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ERCP中采用气囊导管造影确诊肝内胆管结石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采用标准造影导管与气囊导管造影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中对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9例手术确诊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标准造影导管造影法,仍不能确定肝内胆管结石者,引导钢丝导入气囊导管至总或左、右肝管,气囊充气后再注入造影剂,直至胆管充分显影。结果可疑肝内胆管结石经标准导管造影170例,气囊导管造影49例;经手术确认前者漏诊17例,后者漏诊1例。结论气囊导管造影法的准确性明显高于标准导管造影法,提出对可疑肝内胆管结石者,ERCP时应尽量用气囊导管造影,必要时超选后造影。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与超声、多排螺旋CT(MSCT)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对梗阻性黄疸的部位及病因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128例患者行超声、MSCT及ERCP检查,其中35例患者行MRCP检查。结果在梗阻部位的诊断上,四种方法对肝内胆管和胰头部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RCP对肝外胆管梗阻的诊断准确率与MRC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显著高于超声和MSCT;在病因诊断上,对于胆系结石、胆管炎和胰头癌的诊断准确率,四种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CP、ERCP和MSCT对于胆管癌诊断准确率均优于超声;此外,ERCP在诊断乳头部肿瘤、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时优于超声和MSCT。结论 ERCP对梗阻性黄疸的部位(尤其是肝外胆管和十二指肠乳头部)及病因(胆管癌、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随着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技术的不断提高,治疗性ERCP技术,如内镜下乳头切开术、针状电刀乳头预切开术、内镜下十二指肠鼻胆管引流术(ENBD)、内镜下乳头括约肌气囊扩张术(EPBD)和机械碎石术(ML)等在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我们对我院运用ERCP技术治疗的21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诊断、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和价值。方法163例临床诊断胆总管结石者行ERCP检查,造影成功159例,150例确诊为胆总管结石并经内镜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结果胆总管结石ERCP与临床诊断符合率为94.3%;胆总管结石150例,取石成功141例,成功率94.0%;EST术后发生急性胰腺炎4例,少到中等量肠道出血3例,高淀粉酶血症5例,无肠穿孔、大出血及死亡等并发症发生。结论ERCP可提高胆管结石的诊断准确率;EST取石是肝外胆管结石治疗的优良方法,对已作胆囊切除后肝外胆管残留或复发结石并应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MRCP和ERCP检测胆总管结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B超、CT等检查能明确胆总管有结石者,可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取石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或直接剖腹手术,而显示胆总管结石可疑者,则在进一步治疗前明确是否存在结石就显的很重要。虽然腹腔镜下胆道探查取石术已被认为是安全而有效的,但此技术尚未普及,因此比较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与ERCP哪种检查对诊断胆总管结石更为敏感和有效具有临床意义。1.研究对象:从2000年4月至2003年3月,我院共行择期LC396例,其中胆总管结石可疑患者52例,术前行磁共振胆管造影(MRC)和经内镜逆行胆管造影(ERC)检查,有结石者在ERC的同时行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非胆总管结石可疑患者344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胆管梗阻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2001-2002年间221例诊断与治疗性ERCP临床资料。结果 221例ERCP中,胆总管结石者142例,胆总管良性狭窄25例,胆总管肿瘤13例,胆总管囊肿2例,十二指肠乳头炎3例,壶腹癌11例;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EST)137例,放置内引流管48例。结论 通过ERCP方法可清晰地观察胆总管形态,对胆管疾病的诊断,以及梗阻性胆管疾病病因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内镜下治疗胆总管扩张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22例胆总管扩张病人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后做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诊断为胆总管结石16例,EST后经网篮取出结石;十二指肠乳头炎性狭窄2例,行EST,为预防并发症,8例病人行鼻胆管引流(ENBD);诊为胆管癌3例、壶腹癌1例均行胆道支架置入(EMBE)。术后观察随访6个月。结果 18例结石、炎症病人痊愈,其中8例行ENBD,术后7天拔除引流管,恢复好;术中诊为胆管癌3例,壶腹癌1例行ENBE,3例胆道扩张解除、黄疸消退,1例转外科手术治疗,2月后死亡。结论 内镜下治疗胆总管扩张效果确切,能诊断结石、炎症及肿瘤,并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术(EST)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50例采用十二指肠镜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行十二指肠乳头插入导管进行胰胆管造影及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治疗的患者的护理配合体会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50例患者ERCP检查确诊为胆总管结石20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3例、胆管肿瘤8例、急性胰腺炎6例、胰头癌10例、慢性胰腺炎3例,通过治疗及护理均未发生感染、胰腺炎、出血及穿孔情况.结论 ERCP术是微创肝、胆、胰系统疾病的重要诊治方法,加强手术前后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为胰腺及胆道提供了一种精确的检查方法。近10年来已研制出超细纤维内镜对胆道作非手术的直接检查。本研究对经口胆总管镜(PC)检查与ERCP进行对比。方法是首先以十二指肠侧视镜行Vater乳头定位。随后用直径2.3mm的PC经活检管导入乳头。一俟PC进入胆总管,即由第二检查者行直接内镜检查。有时可见肝内胆管的分枝。ERCP则作为黄疸、上行性胆管炎或不明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胆管引流术对各种良恶性肝外胆汁淤积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139例肝外胆汁淤积患者先行ERCP检查,确定胆管狭窄梗阻病变部位和性质后,再选择以下治疗方法:内镜下乳头肌切开术(EST)、内镜下乳头括约肌气囊扩张术(EPBD)、内镜下鼻胆管引流(ENBD)、内镜下塑料胆道支架引流(ERBD)和内镜下金属胆道支架引流(EBMSD)。结果针对良性胆管狭窄行EST、EPBD、ENBD及ERBD共59例,主要见于胆总管结石、胆管炎、胆管乳头狭窄和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针对恶性胆管狭窄行ENBD 14例,ERBD 6例,行EBMSD 26例,主要见于胰头癌、胆管癌、壶腹癌、原发性肝癌及肝门与肝内转移压迫胆管,所有病例均在引流后TB il及DB il等肝功能指标明显下降;术后两组分别有10、6例出现血淀粉酶一过性增高。结论经内镜下ERCP治疗技术在肝外胆汁淤积患者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对各种良恶性病变引起的胆管狭窄梗阻起了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隐匿性胆总管结石临床上无症状,如不及时诊断和处理,可诱发胆囊切除术后不明原因腹痛,或是胆源性胰腺炎、急性胆管炎等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选择合适的诊断及治疗方式可降低术后并发症、节约医疗资源并可能减少医患纠纷。简述了隐匿性胆总管结石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包括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磁共振胰胆管造影、超声内镜、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中胆道造影、术中腹腔镜超声、胆管腔内超声及术中胆道镜)的基本特点和诊断效能,不同治疗方式(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开腹胆总管探查、内镜下球囊扩张术、液电碎石法、体外冲击波碎石法、结石溶解法及激光碎石法)的治疗效果。指出隐匿性胆总管结石的诊疗应根据风险分层区别对待。中层以上风险者应尽可能完善超声内镜或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检查,其结果对术式的选择至关重要。治疗方式上应根据实际条件酌情选择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或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进行选择性胆管造影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插管失败且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显影不理想或体内有金属异物的26例黄疸患者,应用线阵探头的超声内镜和22G穿刺针经十二指肠进行胆管穿刺造影:结果:26例胆管均显影,无一例发生并发症:19例患者造影发现异常,其中5例结石患者经乳头括约肌预切开证实,11例胆总管癌性狭窄患者经外科手术证实,还有3例造影剂排泄缓慢。结论: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失败、磁共振胰胆管成像不能采用时,内镜超声引导下胆管造影提供了一种安全的胆管造影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猪作为胰胆管造影操作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otography.ERCP)是在十二指肠镜直视下经十二指肠乳头注入造影剂作X线胰胆管造影检查,是胰腺、胆道等疾病的重要诊治手段之一。通过ERCP.可以进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胆胰管取石、支架植入和狭窄扩张。此项微创技术需要经验丰富的内镜医师操作,初学者操作有一定风险.  相似文献   

14.
内镜逆行乳头切开术(ERP)对于胆道结石的清除及良性乳头狭窄的治疗是一种可以接受的方法。由于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出现,ERP的需要量趋于增加,但在中青年病人中ERP的远期效果还不明确。作为替代ERP的另一种方法,作者报道了内镜气囊括约肌成形术(EBS)治疗肝内胆管狭窄的初步经验。对象和方法可疑存在胆道结石的病人12例,平均年龄,49.6岁,女性9例。进行了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3例病人已行胆囊切除术,其中1例行开放式,另2例行腹腔镜式。经ERCP胆管造影证实存在胆道  相似文献   

15.
经十二指肠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283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十二指肠镜沿正常生理通道治疗肝內胆管结石的经验.方法 收集1996年9月至2009年1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常规行內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十二指肠乳头切开(ESF)患者283例资料,合并肝外胆管结石先行ERCP取出结石,合并胆管狭窄行柱状气囊扩张术,再行肝管碎石及网篮、球囊取石术,取石困难者行鼻胆引流后注入中药溶石治疗或胆管内支架治疗后择期取石.结果 283例肝內胆管结石患者中,101例合并肝外胆管结石均一次取出,肝內胆管结石一次完全取尽215例.余68例中,9例行鼻胆管注入中药溶石治疗1周,再行ERCP取尽结石;59例行肝內胆管內支架置入术,3个月后行ERCP取尽21例,37例结石未取尽,继续留置胆管內支架,无任何不适,建议定期随访.33例合并肝內胆管狭窄经柱状气囊扩张治疗治愈19例,14例行胆管內支架支撑治疗.19例合并肝內胆管脓肿经鼻胆引流治疗脓肿消失.结论 经十二指肠镜沿正常生理通道治疗肝內胆管结石安全可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small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SEST)联合胆道球囊扩张治疗老年患者胆管结石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石河子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消化内科2014至2016年完成的十二指肠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的老年胆管结石住院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57例老年胆管结石患者行ERCP术,插管造影成功55例(96%)完成治疗。其中46例完成SEST+胆道球囊扩张,一次性取尽结石率达83.6%。术前肝功、血尿淀粉酶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EST联合胆道球囊扩张治疗老年患者胆管结石效果肯定,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7.
胆道结石是一种较常见的疾病,绝大多数患者通过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取石成功。但对于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巨大结石,单纯行ERCP及EST取石难以成功。2004年8月至2009年11月间我科有7例患者因胆总管巨大结石行ERCP及EST难以取石,后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BD)、探条扩张、胆道镜下液电碎石,再通过胆道镜及十二指肠镜联合取石,均获良好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在老年性难取性胆总管结石患者中胆道塑料支架置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先行常规逆行性胆胰管造影(ERCP)明确诊断,根据胆管扩张及结石大小情况,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后经导丝引导放置胆道塑料支架通畅引流.结果:103例取石困难患者在常规ERCP后置入塑料支架.3-6mo后复查ERCP显示有60例(58.2%)结石成为小结石,经内镜应用网篮取出;13例(12.6%)结石未变化,重新更换支架引流;11例(10.6%)最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管探查取石治疗;16例(15.5%)患者因无特殊不适未复查ERCP,长期行内支架引流.结论:对于老年性难取性胆管结石患者,塑料支架内引流是一种十分有效和相对安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66岁,无明显诱因上腹痛15 d,CT示胆总管及肝内胆管结石.有高血压和冠心病史.入院拟行ERCP取石治疗. ERCP取石经过:采用Olympus JF-260V和CO2气泵,术中进镜至十二指肠中段,发现稍外凸的乳头,未见胆汁流出,顺利插管至胆管后,造影剂显影示胆总管扩张、直径15 mm,有一直径1O mm圆形透亮区,肝内胆管未见充盈缺损.  相似文献   

20.
逆行胰胆管造影在胰胆疾病诊疗中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能通过十二指肠镜直接观察壶腹乳头区病变,并通过乳头插管造影显示胰管、胆管和胆囊,可以区别肝内或肝外阻塞以及阻塞部位和形态,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