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间歇性心室预激波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男性,13岁。因多尿、多饮、体重下降2周,以Ⅰ型糖尿病酮症入院。查体:血压120/70mmHg,心前区无突起,未触及细震颤及心包摩擦感,心浊音界无扩大,心音有力,心律齐,心率74次/分,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心电图(图1)示:心率77次/分,P波顺序出现,P—P间期匀齐,窄QRS时限为0.08s,宽QRS时限为0.12s,Q—T间期为0.36s。P—R间期长短交替,间隔出现有6波的宽QRS波伴P—R间期缩短;无8波的窄QRS波群伴正常的P—R间期。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性,74岁,因间歇性晕厥10余年,再发5min入院。心电图(图1)示:P波规律出现,P—P间期约0.8s,心率75次/min,QRS时间增宽至0.14s,V,呈rsR’型,P1、2波下传心室,P—R间期分别为0.14和0.16s,P,后QRS波群脱落,P4波位于第3个QRS波群之前,P-R间期O.06s,与QRS波群无关。  相似文献   

3.
例1 患者男性,82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动态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心率100次/min时P—R间期0.20s,QRS时间0.16s,MV,导联R波切迹。MV5导联S波增宽,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而民与R7QRS波群呈rSr’型,时间0.10s,房性期前收缩代偿后的P7波下传的QRS波群恢复正常,揭示3相右束支传导阻滞。然而出现房性期前收缩P6波时,  相似文献   

4.
交替性预激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性,49岁,因反复心悸、心前区不适13年,加重7d被收入院。2年前曾因类似症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未见明显冠状动脉狭窄。入院后Holter检测一度如图1所示,PP间期规则发生,呈窄QRS波群与宽QRS波群相交替的现象,其中正常下传心室的窄QRS波群时限为0.08s、PR间期0.16s、QT间期0.36s、PJ间期0.24s;宽0RS波群时限0.14s、其前均有窦性P波,PR间期0.10s、PJ间期0.24s,伴有ST-T改变。  相似文献   

5.
《心电学杂志》2005,24(2):125-125
本例aVF、V1导联系同步连续记录,示窦性P—P间期0.62~0.69s,频率89~96次/min;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P波受阻QRS波群脱落,呈现4组文氏周期。其中第1组文氏周期的P—R间期由0.26→0.44→0.63s→P波受阻,第2组文氏周期的P—R间期由0.26→0.3→0.35→0.37→0.51s→P波受阻,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57岁。因多次发作性心悸、晕厥在外院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拟行射频消融术来本院就诊。常规体表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QRS波群电轴左偏,心率51次/次,P—R间期0.17s,QRS波群时限0.09s,V1、V2导联ST段起始部可见一正负双向小棘波,持续约40ms,V1~V3导联T波倒置。诊断为窦性心动过缓,Epsilon波。借阅外院心电图(图2)示:快速均齐宽大畸形QRS波群,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87岁。因反复活动后胸闷、气促1年,加重2周人院。查体:血压158/70mmHg,心率65次/分,律不齐,无杂音。血清钾2.8mmol/L。心电图(图1)示:R1、R2呈rSr’型,其前有P波,P—R间期0.24s,P—P间距0.88s,QRS波时限0.12s,心率68次/分,为窦性节律。R,提前出现,其前无相关P波,QRS波群形态与窦性节律的QRS波群形态略有差异,符合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  相似文献   

8.
例1患者女性,74岁。临床诊断: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电图(图1)示:Ⅱ导联记录,可见R—R间距规则,QRS波群呈室上性,频率约38次/分,QRS波群前均未见相关P波,Q—T间期0.58s。QRs波群后均有P波,其中R1、R3、R5后为逆传P^-波,呈负正双向,R—P^-间期0.28s;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性,83岁。因在家多次晕厥就诊。查体:患者神志清,精神可。无行动不便及语言不清。体温36.7℃,血压175/90mmHg,心率40次/分,心肌酶及生化在正常范围。查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P—P间距基本规则(含QRS波群的P—P间距短,不含QRS波群的P—P间距长,两者相差大于0.02s),R—R间距规则。P波与QRS波群无关,心房率80次/分,心室率40次/分,R—R间距=2倍的P—P间距。考虑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QRS波时限0.09s。  相似文献   

10.
《心电学杂志》2010,(4):325-325
本例心电图的主要特征为:R—R间期呈长短交替出现,长R—R间期(R2-R1)为0.44s,短R—R间期(R1—R2)为0.36s,平均心室率为158次/min;长R—R间期前均可见一P-波,而短R—R间期均前未见P波,即每一个P’波后有两个QRS波群,  相似文献   

11.
《心电学杂志》2009,28(6):439-439
本例心电图为12导联同步记录,其主要特征为:窦性P波规律出现,频率96次/min,QRS波群有两种形态,一种为左束支传导阻滞型,另一种更为宽大畸形;两者的QRS时间均为140ms,P—R间期分别固定为0.20s和0.10s,呈长短交替出现。由于0.20s的P—R间期超过了心率上限的P—R间期,  相似文献   

12.
《心电学杂志》2009,28(3):194-194
上、下两行MV1系相隔近2min记录。上行显示窦性基本P—P间期0.92s,长P—P间期1.82s为基本P—P间期的2倍,存在二度Ⅱ型窦房传导阻滞。窦性下传QRS波群呈rSR′型,时间0.12s,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可见提前出现的P′-QRS-T波群(P2′、P5′),其偶联间期相等,下传QRS形态与窦性QRS形态略异,为折返型房性期前收缩伴轻度心室内差异性传导。可见提前或延迟出现与窦性QRS形态一致或略异的QRS—T波群,如R3、R4、R7、R9,这些搏动的形成有两种可能:  相似文献   

13.
上行ⅡR—R间期0.36s与下行P’-P’间期一致,频率167次/min,其QRS波群呈R型,时间正常,结合下行呈R型QRS波群的T波低平,考虑上行直立的T波上有P’波重叠,其顺传的P’-R间期约0.2s,结合患者是突发心动过速,提示该P’波系起源于心房,即为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4.
《心电学杂志》2009,(4):271-271,283
本例心电图主要特征为:窦性P—P间期规则,频率94次/min;P—R间期长短交替,R—R间期呈长短交替(分别为60次/min和68次/min),QRS波群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和正常两种形态交替出现。短R—R间期后的QRS形态、时间均正常,P—R间期固定为0.40s;长R—R间期后的QRS波群呈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型,P—R间期固定为0.15s(除下图最后一个长R—R间期以外,其前P—R间期为0.36s),  相似文献   

15.
等频性窦房及房室双重干扰性脱节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男性,42岁。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图1为Ⅱ导联连续记录。QRS波群为室上性。上行R。后有一逆行P^-波,上行末至下行末之前可见直立的窦性P波。窦性P—P间距0.55—0.66s,频率91~109次/分,P—R间期0.19s。P^--P^-间距0.58s,频率103次/分,R-P^-间期0.09s,两种P波频率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性,75岁。因反复头晕、心悸5年,加重1d入院。体检:T36.4℃,BP120/70mmHg,R60次/min。临床诊断:冠心病。入院时同步记录心电图(图1)示窦性P波不明显,QRS波群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型,其中V1窦性P—P间期0.6ds,心房率93次/min,P—R间期不固定,P波与QRS波群无关,QRS时间由正常逐渐增宽至宽大畸形并连续3个出现,如R2~R6,R—R间期固定为1.0s,心室率60次/min,属房室交接区逸搏心律顺传伴左束支不典型文氏型直接显示型传导阻滞,ST段下斜型压低0.1~0.5mV,T波倒置,ST—T也随着QRS波群逐渐明显改变。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房室交接区逸搏心律顺传伴左束支不典型文氏型直接显示型传导阻滞,ST—T改变。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21岁。因头昏、心悸2月就诊。既往体健。体检:BP105/75mmHg,心率70次/min,心界不大,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临床诊断:心悸待查。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图1)示:窦性心律,P-P间期0.68-1.04s,QRS时间〈0.12s,P-R间期最短为0.20s,最长达0.66s,反复出现P-R间期跳跃性延长,其增量〉0.06s,较长P—R间期的增量不明显,并可见QRS波群周期性脱落。A中Pz波后QRS波群脱落,  相似文献   

18.
例1患者男性。57岁。因右肺肿块性质待定,行术前检查。查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心率98次/分,P—R间期0.13s。QRS时间0.09s。提前出现的P波与窦性心律P波完全相同。其QRS波形与窦性心律QRS波群也完全相同,提前搏动至下一个心搏的间隔等于一个窦性周期,即等周期代偿间歇。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频发窦性期前收缩短阵二联律;③T波改变。  相似文献   

19.
上图可见窦性P波在3个导联均为直立,P—P间期互差大于0.16s,频率56~74次/min;R—R间期规则,窦性P波与QRs波群无固定关系,QRS波群呈室上性,频率65次/min,形成加速的交接区逸搏心律,与窦性P波形成竞争,  相似文献   

20.
祝丽萍 《心电学杂志》2009,28(3):183-184
患者女性,65岁,因胸闷、气促3个月、加重1d就诊。体检:P48次/min,BP160/80mmHg,心尖搏动在左锁骨中线外侧1cm处,心界向左扩大.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肺部散在干性哕音。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图1A)示P波规则出现,在Ⅱ、Ⅲ、aVF直立,aVR倒置,心房率103次/min,心室率49次/min,QRS时间0.10s,P波与QRS波群无关,P波、QRS波群固定出现,P—P、R—R间期规则,ST段无抬高或压低,T波无低平或倒置,无病理性Q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