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冠心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与内皮素-1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与内皮素-1间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和放免法检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CHD患者97例(CHD组)和CAG结果正常者40例(对照组)的血清CRP和血浆ET-1水平,并分析hs—CRP与ET-1间的关系。结果CHD组的血清hs—CRP及ET-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t=14.212,7.474)。血清hs—CRP和血浆ET-1水平在单支冠状动脉病变组、双支冠状动脉病变组及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组依次增高,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CHD患者的血清hs—CRP与血浆ET-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γ=0.718,P〈0.01)。结论炎症与内皮功能紊乱可能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共同促进CHD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对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STEMI)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内皮素-1(ET-1)的影响。方法11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手段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高敏C-反应蛋白、内皮素一1及心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hs—CRP和ET-1下降均较对照组显著(P〈0.05或P〈0.01);LVEF升高较对照组显著(P〈0.05),LVEDD、LVESD缩小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通心络通过抑制STEMI患者的血管局部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降低hs—CRP和ET-1水平,从而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3.
杨梅  石礼 《中国医药导刊》2008,10(9):1385-1386
目的:探讨普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和内皮素-1(ET-1)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将ACS患者50例随机分为普伐他汀组25例和常规治疗组25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行血清Hs-CRP、IL-6、ET-1检测,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另选同期健康体检的2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ACS组治疗前血清Hs-CRP、IL-6、ET-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O.01)。普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清Hs—CRP、IL-6、ET-1水平明显低予治疗前,但仍高予对照组(均P〈0.05)。常规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IL-6、ET-1降低不明显(P>0.05)。结论:Hs-CRP、IL-6、ET-1水平升高与ACS发病密切相关,普伐他汀可降低AcS患者血Hs—CRP、IL-6、ET—1水平,具有减轻病变部位炎症反应和保护内皮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胫后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内皮素-1(ET-1)的相关性。方法:将62例T2DM患者,根据双下肢胫后动脉IMT分为两组.分别测定hs—CRP、ET-l,同时测定血脂、血压等指标,并进行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糖尿病组hs—CRP、ET-1均明显增高(P〈0.05,P〈0.01);在糖尿病组中,胫后动脉IMT≥1mm组hs-CRP、ET-1均明显高于IMT〈1mm组(P〈0.01)。结论:hs—CRP、ET-1是影响T2DM患者胫后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独立相关因素。炎症反应与内皮损伤可能在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内皮素(ET)-1和N0水平,并探讨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我院妇产科进行治疗的62例妊娠期高血压(HDCP)患者(妊娠期高血压(GH)患者23倒、轻度子痫(MP)患者18例、重度子痫(SP)患者21例),同时以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50例健康妊娠期孕妇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的CRP和ET-1水平,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血清中的NO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HDCP患者血清中的CRP及ET-1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而NO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二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不同类型的HDCP患者,其中SP患者的CRP及ET-1水平高于MP和GH患者,MP患者的CRP及ET-1水平高于GH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患者的N0水平低于MP和GH患者,MP患者的NO水平低于GH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DCP患者血清中的CRP水平与ET-1水平呈现正相关(r=0.83,P〈0.05),HDCP患者血清中的CRP水平与NO呈现负相关(r=-0.64,P〈0.05)。结论HDCP患者的CRP及ET-1含量升高,而NO含量降低,同时CRP与ET-1、NO水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临床上可以通过检测上述指标来判断HDCP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含量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69例冠心病患者及58例正常对照组血清胆红素、C-反应蛋白的含量。结果 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C-反应蛋白则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低血清胆红素、高C-反应蛋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观察L-精氨酸(L-Arg)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心律失常的影响,来评价L-Arg对ACS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67例ACS患者被随机分到对照组和L-Arg治疗组。所有患者于入院时及用药7d后取静脉血,测定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C-反应蛋白(CRP)浓度。每天心电监护记录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结果治疗7d后,L-Arg治疗组NO高于对照组(P〈0.05),ET-1、CRP低于对照组(P〈0.01),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结论 L-Arg能够改善ACS患者血管内皮功能,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L-Arg对ACS患者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内皮素1(ET-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0例,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般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予以静脉滴注。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变(P〈0.05)。两组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症状。治疗2周时,两组患者血清hs—CRP、ET-1、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血清hs—CRP、ET-1、TNF-α水平分别为(4.51±1.93)mg/L、(74.13±25.38)ng/L、(1.17±0.83)μg/L,分别低于对照组的(6.04±2.17)mg/L、(84.76±25.51)ng/L、(2.03±0.94)I.L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可以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hs—CRP、ET-1及TNF-α水平。  相似文献   

9.
曹龙翎 《河北医学》2009,15(2):202-204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与其血清胆红素(TBi)、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测定105例冠心病患者及85例健康人血清胆红素、C-反应蛋白的浓度。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浓度明显低于健康人组(P〈0.05);C-反应蛋白则明显高于健康人组(P〈0.05)。结论:血清胆红素与冠心病的发生率呈负相关;血清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的发生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脑利钠肽(BNP)的变化,探讨炎症机制及脑利钠肽在心房颤动发生、发展与维持中的作用。方法分别测定94例心房颤动患者(房颤组)和非房颤患者(对照组)血清hs—CRP和BNP,同时测定左心房大小。观察hs—CRP和BNP与房颤的关系。结果房颤组血清hs—CRP和BN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P〈0.01)。且持续性房颤组hs—CRP高于阵发性房颤组(P〈0.01),而BNP在阵发性房颤组与持续性房颤组间差异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炎症反应及BNP在房颤的发生、发展与维持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1(ET-1)、C反应蛋白(CRP)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散射比浊法和全自动血凝仪测定25例AMI患者溶栓治疗前及72h后和3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桨ET-1、CRP和FIB水平。结果:AMI患者溶栓治疗前血桨ET-1、CRP和FIB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01),溶栓治疗后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01),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01)。结论:ET-1、CRP和FIB参与TAMI的病理生理过程,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和(或)破裂以及血栓形成的重要炎症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C反应蛋白(CRP)与冠心病(CHD)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检测5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AMI组),5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SAP组)及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CRP及血脂水平,并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AMI组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而SAP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AMI组与SAP组血脂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清CRP水平与CHD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比较冠心病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探讨CRP与冠心病的关系,为临床监测、早期预防冠心病提供资料和方法。方法共收集病例376例,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冠心病患者156例(冠心病组),健康体检者220例(对照组)。376例受检者均于清晨安静平卧状态下抽空腹静脉血4 mL,2 h内离心得血清标本,随即用奥林巴斯AU-6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标本的CRP值。结果冠心病组平均CRP值为(3.83±0.36)mg/L,对照组平均CRP值为(2.05±0.34)mg/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冠心病有密切关系,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可作为检测冠心病的检验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冠心病不同病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受试者2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15例;正常对照组21例。CRP含量采用免疫比浊法。结果:冠心病CR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AMI组CRP(28.08±4.26mg/L)高于UA组(8.4±1.52mg/L),P〈0.001。结论:血清CRP与冠心病关系密切,其变化可早期预测AM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及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各研究组的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各组间的差异及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不稳定心绞痛(UAG)组以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组CRP水平与稳定型心绞痛(SAG)组对比差异显著(P〈0.01)。UAG与AMI组间比较没有差异性(P〉0.05)。CRP与冠心病的并发症发生与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论:CRP水平是反映冠脉粥样病变的炎症反应的主要指标之一,也是预示急性冠脉事件发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金慧  李猛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22):51-51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不同类型冠心病及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各研究组的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各组间的差异及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不稳定心绞痛(UAG)组以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组CRP水平与稳定型心绞痛(SAG)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UAG与AMI组间比较没有差异无显著性(P〉0.05)。CRP与冠心病的并发症发生与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论:CRP水平是反映冠脉粥样病变的炎症反应的主要指标之一,也是预示急性冠脉事件发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通过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血清内皮素-1(ET—1)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其动态变化,以探讨ET-1和hs-CRP在AMI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我院住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32例,根据患者的病情将所有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组),急性心肌梗死组(急性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组(陈旧组)各33例。同时选择同期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33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测定。结果:不稳定组、急性组、陈旧组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稳定组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4组患者间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稳定组和陈旧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与其他2组患者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水平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和预后的预测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孙汉泽 《现代实用医学》2013,(12):1358-1359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浆内皮素一1(ET_1)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25例)给予硝酸异山梨酯片联合阿司匹林片的常规治疗;治疗组(25例)在此基础上每天给予参麦注射液100ml,2周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对血清hs—CRP和ET-1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高于对照组(52.0%,P〈0.05)。对心电图疗效的改善情况,治疗组亦优于对照组(76.0%w48.O%,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hs—CRP和ET-1的表达均较治疗前低,而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低(均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治疗,效果明显,且能对血清中hs-CRP和ET-1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对脑外伤后血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外伤患者,分为高压氧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测定两组病人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浓度,并进行比较判定。结果:高压氧治疗后CRP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CRP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前两组CRP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压氧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高压氧综合治疗脑外伤效果明显,可显著降低脑损伤患者应激情况下的血CRP含量。反过来,C-反应蛋白可作为病情及高压氧疗效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