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血管造影影像表现特点,评价血管造影对受累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及病情的判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6月至2011年6月,87例临床诊断多发大动脉炎入院患者。临床表现不是十分典型,入院进行常规血管造影检查,进行分析。结果:血管造影证实的大动脉炎患者的血管影像资料,均是多部位血管累及,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临床以头臂型最为多见。此组病例病变累及锁骨下动脉病变38根;颈总动脉28根;腹主动脉14根;肾动脉16根,多血管同时累及多见。结论:多发大动脉炎综合征血管造影以多部位血管受累多见,以狭窄阻塞型常见,常是多血管同时受累。冠状动脉也可以同时受累。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24例大动脉炎肺动脉病变的血管造影所见,并讨论了有关诊断问题和临床意义。60例大动脉炎患者于静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IVDSA)检查过程中曾行肺动脉采象,22例(36.7%)发现肺动脉病变。另2例为普通动脉造影。段、叶和(或)亚段动脉支的狭窄和(或)阻塞为本病基本征象,上叶病变多于中(舌)或下叶,两侧多发病变多于单侧病变。单支叶、段病变少见。扩张病变罕见,本组未见一例侵犯主肺动脉者。此类肺动脉病变多无相应的临床表现。肺动脉高压是大动脉炎肺部病变的晚期并发症,也是影响临床病程和预后的重要因素。本组5例示有肺动脉高压,1例可疑,1例兼有右、左心室增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大动脉炎的血管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价值。方法 :大动脉炎 38例 ,男性 11例 ,女性 2 7例 ,年龄 8~ 5 4岁 ,平均 (30 5± 18)岁 ,均行血管造影检查。由 2名有经验的介入放射学医师按双盲法对其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然后共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结果 :38例中 ,经血管造影按Lupi Herrera的综合分型法属Ⅰ型者 11例 ,Ⅱ型 15例 ,Ⅲ型 7例 ,Ⅳ型 5例。主要受累的动脉包括锁骨下动脉 2 0例 (5 2 6 % ) ,腹主动脉 15例 (39 5 % ) ,肾动脉 4例 (36 8% ) ,胸主动脉 10例(2 6 3% ) ,颈动脉 9例 (2 3 7% ) ,髂动脉 9例 (2 3 7% ) ,腋动脉 7例 (18 4 % ) ,肠系膜上动脉 4例 (10 5 % ) ,冠状动脉 3例 (7 9% ) ,肺动脉 3例 (7 9% )等。 2 2例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 12例行狭窄段支架置入术均获成功。结论 :血管造影有利于大动脉炎的临床诊断与指导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的疗效可靠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112例大动脉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大动脉炎的临床特征和活动期治疗方法,分析各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及疾病转归。方法 对112例大动脉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和疾病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112例中,外科手术治疗12例(10.7%);介入治疗15例(13.4%),患者病情均无活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66例(58.9%),其中57例病情活动,经治疗后,44例病情稳定(77.2%),7例好转(13.2%),6例无效(11.3%)。结论 大动脉炎临床表现各异,治疗方法包括介入治疗、外科手术处理有症状的血管狭窄,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可控制病情活动。  相似文献   

5.
大动脉炎与血管内皮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损伤、血浆内皮素 - 1水平与大动脉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我院门诊或住院大动脉炎患者 5 6例 ,以血沉 (ESR)作为判断疾病活动性的标志 ,ESR≥ 2 0mm/h为活动期 ,<2 0mm/h为非活动期 (稳定期 )。其中大动脉炎活动期病例 31例 ,稳定期病例 2 5例。用放免方法测定大动脉炎患者血中内皮素 - 1(ET 1)水平 ,同时检测外周血中循环内皮细胞(CECs)作为血管壁损伤标志。结果 大动脉炎活动期患者组 ,血浆中ET 1浓度和CECs水平显著高于非活动期患者组 [分别为 (136 .9± 12 2比 4 9 4± 2 7) pmol/L和 (5 8 0± 4 0比 17 0± 2 0 )cells/μL ,P <0 0 0 1) ]。大动脉炎患者血浆中ET 1水平和CECs数量与血沉呈显著正相关 (分别为r =0 6 5 ,P <0 0 0 1和r =0 88,P <0 0 0 1)。结论 大动脉炎活动期 ,血浆ET 1水平升高可能通过引起血管收缩和管壁平滑肌细胞增殖 ,导致受累血管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参与大动脉炎血管损害的发生和发展。大动脉炎患者伴有血管内皮的损伤 ,外周血CECs数量可作为大动脉炎活动期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6.
经皮腔内动脉血管成形术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5例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50012)刘同涛,李继福,鹿庆华,陈玉国,李贵双,王树春,纪求尚临床资料:男1例,文4例,年龄13~28岁。病程为1个月~14年。主要表现为血压明显升高,多在24~34.66/14...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分析经心导管检查证实为大动脉炎并发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8例女性患者,根据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情况及肺动脉造影,测定证实大动脉炎并发肺动脉高压。结果 8例并发肺动脉高压的大动脉炎患者,临床分属不同的类型,肺动脉病变多为双侧肺动脉受累,受累肺动脉呈不同程度的狭窄,6例呈轻-中度肺动脉高压,2例表现为重度肺动脉高压。结论 大动脉炎并发肺动脉高压常呈轻-中度升高,少数病例表现为重度肺动脉高压,临床上应注意与其他类型肺动脉高压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超声造影(CEUS)评估大动脉炎性肾动脉狭窄(TARAS)与临床狭窄程度的一致性及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2018年6月至2022年8月期间19例未经外科介入治疗的TARAS患者,以分肾为研究对象,利用肾动脉超声造影检查对其中36支肾动脉进行狭窄程度评估,临床狭窄程度评估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证实。上述影像学方法均根据RAS狭窄程度分为轻度(30%~49%)、中度(50%~69%)和重度(70%~99%),分析CEUS对轻、中和重度RAS的诊断与临床狭窄程度的诊断一致性及相关性。结果 19例(36支肾动脉)疑似TARAS患者中男性5例(26.3%),女性14例(73.7%),年龄10~34岁,平均为(22.2±7.6)岁。CEUS诊断结果:无狭窄6支(16.7%),轻度狭窄1支(2.8%),中度狭窄5支(13.9%),重度狭窄12支(33.3%),闭塞12支(33.3%);临床诊断结果:无狭窄6支(16.7%),无轻度狭窄,中度狭窄3支(8.3%),重度狭窄13支(36.1%),闭塞14支(38.9%)。CEUS诊断TARAS和临床诊断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动脉炎(TA)临床特点及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2D-CDF1)和X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TA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58例TA患者,对其中同时采用2D-CDF1和DSA的26例患者进行了比较。结果:①58例TA患者总共有182支血管受累,其中狭窄、闭塞性改变者176支,以头臂动脉受累几率最高,左侧受累居多。②与DSA相比,2D-CDF1在显示大动脉主干血管狭窄和闭塞方面的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0,灵敏度为88%。结论:2D-CDF1具有安全、无创、价廉、便捷等特点,目前虽不能替代DSA作为诊断TA的“金标准”,但它可显示动脉管壁增厚这一TA主要病理特征,且便于长期追随。  相似文献   

10.
Takayasu动脉炎 (Takayasu’sArtieritis ,TA)又称大动脉炎 ,是一种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冠状动脉和肺动脉的巨细胞性动脉炎。 176 1年意大利病理学家Morgagni描述这一疾病 ,此后陆续也有报道 ,190 8年日本眼科专家Takayasu报告 1例 2 1岁无脉病的年青女性 ,其眼底乳头周围特征性的“花环动静脉网”(又称无脉病眼病 ) ,195 2年Caccamise和Whitman将此病命名为TA ,以此纪念日本眼科专家—Takayasu。我国刘力生和黄宛于 196 2年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缩窄性大动脉…  相似文献   

11.
大动脉炎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动脉炎为一种少见病 ,加之在疾病早期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因此经常被误诊或漏诊。本文收集了近 10年来因大动脉炎在我院的住院病例 ,以期通过病历分析 ,总结出大动脉炎的一些临床特征 ,为提高诊断水平提供帮助。1 资料与方法病例选择 :32例病人均于 1994年 1月至 2 0 0 1年 6月在我院住院。诊断依据 1990ACR分类标准 ,并注意除外动脉粥样硬化及先天性主动脉狭窄等可引起动脉狭窄的疾病。2 结   果2 1 一般情况 :女性 2 8例 ,男性 4例。年龄 15~ 4 8岁 ,平均 31岁。从初始症状出现到诊断的平均间隔时间为 32个月 (…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大颗粒聚合人血清白蛋白(99Tcm-MAA)肺灌注显像和肺动脉造影诊断大动脉炎患者的肺动脉病变的能力.方法对21例(女性19例,男性2例)经临床确诊的大动脉炎患者的99Tcm-MAA肺灌注显像和肺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肺动脉造影证实有肺动脉受累的患者,肺灌注显像均不正常;在肺动脉造影正常的10例患者中,8例肺灌注显像正常,另外2例肺灌注显像提示有灌注受损.因此,从对大动脉炎患者的肺动脉受累的检出上看,肺灌注显像和肺动脉造影总的诊断符合率为90.5%(19/21,Kappa值= 0.81, P〈 0.0001).在对受累肺段的检出上(狭窄和闭塞性病变),肺灌注显像和肺动脉造影总的诊断符合率为87.5%(331/378,Kappa值 = 0.74, P〈 0.0001).结论对于大动脉炎患者的肺动脉病变的诊断,99Tcm-MAA肺灌注显像和肺动脉造影有良好的诊断符合率.肺灌注显像可以作为大动脉炎患者的肺动脉病变的一种无创性筛选检查.  相似文献   

13.
<正>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大血管炎,可导致不同部位动脉的节段性狭窄、闭塞、扩张或动脉瘤形成,并出现相应部位缺血的临床表现。从病程来讲影像学的诊断对于目前TA的血管腔内治疗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对手术和腔内治疗都有明确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对中晚期的患者血管狭窄或闭塞程度一目了然,对临床医师制定和实施手术有肯定的指导意义。近来随着影像学手段的发展,MRI、超声等方法在观察血管腔的同时还可观察血管壁的  相似文献   

14.
大动脉炎(TAK)是一种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分支的原发性大血管炎,多见于40岁以下的年轻女性。病理表现为多核巨细胞浸润、肉芽肿形成的全层性主动脉炎。大多数患者病情隐匿,也有少数急性起病,慢性持续性血管壁炎症和损害可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部分为动脉瘤形成。活动期积极治疗以缓解症状,阻止血管壁炎症进展,保护脏器的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脑血管病死亡率很高 ,正确诊断意义重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诊断准确、描述病变清晰 ,但有创伤 ,可能出现并发症 ;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无创伤、简便 ,但敏感性和特异性尚不理想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 (CTA)微创、快捷 ,可多角度观测病变 ,但敏感性和特异性也不如DSA高。三者互有长短 ,可综合应用 ,以取得最佳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16.
多发性大动脉炎(TA)为大中动脉非特异性炎症疾病。1761年Morgani首先描述了本病,1908年日本眼科医师高安右人(Mikito Takayasu)发现了其眼底特有的病理改变:视乳头周围花环状动静脉吻合。因此又称为Takayasu动脉炎。TA是一个世界性疾病,但东方发病率尤高,发病机制一直是困扰医学界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血管造影和小肠镜检查对小肠出血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 34例胃、结肠镜检查阴性的消化道出血病人分别予血管造影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证实为小肠出血并分别行介入和手术治疗.结果 19例(67.9%)血管造影发现病灶,14例(93.3%)小肠镜确诊.其中16例介入治疗,15例手术治疗,均成功止血.结论 血管造影和小肠镜检查互 补为小肠出血的有效检查方法,介入和手术治疗为止血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多发性大动脉炎(TA)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TA患者47例,总结发病年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等指标。结果临床分型以广泛型最多见(42.6%)。TA最常见的症状为间歇性运动障碍(42.6%)、头晕(31.9%),体征最常见为血管杂音(48.9%)、无脉症(34.0%)及高血压(31.9%)。33例患者出现血沉或/和C反应蛋白的升高。受累血管以双侧颈总动脉(34.0%)、腹主动脉(25.5%)最多,其次为左锁骨下动脉、双侧锁骨下动脉。结论 TA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缺乏特异性血清标志物,临床医师应加强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陈兴田  费志勇 《山东医药》2004,44(21):72-72
小肠出血特别是小肠Dieulafoy病,一般检查手段难以确诊,即使是剖腹探查,术中也很难找到出血部位。1998年~2002年,我院共诊治小肠Dieufoy病5例,术前皆经选择性血管造影明确出血性质及部位,并经手术证实。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