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国道地药材研究20年概论   总被引:41,自引:18,他引:23  
近20年来,我国道地药材研究取得了3个方面的主要进展:一是发掘和整理了道地药材本草资料,初步理清了道地药材形成的历史原因和规律;二是建立了一系列道地药材鉴定与评价方法,初步赋予道地药材现代科学内涵,推动了中药鉴定学和生药学发展;三是铺垫和推动了中药材GAP生产发展,促进中药材优质高产高效发展,促进农民创收和"三农"问题的解决.但是,当今道地药材研究尚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道地药材品种和产地的认证认可、道地药材商品规格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与加工等将是今后道地药材研究的重点领域和方向.  相似文献   

2.
岭南药材道地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宝贵财富,而中药材作为传统中医药体系的物质基础,在中医药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道地药材是传统公认的在最佳生长环境和地区生长的临床应用质优效佳的中药材。中药材的道地性研究是保证药材饮片质量和临床疗效的关键,同时更是关系到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我国岭南地区地处热带与亚热带,终年炎热多雨,地热、水热资源丰富。岭南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多种本土药材,岭南民众运用本土药材治疗和预防疾病由来已久。该研究从影响中药材道地性的生态环境、遗传特征、历史文化、中药临床和产地加工5个方面对岭南药材进行综述,同时提出今后道地性研究的方向和思路,以期为中药材道地性评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道地药材概念及其使用规范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祥才  沈莹  杜虹韦 《中草药》2019,50(24):6135-6141
近百年来中药产地和质量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变,栽培药材成为商品的主流,也导致药材质量下降;产地复杂化,药材道地性评价缺乏客观标准,概念使用混乱。优质是道地药材的本质特征,道地药材不能仅仅以产地为指标来界定,而应以最新本草文献为参考,以药材道地性形成的根本原因为依据,明确道地药材具体的种质、生态环境、生产方式。在明确道地药材概念的基础上,优化种质资源和道地产区,加强药材质量形成机制研究,是进一步提高栽培药材质量和促进中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论道地药材及栽培产地变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者从古今道地药材形成和变迁的历史进行分析,总结出道地药材产地的变迁具有普遍性,其中质量和产量是道地药材形成和产地变迁的本质和动力.随着中医药的发展,栽培药材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结合现代生产技术,栽培产区已远远超过原有的分布区,产地变迁的合理性应以药材的质量为评价标准.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并结合道地药材形成的模式,进一步分析总结了道地药材的特点,提出了道地药材概念及适用范围,指出某些主产药材、野生主产地的栽培药材、劣质基原的药材不宜采用道地药材这一概念.中药材道地性研究应加强种质、药材质量评价的研究,以产地适宜区区划为指导,以产量和质量评价产区的适宜性,科学评价产地变迁.  相似文献   

5.
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基石,道地药材是我国传统优质药材的代表。由于近年来中药产业发展迅速,药材生产环节对道地性和规范性坚守不够,出现了不少质量问题。道地性和生产规范性是中药材质量属性形成的关键,强化道地性和规范生产(人工种植/养殖或野生抚育)操作,并建立与之相关的体现重要质量属性的标准,进而对中药材生产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是保证中药材质量稳定、可控,保障中医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措施;同时对促进中药材生产的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中药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道地药材品质辨识及其与生态环境的相关性研究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期以来,道地药材品质评价缺少客观明确的方法和标准,使得道地药材“道地难辨”;道地性与环境的相关性研究常因缺少客观品质指征而陷入“有目标,无指标”及“循环论证”的怪圈,难以揭示道地药材品质形成的生态环境因子.作者提出以道地药材品质评价方法和标准为突破口,从效入手,以效定质,以质论环,建立以“效-质-环”为研究路径的中药材道地性评价(道地药材品质生态学研究)思路和模式,以期为揭示影响道地药材品质形成的生态环境主导因子;建立道地药材临床合理应用剂量换算机制;阐明中药材道地性的现代科学内涵,解决制约道地药材生产发展与临床应用的关键问题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金银花药材质量和生态系统的相关性。方法 :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电直读光谱仪对金银花 4个道地产地和 1个非道地产地的土壤进行了元素和有机质分析 ;对以上 5个产地的药材进行了连续 3年的动态采样 ,并用HPLC法对各产地药材中主成分绿原酸和 4种黄酮类成分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 ;对金银花产地的气象资料进行了搜集和整理 ;对金银花中主成分的含量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讨论 ,以探求影响其有效成分积累的主要生态因子。结果 :4个道地产地在地理位置、土壤类型、气候区划等方面具有共性 ;道地和非道地产地金银花药材中主成分含量差异显著。结论 :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形成、积累与生态条件密切相关 ,如不同产地金银花药材中的绿原酸和黄酮类成分含量差异悬殊 ,道地产区药材的含量远高于非道地产区药材的含量 ,提示我们只有深入研究二者的相关性 ,才能提高中药材的质量。河南和山东金银花主产地在地理位置、土壤和气候等方面的相似性 ,可能是道地药材质优的重要原因 ;结合金银花中主成分的动态积累分析 ,综合道地和非道地产地的土壤和气候等信息 ,推断在生态因子中 ,土壤可能不是影响其有效成分的决定因子 ,而日照时数可能是其有效成分子的决定因子 ;为寻求道地药材的形成本质及建立其质量评  相似文献   

8.
金银花质量与生态系统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研究金银花药材质量和生态系统的相关性。方法: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电直读光谱仪对金银花4个道地产地和1个非道地产地的土壤进行了元素和有机质分析;对以上5个产地的药材进行了连续3年的动态采样,并用HPLC法对各产地药材中主成分绿原酸和4种黄酮类成分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对金银花产地的气象资料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对金银花中主成分的含量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讨论,以探求影响其有效成分积累的主要生态因子。结果:4个道地产地在地理位置、土壤类型、气候区划等方面具有共性;道地和非道地产地金银花药材中主成分含量差异显著。结论: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形成、积累与生态条件密切相关,如不同产地金银花药材中的绿原酸和黄酮类成分含量差异悬殊,道地产区药材的含量远高于非道地产区药材的含量,提示我们只有深入研究二者的相关性,才能提高中药材的质量。河南和山东金银花主产地在地理位置、土壤和气侠等方面的相似性,可能是道地药材质优的重要原因;结合金银花中主成分的动态积累分析,综合道地和非道地产地的土壤和气候等信息,推断在生态因子中,土壤可能不是影响其有效成分的决定因子,而日照时数可能是其有效成分子的决定因子;为寻求道地药材的形成本质及建立其质量评价体系奠定了基础,为金银花药材GAP基地的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药区划与中药材GAP和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材》2015,(4)
结合中药资源、道地药材、中药区划、中药材GAP基地建设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以道地药材与中药区划、贵州中药材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为重点,对发展区域经济与中药材GAP基地建设及其产业化的相关性、重要性等问题加以讨论,以供发展区域经济与中药材GAP基地建设及其产业化发展参考。  相似文献   

10.
AFLP结合SCAR技术在中药材道地性鉴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地药材和非道地药材在形态、生药性状及化学成分等特征上具有高度相似性,因而传统的鉴别方法对道地药材的鉴别往往不易。本文首次将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应用到中药材道地性的鉴别中,绘制不同产地中药材的AFLP指纹图谱和遗传多样性,确定道地性产区药材的特异性差异带,从而区分道地药材。在此基础上,将AFLP标记转换成简单实用的SCAR(特征性片段扩增区域,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标记。将SCAR标记片段进行胶回收,PCR或克隆测序,然后根据序列特点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简单的PCR,即可鉴别道地性产地中药材。在资源调查、鉴定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中药材道地性评价体系,为最终从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建立中药材道地性的统一质量控制标准,提供简便、快速、准确的鉴别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中药材产地加工与中药饮片炮制一体化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中药材产地加工与中药饮片炮制一体化的可行性。方法:分析中药材产地加工和中药炮制在产生发展阶段、现阶段以及发展趋势三个阶段的状况,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中药材产地加工和中药饮片炮制关系密切。结论:中药材产地加工与中药饮片炮制一体化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中药材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技术将中药材产地加工与炮制的工序进行整合,实现工艺过程连贯性操作,摒弃了传统的产地加工与炮制过程中的重复环节,可极大地提高中药饮片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并减少有效成分的损失,提升中药饮片质量。目前,推动实施中药材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已经逐渐成为业内的共识。本文聚焦于中药材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技术,在简述中药材产地加工与炮制“分合”演变史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中药材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技术研究近况,明确提出构建中药材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技术体系,并指出中药材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面临的窘境。以期引起业内相关研究人员的关注与思考,从而进一步促进中药饮片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云木香为传统大宗药材,也是云南省"十大云药"品牌药材之一,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因产地初加工方法比较混乱,导致云木香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云木香临床疗效。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及近现代典籍、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相关文献,对木香历史沿革、产地加工方法及现代研究技术进行详细论述,为云木香的产地初加工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与优势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作者对近年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品种鉴定、产地鉴定,加工炮制鉴定和质量评价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各种中药鉴定方法的优点与不足,指出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专属性鉴别、中药真伪鉴别和其内在质量评价以及道地药材鉴定方面的应用优势,为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鉴定中应用提出了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021年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中药材生产现状和种植特点,更好地服务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方法: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县域中药材生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利用统计学和地理信息学方法,从多角度分析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中药材的种植情况。结果: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中药材生产整体渐成规模,主产中药材优势十分突出;经营主体辐射强,品牌打造初显成效;配套政策措施较为齐全,营商环境良好。2019—2021年,全县中药材年种植面积均为0.66万hm^(2)左右,约占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的19%,仅次于粮食作物,居第二位。中药材加工产品年产量为0.40万~0.45万t,年总加工产值为0.76亿~0.86亿元。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在空间上差异明显,整体呈现“南多北少”的特征,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南部的白济汛乡、永春乡、中路乡、保和镇,占全县的63.83%。种植面积排前四位的药材为木香、秦艽、附子和当归,在不同乡镇的种植结构差异很大。其中,木香在10个乡镇中均有种植,除永春乡和塔城乡外,木香种植面积在主产药材中占比超过50%。中药材生产存在生态种植规模不大、与粮争地矛盾突出、技术水平有限、加工能力不足等问题。结论: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中药材产业基础扎实、发展态势良好,建议发挥绿色优势、加大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的推广力度、配套加工设施设备,进一步提高中药材加工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6.
药用植物产地加工的目的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技术、经济等九个方面加以论证,阐明药用植物的产地加工对于保证中药材质量和产量,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充分了解山西省中药材,特别是“十大晋药”中药材的品种分布和发展趋势,为全省中药材种植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提供参考,也为探索山西省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和科学支撑。方法 依托县级中药材业务部门的调查数据及实地调研材料,结合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长治综合试验站、浑源综合试验站、运城综合试验站的抽样调查资料,对2021年山西省中药生产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山西省以连翘、黄芪等“十大晋药”中药材为代表的中药材区域布局基本形成,种植面积快速增长,产量产值稳定增加,但也存在道地优势开发不足、良种繁育推水平不足、产地初加工能力不足、品牌数量和影响力不足等问题。结论 应从资源保护利用、良种选育推广、生产标准规范、人才培育引进及融合创新发展等方面推进山西省中医药强省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8.
优良品种是现代种业竞争的核心。我国中药材种类繁多,与农作物品种选育工作相比,中药材品种选育起步较晚,多数品种尚处于驯化抚育阶段;中药材种业发展配套政策法规不健全,迫切需要制定中药材品种管理政策以保障中药材种业良性发展。概述了农作物、林草、中药材品种相关制度与植物新品种保护概况,提出加快制定中药材品种认定制度的建议,以期为中药材种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针对陇药道地药材种植主产地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升党参、黄芪、当归等药材的道地性与质量安全性。方法通过产地调研探析,试用土地轮休制优化陇药道地药材种植土壤环,规范农业投入品的使用,规避无序轮作和连作造成土壤肥力流失。结果与结论对提高陇药道地药材质量意识,提升和规范科学化种植技术,优化陇药道地药材种植产业结构,拉伸产业链,强化产地初加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