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简述美罗培南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基本特点,介绍群体药动学研究基本理论,重点阐述美罗培南的群体药动/药效学研究状况。方法:查阅近年关于美罗培南群体药动/药效学文献,提取最终模型以及给药方案,分析归纳并综述。结果:美罗培南的药动学特征是二房室模型,药效学考察% T>MIC。婴幼儿和老年人的给药方案需要调整,未来的研究将关注肾功能特殊的患者以及体液体积大的患者。结论:需要研究正常脂肪体重(NFM)与美罗培南的群体药动/药效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液肿瘤患者使用美罗培南传统输注方案(1 g, q8h,静脉滴注0.5 h)经验性抗感染能否达到可接受的目标获得概率(PTA);并筛选影响其药动学(PK)参数的协变量,构建群体药动学(PPK)模型,为美罗培南在血液肿瘤患者中合理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收集2020年12月—2021年6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使用美罗培南传统输注方案经验性抗感染的血液肿瘤患者29例,每例患者在给药后采集3个点的血药浓度。利用这些稀疏采样数据,借助Phoenix 64版软件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法构建PK基础模型,根据该模型输出每例患者的药-时曲线数据,从而计算不同预设药动学/药效学(PK/PD)靶标下的PTA。再采用逐步回归法筛选影响美罗培南PK参数的协变量,构建PPK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 只有当美罗培南对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1μg·mL-1,且预设PK/PD靶标为游离美罗培南药物浓度超过MIC的时间大于给药间隔40%时(40%fT>MIC),PTA才能达到90%以上。协变量筛选显示血清白蛋白的水平影响美罗培南的PK参数,通过纳入该协变量,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美罗培南(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10名CRRT患者在30 min内匀速静滴美罗培南1.0 g,给药后不同时间收集血样和置换液,用HPLC检测药物浓度,用3P97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在静脉滴注美罗培南1.0 g后。血药浓度-时间数据以二室模型拟合最佳,t_(1/2α)为(0.25±0.06)h,t_(1/2β)为(6.96±2.17)h,C_(max)为(48.50±12.32)mg·L~(-1),Vc为(24.48±7.21)L,AUC为(203.20±48.61)mg·h·L(-1)。结论美罗培南在CRRT患者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与健康者有较大的差异,临床应用时应适当减少剂量或延长给药间隔。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美罗培南在烧伤患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28例烧伤患者在30min内单剂匀速静脉滴注美罗培南500mg,给药后不同时间取血和收集尿样,HPLC测定浓度,根据浓度测定结果,用3P97软件拟合药动学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研究显示,在静脉滴注0.5g美罗培南后,血药浓度-时间数据以二室模型拟合最佳,美罗培南的t1/2α为(0.35±0.12)h,t1/2β为(2.10±0.71)h,AUC为(44.62±12.95)μg·h/ml,Vc为(10.6±3.93)L,CLs为(12.00±3.04)L/h,0~12h美罗培南的尿回收率为(58.06±16.83)%。结论美罗培南在烧伤患者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1/2β、AUC、CLs、Cmax与健康志愿者有较大的差异,在12h内有约60%的原型药物从肾中消除。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分析影响美罗培南药动学(PK)/药效学(PD)效应的主因子,探讨其常规方案用于常见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适宜性。方法:以美罗培南0.5 g q8h、1 g q8h和2 g q8h为模型方案,以50%fT>最低抑菌浓度(MIC)为PK/PD靶标,以大肠埃希菌(EC)、肺炎克雷伯菌(KP)、铜绿假单胞菌(PA)和鲍曼不动杆菌(AB)为目标菌种,以累积反应分数(CFR)为PK/PD效应指标,将药动学参数、给药参数和目标菌种的MIC分布整入PK/PD效应的数学模型(即%fT>MIC),利用蒙特卡洛模拟计算各方案在不同人群中通过0.5~3 h输注对各目标菌种的菌群达到靶标的CFR。通过敏感性分析探讨影响美罗培南PK/PD效应的主因子。结合CFR和效应的主因子及其特性探讨上述方案用于目标菌感染的适宜性。结果:影响美罗培南对EC和KP抗菌效果的主因子是个体化的药动学参数,但尽管如此,在考察的人群中(或考察的药动学参数下)即使美罗培南0.5 g q8h采取0.5 h输注也可对EC和KP达到≥90%的CFR。影响美罗培南对PA和AB抗菌效果的主因子是菌种的MIC分布。对PA,MIC分布是影响美罗培南PK/PD效应的主要因素,但并非决定因素。不论人群如何,大剂量美罗培南(2 g q8h)对PA仍可达到≥90%的CFR;但对AB,MIC分布则是影响美罗培南PK/PD效应的决定因素,即使2 g q8h也无法达到≥90%的CFR。结论:基于目前各目标菌种的MIC分布和效应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不同人群中美罗培南0.5 g q8h仍可用于EC和KP感染;对PA,则需采用2 g q8h;但对AB美罗培南常规方案可能无法获得良好的抗菌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美罗培南在肺炎囊性纤维化病人体内的药物动力学.方法6例成年肺炎囊性纤维化住院病人,静脉滴注给予美罗培南2 g q8 h,用HPLC法测定血药浓度.采用3P87程序统计矩方法求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美罗培南的体内过程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其药物动力学参数分别为tmax=(0.574 2±0.020 7) h,cmax=(141.7±40.48) μg/ml,AUC=(148.7±23.42) μg*h*ml-1,t1/2β=(1.168±0.278) h,与常规剂量一致.结论肺炎囊性纤维化病人应用高剂量美罗培南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定一例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及肾脏替代治疗(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RRT)并行患者不同时间点的美罗培南血药浓度,得出药动学参数,将浓度值与最低抑菌浓度(MIC)作比较,探讨ECMO及RRT同时进行治疗对美罗培南药动学/药效学(PK/PD)的影响。方法:选自重症监护室(ICU)的一位进行体外膜肺氧合及肾脏替代治疗的急性循环衰竭患者,按美罗培南1 g q8h,静脉滴注30 min。采用HPLC法测定美罗培南给药前和给药后0.25、0.5、0.75、1、2、4、8h的血药浓度。将测得的血药浓度代入药代动力学软件Winnonlin5.2,求出该患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不同MIC值时PK/PD靶目标100%T>MIC的达标情况。结果:该患者美罗培南给药后30 min的峰浓度(Cmax)为44.94μg·mL-1,经8 h谷浓度(Cmin)为9.79μg·mL-1,0~8 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8)为133.69 h·μg-1·mL-1,半衰期(t1/2)为2.68 h,表观分布容积(Vd)为33.12 L,清除率(CL)为4.38 L·h-1。当MIC为敏感值2μg·mL-1或中介值8μg·mL-1时,PK/PD靶目标100%T>MIC均达标。结论:进行体外膜肺氧合及肾脏替代治疗的急性循环衰竭患者使用美罗培南时,药动学参数发生了一定变化,但常规剂量1 g q8h/30 min延长静脉滴注能够满足抗感染的PK/PD靶目标,提示该类患者治疗初期可经验性给予常规剂量的美罗培南进行抗感染的治疗,之后根据血药浓度监测进行剂量的调整。  相似文献   

8.
目的依据美罗培南PK/PD理论,优化美罗培南治疗CRKP感染的给药方案。方法借助文献中美罗培南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应用Crystal Ball软件对美罗培南不同给药方案进行50 000次模拟,比较不同方案治疗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的达标率,优选最佳给药方案。结果设定的10种方案中,只有0.5 g (q3h)、0.5 g (q4h)静脉滴注给药方案有达标的可能性,CFR分别为4.85%和29.52%,低于目标值90%;2种持续静脉输液2、2.5、3 h,PTA、CFR均大于90%;MIC和半衰期在模拟预测影响因素约占40%。结论治疗CRKP可选择0.5 g (q3h)和0.5 g (q4h)给药方案,且持续静脉滴注2、2.5、3 h。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中国健康受试者口服法罗培南钠片的群体药代动力学(PPK)模型,研究法罗培南在中国健康人体内的药动学特点,评价法罗培南药动学的影响因素。方法:基于两个临床研究中心的健康受试者的临床研究资料,利用Phoenix NLME软件建立法罗培南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并用VPC验证法和自举法进行验证。结果:法罗培南在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符合有滞后时间的一级消除动力学一房室模型,个体间变异符合指数模型。法罗培南清除率(CL/F)和分布容积(V/F)的群体典型值分别为650.68mL·h-1·kg-1和594.24mL/kg。结论:饮食、性别对法罗培南的群体药代动力学参数有显著影响。所建立的PPK模型可以较好地估算服用法罗培南的的个体及群体药动学参数,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药动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美罗培南不同给药方式对重症监护病房脓血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大连市中心医院急诊ICU就诊的80例脓毒血症患者,按照美罗培南不同给药方式的不同,静脉滴注美罗培南为对照组40例,微量注射泵行持续泵入美罗培南为试验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一段时间后的凝血功能。结果试验组凝血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量注射泵行持续泵入美罗培南其效果更加,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