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 (PBPV)是一种解除单纯肺动脉瓣狭窄的非手术疗法 ,我院于去年成功开展 PBPV1例 ,并获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 ,15岁。活动后气促、胸闷 10余年 ,平时跑步或骑自行车感气促、乏力。体检 :HR82次 /分 ,律齐 ,胸骨左缘第二肋间闻及 / 6级粗糙的喷射型收缩期杂音 ,震颤 (+) ,肺动脉瓣区第二音减弱并分裂。辅助检查 :心电图大致正常。胸片示双肺血减少 ,肺动脉段明显突出 ,右心室轻度增大 ,考虑肺动脉瓣狭窄可能性大。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示肺动脉瓣叶增厚 ,回声增强 ,收缩期开放受限呈圆顶帐…  相似文献   

2.
肺动脉瓣狭窄(PS)是指左右心室间无交通(即室间隔完整),但肺动脉瓣,瓣上或瓣下有狭窄,占先天性心脏病的8%~10%,发病率居第四位[1].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可有效地治疗PS,其即刻效果与长期预后良好,与外科手术相比疗效相近,安全性高,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已成为治疗PS的首选方法 .我科从2006年8月至2008年9月共对6例重度PS患者进行PBPV手术,效果满意,手术配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 (congenitalstenosisofpul monaryvolve ,CVPS)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中常见的一种 ,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 12 2 % ,过去只能通过狭窄瓣膜切开术方法来治疗。自 1982年Kan等首次应用经皮球囊肺动脉瓣膜成形术 (PBPV )治疗CVPS获得成功后 ,PBPV运用日益增多。我院心血管内科自 1993年开始用该方法治疗CVPS 16例 ,均获成功。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病例选择 男 14例 ,女 2例 ;年龄 2 5~ 15岁。 16例CVPS患儿为 1993~ 1999年我院心血管内科病房住院者 …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治疗单纯性肺动脉瓣狭窄(PS)的疗效,以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至2011年6月采用PBPV治疗的75例PS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扩张前后肺动脉和右心室压力变化以及球囊的选择情况、术后并发症。结果:75例PS患儿术前右心室收缩压为(70.24±23.54)mm Hg,术后即刻心导管检测降为(34.75±9.12)mm Hg(P<0.01);跨肺动脉瓣压力阶差(△P)术前为(49.41±22.57)mm Hg,术后即刻心导管检测降为(11.33±7.25)mm Hg(P<0.01),术后即刻心导管检测跨肺动脉瓣压力阶差<25 mm Hg达94.67%,术后24 h经超声测定△P为(23.04±9.80)mm Hg;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及术后1年超声测定△P均较术后24 h明显下降;右心室造影肺动脉瓣环直径为(13.76±3.18)mm,所选球囊大小为(16.70±3.68)mm;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发生。结论:PBPV治疗儿童PS安全有效。结合术前超声和右室造影判断肺动脉瓣环大小,选择合适大小球囊是介入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肺动脉瓣膜成形术(PBPV)治疗小儿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6年3月-1998年12月,7例患儿确诊为单纯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PS),根据患儿的年龄和PS的轻重,3例选择单球囊法,4例采用双叶球囊法,进行瓣膜扩张术。结果 7例患儿PBPV术后,即时跨瓣压力阶差(△P)均显著下降(△P<20mmHg)。结论 PBPV是简便、安全、经济的治疗PS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应用双球囊行肺动脉瓣成形术国内报道尚少,我院1987年9月应用该法施行2例。均获成功,随访至今情况良好,现予报道.临床资料例1,男,11岁。体重19kg。自幼发现心杂音,平素易感冒.活动能力差,平地步行50米即觉心悸气促,唇青紫。无蹲踞位。体检:BP90/70mmHg.发育营养差。唇青紫,颈静脉怒张。L_2 SMⅣ~Ⅴ°,  相似文献   

7.
1992-01~96-01对14例单纯肺动脉瓣狭窄者施行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扩张后即刻跨肺动脉瓣压差由扩张前91±32kPa降至27±09kPa,其中9例<27kPa;收缩期杂音由3~5/Ⅵ级降至2~4/Ⅵ级,收缩早期喀喇音消失,仍触及细微震颤,第二心音增强;随访6~18个月,10例平均跨瓣压差降至17±09kPa,心前区震颤均消失,6例收缩期杂音消失,4例仍有2~3/Ⅵ级杂音,右室前壁厚度、右室流出道宽度、主肺动脉内径接近正常。2例发生轻度肺动脉瓣关闭不全。  相似文献   

8.
杨天和  聂旭东 《贵州医药》1995,19(5):282-284
本文报道3例经皮主动脉瓣球囊成形术(PBAV)治疗主动脉瓣狭窄(AS),2例成功,术后跨瓣压差明显降低,心排出量增加,症状显著改善,3-4月随访疗效肯定,初步认为PBAV为一解除AS的有效方法,并结合文献复习,就其适应症、方法学及并发症等作较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10.
患者,男,54岁,于1997年5月15日住院。该患1987年因风湿件心脏病二大瓣狭窄在我院胸外科作闭式二大辩扩张术、术后5年发现心房纤颤,土房内有附壁血栓,左上肢无脉。近3年来反复心悸气短,间断咯血、多次计院治疗。本次住院前7d,咳嗽、连续咯血痰,每日约150-200ml、心悸气短加重,不能平卧,全身浮肿,病后不发热,无关节疼痛及肿胀等风湿活动症状。既往史:风湿性心脏病25年.否认肺结核史。查体:Bp:右上肢14/10kPa,左上肢为0,P:右上肢70次分、左上肢为0,R:30次/分.K:368C,伸忐清.二尖瓣面容端坐体位.口唇发绀,颈静…  相似文献   

11.
李俭春  江时森 《江苏医药》1993,19(3):122-124
采用改良Inouc 法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治疗70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成功67例。手术后左房压、平均肺动脉压和二尖瓣跨瓣压差均明显下降(P<0.01),二尖瓣口面积明显增加(P<0.01)。就手术方法、球囊大小选择,疗效判断和影响疗效因素分析,认为PBMV 具有安全、创伤小、可重复应用和适合国情之特点。  相似文献   

12.
气囊扩张对74例良性溃疡伴幽门梗阻的长期疗效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再次评价气囊扩张对良性消化性溃疡伴幽门梗阻的长期疗效。方法 患者先行内科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不成功再行内镜下气囊扩张术。幽门螺杆菌阳性均给予根除治疗 ,抗溃疡病药物治疗至少一个月。结果  74例幽门梗阻中有 4 3例内科保守治疗成功 ,另 31例行气囊扩张术 (最大直径 1 2~ 1 4 mm) ,平均扩张次数为 1 .6 8±0 .83次。在随访 2 1 .0 6± 1 3.1 3个月中 ,梗阻的复发率分别为 4 .6 5 %和 1 6 .1 3% (P>0 .0 5 ) ,两组均未见并发症。结论 幽门梗阻气囊扩张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最终用多大直径的球囊扩张以梗阻症状解除为准 ,对良性溃疡伴幽门梗阻 ,即使是瘢痕型梗阻首选球囊扩张 ,如扩张不满意者才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下探条扩张术治疗食管贲门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采用探条扩张术治疗食管贲门狭窄的2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2例食管贲门狭窄患者经探条扩张治疗后,吞咽困难改善显效95例,有效102例,无效35例,总有效率84.9%(197/232),其中良性狭窄有效率为96.9%(186/192),恶性狭窄有效率为27.5%(11/40)。术中并发食管穿孔2例,发生率为0.9%(2/232)。结论内镜下探条扩张术是治疗良性食管贲门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人工破膜时机在宫颈扩张球囊引产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2月在仪征市人民医院住院采用宫颈扩张球囊引产的170例孕产妇的临床资料,取出球囊时宫颈评分均≥4分, 均未破膜且临产后予人工破膜,根据不同破膜时机分为两组。A组90例,球囊取出后如无明显宫缩予缩宫素试产,试产2 h后即人工破膜;B组80例,球囊取出后即刻予人工破膜,破膜后0.5 h如宫缩乏力再予缩宫素试产,观察两组产妇的产程影响和分娩结局。 结果 A、B两组第一产程时间[(4.12±0.38)h比(12.12±1.27)h]、剖宫产率(14.4%比27.5%)、剖宫产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39.42±7.49)h比(70.42±5.31)h],A组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顺产产后低热度数低于B组、新生儿轻度窒息例数A组7例高于B组5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一例发生新生儿重度窒息、子宫破裂、宫颈裂伤、羊水栓塞、宫内感染以及产后大出血、产褥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BMV)后再狭窄的患者施行再PBMV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改良Inoue 单球囊技术,对53例经皮二尖辩球囊成形术风湿性二尖瓣再狭窄患者行PBMV治疗,并与随机抽取的同期首次接受 PBMV的55例患者进行疗效比较.结果:两组患者PBMV均获成功,术后二尖瓣口面积增加(P<0.01),左房平均压下降(P<0.01),肺动脉平均压、左房舒张末内径明显降低(P<0.05).再次PBMV组二尖瓣口面积增加值及肺动脉平均压下降值均小于首次PBMV组(P<0.05),但左房平均压、左房舒张末内径下降值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再次PBMV仍是PBMV术后再狭窄患者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二尖瓣扩张术(PBMV)并发症防治对策。方法:对1995年1月至2004年12月的PBMV并发症相关中文文献进行meta分析研究。结果:共纳入15432例患者,发生心脏穿孔或心包填塞162例(1.049%),死亡6例;动脉栓塞71例(0.460%),死亡7例;左心衰竭和急性肺水肿32例(0.207%),死亡3例;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689例(4.465%),死亡2例;严重心律失常76例(0.493%),死亡1例;房间隔左向右分流106例(0.687%),死亡2例;低血压及一过性脑缺血发作372例(2.412%)。结论:心包填塞、动脉栓塞,左心衰竭和急性肺水肿、二尖瓣关闭不全、严重心律失常、房间隔左向右分流是PBMV的最常见并发症及围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食管型柱状大气囊扩张十二指肠乳头治疗既往曾行EST术的复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的安全性及治疗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9月~2011年7月我院16例既往有EST史的复发性胆总管结石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EPLBD使十二指肠乳头扩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治疗。结果 16例患者中,6例患者(37.5%)伴有乳头旁憩室,3例患者(18.8%)有高血压,1例患者(6.3%)有肝硬化,其中3例患者应用了碎石器碎石,13例患者仅一次就取净结石,其中单发结石7例,多发结石8例,术后合并有胰腺炎1例,合并有穿孔1例,经内科保守治疗治愈,未合并有消化道大出血、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气囊的大小为12~15mm,扩张的持续时间为30~40s。结论对于既往曾行EST术的复发性胆总管结石的患者,EPLBD是有效而安全的,尤其是多发及较大的胆总管结石,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症状性咽鼓管功能障碍患者采用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的效果及可行性,旨在为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参考.方法 症状性咽鼓管功能障碍患者50例(72耳),所有患者均合并耳闷,间或伴有耳鸣、耳痛及听觉模糊等症状,均拟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进行治疗,术后通过随访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主要通过耳内镜检查结果、主观症状改善情况、纯听力检测、咽鼓管检测等指标进行评估.结果 本组50例患者的手术均行顺利完成,且未见严重的并发症.50例患者手术后1周与6个月时的耳闷、听觉模糊、耳痛及耳鸣等主观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鼓室压图检查显示,手术前C型图19耳(26.39%),手术后1周C型图11耳(15.28%),手术后6个月C型图3耳(4.17%),可见手术后1周、6个月时的C型图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例患者手术后1周、6个月时不同压力下的咽鼓管测压开放指数≤1出现率与咽鼓管评分均显著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症状性咽鼓管功能障碍患者采用咽鼓管球囊扩张术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咽鼓管功能,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percutaneons kyphoplasty)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OVCF,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本院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的37例56椎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患者,根据术前和预后的疼痛得分(VAS,visual analog scale)、椎体高度、Cobbs角大小及术后并发症评价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患者术后VAS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椎体或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末次随访侧位X线片测得骨折椎体前、中部的高度恢复为原椎体高度的(72.34±19.36)%、(76.21±20.04)%,较术前(55.26±18.64)%、(57.17±19.13)%显著升高(P<0.05),骨折复位良好;Cobb角较术前23.1°±4.7°显著降低(P<0.05),骨折处脊柱后凸明显得到矫正;患者完成6~24个月随访,无感染、骨水泥渗漏、椎管狭窄加重、循环及呼吸系统障碍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可明显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和形态,且无严重并发症,疗效显著,临床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联合大口径气囊扩张治疗大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及治疗价值。方法对比分析2005年6月至2012年2月我院胆总管结石直径≥10mm患者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联合大口径气囊扩张取石与传统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的治疗效果与近期并发症。结果 159名入选病例中一期成功清除结石130例(81.8%);其中A组为110例(89.4%),B组为120例(88.2%),A组中机械碎石30例(24.4%),B组为32例(23.7%),两组间一期结石清除率和机械碎石率没有差异(P〉0.05);但A组平均操作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A组术后出血11例(8.9%),B组2例(5.9%);A组3例(2.4%)出现穿孔,B组1例(0.7%),A组术后胆管炎8例(6.5%),B组有2例(1.5%),A组出血、穿孔和胆管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术后胰腺炎,A组高淀粉酶血症35例(28.5%),B组42例(30.9%),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 sEST+EPLBD和传统EST相比,在治疗胆总管大结石方面同样有效的,但操作时间更短,更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