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菲  郭伟  王晓春 《黑龙江医学》2002,26(11):884-885
抗病毒治疗是乙、丙型病毒性肝炎最直接、最主要的问题 ,而这一问题常常引起患者非常大的心理负担。针对这一问题 ,本文对近年来在我科进行过抗病毒治疗的病人进行了心理调查和分析。其结果显示 ,因抗病毒治疗所引发的患者心理变化具有普遍性 ,说明抗病毒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患者均需要合理、及时、必要的心理护理 ,这对解除患者的心理障碍 ,取得理想疗效是非常必要的。1 方法对 1年来在我科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调查 ,其中男 2 0例 ,女 10例。平均年龄 36岁。接受干扰素治疗 10例 ,接受拉米夫定治疗 10例 ,其它抗病毒治疗 10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福建省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存状况,提高抗病毒治疗工作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国家统一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福建省治疗数据信息,使用SPSS 15.0进行相关分析。通过筛选,本次研究共纳入1 061例患者,死于AIDS相关疾病66例(6.22%)。结果 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基线时患者有持续或间断发热影响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生存时间。结论结合抗病毒治疗生存时间影响因素分析,在疾病早期符合抗病毒治疗标准时尽早开始治疗对患者生存预后有益。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艾滋病病人抗病毒治疗死亡病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影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人死亡的主要因素,为降低病人死亡率,提高治疗效果提供参考。方法1 346例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例信息均来自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病例进行生存分析,计算病死率[/(100人.年)],分析可能影响病人死亡率的临床和基线CD4计数等因素。结果从2003年到2008年,共有1 346名艾滋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其中死亡221例,死亡病例中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亡198例,其他原因死亡23例;总病死率为13.6/[(100人.年)],12个月生存率为14.0%,按病死率[/(100人.年)]计算为19.8;接受治疗前94.9%(188/198)的患者出现过1种临床症状,77.3%(153/198)的病例同时具有2种或2种以上临床症状;基线CD4计数(个/mm3)在〈50,50~200,〉200各组间病死患者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以内病死的与生存1年以上的病例基线CD4计数水平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1年以内的生存率变化最大,病死率与开始治疗时的基线CD4细胞计数水平及病人的一般情况密切相关,加强病人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构建社会综合支持网络,才能有效地降低病人死亡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抗病毒治疗对老年艾滋病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采取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20052013年百色市460例60岁及以上的老年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9例接受抗病毒治疗,251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运用SPSS21.0统计软件,Kaplan-Meier进行生存比较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生存影响分析。结果老年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组和未治疗组艾滋病相关病死率分别为5.34/100人年和19.21/100人年,抗病毒治疗对60岁2013年百色市460例60岁及以上的老年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9例接受抗病毒治疗,251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运用SPSS21.0统计软件,Kaplan-Meier进行生存比较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生存影响分析。结果老年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组和未治疗组艾滋病相关病死率分别为5.34/100人年和19.21/100人年,抗病毒治疗对60岁65岁、65岁70岁、70岁龄组的生存影响高于未治疗组,其死亡风险比分别为0.255、0.445和0.309,但对75岁及以上年龄组的生存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引入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时,年龄在65岁及以上且CD4+≤100个/mm3的患者抗病毒治疗对其生存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抗病毒治疗对老年艾滋病患者的生存影响是显著的,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但对于高年龄低CD4+计数水平的患者生存影响作用并不显著,从减轻患者及其家庭经济负担,减轻患者服药、就诊等医疗负担,节约医疗卫生资源的角度考虑,对年龄在65岁及以上且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个/mm3患者和75岁及以上的老年艾滋病患者,可考虑放弃接受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而重点做好机会性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及临终关怀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人抗病毒治疗效果及副反应。方法:收治23例HIV/AIDS病人进行抗病毒治疗,观察临床及实验室结果的变化。结果:除了1例放弃外,22例HIV/AIDS病人进行抗病毒治疗效果明显,副作用轻,经对症处理能很快恢复。结论:目前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对HIV/AIDS病人是有效的,通过抗病毒治疗患者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下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的自信心,延长了寿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对HIV/AIDS患者的生存时间、病死率的影响及影响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接受免费HAART的1309例HIV/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寿命表法分析患者生存时间、病死率及其变化趋势;运用Cox等比例风险回归法分析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感染途径、世界卫生组织(WHO)分期、确诊后至开始抗病毒时间(月)、治疗前机会性感染种数(除外肺结核)、治疗前1年内是否患肺结核、治疗前是否患乙/丙肝、基线HAART方案、CD4T淋巴细胞计数、ALT、血肌酐、血红蛋白、白细胞总数、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等.结果 1 309例患者接受免费抗病毒治疗后,生存时间中位数为35.53个月,5年、9年生存率均为95.81%;因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亡40例,平均病死率0.52/100人年.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感染途径、WHO分期、CD4计数、血肌酐、血红蛋白及血小板与患者的生存时间有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D4计数、血红蛋白、感染途径是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CD4计数、血红蛋白升高死亡风险降低,静脉吸毒死亡风险增加.结论 HAART治疗可明显改善HIV/AIDS患者预后;及早抗病毒、改善贫血状态和加强吸毒患者抗病毒随访可能有助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江苏省2005~2008年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到2011年底的生存状况,探讨影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生存时间的因素?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2005~2008年首次进入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数据资料,采用Kaplan-Meier绘制研究对象的生存曲线,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江苏省艾滋病患者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的生存状况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451例研究对象男女比例为1.75∶1,以已婚或同居为主,年龄多数在20~50岁之间,感染途径主要是异性性传播,患者以苏南经济发达地区为主;治疗前基线CD4+T细胞计数平均为107个/mm3,抗病毒治疗后第12?24?36?48?60个月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0.88?0.85?0.84?0.78和0.78,84例死亡病例中53.6%死于首次治疗后6个月内?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基线CD4+T细胞计数?首次抗病毒治疗方案,抗病毒治疗方案是否改变与其生存时间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结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显著提高了艾滋病患者的生存率,早期治疗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艾滋病现症病人抗病毒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叶晟  冯宇良  柯云峰  余方春 《中国热带医学》2006,6(7):1143-1144,1124
目的探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为进一步开展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国家免费提供的抗病毒治疗药品对符合治疗条件的艾滋病患者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并进行病毒载量检测。结果对接受抗病毒治疗中的28位患者进行病毒载量测定,平均病毒载量为2.00 log拷贝/ml,其中16人血浆中检测不到艾滋病毒,占57.14%。30例患者的CD4细胞均不同程度升高,增高从26个/μl到517个/μl,平均增高(193.27±51.91)个/μl;治疗2年以上者CD4细胞平均升高(221.08±87.65)个/μl。病人机会性感染得到明显控制,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降低,死亡率从44.44%下降到2.50%。病人中能从事中重度体力劳动的比例由治疗前的13.33%上升到治疗后的30.00%。结论抗病毒治疗效果显著,艾滋病病人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符合治疗条件的病人应及早进行规范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文关怀及护理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本院抗病毒治疗门诊治疗的70例艾滋病病人,2例未给予人文关怀,68例病人实施人文关怀及护理。结果 2例病人未实施人文关怀,在一年内病人中断艾滋病抗病毒的治疗。对68例病人实施人文关怀及护理,艾滋病病人治疗依从性达到了95%以上,抗病毒治疗依从性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延长了病人的生存时间。结论将人文关怀及护理运用于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中,在心理、生理、社会各方面给予人性化、个性化的关爱,能减轻艾滋病病人焦虑、恐惧的心理负担,积极配合治疗,提高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对治疗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开封市艾滋病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的生存状况及影响生存时间的因素。方法利用国家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信息系统,收集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开封市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的基线和随访信息,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影响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生存时间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3 365例艾滋病患者,其中存活患者2 607例,因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亡患者758例。研究对象1a~11a的累积生存率从94.22%下降到71.2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艾滋病患者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是男性(HR=1.308,95CI:1.128~1.517)、开始抗病毒治疗时年龄越大(HR=1.270,95CI:1.126~1.433)、初始治疗采用含DDI的方案(HR=2.342,95CI:1.848~2.969);影响艾滋病患者生存时间的保护因素是教育程度越高(HR=0.602,95CI:0.509~0.712)、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越高(HR=0.543,95CI:0.499~0.591)。结论开封市艾滋病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生存率较高,对符合治疗条件的艾滋病患者尽早开展抗病毒治疗,进一步优化抗病毒治疗方案等延长开封市艾滋病患者生存时间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深圳龙华新区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探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对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采用2005-2012年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数据进行趋势及描述性分析,运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艾滋病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对其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 2005-2012年累计报告艾滋病453例,其中艾滋病病人112例,HIV感染者341例,2005-2012年间,艾滋病发病(含HIV感染)率呈上升趋势(χ^2=94.33,P=0.000),艾滋病(含HIV感染)在新区传染病中的比例也呈上升趋势(χ2=81.46,P=0.000)。所有患者中,HIV感染者男女性别比为6.1:1,AIDS患者男女性别比为2.6:1,85.43%患者感染途径为性接触感染。运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艾滋病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对其生存时间的影响,发现经抗病毒治疗后,艾滋病患者的1、6、12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9.3%、98.2%、98.2%,明显高于未治疗组的88.0%、77.7%、69.9%(χ^2=35.256,P〈0.001)。结论深圳龙华新区艾滋病发病呈上升趋势,抗病毒治疗能有效提高艾滋病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电话随访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在门诊就诊并实施抗病毒治疗患者开展电话随访护理服务。结果:136例患者有118例患者在接受合理的抗病毒治疗期间未间断。结论:电话随访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本地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syndrome,AIDS)病人对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方法通过连续对抗病毒治疗患者不同阶段的体重、病毒载量和CD4、等指标监测,观察其变化、评价治疗效果。结果规范治疗24个月后,2名患者较治疗前体重增长、抑制病毒复制和恢复CD4T淋巴细胞有效率达100%。结论通过对2例AIDS两年的抗病毒治疗不同阶段效果评价指标连续监测,可以看到,足量、合理、规范地服用抗病毒药物,能够达到有效抑制患者体内病毒载量,有效地起到了延长感染者生命,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电灸联合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和单纯HAART抗病毒方案,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血液系统的影响。方法将50例病人按照抗病毒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电灸联合HAART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HAART治疗,定期检查两组患者的血液系统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9个月后,治疗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Ly)、血红蛋白(Hb)和血小板计数(PLT)值组间比较有所下降,但降低幅度不明显,治疗组患者四项指标在9个月后均高于对照组,但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灸辅助治疗能有效缓解HAART引起的骨髓抑制作用,改善患者服药依存性,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48例死亡患者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本院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死亡患者的相关因素。方法利用国家统一使用的DataFax抗病毒治疗信息系统所收集的数据资料,对抗病毒治疗死亡患者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有315例艾滋病患者接受治疗,有48例抗病毒治疗患者死亡。治疗前所有患者出现艾滋病临床Ⅲ期或Ⅳ期表现,CD4细胞最小值为4个/μl,最大值为263个/μl,平均为36.4个/μl。接受治疗时间最短1d,最长2年半,其中39例的治疗时间小于3个月。死于艾滋病相关性疾病42例,其中9例系统治疗无效死亡,11例治疗过程中出现机会性感染,放弃治疗在家中死亡;22例在停药后0.5~8月出现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亡。自杀4例,死亡原因不明2例。结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艾滋病相关疾病,依从性困难是患者死亡的另一个原因,经济困难、歧视和药物副作用与病人死亡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3个月对慢性HBV感染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使用慢性肝病问卷(CLDQ)对慢性HB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前及抗病毒治疗3个月进行生存质量评定,并分析抗病毒前后HBVDNA、ALT、AST、TBIL、ALB、PTA变化,了解抗病毒治疗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与病毒载量、肝功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抗病毒治疗3个月后,患者的所有领域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同时HBVDNA、转氨酶、总胆红素较治疗前下降(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不但降低病毒载量、改善肝功能,同时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对有抗病毒治疗指征的患者,应进行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低病毒载量的慢性乙型肝炎引起的急性肝功能衰竭进行抗病毒治疗后患者的生存情况。方法将84例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分为观察组(低病毒载量抗病毒治疗组)和对照组(低病毒载量未抗病毒治疗组),每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护肝、支持、改善微循环、促进肝细胞再生、防治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方面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同时口服拉米夫定,100 mg/d,连续治疗2个月。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好转率及生存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病死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提高低病毒载量的乙型肝炎引起的ACLF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魏铭  潘莉 《河北医学》2008,14(1):116-118
自1995年承德县发现报告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来,截止2006年12月全县累计发现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15例,其中4例死亡,3例正在按照<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规范要求,进行抗病毒治疗,其中2例患者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超过24个月,目前患者状况良好,机会感染已得到基本控制,都能从事轻体力劳动,是我县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较为成功的病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短时间出现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重症腺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诊治及减少康复后的并发症。方法 分析3例免疫功能正常的重症社区获得性腺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过程及影像学转归。结果 3例患者均在极短时间内发病并快速进展出现ARDS,均在早期留取了肺泡灌洗液进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检测出了腺病毒,并立刻使用了抗病毒治疗药物,前两例患者接受了西多福韦抗病毒治疗,第三例患者使用了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3例患者均接受了极高的呼吸支持,其中前两例接受了体外膜肺氧合治疗。3例患者治疗后肺部感染均恢复良好。结论 重症腺病毒肺炎的诊治目前仍以个体化对症支持、免疫调节和治疗并发症为主,宏基因组二代测序能尽早确诊和治疗,有利于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接受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抗病毒治疗女性患者的生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05-2020年在北京佑安医院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女性AIDS患者的数据资料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患者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