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丽艳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198-199,202
医圣张仲景在撰写《伤寒杂病论》时,恰逢战乱频仍,疫疠流行,给百姓及其家族带来深重灾难,他痛恨当时读书人唯务名利,不究方术,轻视生命的处世态度。因此在序文中规劝人们要珍惜生命,淡泊名利,倡导大医精诚的医德修养,反映出医圣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治学精神。并深入剖析了为何学医,如何学医,以及如何才能学好医的关键问题,为学医者引领了方向,是非常值得一读的好文章。从文化角度剖析其内涵,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医,提升先进的中医药文化,弘扬中医,并为发扬中医药事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作为一部临床经典,一直是医家准绳。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以六经分病、以六经分篇、以六经定法,其理论完备、思路清晰、组方巧妙,在临床中能够提纲挈领,以简驭繁,至今仍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理解和掌握六经理论,明确各经的属性、所主部位、关联脏腑和生理特性,对于《伤寒论》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对疾病的认识、理解、分析、诊断和治疗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4.
《伤寒论》治未病思想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顾武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13(1):11-13
以《伤寒论》原文为依据,从既病早治,球于萌芽,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安内攘外,截断病传,瘥后防复,防贯始终等四方面阐述了仲景“防寓于治,防治结合”的治未病思想特点,揭示祖国医学的预防医学学术思想虽导源于《内经》,实完备于《伤寒杂病论》。“防寓于治,防治结合”的思想是仲景预防医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有效地指导着监床实践。 相似文献
5.
6.
邱祖萍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1,3(4):252-253
寒热并用法,是张仲景对方剂学的一大创举,其科学价值极高,值得继承与发扬。立足《伤寒论》半夏泻心汤、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乌梅丸、附子泻心汤、麻黄升麻汤等典型寒热并用方剂,进行病机及方药配伍规律之探析,从中审悟仲景治疗各种寒热错杂证,既恪守和解寒热,调和阴阳的治法准则,双运筹帷幄,同中求异地把握各自个证特点,而随证施治的治学风范。 相似文献
7.
王义相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4):61-63
《伤寒论》之"水气",既为病因,又为病机。疏理《伤寒论》原文398条中水气为患占26条,约占7%;原文对水气为患的论治,不仅适用"伤寒"变证,更可治各科水气为患诸疾,所述证冶方药,均已成为指导临床的有效经方;研究《伤寒论》原文水气为患的证治特点和治法方药,是研究《伤寒论》不可或缺的重要课题,对指导临床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9.
王霞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1990,6(4):18-18
在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关于厥证的病因病机阐述得颇为详尽。笔者在学习《伤寒论讲义》(五版教材,以下简称《讲义》)过程中,认为《讲义》对第347条的解释有不妥之处。特阐述个人管见,祈教于同道。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病、方、药证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兴国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14(2):55-55
读<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伤寒论>证、方、药特点>一文很受启发.<伤寒论>的精髓在于辨证施治,本文亦对病、方、药证辨浅析于后. 相似文献
11.
论《伤寒论》的保胃气思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胃气在中医学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胃气是指脾胃的生理功能。《伤寒论》全书首重胃气,首开临证保胃气之先河,奠定后世脾胃学说基础。《伤寒论》始终贯穿着保胃气的思想,将这一理论运用到临床实践,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调护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发掘张仲景著作中“脉迟”的病机内涵.方法:采摭《伤寒论》与“脉迟”有关的条文进行比较分析,通过以方测证和以证测机探讨“脉迟”的病机本质.结果:“迟脉”所主的病机有属虚证者,如脾胃虚寒、营血不足等;有属实证者,如痰水互结、阳明腑实和瘀血留阻等,有属虚实夹杂者,如肺热脾寒,脾阳郁陷者.结论:对张仲景脉法的研究,可以从相关条文脉证的比较的角度切入,以证候和方药反证脉象所代表的病机,从而深入发掘其平脉辨证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13.
附子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因其附生于母根鸟头之上,如子附母,因而得名附子。附子大辛、大热、有毒,善通十二经。《伤寒论》对附子应用极广,配伍精当,功效众多,《伤寒论》运用附子的方剂有20方,涉及条文37条,其中8个方是四逆汤类皆为生用,剩下12方皆为炮制用。本文探讨《伤寒论》中附子的配伍运用。 相似文献
14.
梁华龙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14,(7):975-978
①汗、小便、大便与津液都有着密切关系,其正常与否都取决于津液的正常与否,而且人体津液的量是保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过多可能就产生了水湿,过少就形成了干燥;汗孔和前阴、后阴三个代谢的途径任何一方的偏多或者偏少,都可能会导致其他两方的偏多或者偏少,因此就形成了正相关、负相关关系,以及正、负相关关系的互相转化。了解三者的关系及转化的内在机理,在临床上诊断和治疗与此三者相关的病证,就可以开阔思路,另辟蹊径,取得预想之外的效果。②三阳病皆有盗汗的出现,太阳风热表证出现的盗汗,是风热邪气在病人入睡后行于阴分,营卫不和,津液外泄而致盗汗;阳明病但见浮脉,是仅有邪热而无有形实邪,邪热炽盛,当入睡后热邪随阳气入于阴分,蒸腾津液,迫津外泄,所以会见到盗汗。少阳热盛,枢机不利,气机不畅,阴阳失和,而导致睡眠汗出。三阳病盗汗的病理不同,治疗时太阳病盗汗宜发散外邪,阳明盗汗宜清散内热,而少阳盗汗则宜调和阴阳。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句解》作者李文锦,字襄浥,号治庵、淑景堂主人,金陵(今南京)人,家住金陵天印山南的许村.大约生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具体卒年不详,约在乾隆朝末期.李氏性豪迈,喜交游,医卜星相,诗词书画皆有涉猎,后专于医,著有《伤寒论句解》和《医家二十四则》.《伤寒论句解》包括《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淑景堂亲解》14卷和《思问集》7卷.前书为李氏注释发挥《伤寒论》之作,于1768年成书;后书又包含了《淑景堂改订注释寒热温平药性赋》4卷、《淑景堂眘医杂著》1卷、《医药箴言》1卷、《淑景堂医药集案》1卷,于1765年成书.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小便不利的治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案《伤寒论》中涉及小便不利的方证约40余个,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仅从治法角度将仲景辨证小便不利归纳为十二法:1.解表温化水饮法2.健脾化气利水法3.化气行水解表法4.育阴清热利水法5.清热利湿退黄法6.温中健脾除湿法7.和解少阳,疏利三焦法8.温阳祛寒利水法9.温经扶阳除湿法10.疏肝解郁,透达郁阳法11.温阳散寒,涩肠固脱法12.禁利小便生津法。 相似文献
17.
18.
梁华龙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15,(5)
①实寒证是以寒盛为主,寒盛伤阳而致阳虚,寒盛阳虚是主要矛盾,而寒盛则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甚则寒盛逼阳外越上浮而形成格阳戴阳证。虚寒证是体质素虚,因阳虚而生寒,阳虚有寒是主要矛盾,而阳虚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且因阳虚而派生诸多例如寒湿弥漫、水饮停留、滑脱便脓血等相关病机。②戴阳证是阴寒内盛,逼阳上越,阳气外越较少,仅限于头面上部,故仅见面红如妆;格阳证是阴寒盛极,逼阳外越,阳气大量外浮,体表头面均有,故见发热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戴阳也是阴寒与阳气格拒,所以戴阳实质上也是格阳;格阳证阳气也上浮头面,所以格阳证也包含了戴阳。③《伤寒论》方剂加减用药有其规律、方式和模式。其规律为随症加减,即不论其证候病机如何,只针对症状加减用药;辨证加减是根据主证病机,结合症状,加减与病机相应的药物。其方式为固定方式,即将主方进行加减后形成固定方剂;灵活方式是在主方的基础上根据临床症状表现加减不同药物。模式分为平行模式,即在原方基础上加减药物或用量;递进模式即在原方加用药物,其后依次去掉前面加入的药物再另加其他药物。 相似文献
19.
《伤寒杂病论》与《辅行诀》《汤液经》《内经》关系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灵贤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11,(3):67-69
首先从《甲乙经》序、《汉书·艺文志》著录以及仲景自序、《古本康平伤寒论》等史料推求《伤寒论》渊源;其次旁引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文字与方药,证明其与仲景书有亲缘关系,皆源于古《伊尹汤液经》;又通过分析《伤寒》与《内经》的内容,结合伤寒原序,认为“仲景写成《伤寒论》不过数年之功”,没有“成熟的方书”作为参照是不可能的,说明《伤寒》的确源于《汤液经》等古经方,而并非依据《内经》理论自造。 相似文献
20.
孙达志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34(2):18-19
证侯是中医理论的核心部分,而证侯的病机并不是单因素的,因此中医证侯的病机往往是兼夹的、复杂的。中医巨著《伤寒论》中就有丰富的复杂病机证侯治疗原则的论述,本文从治病求本、药物配伍、加减变化等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