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计算机导航全膝关节置换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福兴  李程 《中华骨科杂志》2006,26(10):699-702
医学影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空间示踪技术的发展与结合产生了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computer assisted orthopaedic surgery,CAOS),该技术亦被称为计算机手术导航,计算机导航极大地提高了人工全膝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近两年,计算机导航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技术在欧美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开展;从其初期的应用报告提示该系统可以极大地改善术中,术后下肢的力学对线,辅助术中软组织平衡调节,改善术后关节的活动范围,取得了很好的近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导航全膝关节置换系统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计算机导航全膝关节置换系统的初步临床应用结果。[方法] 将本科近期在计算机导航全膝关节置换系统辅助下的手术结果与既往的配对病例的术后X线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计算机术中导航能明显优化假体的位置,极大地减少假体放置的失误率;明显改善力学对线的准确性。[结论] 计算机导航全膝关节置换系统能显著地提高假体置人的准确性和全膝关节置换的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3.
有关人工膝关节适应证及手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赵汉平  李佩佳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16):1277-1278,1246
20世纪70年代受chamley低摩擦人工髋关节的影响,人工膝关节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现人工膝关节置换已成为临床最常用的手术之一,作为一种成熟的技术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接受。其手术并发症及假体松动率大大降低,假体的生存率达90%以上。现在全世界每年人工膝关节置换在50万例以上。目前临床上所用人工膝关节包括单髁、全髁表面膝关节和铰链式全膝关节以及特制肿瘤假体。  相似文献   

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5):1424-1427
[目的]评估导航辅助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应用三维红外导航系统实时定位引导下进行手术,对其手术结果、临床疗效、X线资料进行评估。[结果]相较于传统膝关节置换手术方法,计算机术中导航能明显优化假体的位置,减少假体放置的失误率;假体装置误差率不大于±1°,手术切口显著缩短,但手术时间相应延长(P0.05)。而在出血量、术后功能评分及假体10年生存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维导航辅助全膝关节置换能够提高全膝关节置换中截骨、假体置入操作的精确性,提高假体安装精确度,确保手术的准确性,降低手术的失误率。  相似文献   

5.
全膝关节置换的放射学力线测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replacement,TKR)术后下肢力线是骨科医生比较关心的问题,根据下肢力线正确安放假体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如果假体位置不当,会导致疼痛、关节活动度受限、松动、磨损和关节不稳定。许多研究认为TKR的使用寿命在某种程度卜取决于术后下肢力线是否合适。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03年3月-2005年12月对11例严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平均随访13个月,按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系统(HS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所有患者没有一例行翻修手术,X线显示所有置换假体植入位置满意,没有假体松动、移位现象出现.11个膝关节的术后情况比较满意.HSS评分平均指数从术前的41分提高到术后的90分.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可作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保存关节功能,改善疼痛的一种有价值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后稳定型全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后稳定型全膝关节假体置换术的处理方式、手术经验及疗效。方法 对 14例15膝行关节置换 ,使用Apollo后稳定型假体 ,单膝关节置换 13例 ,双膝同期置换 1例。原发疾病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3例 4膝 ,骨关节炎 11例 11膝。术后随访时间平均 11个月。结果  15个膝关节术前伸曲活动度平均 75°,全膝关节置换术后 2个月关节活动度恢复至平均 10 0°。 14例患者均可自如行走、上下楼梯 ,膝关节稳定性好。 1膝术后脂肪液化致表层伤口裂开 ,清创后愈合 ,余膝术后伤口均愈合良好。结论 后稳定型假体植入的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方式简单、疗效肯定、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后十字韧带保留在人工膝关节置换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膝关节置换是治疗膝关节疼痛和功能丧失的可靠方法,全髁型人工膝关节的问世和广泛应用,使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取得了很大进展。手术器械、假体设计、固定方法的进一步改进以及手术技术的提高,增加了人工膝关节置换技术的可重复性和耐用性,长期的临床随访显示优良率达90%以上[1-3]。有关后十字韧带保留在人工膝关节置换中的作用一直是临床医生和研究者们争论的焦点。主张后十字韧带保留的研究者认为,后十字韧带保留的人工膝关节置换可获得更大的关节活动度,增加股四头肌的力量,通过后十字韧带控制股骨髁后滚动,提供更加稳定的膝关…  相似文献   

9.
计算机导航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下肢旋转对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比分析计算机导航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与标准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对假体旋转对线、术后下肢力线、假体位置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对照组采用标准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导航组采用计算机导航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CT测量两组患者术后股骨假体旋转角、胫骨假体旋转角、假体的联合旋转角及假体之间的相对旋转角;X线片上测量两组下肢冠状面力线,假体在冠状位、矢状位的位置.记录术后6周、6个月的膝关节活动范围、KSS评分、Oxford评分及髌股关节评分.结果 对照组和导航组术后股骨假体平均旋转角分别为1.51°±3.55°和-0.63°±3.04°,假体联合旋转角为2.85°±4.07°和0.28°±3.43°,假体之间的相对旋转角为1.44°±4.55°和-0.43°±2.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胫骨假体旋转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X线片测量结果显示,导航组下肢冠状面力线、股骨假体冠状面位置优于对照组.功能评分显示,术后6周导航组优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导航可以避免假体旋转不良,改善下肢旋转对线及冠状面力线,有助于术后早期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治疗严重膝关节畸形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严重膝关节畸形36例(48膝)。使用HSS评分标准评估分析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及术后疼痛、膝关节活动度的改善情况。43膝采用后稳定型人工全膝关节假体,5膝采用CCK型人工全膝关节假体。结果术后早期均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X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下肢力线良好。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HSS评分术前为(41±5.3)分,术后6个月为(87.7±6.5)分。手术优良率为83.3%。患者疼痛、功能方面及活动度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对严重膝关节畸形的治疗效果满意。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综述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远端旋转力线定位标志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股骨远端旋转力线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若假体旋转力线对位不良将导致诸如髌骨脱位、弹响、磨损、髌前疼痛等多种髌股关节并发症。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确定股骨假体旋转力线的方法较多,常用方法包括股骨上髁轴线、前后轴线、股骨后髁线、屈曲间隙平衡技术、计算机导航技术等。正确选择旋转力线,对减少术后并发症和降低假体翻修率均至关重要。目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选择合适的参照轴以保证股骨假体旋转力线对位的准确性仍有争议。结论股骨假体旋转力线是影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预后极其重要的环节。确定股骨假体旋转力线的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2.
人工全膝表面关节置换治疗骨性膝关节炎4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总结人工全膝表面关节置换治疗骨性膝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及经验。方法 对 4 7例 5 3膝的骨性膝关节炎病例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单膝关节置换 4 1例 ,双膝关节置换 6例 1 2膝。应用后方稳定型假体 2 1例 2 5个膝关节 ,保留后交叉韧带型假体 2 6例 2 8个膝关节。结果  39例 4 5个膝关节获 1年以上随访 ,采用HSS评分标准 ,膝关节评分从术前 35分提高到术后 89分 ,术后 4 0个膝关节活动度≥ 90°,4 2 / 4 5膝关节术后膝关节力线正常 ,3例残留 5°~ 7°内翻。结论 人工全膝表面关节置换治疗骨性膝关节炎可取得良好效果。术中精确的截骨操作与正确的软组织松解获得的软组织平衡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膝关节置换作为一项经数十年发展的成熟技术,其手术疗效已获得医生的肯定.但作为关节功能重建手术,人工关节术后的功能状态与正常膝关节仍存在较大差距,而术后疼痛、感染等并发症以及人工关节的使用寿命与翻修等依然是困扰医生和患者的主要问题.因此,如何通过外科技术与临床处理方式的改进以及假体材料与设计的改良来提高人工膝关节置换的疗效,使关节功能更接近正常状态、假体的使用寿命更长、更易于翻修以及更好地控制并发症是临床关节外科医生与产业界工程技术专家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与最重要的关节之一。随着老年社会的到来,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病明显增加。人工膝关节置换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重要手段。人工膝关节置换术虽然是一项成熟的技术,但对假体的安装技术要求较高,其中胫骨后倾角对人工关节置换的影响逐渐得到重视,针对人工关节置换时胫骨假体是否需要后倾安装是有争议的,本文复习文献后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5.
1202个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目的通过对14年所行1202个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分析,探讨我国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特点及不同的处理方法。方法1987年4月~2001年8月对833例1202膝行关节置换,其中单膝关节置换464例,双膝同期置换369例738膝。原发疾病为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等。畸形包括内翻、外翻、屈膝挛缩、屈膝骨性强直、屈膝半脱位骨性强直及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多发关节破坏。结果有些被文献认为是膝关节表面置换禁忌的严重畸形,术后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通过手术技术的改进,高度屈膝畸形的术后并发症比早期起步阶段明显减少。结论我国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在病例的难度、传统观念、患者经济承受能力等方面比发达国家有更多的困难;假体选择必须尽早定型以便得到更好的临床效果;康复对临床疗效至关重要,应建立专职康复队伍;假体早日国产化,是推动我国人工膝关节置换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失稳膝关节初次行人工关节置换的手术技术、假体选择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使用特殊膝关节假体进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失稳膝关节共24例(37膝)。结果术后平均随访30.8个月。HSS评分从术前平均43.8分增加到术后平均90分。膝关节活动范围从术前平均85.0°增加到术后平均114.2°。术后X线复查测量股胫角为5.4°(5~7°),无假体松动。结论对于失稳的膝关节初次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注意适应证的选择,掌握良好的软组织平衡技术,选择髁限制假体、加长柄假体、旋转铰链式假体等特殊假体,可以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综述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股骨假体旋转评估研究进展,以减少假体旋转不良导致的术后并发症。方法查阅近年TKA术中股骨假体旋转定位参考轴线的基础及临床研究相关文献,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股骨假体旋转不良可造成屈曲间隙不平衡和髌骨轨迹不良,术前应采用不同方法确定股骨假体旋转力线,并通过影像学技术及计算机导航技术进行手术前后评估,保证股骨假体的旋转位置良好,使术后膝关节功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恢复。结论近年发展了多种手术技巧和新技术以确定股骨假体旋转力线,临床应用并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单侧膝内翻合并屈曲挛缩畸形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对15例膝内翻(内翻角度5~20°)合并屈曲挛缩畸形(屈曲畸形角度>20°)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分析术中软组织的松解、下肢力线的恢复以及术后双下肢的等长问题。结果术中除1例原屈曲挛缩角度60°者手术矫正后仍残留5°屈曲,其余14例术后均达到膝关节完全伸直。结论对于膝内翻合并屈曲挛缩畸形,股骨、胫骨要求对线准确,保证假体置入后股骨头中心、膝关节中心与踝关节中心位于一条直线,使力线得到矫正;软组织松解的平衡要求每完成一步都要进行测量,预防术后关节不稳;下肢长度要恢复等长,防止术后跛行。  相似文献   

19.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目前已成为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最终临床治疗方式,术后的肢体及假体力线直接关系到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效果。近年来,计算机辅助导航手术(computer-assisted surgery,CAS)被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已有研究报道,采用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能够改善膝关节置换术后软组织平衡,提高假体组建安装的精确度,恢复术后正常下肢力线,并且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及术后脂肪栓塞。虽然目前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还不是主流手术技术,但随着计算机辅助手术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发展,未来计算机辅助导航在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纤维蛋白封闭胶对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和关节工艺的不断改进,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疗效越来越被广大骨科医生所接受,人工膝关节技术在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展。对手术中及术后各环节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其中如何减少手术输血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我们对我院36膝人工膝关节置换患术中采用纤维蛋白封闭胶喷撒创面,对于减少术后引流量、减少输血收到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