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Ⅱ型糖尿病血瘀证4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小英  张丰正 《四川中医》2002,20(12):42-42
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与传统医学之“消渴”病较相符合,本文报道以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糖尿病兼血瘀变证40例,临床治愈15例,显效20例,有效率87.5%。  相似文献   

2.
3.
朱伟嵘  杨永华  郑岚  沈小珩 《中成药》2005,27(10):1169-1173
目的:观察金菖胶囊对2型糖尿病血瘀证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血瘀证患者48例,按2:1比例分为两组.西药对照组(16例)按西医治疗方案控制血糖;观察组(32例)在西药基础上,加服金菖胶囊治疗,疗程为2个月.观察临床症状积分、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同时进行安全性检查.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下降明显(P<0.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观察组总有效率7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8.75%,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疗后FBG、2hPBG、HbA1C均明显下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观察组治疗后TC、TG、LDL-C明显下降,HDL-C明显升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两组间比较,TC、TG、LDL-C差异有显著性(P<0.05~0.001),HDL-C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都有明显改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0.001);两组间比较,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5~0.01);安全性检查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金菖胶囊能改善中医症状积分,提高中医症状疗效,联合西药降糖治疗,可使难降血糖指标得到进一步控制,有良好的调节脂类代谢与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作用.提示金菖胶囊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具有多种作用途径.  相似文献   

4.
60例Ⅱ型糖尿病血瘀证观察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检测 60例临床确诊的 型糖尿病病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 ,发现其全血比粘度 (高切、低切 )、血浆比粘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 P<0 .0 1) ,中医辨证为血瘀证者占 88.3% ,亦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4.6%。此结果表明 , 型糖尿病明显地存在着高粘血症和血瘀证。提示在治疗 型糖尿病时 ,除及时运用中西药物降低过高血糖外 ,应予以活血化瘀治疗 ,此有利于糖尿病的控制 ,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阴虚热盛证及气阴两虚证与血管病变危险因素间的联系,寻找可能的客观化分型依据。方法:120例50~75周岁的2型糖尿病人群,其中阴虚热盛者46例,气阴两虚者74例。比较两种证型尿微量白蛋白/肌酐(mALb/Cr)、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踝肱比(ABI)、体质指标(Wc、BMI)、糖代谢指标(FBG、PBG、HbA1c)、脂代谢指标(CHO、TG、HDL-C、LDL-C)、血压(SBP、DBP)及性别、年龄、病程、家族史、吸烟、饮食控制、体育锻炼、血糖监测、健康教育等相关因素的差异。结果:气阴两虚组尿mALb/Cr水平显著高于阴虚热盛组(P0.05);而IMT、ABI两组间无显著差异。气阴两虚组60岁以上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阴虚热盛组(61%vs41%,P0.05),气阴两虚组收缩压≥130mmHg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阴虚热盛组(62%vs41%,P0.05),而其他因素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50~75周岁的T2DM患者,气阴两虚证尿mALb/Cr水平高于阴虚热盛证;尿mALb/Cr,以60岁为切点的年龄分层,以130mmHg为切点的SBP分层可作为该患者群阴虚热盛和气阴两虚证型划分的辅助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血瘀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辨证论治(脾肝肾论治、气阴亏虚论治)、中医药研究(单味药及提取物研究、复方研究等综述糖尿病血瘀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指出:糖尿病血瘀证的诊断,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有必要确定一个较为统一诊断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建议采取循证医学原则进行大样本临床研究、选取公认、敏感的多个指标进行评定,重视中药通过改善糖尿病血瘀证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 (DM)的特征性并发症 ,其发生发展与长期高血糖有密切关系。微血管病变的病理改变与中医学的血瘀证相类似 ,本文试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血瘀证 )和活血化瘀疗法作如下探讨。1 糖尿病血瘀证的病因病机DM属中医学“消渴”范畴 ,传统的病机是阴虚燥热。临床观察DM - 2以肥胖者居多 ,少有口渴多饮 ,消谷善饥等阴虚燥热症状 ,常见形体肥胖 ,精神抑郁 ,少气懒言 ,神疲乏力 ,面色暗黑 ,胸胁闷痛 ,四肢刺痛 ,舌质暗淡或紫暗或有瘀斑瘀点 ,脉搏沉或细涩等气虚血瘀证候。血瘀证的形成与下列因素有关。阴虚致血瘀 素体阴虚…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 (DM)的特征性并发症 ,其发生发展与长期高血糖有密切关系。微血管病变的病理改变与中医学的血瘀证相类似 ,本文试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血瘀证 )和活血化瘀疗法作如下探讨。1 糖尿病血瘀证的病因病机DM属中医学“消渴”范畴 ,传统的病机是阴虚燥热。临床观察DM - 2以肥胖者居多 ,少有口渴多饮 ,消谷善饥等阴虚燥热症状 ,常见形体肥胖 ,精神抑郁 ,少气懒言 ,神疲乏力 ,面色暗黑 ,胸胁闷痛 ,四肢刺痛 ,舌质暗淡或紫暗或有瘀斑瘀点 ,脉搏沉或细涩等气虚血瘀证候。血瘀证的形成与下列因素有关。阴虚致血瘀 素体阴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ABI的影响因素及ABI与糖尿病中医证型、临床症状等的相关性,并以下肢血管彩超为诊断标准,探讨ABI用于早期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为90例糖尿病患者测定踝肱指教(ABI),抽血查FBC、2hPBG、HbA1C、TC、TG、HDL-C、LDL-C等指标,进行临床症状评分、下肢血管彩超检查及中医辨证分型,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双侧ABI与年龄、PBC、Hb A1c、SBP、DBP、LDL-C均呈负相关,与糖尿病病程、BMI、FBC、TG、HDL-C、TC无相关性.合并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的ABI值较无冠心痛者降低.临床症状方面,随着症状的加重,ABI数值逐渐降低.中医证型方面,阴阳两虚组双侧ABI在糖尿病各证型中最低.以下肢血管彩超为诊断标准,踝肱指数≤0.9诊断符合率最高.结论:临床上可以把踝肱指数≤0.9作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早期筛壹方法,同时ABI受年龄、PBG、HbA1c、SBP、DBP、LDL-C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医辨证与瘀血相关性。方法198例已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为气血两虚寒凝、湿热闭阻、脾肾阳虚型,进行中医瘀血证积分、血脂、血流变、病程观察,研究各分型瘀血证程度。结果(1)瘀血贯穿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全过程;(2)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各证型瘀血程度不同,由轻到重依次为气血两虚寒凝、湿热闭阻、脾肾阳虚;(3)病程长短与瘀血程度呈正相关,病程越长瘀血表现越重;(4)瘀血程度越重,其血脂、血流变异常越明显。结论临床中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时应重视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研究 2型糖尿病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6 0例 2型糖尿病血瘀证与 10 6例 2型糖尿病非血瘀证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 ,观察其与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脂肪百分比 (% Fat)、空腹血糖 (FBS)、总胆固醇 (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 DL - C)、三酰甘油 (TG)、内皮素 (ET)、血浆胰岛素 (INS)等指标的关系。结果 :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年龄和HDL - C二项指标差异显著 (P<0 .0 1) ;多元线性相关结果显示瘦索与 ET、INS、TG呈正相关 ;在逐步回归分析中FBS、HDL - C、ET、TC最后进入方程。结论 :2型糖尿病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变化不大 ;FBS、HDL - C、ET、TC、INS等是与血清瘦素水平变化的主要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析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医证型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的相关性,为今后制定更准确适用的辨证分型标准提供客观依据以及制定合理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328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参照陈淑长辨证分型标准,将其分为阴血两虚型(A组)、气虚血瘀型(B组)、阴虚血瘀型(C组)、湿热瘀阻型(D组)4组,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对比分析4组患者血管狭窄严重程度、血流动力学指标(股总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血管内径、血流速度)变化情况。结果:D组年龄、病程均明显高于A、B、C 3组(P〈0.05),A、B、C 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下肢血管病变重度率45.65%,明显高于A、B组的19.44%、22.64%(χ^2=11.1710,P=0.0008;χ^2=8.1502,P=0.0043),C组重度率42.65%,明显高于A组、B组19.44%、22.64%(χ^2=11.0453,P=0.0009;χ^2=7.8272,P=0.0051);C、D组患者各动脉内径值及血流速度和A、B组各动脉内径值及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和B组、C和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早期定位、定性、半定量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医辨证分型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对115例患者的分析表明:体外血栓形成和血小板粘附率对血瘀证而言是非特异性指标,而疾病对这些指标则具有更大的影响。“高粘滞综合征”并不等于中医的血瘀证。不能仅凭血液流变学的某项或几项指标高于正常就诊断血瘀证,否则易造成“无病不血瘀,无证不血瘀”的混乱,有悖于中医理论体系中血瘀证概念,也不利于血瘀证微观研究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T2DPN)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T2DPN病例,收集其年龄、病程、体重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肌酐(Cr)、空腹C肽(CP)、餐后2hC肽(P2hCP)等指标。遵循《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对入组病例进行辨证分型,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气虚血瘀证与痰瘀内阻证相似,与阴虚血瘀证、肝肾亏虚证比较病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血瘀证、肝肾亏虚证、痰瘀内阻证SBP与阴虚血瘀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A1c、TC和LDL-C三者相似,痰瘀内阻证与其他3个证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血瘀证Cr、CP较其他3种证型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瘀内阻证、肝肾亏虚证的P2hCP值与其他2种证型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照阴虚血瘀证→气虚血瘀证→肝肾亏虚证→痰瘀内阻证顺序,T2DPN病情有逐步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血瘀证12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本病不仅成为威胁生命的主因,而且糖尿病所引起的血管病变特别是心脑血管的病变已成为患者生命的主要威胁。然而血管病变与中医的瘀血证关系密切,可包括在中医"瘀血证"范畴。笔者以中西医结合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血瘀证,并与单纯西药降糖治疗进行比较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经病变与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从文献资料、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临床应用对命题进行论述。结论:糖尿病周围经病变与血瘀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47例,对所有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按照统计学方法,探讨该病的证型分布规律。结果:147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平均年龄为(64.03±8.06)岁,老年人发病率较高,尤以60岁以上的发病率高。男女发病比例为1∶1.53,糖尿病病程在0~10 a者最多。本病各证型出现比例为:阳虚寒凝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证痰瘀阻络证肝肾亏虚证阴虚血瘀证。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多发生于老年人,与糖尿病病程关系并不密切,辨证多以阳虚寒凝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证较为多见,血瘀贯穿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始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糖化血红蛋白(Hb A1C)、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与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气虚血瘀型DPN患者50例。采集血清测定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通过肌电图(EMG)采集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通过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得出TCSS评分。以TCSS评分为因变量的相关性分析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以神经传导速度为因变量的相关性分析采用多重线性回归。结果: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同型半胱氨酸与TCSS评分呈正相关(P <0.05);多重线性回归表明糖化血红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与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呈负相关(均P <0.05),两因素间无共线性,且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大于前者。结论:糖化血红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与DPN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为临床对DPN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76例II型糖尿病中,52%患者呈现有瘀血证,为评价中药的预防效果,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经3-6个月品服糖药加用益气活箅中药治疗后,高脂血下及动脉硬化指数皆有明为的改善,对照组单用口服降糖药治疗,除胆固醇外其余指标改善不明显,作者认为加用益气活血糖基本控制后,依然伴有脂质代谢紊乱的糖尿病,尤为适宜,推测益气活血药可以预防II型糖尿病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