酸胀疼痛症状,并由穿刺点沿静脉走向放射,严重时病人有烦躁、心率加快、情绪波动等症状,其中大约10%病人因无法忍受剧烈疼痛而拒绝用药,  相似文献   

7.
1,6-二磷酸果糖(FDP)系葡萄糖代谢过程的中间产物,调节心肌能量代谢,可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症状,适用于低磷酸血症,它可促进细胞对循环中钾的摄取及刺激细胞内高能磷酸和2,3-二磷酸甘油的产生.输注FDP后轻者可出现酸胀疼痛症状,并由穿刺点沿静脉走向放射,严重时病人有烦躁、心率加快、情绪波动等症状,其中大约10%病人因无法忍受剧烈疼痛而拒绝用药,6%病人出现无菌性静脉炎[1].为减轻病人痛苦,临床护理人员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就减轻和防治疼痛的方法进行综述.1 输注FDP导致疼痛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静脉输注1,6-二磷酸果糖穿刺部位疼痛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玉香  郜玉珍 《护理研究》2006,20(25):2268-2270
介绍1,6-二磷酸果糖的临床应用及静脉输注1,6-二磷酸果糖穿刺部位疼痛对机体的影响,重点综述静脉输注1,6-二磷酸果糖穿刺部位疼痛的护理进展。  相似文献   

9.
单玉香 《现代护理》2008,14(1):25-26
目的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滴1,6-二磷酸果糖(FDP)时局部轻度、中度、重度疼痛对心肌耗氧量的影响。方法用长海痛尺评估120例AMI患者静滴FDP过程中疼痛程度,并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对静滴FDP的患者在输液前、后的心率、血压、心肌耗氧量进行比较。结果输液后心肌耗氧量均高于输液前。结论AMI患者静滴FDP时局部疼痛的发生率高。轻度、中度、重度时均能引起心肌耗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0.
磷酸肌酸钠对急性心肌梗死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磷酸肌酸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观察该药对AMI患者凹离散度(QTd)的影响,目的在于探讨该药对预防室颤、降低AMI及病死率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早期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116例AMI患者 ,溶栓再通组 3 6例 ,未通组 16例 ,非溶栓组 64例 ,比较 3组QTd。结果 :溶栓再通组QTd值明显减少 ,未通组及非溶栓组QTd值增大 ,且后两组QTd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QTd增大者发生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比率增大。结论 :溶栓再通后AMI患者QTd值明显降低 ,同时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静脉输注1,6-二磷酸果糖(FDP)的局部疼痛状况,评价采用5种不同的护理干预方法减轻病人静脉输注FDP时局部疼痛的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50例病人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A组、B组、C组、D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A组、B组、C组、D组、组分别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50%乙醇湿敷、湿热敷、局部皮肤按摩、山莨菪碱液湿敷及局部皮肤按摩.在静脉输注FDP结束时用"长海痛尺"评估病人的疼痛程度,比较各组病人输液结束时疼痛程度评分.[结果]对照组97%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静脉输注FDP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其中轻度疼痛病人占34%,中度疼痛占47%,重度疼痛占16%.研究对象在不同的护理干预下,静脉输注FDP结束时A组、B组、C组、D组的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结论] AMI病人静脉输注FDP时局部疼痛的发生率比较高.A组、B组、C组、D组的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病人静脉输注FDP的局部疼痛.D组的护理干预效果优于A组、B组、C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黄芪养心汤联合1,6-二磷酸果糖治疗病毒性心肌炎(VMC)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VM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2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1,6-二磷酸果糖100~250 mg.kg-1.d-1静脉滴注,同时给予黄芪养心汤治疗。2组均14 d为1个疗程。对2组患者肌酸激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心肌钙蛋白I(CTnI)的水平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CK-MB、AST、LDH、CTnI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CK-MB、AST、LDH、CTnI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治疗反应,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黄芪养心汤联合1,6-二磷酸果糖治疗VMC效果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急性氟乙酰胺中毒心电图QT离散度改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鲤珍  陈国桢 《急诊医学》2000,9(6):408-409
  相似文献   

15.
徐龙华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4):1320-1321
1,6-二磷酸果糖(简称FDP),是葡萄糖代谢过程中的一种重要中间产物,近年来临床应用广泛,主要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缺血、心力衰竭、脑血管疾病、肝硬化等,效果好,毒副作用较少。在其应用过程中,引起穿刺点局部疼痛是其常见不良反应。现将我科2007年9月~2009年3月对158例应用FDP出现不良反应患者,观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6-二磷酸果糖(FDP)预处理对大鼠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系统制备离体大鼠心脏全心缺血再灌注模型。雄性SD大鼠16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8只: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1,6-二磷酸果糖预处理组(FPC组),所有心脏予以缺血30 min,再灌注60 min。FPC组在持续缺血前用含FDP的K-H液灌注15 min做预处理。记录各组心脏在平衡30 min(T0)、缺血30 min(T1)、再灌注5 min(T2)、再灌注15 min(T3)、再灌注30 min(T4)、再灌注60 min(T5)时的左心室发展压(LVDP)和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和左心室压力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压(LVDP)、心率(HR)、冠状动脉流量(CF),并计算(LVSP-LVDP)3心率。实验结束后取心肌组织用比色法测定其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常规石蜡固定切片,以免疫组化法测定Bcl-2和Bax的表达及以TUNEL法检测凋亡指数。结果与I/R组相比,FPC组的LVDP、(LVSP-LVDP)3HR、CF在T3~5时点、+dp/dtmax在T2~5时点、HR在T4~5时点升高显著(P<0.05,P<0.01),而LVEDP在T2~5时点降低显著(P<0.05,P<0.01),表明FPC组的心功能显著优于I/R组,且FPC组心肌中的SOD增加而MDA减少、Bcl-2升高而Bax降低、心肌凋亡指数也显著下降。结论 FDP预处理可明显改善大鼠离体缺血再灌注的心功能和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及其对质膜的脂质过氧化作用而保护心肌。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QT离散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福人  王引芝 《临床》1997,4(3):157-158
本文回顾分析了6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患者在发病24h内就诊,并描记首次心电图,分为有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组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发现两组QT离散度(QTd)和心率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均有显著的差异。而不同部位的急性心肌梗塞分组比较QTd和QTcd未显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马利平  王美玲  汪凤兰 《临床荟萃》2003,18(17):1001-1001
QT离散度是反映心室肌复极不均一性和电活动不稳定性的一项指标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死亡原因多为原发性心室颤动 ,而QT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发生心室颤动呈正相关[1]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剂量阿替洛尔对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影响。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2 0 0 0年 3月至 2 0 0 3年 5月我院收治的发病后72小时内入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淘汰不适宜及不能耐受一定剂量 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患者后 ,共入选 10 9例。男性86例 ,女性 2 3例 ,年龄 31~ 6 8岁。梗死部位 :前间壁、局限前壁、广泛前壁 6 3例 ,下壁 2 6例 ,下壁 +正后壁 …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病变部位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l)患者QT离散度(QTd)、心率校正QT离散度(correcteqd QT dispersion,QTcd)的影响.方法 对确诊的130例AMI患者于入院第5~10天行PCI治疗,其中单支血管病变68例(包括左前降支30例、右冠状动脉20例、左回旋支18例),多支血管病变62例,与100例同期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正常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对照分析术前1 d和术后1 d的标准18导联同步心电图QTd及QTcd.结果 AMI患者QTd及QTcd均较对照组延长(均P<0.05),且多支血管病变组QTd、QTcd较单支血管病变组延长(均P<0.05).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对QTd和QTcd无明显影响(均P>0.05).PCI术后QTd和QTcd较术前缩短(均P<0.05),而单独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对QTd、QTcd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AMI患者QTd、QTcd明显高于正常人,且随着血管病变范围增大而变异增大,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对QTd、QTcd无影响.成功的PCI能显著减小AMI患者QTd以及QTcd.  相似文献   

20.
1,6-二磷酸果糖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1,6-二磷酸果糖(FDP)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77~2004年)、EMBASE(1989~2004年)、Cochrane图书馆(2004年第4期)、CBM(1978~2004年)和CNKI(1994~2005年)等文献数据库,收集FDP治疗HIE的临床研究和系统评价,进行质量评价,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项随机对照研究,全部为中文.5项研究的JADAD评分为2分,4项研究为1分.各研究均未描述具体的随机方法,未进行分配方案的隐藏.所有研究均未使用盲法.7项研究报道了治疗过程中的死亡例数, 5项研究进行了随访.与安慰剂或空白对照比较,FDP组死亡的OR(95%CI)为0.50(0.21,1.16),脑瘫的OR(95%CI) 0.36(0.19,0.89),癫痫的OR(95%CI)为0.74(0.29,1.88),智力低下的OR(95%CI)为0.21(0.06,0.70).由于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上述Meta分析中未进行敏感性分析.未检索到评价FDP用于HIE安全性的评价研究.结论目前FDP用于HIE的临床研究普遍质量较低.由于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FDP用于治疗HIE的有效性缺乏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