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们以兔为实验动物,通过微循环观察及血管内灌注填充剂,研究静脉皮瓣的成活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术后72小时内)为静脉血营养期:静脉血由静脉干通过小静脉吻合支、微静脉干间吻合支及终末微静脉吻合支回流至另一静脉。术后48小时内毛细血管内无血液运动。第二阶段(术后72小时~6周)为动脉血营养及血管改造期:术后72小时新生血管开始向皮瓣内生长。术后72无皮瓣动脉同主要来自皮瓣周围正常组织内的新生血管吻合使动脉血分布于整个皮瓣,这是静脉皮瓣成活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预制薄轴型皮瓣的血运重建过程和原位岛状皮瓣移植的成活面积 ,为临床实验建立模型。方法 选用家猪 2 4只 ,随机分为两组。通过手术将猪的后肢股血管束移位至浅筋膜层浅面。在术后不同时间 ,经显微镜观察、组织学检查、透明标本和血管铸型等方法观察皮瓣的血运重构过程。在预制皮瓣 4周 ,观察原位移植预制的岛状皮瓣的成活情况及成活面积。结果 手术后 2周时移位的股血管束 ,周围小血管分支明显增多。术后 3~ 4周时新生的小血管与真皮下血管网建立血运。 6~ 8周时 ,新生血管增大 ,皮瓣血运建立良好。预制的薄轴型皮瓣原位岛状移植后成活面积 76% ,对照侧皮瓣成活面积 10 %以下的占 71% ,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0 1)。结论 薄轴型皮瓣血运建立的过程 ,是以组织损伤后特有的修复过程为基础。将皮下深层组织血管移位至皮下筋膜浅层 ,可预制薄轴型皮瓣。  相似文献   

3.
改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吻合小隐静脉的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的经验,探讨本术式皮瓣的血循环特点、成活机制及术中注意事项。方法对2003年10月-2007年6月采用吻合小隐静脉的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20例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该20例足背均为不同程度的软组织缺顺,术中将皮瓣近端小隐静脉与受区大隐静脉或其属支吻合。结果20例术后皮瓣均成活,无静脉回梳障碍等并发症发生。仅1例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6个月~4年,足部外形良好,皮瓣质地、色泽与周边相似,足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吻合小隐静脉改善了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静脉回流,为皮瓣建立了通畅的静脉回流系统,改变了皮瓣血液循环模式,扩大了皮瓣的修复范围及能力,可使皮瓣向肢端延伸,能够修复足背远端软组织缺损,为临床修复足中远端软组织缺损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跨区供血皮瓣的成活机制。方法:以大鼠旋髂深动脉为蒂制作包含肋间后动脉支配区域的右侧背部矩形跨区供血皮瓣,分别于术后即刻,术后1,2,3,5,7天时,观察皮瓣成活情况,成活过程中血管构筑及蒂部血管口径的改变以及内源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Endogenou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免疫组化染色(取材部位为两血管支配区域中间血管网吻合部)。结果:皮瓣完全成活率100%。轴心动脉经吻合支向远端供血,经静脉吻合支回流。血管吻合区以远的血流方向与术前相反。术后即刻VEGF免疫组化染色阴性;1天后血管吻合支与术前相比明显增多、增粗,蒂部血管口径明显增粗,VEGF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区域较多;3天时上述指标达高峰;7天时形成与顺流皮瓣相似的轴心血管,蒂部血管口径有所下降,VEGF免疫组化染色阴性。结论:跨区供血皮瓣的成活机制为血管的口径增大及数量增多,最终形成轴形血管皮瓣。内源性VEGF对皮瓣的成活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静脉皮瓣成活过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们以兔为实验动物,通过微循环观察及血管内灌注填充剂,研究静脉皮瓣的成活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术后72小时内)为静脉血营养期:静脉血由静脉干通过脉吻合支、微静脉干间吻合支及终末微静脉吻合支回流至另一静脉。术后48小时内毛细血管内无血液运动。第二阶段(术后72小时~6周)为动脉血营养及血管改造期:术后72小时新生血管开始向皮瓣内生长。术后72天皮瓣动脉同主要来自皮瓣周围正常组织内的  相似文献   

6.
扩张预制对跨区供血轴型皮瓣的桥联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扩张预制对跨区血管构筑以及跨区供血轴型皮瓣成活率的影响,为提高跨区供血轴型皮瓣的成活率,以及开发新的跨区供血轴型皮瓣供区提供研究思路.方法 取12只成年健康五指山猪,体重20~30kg.实验分为A、B两部分,每部分6只,均采用双侧自身对照设计.实验A:每只动物随机取一侧为对照组,另一侧为扩张组,两侧以腹中线为界;对照组为侧腹壁形成的方形皮瓣,扩张组为扩张预制皮瓣.实验B:每只动物随机取一侧为扩张组,另一侧为延迟组;扩张组为扩张预制皮瓣,延迟组为单纯扩张器植入不扩张的延迟皮瓣.皮瓣制备后及时行皮瓣动脉造影,术后2周行皮瓣成活率测定.结果 实验A扩张组皮瓣动脉造影显示,扩张皮瓣旋髂深动脉和腹壁上动脉之间吻合支数量多,管径粗,旋髂深动脉和腹壁上动脉系统能清楚显影;对照组造影剂通过3~4条较细的吻合支到达腹壁上动脉终末支及终末穿支,腹壁上动脉系统大部分不能显影.实验B扩张组旋髂深动脉和腹壁上动脉间完全沟通,吻合支丰富,动脉口径较粗;延迟组造影剂通过少量不规则吻合支由旋髂深动脉达腹壁上动脉,但充盈不顺畅,充盈灌注范围较扩张组小,且动脉口径也小于扩张组.实验A扩张组及对照组皮瓣成活率分别为90.16%±3.61%及72.67%±5.35%;实验B扩张组及延迟组皮瓣成活率分别为92.08%±3.30%及80.79%±4.5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扩张预制能有效提高跨区供血轴型皮瓣的成活率,桥联效应为其主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
急诊吻合血管组合皮瓣移植治疗四肢大面积皮肤缺损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报告急诊吻合血管组合皮瓣移植治疗四肢大面积皮肤缺损12例,全部成活。就吻合血管组合皮瓣移植的适应证及方式方法进行了讨论,认为吻合血管组合皮瓣移植具有拓宽皮瓣移植的治疗领域,缩短疗程,减轻病人的痛苦及经济负担,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静脉皮瓣成活过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以兔为实验动物,通过微循环观察及血管内灌注填充剂,研究静脉皮瓣的成活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术后72小时内)为静脉血营养期:静脉血由静脉干通过小静脉吻合支、微静脉干间吻合支及终末微静脉吻合支回流至另一静脉。术后48小时内毛细血管内无血液运动。第二阶段(术后72小时~6周)为动脉血营养及血管改造期:术后72小时新生血管开始向皮瓣内生长。术后72天皮瓣动脉同主要来自皮瓣周围正常组织内的新生血管吻合使动脉血分布于整个皮瓣,这是静脉皮瓣成活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吻合小隐静脉的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在骨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04年7月-2009年10月,采用吻合小隐静脉的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中下段、足背皮肤缺损25例,均为不同程度的皮肤缺损,骨质、肌腱外露,术中将皮瓣近端小隐静脉与受区大隐静脉或其属支、腓肠神经与已断裂隐神经、足背皮神经近端相接合.结果 25例皮瓣均成活,外观、感觉良好.术后随访16例,时间10个月~2年,足部外形良好,皮瓣质地、色泽与周边相似,足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吻合小隐静脉及腓肠神经改善了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静脉回流,扩大了皮瓣的修复范围,能够修复足背远端至跖趾关节皮肤缺损,感觉恢复快,较容易成活.  相似文献   

10.
踇甲皮瓣与带指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联合移植再造拇指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目的:探讨母指再造的新术式。方法:采用吻合血管的Mu甲皮瓣和带指神经血管蒂的岛状皮瓣移位瓦合,急诊延迟一期再造拇指,结果:再造拇指10例全部成活、外形与功能良好,Mu趾趾腹保持完整,手指活动正常,结论:吻合血管Mu甲皮瓣与带指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联合移植为拇指再造提供一种新的方法,适用于拇指皮肤脱套伤及Ⅱ度-Ⅲ度拇指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组织扩张对预构轴型皮瓣血供范围的影响 ,为临床上获取更大面积的预构轴型皮瓣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在同一只兔子腹部的左右侧分别设计、完成以股动、静脉为轴型血管的预构皮瓣 ,右侧腹部仅预构皮瓣未埋置扩张器 (未扩张组 ) ,左侧预构皮瓣下埋置扩张器进行扩张 (扩张组 ) ,分别于预构术后 1、3、5、7、10、14、2 1、2 8、5 6天对扩张组与未扩张组预构皮瓣血供范围进行相关检测。结果 预构皮瓣经扩张后其轴型血管供血范围明显大于未经扩张的预构皮瓣 (P <0 .0 5 )。结论 扩张术可加速皮瓣预构进程 ,增加预构轴型皮瓣的存活面积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活体动物实验模型,研究家兔逆行岛状皮瓣中静脉干对皮瓣静脉回流的影响。方法利用家兔隐动静脉模型做成逆行岛状皮瓣的实验模型,实验分为3组:A组静脉干组(皮瓣蒂远端结扎静脉干);B组无静脉干组(皮瓣近端、远端结扎静脉干);C组静脉干+表面渗出组(皮瓣远端结扎静脉),在皮瓣表面作切口引流。观察初始、术后各个时间段静脉干对皮瓣静脉回流的影响。观察指标:皮瓣大体观察;静脉压力测定;血管口径、血流情况观察;组织学检查。结果静脉压测定:A,B,C组皮瓣术后静脉压力均较术前升高(P〈0.05);A,B组皮瓣的静脉压在术后各时间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无明显差异。微循环观测:三组皮瓣蒂部静脉干的血管口径在术后均有不同程度扩张,B组管径扩张程度较A,C组明显,A,C组血管管径至术后7d时接近术前水平;但B组仍高于初始水平。A,C组皮瓣蒂部静脉干开始血流方向由皮瓣蒂部向皮瓣远端流动,而后血流速度减慢;自术后2h,皮瓣内血液开始直接通过静脉干向皮瓣蒂部逆流。B组皮瓣蒂部静脉干未见静脉中有血液流动。术后12d观察,B组皮瓣中可见新生小血管,皮瓣成活率最低。结论静脉干对逆行岛状皮瓣的静脉回流起促进作用;静脉瓣膜失效机制在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单纯依靠迷宫式回流不能保证皮瓣静脉充分回流;增加皮瓣表面渗出在皮瓣静脉回流中未见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一种以大鼠隐血管束为预制血管蒂的全腹壁预制皮瓣模型的设计及应用价值。方法:将18只SD大鼠按Ⅰ期手术与Ⅱ期手术之间的间隔时间2、4、6周分为三组。Ⅰ期手术制备大鼠后肢隐血管束预制血管蒂,Ⅱ期手术切开皮瓣四边,形成以预制隐血管束为蒂的岛状皮瓣。Ⅰ期、Ⅱ期术后观察皮瓣血运,记录皮瓣成活面积及成活率。检测Ⅱ期皮瓣血管蒂旁局部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取成活皮瓣制作病例切片,HE染色,计算血管密度(血管数/mm2)。运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Ⅰ期术后各组大鼠腹部皮瓣全部成活;Ⅱ期术后1周,Ⅰ组皮瓣全部坏死,Ⅱ组、Ⅲ组皮瓣平均成活率分别为(14.68±1.02)%,(16.19±1.71)%(P<0.05);Ⅱ期皮瓣局部组织VEGF平均含量:Ⅰ组243.95±4.37,Ⅱ组240.89±3.11,Ⅲ组239.19±2.61(P>0.05);大鼠平均血管密度6周组较4周组略有增多,但差别不大(P>0.05)。结论:大鼠隐血管束全腹壁预制皮瓣模型,可以作为研究提高预制皮瓣成活率的基础,Ⅰ期手术与Ⅱ期手术之间的时间间隔至少需4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穿支血管蒂皮瓣的动物实验模型,探讨蒂部穿支血管对皮瓣血供的影响。方法选择30只雄雌不限SD大鼠,分成1个实验组和2个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组为穿支血管蒂皮瓣组,对照1组为皮下蒂皮瓣组,对照2组为随意皮肤蒂皮瓣组,实验组进行血管造影及组织学检查。结果大鼠腹部皮肤穿支血管起源于腹壁上动脉深支,于腹直肌鞘两侧穿出,共8~10支,穿支垂直间距0.4-1.0cm,以左上第2穿支外径粗大,一条肌皮穿支血管可供养大鼠腹部皮肤81.5%。结论穿支血管蒂皮瓣血供来源于穿支血管,切取穿支血管蒂皮瓣面积比随意皮肤蒂皮瓣面积大,并可提供多种皮瓣设计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咽后壁瓣术后血管重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上、下蒂型咽后壁瓣术后血管重建的一般规律。方法:将10只杂种犬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只,分别作上、下蒂型咽后壁瓣手术,并分别于术后即刻、3、7、30、90d处死,用血管造影X线片研究其他血管重建情况,结果:上蒂型咽后壁瓣术后血管重建快,3d即有贯穿全瓣的轴型血管网,30d轴型血管网已基本重建完成,其血供主要来自蒂部,下蒂型咽后壁瓣术后血管重建慢,其血管自瓣蒂及瓣尖软腭区逐渐向瓣中部生长;90d已完成轴型血管网的建立,其血供血自瓣蒂和瓣尖软腭区两方面,结论:上、下蒂型咽后壁瓣术后远期均可建立轴承血管网,血运丰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大鼠移植皮瓣成活作用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48只,按月龄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12只.制作移植皮瓣模型.A、C组的大鼠多次多点每点注射bFGF 60 U(0.015 ml);B、D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分别于5 d、14 d观察皮瓣的存活率,分别取相同部位皮瓣组织块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并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和免疫组化方法计算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阳性血管数.结果 大鼠缺血皮瓣血管密度及VEGF阳性表达的血管数A组[(分别为(134.21±4.86)个/mm~2,(14.63±2.25)条]多于B组[分别为(118.48±2.31)个/mm~2,(7.45±1.43)条],C组[分别为(128.67±4.58)个/mm~2,(11.39±1.61)条]多于D组[分别为(115.32±2.18)个/mm~2,(6.96±1.35)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不同月龄大鼠移植皮瓣内注射bFGF蛋白可促进皮瓣血管新生,改善移植皮瓣缺血状态,提高皮瓣成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Resveratrol)对超长任意皮瓣成活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69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23)、灌胃组(n=23)和外用药处理组(n=23)。在大鼠背部设计蒂在尾部的3cm×9cm大小任意皮瓣,皮瓣掀起后原位缝合。分别测定皮瓣组织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各组毛细血管生成情况。术后7天观察皮瓣成活面积。结果:两个处理组术后12h、24h皮瓣组织中MD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MPO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天皮瓣成活面积处理组明显高于较对照组。结论:白藜芦醇对超长任意皮瓣具有保护作用,可提高皮瓣的成活面积。  相似文献   

18.
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的动态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建立动物模型,动态观察逆行岛状皮瓣术后的静脉回流情况,了解术后不同时间段的静脉回流机制. 方法 设计家兔隐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实验模型,实验分为3组:A组隐动、静脉:B组隐动脉无静脉;C组隐动、静脉加表面渗出.动态观察不同时间段静脉同流的情况.观察指标包括皮瓣大体情况、静脉压力测定、血管口径及微循环观察,组织学检查. 结果 ①A、B、C 3组术后2d时静脉压,分别为(20.25±2.81)mm Hg、(22.26±1.02)mm Hg和(17.03±2.23)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的静脉口径与压力呈平行关系;②微循环观察可以直接看到A、C组术后2 h隐静脉血液的逆流.逆流出现前1 h静脉内压力最高,出现逆流时静脉管径达到最高峰值;③出现逆流后压力开始下降.在术后7 d时皮瓣的静脉内压力及口径基本恢复至基线水平. 结论 ①伴行静脉瓣膜失效是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同流的主要方式:②迷宫式回流对静脉回流有辅助作用,表面渗出可缓解皮瓣静脉压力,但易合并感染;③术后7 d皮瓣微环境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静脉瘀血对静脉动脉化皮瓣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 A、B、C 3组,A 组为动脉皮瓣,B 组为静脉动脉化皮瓣,C 组为静脉瘀血的静脉动脉化皮瓣,每组各10只。术后30分钟,1,2,3,4,5小时分别应用显微电视系统通过耳窗对各组皮瓣微循环进行动态观察,7天后记录皮瓣成活情况。结果静脉瘀血的静脉动脉化皮瓣微循环血流缓慢,微血栓逐渐增多,皮瓣成活率低。结论静脉瘀血可破坏静脉动脉化皮瓣静脉系统的代偿机制,影响皮瓣血液灌流,从而导致皮瓣成活率下降。  相似文献   

20.
过度扩张对轴型皮瓣血运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过度扩张对轴型皮瓣血运的影响。方法:以猪臀部双侧以旋髂深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分别作为实验组和自身对照组,观察过度扩张后岛状皮瓣成活、激光多普勒微区血流、荧光染色、组织丙二醛含量的变化,并用组织学检查和血管灌注透明标本显示其血管结构及构筑的变化。结果:过度扩张后岛状皮瓣远段的血运显著降低,轴型血管血管网有损伤表现、分而模式改革和长宽比例缩小。结论:过度扩张可影响轴型皮瓣的血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