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杭州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员采集前的体质状况、血容量分布情况,为单采血小板献血员采集期间的针对性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利用Haemonet系统软件对本中心从2003年5月-2005年8月的13769人次单采血小板献血员采集前的相关数据进行数理统计与分析。结果13769人次单采血小板献血员的性别比例为:男性48%、女性52%;全血总容量:男性主要分布在4200—6000ml之间、女性主要分布在3400—4800ml之间;红细胞压积:男性分布离散度较大,峰值出现在45%处、女性分布离散度较小,峰值出现在36%处;采前血小板计数:超过3/4的献血员低于250×10^9/L。结论对杭州地区女性单采血小板献血员在采集期间要特别注意避免低血容量性献血反应。  相似文献   

2.
频繁单采血小板影响献血员巨核细胞的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血小板单采对献血员巨核细胞生成的影响,于末次单采血小板5周后,检测42名频繁单采血小 板献血员(连续24个月内单采血小板≥1次/月,1次/治疗剂量≥2.5×1011血小板)和62名少量单采血小板献血 员(连续24个月内单采血小板<1次/月)以及40名未单采过血小板的健康无偿全血献血员(末次献血6个月后) 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和血浆血小板生成素(TPO)、IL-3、IL-6及NO水平。结果表明:频繁单采血小板献血员的血 浆TPO水平显著低于少量单采血小板献血员(P<0.01)和全血献血员(P<0.01);3组间的血小板计数、血浆IL- 3、IL-6和NO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上述结果显示,频繁单采血小板献血员的骨髓巨核细胞数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分析单采血小板后献血者外周血中血小板数量的变化情况,以保障献血者安全。方法 选择50名男性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按血小板采集前、血小板采集后1 h、24 h、48 h及72 h采集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血小板数量相关项目检测。结果 献血者单采血小板前后各检测时间点的血小板计数值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并随时间发生变化,且捐献不同量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血小板计数恢复至采前水平所需的时间不同。不同采集量对献血者单采血小板后血小板分布宽度值(P=0.007)、平均血小板体积(P=0.015)及大血小板比率(P=0.017)的变化影响结果表明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不同机型、体重和年龄对献血者单采血小板前后血小板计数的差值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 献血者在捐献单采血小板后,机体对外周血中的血小板计数进行调节,使其外周血中的血小板计数及功能仍能维持在正常范围,并逐渐恢复至单采血小板采集前水平。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一种用3%甘油血浆作冰冻保护剂在液氮蒸汽(-150℃)冰冻保存血小板的方法,并报道了给70名血小板减少性出血病人输注这种冰冻保存血小板的临床效果。作者用血小板单采法(Haemonetics 30型血液分离器)采集血小板,最终经高速离心制备成浓缩血小板悬液作冰冻保存。在此浓缩血小板中缓慢加入等量的6%甘油的自体血浆,其最终甘油浓度为3%。此混合液于25℃放置一小时使甘油渗入血小板,然后转入TefIon-Kapton 袋中以备冰冻保存。每袋血小板置  相似文献   

5.
运用封闭系统收集单一供血者的单采血小板浓缩物(PCs)的寿命在一些国家内最长保存期为5天,但在日本确只能保存3天.本文作者通过Haemonetics V50收集单一供血者的单采PCs,在22℃下保存在单纯的1.5-LLE-2聚烯烃(PO)血袋中,同时以旧的LE-2PO(LGP)、PL-732PO和聚氯乙烯(PVC)作对比,测定其透气性能和保存在不同时间血小板功能,代谢及形态学变化.PO袋用热封轻质高分子合金薄膜制成,其厚度为0.25mm,内表面积为560cm~2,保存后分别在0,3,6天,取2-2.5ml样品,用血小板稀释液稀释至3×10~8/ml,经处理后测定PCs的pH值,部  相似文献   

6.
用一种密闭系统的血细胞分离器(CS-3000, Fenwal Laboratories, Deerfield IL)单采血小板进行贮存效果评价,并对贮存于PL-732血袋的单采血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单采血小板采集全过程的关键控制点,以达到单采血小板采集全过程质量控制。方法找出单采血小板采集全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并在单采血小板采集全过程中加以控制。结果单采血小板采集全过程质量得到控制,保证了单采血小板的采集质量和产品质量。结论实施单采血小板采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是献血服务质量体系在单采血小板采集全过程的规范实施,有利于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8.
早期的输血研究集中在如何从健康人采集适量的血液,而不对其造成伤害。不同国家由于其公民体型不同,采血量也不同。1950年到1960年代,法国的做法是较矮小的献血员采集的血量为250ml,血容器为玻璃瓶,装入半量抗凝剂,高大献血员采集400—500ml,加入常量的抗凝剂。后来,塑料袋代替了玻璃瓶,根据男女献血员的体重,女性献血员采集300 ml±15%,男性献血员采集400 ml±10%。Soulier JP,1999年3月建议标化  相似文献   

9.
1.1材料按血库采血要求采献血员200ml血液入含ACD保养液的血袋内,在超净工作台内无菌抽取袋内4ml血液注入无菌塑料管内,热合机封闭,置4℃贮血冰箱保存。分别于第1、3、7、14、21天取血进行RBC-C3bRR花环试验和RBC-ICR花环试验。  相似文献   

10.
我们说明了半自动血小板配型系统强大的生产能力,用以管理病人随机接受供者血小板。1999年3月,我们收集了90名O型血人群捐献的450ml富含血小板的血浆(PRP),而没有收集一名在我们中心至少有3次献血史的献血员的血样。来自每一份PRP的冲洗后的血小板,以207-280x109/L的浓度保存在光滑的商用聚苯乙烯管中,温度为4℃(Immucor, Norcross, GA)。自从1999年4月1日,我们已经将这90份血小板悬浮液与每位患者采用如下材料进行交叉配型:(1)Immucor Capture-P试剂  相似文献   

11.
由于检测技术的提高,输血相关传染性疾病较血液污染的发生率明显下降,而血液细菌污染造成的菌血症已成为重要问题.因此防止单采血小板产品的细菌污染在血小板输血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用采血分流袋去除最初采集的15-20ml血液(在血液未进入产品的采集系统前收集),以降低单采血小板的细菌污染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采集后6小时与72小时制备的冰冻单采血小板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比较采集后6h和72h制备的冰冻单采血小板制品的多项质量参数,为冰冻单采血小板的制备标准提供依据。方法以美国产Trima血细胞分离机配套全密闭7d保存袋采集的单采血小板,分别于采集后6h和72h制备为冰冻血小板制品,1周后复苏留样,分别检测血小板计数(PLT,MPV,PCT,PDW)、血小板粘附性、血小板P选择蛋白、PF3A、PF4、pH值、血块收缩试验(血浆法)。结果采集后6h和72h制备的冰冻单采血小板,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P〉0.05)。单采血小板在不同保存条件下,PF3A均保持了良好的PF3活性,单采血小板在常规或冰冻保存条件下,PF4及P选择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增加,采集后6h和72h制备的冰冻单采血小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P〉0.05);单采血小板在常规保存3d内,粘附功能和血块收缩试验没有明显变化,而冰冻保存的单采血小板这两项指标呈明显减退现象,血小板的活力下降明显。结论以美国产Trima血细胞分离机配套全密闭7d保存袋采集的单采血小板,分别于采集后6h和72h制备的冰冻血小板制品,两者的体外指标分析结果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且都能有效的改善和控制急性大出血患者的出血倾向,用于抢救急性大出血患者疗效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3.
单采术(apheresis)一词起源于希腊语“aphairesis”,意即“去除”(removal)或“单采”。因此,血浆单采术(plasmapheresis)就是单采(或去除)血浆法;白细胞单采术即单采白细胞法,血小板单采术即单采血小板法。单采细胞即细胞单采术(cytapheresis),不需血容置换液,因单采的细胞混悬在相当小的容量内(300-600ml)。然而,如通常治疗性血浆单采术的操作那样,要单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献血员单采前后及2周后生化指标进行连续监测,研究单采血小板对献血员健康的影响。方法:对37例单采血小板献血员在单采前、后以及2周后血液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K^+、Ca^+、Mg^+、P^+、Cu^+、Zn^+、iron、血糖、尿素氮、肌酐、尿酸、胆固醇、甘油三脂、总蛋白、白蛋白、ALT、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指标采集前后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血糖、Na^+、Cl^-差异不显著。与采后2周相比,除血糖、总蛋白、白蛋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外,其余均为无差异。结论:时间间隔适当的条件下,单采血小板对献血员的健康在生化指标方面无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改变妊娠期自体血抗凝比例对产科自体血保存与回输的影响。方法所有自体采血患者于采血前检测血常规、凝血功能,同量自体血采用不同量红细胞保养液抗凝,观察贮存期间不同抗凝比例自体血液的外观质量、回输时凝块情况、回输速度等。结果妊娠期自体血液采用常规抗凝比例贮存会导致血液部分凝固,K+浓度在贮存过程中升高,回输不畅。200 ml自体全血采用300 ml或400 ml血袋的红细胞保存液抗凝,在其贮存过程中血液质量合格;但采用300 ml血袋保存液抗凝的自体血液回输缓慢,而400 ml血袋保存液抗凝的自体血液,其出库时外观质量合格,回输顺畅。结论产科自体输血患者的凝血功能处于高凝状态,通过改变血液与保养液比例,可保障自体血回输的顺利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构建血小板数字化配型信息系统。方法 设计血小板数字化配型管理信息框架,开发血小板基因库管理模块主要功能,并与已建成运行的临床申请、实验室检测、献血服务、血液库存与发放等模块对接,将信息系统进行初步的临床应用。结果 成功开发了血小板配型信息体系,入库HLA和HPA已分型数据单采献血者5 048例,完成306份搜寻报告。16.5%的搜寻报告即刻在库存血液中找到配合型血小板,所有配型的中位等待时间为3 d。自动血液锁定方式比手动方式的等待时间明显缩短(3.8±3.1 d和5.4±5.4 d)。结论 研发的血小板数字化配型信息系统实现了献血者和患者的全流程管理,有助于提高血小板配型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外周血小板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测定110例献血者捐献血小板单采前、单采后不同时间点的外周血小板计数,并根据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采集仪器、采集量、献血次数等进行分组统计分析。结果不同性别、年龄、BMI、采集仪器、采集量组,采后不同时间(0 h、1 d、2 d、3 d、4 d、6 d)PLT计数均较采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后7 d PLT较采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单采组采后0 h、1 d、2d、3 d、4 d较采前PLT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后6 d、7 d PLT较采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采后血小板的恢复不受年龄、性别、体质指数、采集仪器、采集量的影响,首次单采献血者恢复较多次单采献血者快。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MCS+全血细胞分离机LDP和UPP程序采集单采血小板,比较两者在采集血小板时的效率、时间、舒适度等。方法于2017年7月3日—7月23日来本中心的单采献血者111名,先用LDP程序采集。15—20 d后,该111名献血者再次用UPP程序采集,2次单、双份保持一致,对比2组的血小板采后计数、采集时间、采集率等,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两种程序采集血小板采前、采后血小板计数、全血处理血量、血小板采集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PP无论单份还是双份血小板采血时间均少于LDP,每小时采集量均多于LD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品红细胞混入量、白细胞混入量、血小板含量均100%符合国家标准。2种程序采集过程中献血者没有出现献血反应,UPP舒适度优于LDP。结论使用UPP程序采集血小板,产品质量100%符合相关国家标准,且单双份采集时间都减少,每小时采集量增加,舒适度增加,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Cs—3000 plus血细胞分离机(Cs—3000plus Blood Cell Separator),既可用于正常健康献血者采集粒细胞、血小板、血浆或其他血液成分,也可治疗性用于去除病人血液中某些有害成分。由于该机应用微电脑自动控制各步操作程序和进行各种监测,因此,分离制备的血液成分浓度高,其它成分残留率低,且快速、自动、安全。我院自1990年7月开始使用近1年的时间内,共计单采献血员58人次,分离血液299900ml,收集血液成分9660ml,其中粒细胞226.78×10~(10),血小板261.7017×10~(11),满足了各种病员的救治需要,尤其是保证了骨髓移植后病员的大量需求,临床应用后伤病员无任何不  相似文献   

20.
制备浓缩血小板(PC)一般是通过两次离心程序来完成。先将抗凝全血离心制备富血小板血浆(PRP),再以更高的离心力第二次离心。结果沉淀中常含有不易再混悬的血小板聚集物。有两种方法可使压实的血小板沉淀物容易再混悬:(1)在第二次离心前加ACD,使PRP的pH降低;(2)在第二次离心后将PC在室温静置1小时。本文比较了从CPD全血制备PC的这两种方法。作者对14名健康人,每人采450ml全血,置含有63mlCPD抗凝剂的标准塑料袋中。在采血过程中不断摇动血袋,采后1小时内将血袋在20℃以275g离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