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中国医学救援的进程与实践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中国面临各种灾害的威胁。中国的急救、灾害医学专家于1985年参加世界急救、灾害医学协会的活动,多次参加世界急救、灾害医学大会。2001年成立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同年成立“中国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对外称为“中国国际救援队”)。2003年成立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专业委员会。2006年《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创刊。2007年武警医学院建立中国第一个急救医学本科专业。2007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9年确定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一大批专家、医务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长期从事医学救援工作。北京急救中心建立起一支装备齐全、精壮强干的应急救援队伍。2003年至今,中国国际救援队参加了7次国外大型地震灾害的救援活动。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中许多急救人员投入救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国际救援队自成立以来共执行国际、国内大型灾害救援任务十余次,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其中“医疗救援”从无到有,发展至今,已成为中国国际救援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工作,并逐渐成为中国国际救援队的特色之一。在这十余次救援中,医疗救援队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任务,制定出完善的应急储备方案,配备人员及物资,为我国灾害救援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石油石化灾害救援分会是充分利用石油石化企业的医疗卫生和职业卫生资源,建立起来的行业内灾害应急救援合作交流平台。通过开展应急救援的研究和学术工作,促进行业建立反应快速、决策科学、组织严密的应急救援体系,打造高效的救援医疗队伍,不断总结石油石化灾害应急医学救援的理论和方法。对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有着至关重要意义,更是石油石化企业生产安全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中国红十字会在汶川地震应急救援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红十字会第一时间启动一级救灾响应预案,利用自身组织的国际性、社会性、专业性、灵活性的优势,向国内外发出紧急救助呼吁,派出紧急救援队开展医疗救援和心理救援,接待并安排境外医疗救援队和红十字会国际联合会援助的ERU应急队参与救援。引进国际联合会救灾装备,保障灾区群众基本生活需求。总会和各级红十字会先后共派出107批紧急救援队,37批心理救援队,为灾区近23万群众提供了紧急医疗救援服务。总结此次地震救援经验教训:救援队伍的派遣及灾害现场的协调;应急物资保障和储备调配机制;灾区医疗需求的评估问题等方面拯待进一步解决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海地地震发生后,中国国际救援队迅速赶赴现场进行救援。携带的药品有17大类100多种,全部用罄。实际经验表明,药品供应是灾害救援的基础。应建立流动医院的药品配置模型;救援现场药品紧急使用应执行计划,统一管理;应急救援结束后应进行药品交接和统计;应建立各种药品的限定日剂量数模型。  相似文献   

6.
“9·11”事件之后,美国建立了紧急救援组织机构,建立国家紧急事件处理系统(national incident management system NIMS)进一步加强灾害事件应对能力,配合救援机构和地震、医疗、消防、交通等各种相应的紧急救援分队,开展搜索、营救、医疗救护、灾后重建等工作。我国是世界上发生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之一,政府十分重视灾害事故中的紧急医学救援工作,2001年4月成立了由武警总医院医务人员组成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医学救援队”,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科协召开的以“灾害事件中和常态下的医学救援”为主题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上,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会长李宗浩教授,北京急救中心副主任、万立东主任医师,武警总医院医务部副主任、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长彭碧波博士等三位专家做客现场。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队长侯世科教授在会前与媒体见面,交流了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通过回顾国内外航空救援历史,总结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历次任务中合理运用航空医学协助救援行动的组织与管理,探讨航空医学在灾害医学救援领域各个环节中的重要应用,展望我国航空医学在院外急救和灾害救援中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灾后重建不忘未雨绸缪应急医学救援展凸显时代精神 中国医药健康领域最大会展组织者——国药励展展览有限责任公司与成都市人民政府将于2009年10月29日~31日在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共同承办2009中国国际应急医学救援展览会。展会将以应急医学救援为核心,辅助以救援工具及设备,旨在服务政府应急救援机构、医院急救、各类专业救援队、各级红十字会及慈善组织,展会期间将提供产品展示、经验交流、学术研讨、及相关培训等活动。  相似文献   

10.
当今全球面临严峻的灾害挑战,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在经济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时期,多种事故频发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医学救援在应急灾害救援尤为重要。为了提高应急救援工作的科学性、高效性和及时性,以最大程度降低灾害发生后的损害,本文管见所及初步分析新形势下的应急医疗救援中的音频视频传输系统,通过该系统有效管理应急救援队伍,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的工作效率,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1.
汶川地震发生后10h,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一行187人,包括22名医务人员,奔赴到四川灾区,开展现场急救、医疗巡诊、卫生防疫、心理疏导、队内医疗保障等多种形式的医疗救援工作。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科学决策、组织严密、训练有素、科学施救是医疗救援取得成绩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国际救援队在不到9h到达地震灾害现场开展搜救、营救、医疗救治工作,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成员22名,开设指挥组、检伤分类组、抗休克组、分类后送组、外科手术组、卫生防疫组、健康宣教组、心理疏导组和医疗保障组9个医疗救治组,开展了快速伤情评估、检伤分类、给予对症急救处理、补充营养水分、心理疏导等多种形式的医疗急救工作,搜救现场成功营救出49名幸存者。通过此次救援行动我们总结出一些加强巡诊工作,做好健康宣教,加强卫生防疫,进行心理疏导,利用远程会诊,加强医疗队员专业培训的急救经验。  相似文献   

13.
当今军队执行的非战争军事任务,主要包括反恐、灾害救援等.根据国际救援队在国内外救援行动的实战经验,军队医院的营房保障模式被总结如下:在地震(或其它自然灾害)发生后开始3天,帐篷用来指挥、医疗救治、日常生活,同时移动式野战帐篷医院被建立,在灾后3~14天帐篷医院有序组织管理,14天后营房保障的重点应转变为灾后传染病的防控,帮助工程技术人员驻扎以展开长期工作,保障救援人员和灾害伤员的日常生活.为了更好的完成营房保障任务,今后必须周密制定预案、组建专业化队伍、加强装备建设、加大联合演练力度.  相似文献   

14.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地震和海啸,包括中国在内的18支国际救援队到达灾区,18支救援队按〈联合国国际搜救行动指南〉配置人员与装备,在联合国现场协调中心的统一调度下开展以搜救为主要任务的救援行动.18支队伍中,1支(5%)于灾后第1 d到达,9支(50%)于灾后第2 d到达;4支(22%)于灾后第3 d到达,1支(5%)于灾后第4 d到达,平均在灾后3 d到达灾区,在灾区平均工作的时间是7 d.中国国际救援队15人,其中医疗队员1人,于震后第2 d飞抵日本.3月15日,福岛核电站发生爆炸及放射性物质泄漏,灾区遭遇降雪天气,搜救工作困难增加.多国救援队未能救出幸存者,各队也无人员伤亡.联合国倡导的融合搜索、营救与医疗三项主体行动于一体的现代城市搜救队建队模式已为众多国家,尤其是正迈向城市化的国家(包括中国)所接受.  相似文献   

15.
模块化的理论广泛适用于军事卫勤以及灾害医疗救援领域。本文针对不同的灾害类型,以30人组成为例,对中国国际救匮队(CISAR)划分了11个漠块,包括指挥,现场稳激,巡诊,门诊,内科治疗,外科手术,重症监护,留观后送,卫生防疫,医技保障和后勤保障,并在不同的灾害类型和救援阶段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6.
从中国国际救援队国外地震救援实战论灾害医疗救援模式   总被引:17,自引:18,他引:17  
目的:总结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四次国外地震救援中的医疗工作,探讨灾害医疗救援模式。方法:回顾工作记录,分析历次医疗救援行动所做的工作和特点。结果:根据地震灾害的特点,医疗救援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医疗工作重点是:分批、分组、全天候在废墟区进行搜救,全力救治幸存者;展开移动医院抢救大批量外科病员。中期医疗工作重点是:外出医疗巡诊、卫生防疫、联合转运偏远地区重伤员、继续开展营地移动医院。后期医疗工作重点是:帮助恢复当地各级医疗机构,进驻医疗单位,建立中国病区,捐赠药品和设备,协助恢复正常就医途径。结论:实践表明该模式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发挥外来医疗救援队的作用,服务于当地的灾民。  相似文献   

17.
2010年8月26日至9月16日,中国国际救援队第一批医疗队共36人,开赴巴基斯坦洪灾区信德省Thatta市展开灾害救援。带去了价值一千余万元人民币的医疗物资。婴幼儿的营养和卫生用品也在流动医院适当发放。流动医院救治了11243名患者,一半以上是妇女和儿童。皮肤病是最主要的常见病。这次医疗实践的成功经验包括先进的管理理念,严格的组织管理,良好的沟通合作,紧急情况的及时处理,专业的医疗水平,完善的组织体系,充足的医疗救援物资。  相似文献   

18.
移动医院的创建及其在国际救援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12,他引:3  
2004年底苏门答腊岛近海发生9级地震和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海啸,中国参加了国际救援活动.中国国际救援队创建了移动医院,在亚齐省班达亚齐市实施救援.移动医院的编制为26名医务人员,下分指挥组、分类检伤组、现场救治组、外科救治组、内科救治组、医技组、留观后送组.展开后占地约200平方米.开展了巡诊、院内救治、卫生防疫、灾后医院重建,及培训灾区当地医务人员等工作.总结出如下经验:应加强战役后方,应将所有信息数字化,培训复合型人才十分重要.移动医院是救援队实施救援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式,尤其在重大灾害中抢救危重伤员时可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灾害应急医疗救援队救援能力水平,根据前瞻性、实用性、易行性、标准化、一体化的原则,针对反映救援队建设的救援队基础指标、医院支撑性指标、救援队建设与训练指标、桌面推演或现场模拟这四项指标,设计了“灾害应急医疗救援队救援能力考评系统”,以实现对单个救援队的自身分析、历史分析,多救援队的横向比较分析,区域分析和救援队筛选功能,达到提高救援队建设效率,规范建设标准,促进灾害应急救援建设水平全面提升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