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超急性脑梗死及灌注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的实验模型制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用改良线栓法制作鼠大脑中动脉阻塞超急性脑梗死及其再灌注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实验模型。材料和方法:22只SD大,同分成5组,其中2只为假手术A组,其余按栓塞时间30min及1、3、6h均分为B、C、D、E四组。A组于2、24h后,B、C、D、E组分别于栓塞后30min,1、3、6h以及线栓拔出后2、24h行弥散加权成像和灌注成像扫描;并将成像所见与病理观察对比。结果:A组弥散加权成像、灌注成像无异常信号,病理观察无变化。B、C、D、E组弥散加权成像、灌注成像均见阻断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异常信号区,病理观察见该供血区脑组织坏死和缺血改变。结论:该方法制作超急性脑梗死及再灌注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的实验模型是稳定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超急性期脑梗死半影区弥散-灌注磁共振成像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应用弥散加权 灌注 (DWI PI)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改良线栓栓塞大脑中动脉制作的大鼠超急性脑梗死模型进行实验研究 ,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明确联合应用PWI PI对超急性脑梗死半影区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5 0只SD大鼠 ,随机分成 5组 ,A组 (10只 )作假手术对照 ;其余按栓塞时间 30min、1、3、6h均分成B、C、D、E4组。A组于 30min、1、3、6h的时间点 ,B、C、D、E于各自栓塞时间点行弥散加权成像 (DWI)和灌注成像 (PI)扫描 ;工作站后处理获得表观弥散系数 (ADC)、脑血容量或血流量 (CBV或CBF)、平均通过时间 (MTT)形态图 ,计算ADC、CBV、CBF、MTT相对值 (与对侧相应部位比值 )。将成像结果与四氮唑红 (TTC)染色和病理观察对比。结果  (1)A组DWI、PI成像无异常信号 ,病理观察无变化。 (2 )B、C、D、E组PI显示栓塞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灌注缺损范围无变化 ,基底节区最重 ,皮质区较轻 ;DWI显示高信号 ;ADC比值降低 (6 5 .2 % ) ,D组达到最低 (32 .2 % ) ,E组基本不变(2 9.9% ) ;ADC形态图显示病灶范围逐渐扩大 ,最终 (E组 )与PI异常信号区基本一致。 (3)超急性脑梗死的DWI高信号范围与TTC染色所见的异常染色 (白色 )范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t检验 ,P >0 .1)。 (4 )在超急性脑梗死中存在PI DWI不重叠区 (缺血半  相似文献   

3.
超急性脑梗死再灌注弥散加权--灌注磁共振成像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应用弥散 -灌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改良线栓法建立的超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模型进行实验研究。明确该技术对超急性脑梗死再灌注的评价作用。方法  90只SD大鼠 ,随机分成 5组 ,A组 ( 10只 )假手术做对照 ,其余按栓塞时间 3 0min、1、3、6h均分成B、C、D、E 4组 ;行DWI、PI和常规T2 WI、T1WI扫描 ;DWI和PI原始图像重建获得ADC、CBV、CBF、MTT参数形态图。观察各栓塞时间点再灌注 2、2 4h后各项参数变化。结果 A组DWI、PI成像无异常信号。B组再灌注 2hDWI高信号消失 ,ADC值恢复正常化 ( 88.2 7%± 1.92 % ) ,2 4h继发性ADC值降低和DWI高信号 ;C组再灌注 2h后ADC值轻度升高 ,2 4h明显降低 ;D、E组再灌注 2、2 4hADC值轻度降低或基本不变 ;各组再灌注后 2 4hDWI显示病灶范围无明显扩大。A、B组再灌注后PI各参数指标 (CBV、CBF、MTT)恢复和维持正常 ,而D、E组的信号强度 -时间曲线图有 3种表现 ,分别为高灌注、低灌注和正常灌注。结论 在超急性脑梗死中MCAo 3 0min再灌注后初次DWI异常信号消散是暂时的 ,以后会发生继发性DWI异常信号 ;再灌注可限制病灶进一步扩大 ,保护缺血半影区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扩散-灌注(DWI-PI)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改良线栓法建立的超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模型进行实验研究,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明确该技术对超急性脑梗死再灌注的评价作用.材料与方法 50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A组(10只)行假手术作对照,其余按栓塞时间30 min、1、3、6 h均分成B、C、D、E 4组;行DWI、PI和常规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WI)、T2WI、T1WI扫描;DWI和PI原始图像重建获得表观扩散系数(ADC)、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参数形态图.观察各栓塞时间点和再灌注2、24 h后各项参数变化,并将其结果与四氮唑红(TTC)染色和病理观察对比.结果 A组DWI、PI成像无异常信号,病理观察和TTC染色无变化.B组再灌注2 h DWI高信号消失,ADC值恢复正常化(88.27±1.92)%,24 h继发性ADC值降低和DWI高信号;C组再灌注2 h后ADC值轻度升高,24 h明显降低;D、E组再灌注2、24 h ADC值轻度降低或基本不变;各组再灌注后24 h DWI显示病灶范围无明显扩大.A、B组再灌注后PI各参数指标(CBV、CBF、MTT)恢复和维持正常,而D、E组的信号强度-时间曲线图有3种表现,分别为高灌注、低灌注和正常灌注.超急性脑梗死再灌注后DWI显示的缺血范围与TTC异常染色(白色)范围无显著性差异(方差分析,P>0.05).结论在超急性脑梗死中大脑中动脉栓塞30 min再灌注后初次DWI异常信号消散是暂时的,以后会发生继发性DWI异常信号,再灌注后初次DWI异常信号消散区24 h后观察到神经元坏死;再灌注可限制病灶进一步扩大,保护缺血半影区.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梗死MRS研究模型的建立及病理学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建立稳定、可行的脑局灶性梗死动物模型,并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和病理学方法对其进行评价。方法采用S-D大鼠25只,随机分5组。A组为假手术对照组,B、C、D、E组大鼠分别用自创改良线栓法栓塞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后3、6、12、24 h进行磁共振成像和波谱分析,检查结束后各组取2~3只进行病理观察,另2只TTC染色后行梗死灶形态学观察。结果对照组(A组)MR I、1H MRS及病理检查均未见异常。实验组DW I成像病灶呈高信号,1H MRS示B、C、D、E各组均见病灶NAA峰下降,Lac峰在各组均见升高,B、C、D组Cho、Cr峰未见明显异常,E组Cho、Cr峰略下降。结论该方法制作急性脑梗死实验模型是稳定的、可重复的,并且适合MRS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缺血再灌注的磁共振灌注成像(PWI)及扩散成像(DWI)的表现以及其病理改变。方法取70只Wistar大鼠,用线栓法建立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分为假手术(A组)、栓塞30min及再灌注30min、60min(B、B1、B2组)、栓塞60min及再灌注30min、60min(C、C1、C2组),每组各10只。对各组分别行头部MRI扫描,计算缺血区的DWI异常信号相对面积(rSD)、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PWI异常信号相对面积(rSP)、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将所测值进行比较。对缺血区脑组织进行病理观察。结果实验各组在T1WI、T2WI像上均未见异常信号。A组的DWI和PWI亦未见异常信号。在DWI像上,B、C、B1、B2、C2、C1组在右侧基底节区高信号的范围由小扩大,随后逐渐缩小。在PWI像上,B、C组在右侧基底节区出现明显低灌注信号,在B1、C2组则出现高灌注信号,C1组呈现稍低灌注信号,B2组的信号基本正常。在B、C2组间存在MTT/DWI异常信号不匹配区。病理观察:DWI异常信号区及MTT/DWI异常信号不匹配区均可见细胞器肿胀,提示为半暗带,B1、C1组可见轻度血管源性水肿,B2、C2组未见明显病理改变。结论细胞内水肿是半暗带的病理改变之一,在早期脑梗塞DWI高信号仍提示为半暗带组织,再灌注早期可出现血管源性水肿,再灌注越早脑细胞越容易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血流灌注成像(PWI)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及再灌注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以及病理学基础.材料和方法:35只SD大白鼠随机分4组,A组(5只)假手术对照组,B、C、D组(各10只)行线栓法右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模型制作后,再灌注前、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行DWI、PWI、T1WI、T2WI扫描,将检查结果与TTC染色及病理检查比较.结果:B组再灌注后DWI异常信号相对面积无明显变化(P>0.05),再灌注前后ADC值无明显改变(P>0.05).C组再灌注7d时6只大鼠DWI见高信号,但ADC图未见异常.D组再灌注后24hDWI异常信号面积较前增大(P<0.05),再灌注前后ADC值无明显改变(P>0.05).D组感兴趣区ADC值明显低于B组(P<0.05).再灌注后B、C组CBF、CBV图基本恢复正常,MTT图显示局部血流时间延长,D组较B、C组血流恢复更不均匀、不完全,局部存在灌注缺损.结论:DWI能反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损伤的变化,PWI能反映再灌注后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  相似文献   

8.
急性脑梗死磁共振波谱分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 MRS)连续观察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72h内代谢物的变化规律,探讨1H MRS显示和评价缺血性损伤的敏感性.材料和方法:共S-D大鼠50只,10只为正常对照组,余40只均分成8组,A组为假手术组,其余各组按栓塞时间1、3、6、12、24、48、72h分成B、C、D、E、F、G、H组,为手术组.每组于相应栓塞时间进行磁共振成像,成像结束后每组取3只行病理检查、2只行TTC大体标本染色.结果:正常对照组A组1H MRS未见明显异常.C、D、E、F、G、H组NAA均下降,栓塞组脑组织与对照组NAA下降有显著性差异.MCAO时间越长,NAA下降越明显甚至消失.Lac在栓塞后1h即上升,在最初12h持续上升,之后开始下降.栓塞组脑组织与对照组Lac有显著性差异.Cho、Cr虽然随栓塞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但各组间数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急性脑梗死中,1H MRS可以动态观察活体脑梗死后的代谢物的生化改变及其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缺血再灌注DWI及PWI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DWI及PWI判定急性脑梗死诊断及缺血半暗带的作用。材料和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均分4组,A组作假手术对照;B、D组分别栓塞2h、6h,均再灌注2h、24h;C组栓塞2h再灌注24h、7d。B、C、D组于各自栓塞及再灌注时间点行DWI、PWI及常规序列扫描;后处理获得表观扩散系数(ADC)、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形态图。并将结果与四氮唑红(TTC)染色和病理作比较。结果:A组DWI、PWI、TTC染色及病理观察均无异常;B、C、D组栓塞时均可见右大脑中动脉供血区DWI呈高信号,D组异常信号区面积明显大于B组,病理电镜表现为细胞内水肿。B、D组再灌注24hDWI异常信号区面积与灌注前相比,B组无明显变化,D组较前增大;C组再灌注7d6只大鼠DWI见高信号,但ADC图均正常。B、D组栓塞时右大脑中动脉供血区PWI灌注缺损区面积相似。B组PWI异常信号面积大于DWI异常信号区;D组PWI与DWI异常信号面积无明显差别。结论:DWI能灵敏反映急性期缺血脑组织损伤情况,PWI能灵敏反映组织血流灌注情况。DWI、PWI联合应用有可能判定缺血半暗带。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探讨超早期脑梗塞及再灌注后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的表现及相应病理基础。材料与方法 27只Wistar大白鼠随机分5组:非再通组6只;再通组12只,分3组,每组4只,分别于MCAO后30分钟、1小时、2小时再通,各组于不同时间点进行DWI和T2WI,于最后一次成像后取脑行红四氮唑(TTC)染色观察;病理组9只,于不同时间点进行光镜及电镜检查,计算各时间点的DWI和T2WI上的异常高信号面积及兴趣区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相对ADC值(rADC)。结果 MCAO后30分钟所有动物缺血区于DWI上均出现高信号,而T2WI显示正常,随时间延长,信号强度升高,范围扩大,6小时内ADC值呈下降趋势,MCAO30分钟及1小时后再通者DWI上的高信号完全或部分恢复,而MCAO2小时后再通者缺血区范围无恢复,结论 DWI是评价超早期脑梗塞及再灌注的敏感方法,可以科学地指导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并为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评价提供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兔大脑中动脉阻塞后常规MRI及DWI表现,阐明活体脑缺血后DWI的演变规律及其病理生理机制方法4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4只,实验组36只实验组采用Yamamoto法制作急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对照组仅曝露大脑中动脉,而不结扎观察MCAO后缺血区在各时段ADC值的变化规律,并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对照组:T2WI及DWI均无高信号出现,光镜检查均无异常改变实验组:DWI上,MCAO后0.5h基底节区出现高信号;T2WI最早于2h出现高信号,早期ADC值快速下降的病理基础是缺血后细胞内的水含量的增加;ADC值下降减慢及相对平台期的病理基础是血脑屏障破坏的逐渐加重及血管源性水肿的出现;而ADC值的上升的病理基础是细胞的死亡、溶解,血脑屏障的破坏结论早期的扩散异常区域并不意味着病灶已发生梗死,当持续缺血达6h以上,脑组织将产生不可逆的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介入法猴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的制作及评价。方法选择猕猴13只作为实验动物,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引入微导管超选至大脑中动脉注入适量自体血栓,分别于术后2 h及24 h行MR检查。结果 13只猴均成功插管至大脑中动脉并栓塞自体血栓。12只表现为大脑中动脉分支减少,部分分支闭塞;2 h弥散加权成像(DWI)可见高信号,T2WI无异常,24 h复查MR示在相同位置DWI及T2WI均可见高信号。重度栓塞1只,表现为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分支广泛减少;2 h DWI可见大片高信号,于术后18 h死亡。结论经股动脉微导管超选择猴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的建立具有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好及死亡率低的优点,而栓塞术后2 h的DWI即可显示脑梗死。  相似文献   

13.
MRI评价兔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时间特征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利用MRI研究兔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的动态变化规律.材料和方法:建立兔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72只雄性新西兰白兔,被随机分为3组,其中A组8只,为空白对照组;B组24只,为假手术对照组;C组40只,为缺血再灌注组.采用改良颈内动脉线栓造模方法,用导丝置入颈内动脉,阻闭左侧大脑中动脉,于阻闭2h后抽出导丝,恢复再灌注,于再灌注后0h、1h、3h、6h、12h、24h、3d、7d(均n=5)对实验动物进行行为评分、M RI及形态学评价.结果: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M RI上未见异常信号,缺血再灌注组表现在MCA供血区T2WI、DWI出现高信号,并随缺血再灌注时间有逐渐增大趋势,3d后T2WI、DWI高信号范围有所减小.TTC染色异常的部位与DWI所显示的区域一致.增强T1WI显示缺血6h内缺血半球有对比增强.结论:应用M R影像学方法可对兔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的开放及脑水肿进行动态时间评价,为脑缺血的诊断和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缺血表观扩散系数成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改良的线栓法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探讨急性脑缺血及再灌注的表现扩散系数成像特点。方法:20只SD大白鼠,分为4组:A组(8只),非再通组,B、C、D组(各4只),分别于MCAO30min、1h、2h后再通,于不同时间点作ADC成像和T2WI,并测量感兴趣区的ADC、相对ADC(rADC)。结果:MCAO后15min好出现缺血区ADC下降,而T2WI最早在栓塞后2h出现异常。6h内缺血区,ADC及r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评价大鼠超急性期脑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12只Wistar雄性大鼠,采用线栓法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脑缺血模型,分别于栓塞后1h和6h行大鼠冠状位磁共振DWI、T2WI和T1WI检查,并测量缺血区DWI异常高信号的体积、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将所测值进行比较。磁共振检查结束后处死大鼠,断头取脑行TTC染色,并与DWI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大鼠MCAO后1h进行MRI扫描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DWI可见异常稍高信号,ADC为低信号,T2WI和T1WI均未见异常信号;MCAO后6hDWI可见明显高信号,较1hADC值显著减低(P〈0.01),DWI上梗死灶体积显著扩大(P〈0.01),T2WI显示缺血区异常高信号,T1WI可见稍低信号。TTC染色者均显示脑梗死灶,与MCAO后6h的DWI显示脑缺血范围一致。结论:DWI对超急性期脑梗死较常规MRI敏感,是超急性期脑缺血重要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