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脑膜瘤的CT和MRI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发生在大脑各区脑膜瘤的CT和MRI影像学特征,提高定性诊断的准确率。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分布于颅内各区的脑膜瘤共136例。结果脑膜瘤具有许多CT和MRI的自身影像学特征和邻近组织间接影像学特征如脑膜尾征、瘤周环形或半环形征、皮质塌陷征、鞍结节骑跨征、肿瘤强化明显征和CT图像上的颅骨增生征、蝶骨平台隆起征等。结论根据脑膜瘤自身和邻近组织的CT和MRI特征,结合发生部位和临床表现,可明显提高对脑膜瘤定性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典型脑膜瘤的CT、MRI表现,以提高其诊断正确率。方法:经病理证实的15例不典型脑膜瘤,男8例,女7例,年龄1173岁。15例均行CT平扫,11例加行增强扫描;13例行MRI检查,10例行增强扫描。结果:本组15例位于典型部位14例,1例位于脑室内;14例为大、中等肿瘤,1例为小肿瘤;类圆形5例,不规则形6例,分叶状4例;边缘清晰例6例,边缘模糊9例;4例为重度水肿,6例为中度水肿,5例为轻度水肿;5例颅骨骨板增厚、硬化,7例颅骨不同程度骨质破坏,另3例颅板无变化;3例瘤体内密度均匀,12例不均匀,10例CT增强扫描中9例不均匀强化。13例行MRI扫描,其中10例信号不均匀,10例增强扫描中9例不均匀强化;大部分"脑膜尾征"短粗、不规则。结论:不典型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根据其CT、MRI的表现,结合临床症状,可提高该病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静脉瘘的CT和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CT和MRI对颅内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颅内动静脉瘘的CT和MRI表现。18例均经DSA检查明确诊断。其中12例行CT检查;16例行MRI检查,同期6例行MRA检查。结果:颅内动静脉瘘的CT和MRI的特征性表现为脑沟、脑裂、基底池内血管影增粗、增多,呈散在分布,受累及的静脉窦增粗,且病变区没有畸形血管团。海绵窦硬脑膜动静脉瘘在T2WI上表现为局部流空信号增宽,MRA原始图像显示局部有较丰富的异常纤细血流信号。结论:认识颅内动静脉瘘的CT和MRI表现,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治疗。MRI对显示软脑膜血管扩张优于CT。选择性脑血管造影是确诊本病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发脑膜瘤的CT和MRI表现及其相关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多发脑膜瘤的影像和临床资料.结果:19例患者共栓出51个肿瘤,以直径小于1.5 cm者居多(占40/51),大脑凸面病灶周围水肿较明显.CT平扫肿瘤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T1 WI上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 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实体部分均匀强化,边缘清楚,"硬脑膜尾征"在直径小于1.0 cm的肿瘤中出现的概率较小.结论:多发性脑膜瘤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MRI可发现CT扫描漏检的小病灶,明确多发性脑膜瘤的部位、大小和数目,有助于临床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5.
恶性脑膜瘤的CT与MRI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恶性脑膜瘤的CT与MRI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其定性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9例恶性脑膜瘤的CT与MRI影像学表现,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9例恶性脑膜瘤全部发生于脑外,增强后均有明显强化,CT清晰显示肿瘤内钙化、骨质破坏,MR可三维成像,清晰显示肿瘤内囊变、脑膜尾征。结论CT与MRI相辅相成,为恶性脑膜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信息,结合病人临床资料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急性外伤性脾破裂CT、DSA对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通过外伤性脾破裂CT、DSA影像的对照分析,探讨诊断急性脾破裂快捷有效的检查方法。方法 57例外伤性脾破裂均行CT、DSA检查,并作介入性脾动脉栓塞治疗及随访复查。结果 CT在脾实质的裂伤、脾内血肿、脾包膜下血肿、脾包膜破裂及腹内脏器合并伤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尤其在脾局限性裂伤的显示上明显优于DSA,两者间差异非常显著(X^2=10.71,P〈0.005);DSA在脾实质内小片挫伤,尤其是弥漫性小片脾实质挫伤、脾内动脉瘤的部位和形态、介入治疗后栓塞部位的显示较CT更具优势,在脾内小片状挫伤的显示上优于CT,两者间差异非常显著(X^2=12.57,P〈0.005)。结论 CT与DSA在诊断中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在CT确诊脾破裂后。患者生命体征较稳定时,尽量考虑作DSA检查,为可能的介入性栓塞治疗创造条件,降低手术治疗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侧脑室内脑膜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侧脑室内脑膜瘤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手术病理证实的侧脑室内脑膜瘤的CT和MRI资料。结果肿瘤呈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CT平扫多呈稍高或高密度,MRI多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等高信号,除1例因肿瘤坏死致信号和强化不均匀外,余7例肿瘤密度、信号及强化较均匀;周围脑组织可见不同程度水肿。1例肿瘤稍向周围脑组织呈浸润性生长,病理诊断为恶性脑膜瘤。结论侧脑室内脑膜瘤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囊性脑膜瘤的CT及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囊性脑膜瘤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囊性脑膜瘤的影像学认识.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囊性脑膜瘤23例,12例行CT检查,其中行增强扫描6例;17例行MRI检查,其中行增强扫描7例;6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观察、分析囊性脑膜瘤不同类型的CT和MRI表现.结果:囊性脑膜瘤除具有典型脑膜瘤CT、MRI表现外,由于有囊腔的存在,多数表现为实质性肿块伴大小不等的囊性区,实质部分强化明显,囊腔无强化,囊壁可有或无强化.本组23例中,Nauta Ⅰ型5例,Nauta Ⅱ型6例,Nauta Ⅲ型3例,Nauta Ⅳ型2例,7例为2种或2种以上的混合型.结论:囊性脑膜瘤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CT和MRI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9.
恶性脑膜瘤的CT与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恶性脑膜瘤的CT、MRI表现,提高其术前定性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恶性脑膜瘤的CT、MRI表现.结果 10例肿瘤均为单发,大脑凸面4例,大脑镰旁3例, 海绵窦旁、矢状窦旁及蝶骨嵴各1例.密度、信号不均匀者9例,肿瘤邻近颅骨骨质破坏3例,其中1例局部形成软组织肿块并突向颅外.9例表现为不均匀增强;2例出现粗细不规则的"脑膜尾征".结论 恶性脑膜瘤术前定性有一定困难,关注影像学特征有利于提高恶性脑膜瘤的术前诊断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瘤型脑膜瘤的CT及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血管瘤型脑膜瘤的CT及MRI表现,并与病理对照分析。结果:24例均为单发肿块,边界清楚光整,22例呈圆形或类圆形,2例呈分叶状;直径23~57 mm,平均45 mm;20例密度或信号均匀,4例见散在囊变,2例见小斑片状钙化;24例均表现为CT低密度,20例行MRI检查,均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均显著强化,22例肿瘤内见多发血管影,其中16例肿块内血管呈"烟花样"分布;2例较小病灶瘤周水肿较轻,余22例肿瘤占位效应显著,瘤周水肿明显。病理上肿瘤组织中含大量扩张、充血的血管。结论:血管瘤型脑膜瘤的CT及MRI表现密度或信号、肿瘤内"烟花样"血管分布及瘤周水肿均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该病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脑膜瘤的CT和MRI影像学特点.方法 7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膜瘤,行CT和/或MRI检查,回顾性分析该影像学资料,将影像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70例为单发,2例为多发,1例并发有脊膜瘤.发病部位21例位于矢状窦旁,18例位于大脑镰旁,15例位于鞍区,13例为蝶骨嵴脑膜瘤,4例位于小脑幕,2例位于桥小脑角处.病理诊断:脑膜上皮型23例,移行型(混合型)15例,砂粒型10例,纤维型8例,微囊型5例,分泌型3例,血管型、透明细胞型、脊索型各2例,淋巴细胞丰富型、化生型和恶性脑膜瘤各1例.结论 CT和MRI对颅内脑膜瘤有重要真的诊断价值,平扫结合增强能提高非典型脑膜瘤诊断的准确率,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12.
CT、MRI与DSA在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MRI与DSA检查在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资料,CT平扫22例,其中增强扫描17例。MRI检查22例,其中增强扫描13例。DSA检查5例。结果CT表现为高密度,略高密度,等密度。MRI表现为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T1WI与T2WI均呈高信号,病灶周围可见低信号环;T1WI与T2WI均呈低信号。病灶无占位效应或占位效应轻微,病灶多为不强化及轻微强化。DSA检查无肿瘤染色。结论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MRI表现典型,比CT表现更具特异性,与CT检查结合是诊断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参考DSA表现有利于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目前广泛应用CT、MRI甚至CTA、MRA的情况下,探讨DSA在头颈部疾病中的应用价值、限度及相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复习280例头颈部DSA检查的临床、影像学及部分手术病理资料,其中190例造影或手术前后曾行CT和或/MRI。共行506例次DSA,包括IVDSA46例次,IADSA460例次。并作密度时间曲线分析。分别选用离子型(ICM)或非离子型(NICM)造影剂。结果:280例DSA明确诊断266例(94.64%),包括肿瘤29例,血管性病变198例,其它4例及未见异常35例,其中CT、MRI未见异常,DSA显示明确病变14例。未明确诊断14例(5.36%),包括造影剂重度反应3例,临床SAH或CT、MRI显示病变,DSA未见异常11例。本组发生造影剂不良反应29例(10.36%),其中ICM25例(15.15%),NICM4例(3.48%),两者差别有显著性(P<0.01)。结论:IADSA对头颈部疾病,尤其小动脉病变仍然有确诊价值,且便于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恶性脑膜瘤的CT、MRI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几年来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脑膜瘤(35例)的CT、MRI资料.结果 恶性脑膜瘤影像学表现包括:(1)T2WI信号及密度不 均29例(82.1%);(2)T1WI信号不 均27例(77.1%);(3)边缘不规则21例(60%);(4)粗短的硬脑膜尾征19例(54.2%);(5)颅骨受侵8例(22.8%);(6)瘤内钙化14例(40%);(7)其中2例为多发(占5.7%).结论 恶性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定性诊断需要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5.
鞍隔脑膜瘤的CT、MRI诊断(附18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提高对鞍隔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鞍隔脑膜瘤 18例 ,17例经CT检查 ,其中 6例同时行MRI检查 ,1例单纯行MRI检查。全部经手术病理证实。将影像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8例肿瘤位于鞍上及鞍内 ,17例CT平扫表现为均匀等密度或稍高密度 15例、不均匀高密度 2例 ,明显均匀增强 14例、环形增强 3例 ;MRI(7例 )T1WI为均匀等信号 6例 ,略低信号 1例 ;T2 WI略高信号 6例 ,等信号 1例 ;肿瘤位于垂体腺之上 ,境界清楚。病理诊断 :上皮型 11例 ,合体细胞型 4例 ,微囊型、非典型型、混合型各 1例。结论 鞍隔脑膜瘤的影像诊断对临床确定正确的手术入路 ,提高肿瘤手术治愈率及降低手术并发症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MRI、DSA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认识和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搜集1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男7例,女4例,年龄25-69岁。11例均行CT扫描,7例行MRI检查,7例行DSA检查。结果:CT平扫,6例为高密度,5例为不均匀混杂密度;增强后,病变的实性部分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或不规则周边强化。7例MRI检查,在T1WI上,3例为等信号,4例为略高混杂信号;T2WI上,4例为混杂信号,3例为等信号;增强后,肿瘤明显强化。DSA表现为排列粗细不均、弯曲变形的动脉,并在静脉 期可见明显“肿瘤染色”。结论;在CT、MRI、DSA上,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不具备特征性影像表现,联合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提高对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设计大型脑膜瘤个性化手术方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46例直径>5cm的脑膜瘤患者术前行MSCTA检查,利用三维重建图像模拟手术操作设计个性化手术方案,包括手术入路、手术术式、全切方案及术前栓塞治疗与否,以术中所见为标准评价手术方案合理性.结果:通过MSCTA模拟操作后146例患者均合理设计了个性化手术方案,其中MSCTA显示19例颅内重要动脉明显阻碍手术操作窗而改变了常规入路途径,50例瘤体模拟单纯入路由于基底较宽或入路远侧瘤体暴露困难而改为联合扩大术式,35例瘤体侵及视神经、脑干走行区或包裹颅内重要动脉提示全切风险大而术前早期制定了次全切手术方案及放疗计划,14例窦旁脑膜瘤因窦腔闭塞而制定瘤体及静脉窦全切方案,42例富血供瘤体行术前颈外动脉栓塞治疗.术中所见与模拟操作所遇情况高度一致,瘤体暴露充分、合理,有效避免了颅内重要血管、神经功能区及静脉窦的损伤,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瘤体切除范围理想.结论:通过MSCTA模拟手术操作可充分、准确了解术中情况,评估手术方案的合理性和风险度,协助临床医生术前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MSCTA和DSA对肝脏肿瘤血管评估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肝脏肿瘤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肝脏肿瘤患者采用MSCT血管成像(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两种方法,对肝动脉、门脉及重要的肝脏血管变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0例中MSCTA观察到12例动脉变异,包括8例肝右动脉的改变,3例肝左动脉的改变,1例腹腔干过早分叉。动脉门脉瘘4例,门脉癌栓3例。30例同时行DSA检查,动脉的数量和所有动脉血管的变异均与MSCTA的结果相一致(准确度96.7%,敏感度92%,特异度100%)。结论:MSCTA能提供有价值的肝脏血管信息,在肝脏肿瘤外科手术或介入术前可作为一种无侵袭性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SCTA对冠状动脉狭窄、心肌桥、支架复查等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0例行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比较CTA与DSA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结果。结果:CTA与DSA均显示冠脉解剖结构正常5例;CTA可见冠脉解剖结构异常2例,DSA未见冠脉解剖结构异常;CTA可见心肌桥13例,DSA显示11例;CTA见冠脉狭窄35例,5例与DSA检查结果不一致,其中3例因CTA检查过程中出现心律不齐;2例心脏冠脉支架术后复查患者CTA与DSA均示清晰支架影,支架内部管腔通畅,未见内膜增生征象,1例管腔中度狭窄。结论:CTA是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可靠方法,其在解剖结构和心肌桥显示上较DSA有一定优势,但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上与DSA存在一定误差。  相似文献   

20.
恶性脑膜瘤的CT、MR及病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恶性脑膜瘤CT、MR表现及其病理学特点。方法:分析11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恶性脑膜瘤CT、MR表现及其病理学改变。探讨CT、MRI诊断恶性脑膜瘤的临床价值。结果:11例恶性脑膜瘤中,顶部镰旁4例,额部镰旁3例,颞极1例,大脑凸面3例。边缘光滑者4例,边缘呈不规则分叶状者7例;密度及信号均匀者4例,混杂密度及信号者7例,内部可见囊变、坏死。灶周无水肿2例,轻度水肿2例,中度水肿4例,重度水肿3例;增强后见硬膜尾征4例,形态光整1例,结节状增厚3例;邻近颅骨破坏3例;1例胸腰椎多发转移,骨质破坏。结论:恶性脑膜瘤CT、MRI具有较为特殊的影像学特点。术前正确认识其表现,有助于制订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