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起搏预防阵发性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阵发性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主要包括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房速 )、心房扑动 (房扑 )及心房颤动 (房颤 ) ,临床较常见 ,呈反复、交替、频繁发作。这一方面可抑制窦房结自律性 ,导致窦房结功能障碍 ;另一方面可使心房发生电重塑 ( electrical remodeling)及收缩功能障碍。这些结果又反过来促进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发作 ,形成恶性循环。多数患者最终将演变成永久性房颤 ,使心功能明显减退 ,可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另外 ,房颤尤其是阵发性房颤是血栓栓塞的主要原因。抗心律失常药物对此类心律失常疗效较差 ,长期服用抗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左心房内径(LAD)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行动态心电图检查证实为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患者,搜集RDW、心脏彩超等临床资料,回顾性研究RDW与LAD的关系。结果根据RDW值由低到高三等分组,组间比较RDW、LAD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随RDW值增高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和LAD增高。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RDW水平与房性心律失常Kleiger分级(r=0.280,P=0.000)、LAD(r=0.297,P=0.000)呈正相关;以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Kleiger分级1~3级=0,Kleiger分级4~6级=1)为因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RDW(OR=1.215)、LAD(OR=1.024)是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论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患者RDW与LAD具有相关性,两者均为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随着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治疗的日益广泛开展,导管消融术后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即继发性房性心律失常,包括房性心动过速和心房扑动)逐渐成为临床心律失常治疗的关注热点,其机制在不同患者中不尽相同,甚至同一患者亦可涉及多种机制,因此这种心律失常的处理可能较心房颤动本身更为棘手。现就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发生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机制及其防治策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阵发性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主要包括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及心房颤动,在临床上常呈反复、交替、频繁发作,尤以心房颤动最为常见。房性心律失常一方面可抑制窦房结自律性,导致窦房结功能障碍,使心房发生电重塑及收缩功能障碍,另一方面又反过来促进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发作,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将演变成永久性心房颤动,使心功能明显减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观察AT501起搏器起搏预防和终止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疗效。3例病窦综合征(SSS)患者,同时伴有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置入Medtronic公司生产的AT501起搏器,术后1个月打开三种独立的起搏预防治疗功能和3个可程控的起搏终止治疗功能。经8~10个月的随访,患者的临床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通过9790程控仪回顾心律失常发生事件,发现AT501起搏器对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检测准确率为98%,起搏预防治疗功能和起搏终止治疗功能可减少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其中起搏终止治疗的成功率为56%,在270~360ms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检测区成功率为78%,在220~270ms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检测区成功率为40%。结论:初步临床应用表明,AT501起搏器置入后通过对起搏器的起搏预防和终止治疗功能合理程控,可安全、有效地减少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静脉应用美托洛尔控制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心室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30例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心室率>120次/分的患者随机分为美托洛尔组和西地兰组。观察用药前(0min)、第二剂前、第三剂前;首剂用药后40,60,90min和120min时的心率和血压。用药后心室率降至100次/分以下或转复窦性心律为有效。结果30例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20例,心房扑动5例,房性心动过速5例)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龄57.3±12.4岁,随机分入美托洛尔组和西地兰组。在60min内各观察时间点,美托洛尔组明显优于西地兰组,两组有效率分别为53.3%、86.7%、93.3%和93.3%对13.3%、20.0%、40.0%和60.0%。两组平均起效时间美托洛尔组为12.6±6.7min和西地兰组为53.0±28.4min,美托洛尔组明显短于西地兰组。120min内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80%,无显著差异。结论静脉应用美托洛尔及西地兰均能有效安全地控制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心室率,美托洛尔起效较西地兰更快。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Lorenz-RR散点图的形态特征及形成机制.方法 选取经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73例患者,其中,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7例,房性扑动(简称房扑)32例,不纯性房扑13例,房扑-房颤21例.采用DMS公司12导联动态心电图记录仪及分析软件,对全部心搏Lorenz-RR散点...  相似文献   

8.
我科于 2 0 0 0年 10月至 2 0 0 1年 2月收治了 5例缓慢性心律失常合并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患者。其中男 2例、女 3例 ,年龄 5 2~ 74岁 ,平均 6 3.6岁。高血压病 2例 ,冠心病 1例 ,另 2例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 2例患者窦性心动过缓 (5 0次 /分左右 ) ,阵发性快速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房性心动过速 (简称房速 )、频发房性早搏 (简称房早 )发作频繁 ,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疗效差 ,电生理检查窦房结功能正常 ,文氏点在 130次 /分以上者 ,置入单腔 (右心房 )AAI起搏器 ,美国Medtronic公司生产 (SIGMA10 0 )。 2例阵发性快速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房室结消融加永久起搏器治疗对老年持续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18例老年持续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阻断房室结造成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后植入永久起搏器。随访观察患者的心室重塑、心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随访半年,患者的临床症状、心功能明显改善,左室射血分数提高(0.52±0.04vs0.34±0.03,P<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少不明显(61.5±3.9mmvs64.5±3.1mm,P>0.05);6min步行距离和SF-36量表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房室结消融加永久起搏器治疗能改善老年持续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三腔双心房起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探讨三腔起搏的原理,适应症以及起搏模式的选择。方法患者2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0岁,诊断房间传导阻滞合并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并植入三腔双心房同步起搏器。左心房起搏通过冠状静脉窦植入2188电极导线,左右心房电极导线通过Y形转接器与双腔起搏器连接。结果双房同步起搏后,患者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明显减少。结论初步临床应用提示,三腔双心房同步起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可行且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持续性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术中房性心动过速是否消融终止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持续心房颤动行分步法消融术中转为房性心动过速的患者86例,43例继续消融终止房性心动过速(消融终止组),43例消融不能终止房性心动过速而行电复律(未终止组).随访2年,比较两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复发率.结果消融术后维持窦性心律55例(63.95%),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复发31例(36.05%).复发率消融终止组(27.91%)与消融未终止组(44.1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左心房前后径窦性心律组[(41.78±7.95)mm]小于复发组[(45.85±8.5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性心房颤动消融术中房性心动过速能否消融终止不影响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复发.  相似文献   

12.
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治疗心房颤动术后常有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生,其中部分为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部分为心房内大折返性房速,各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和电生理特征。对于这些新发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可采用电复律、药物治疗,如果治疗无效,常规电生理检查结合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再次行消融术可取得较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伴有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类型、病因、临床结局和病死率仍有争论。本文对917例经监护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情况进行分析。其中有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者104例(占11%),包括房颤67例、房扑29例、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33例。79例为单一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25例为复合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90%病人的心律失常出现于急性心肌梗死后4天内,50%病人在发生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前出现房性期前收缩。以往认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病因与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窦房结动脉供血障碍和心包炎有关。但本文资料表明仅与心包炎  相似文献   

14.
为评价动态心房超速起搏 (DAO)方式预防阵发性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 ,选择 5例患者 ,均为病窦综合征合并阵发性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 ,置入具有DAO功能的双腔起搏器。随访单盲把患者分为A组 :DAOon和B组DAOoff,半年后交换 ,共随访 12个月。每个月随访症状 ,每 3个月一次 2 4h动态心电图及程控仪随访自动模式转换 (AMS)次数。置入起搏器后胸闷、心悸、气促等症状较起搏器置入前改善。在DAOon时较off时这些症状进一步改善。 2 4h动态心电图随访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发作时间 :A组DAOon时 3 3 .8± 10 .7minvsDAOoff时 60 .4± 19.3min ,B组DAOoff时 5 5 .1± 17.6minvsDAOon时 3 7.2± 13 .5min。程控仪监测到AMS次数 :A组DAOon时64 9± 3 1minvsDAOoff时 5 796± 3 86min ,B组DAOoff时 5 5 69± 3 0 5minvsDAOon时 65 8± 2 9min。结论 :动态心房超速起搏方式具有一定的预防阵发性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各年龄段心悸患者的平均心率和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方法将1864例心悸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18岁,<40岁)334例、中年组(≥40岁,<60岁)780例和老年组(≥60岁,<80岁)750例。所有患者均行远程心电监测,分析其平均心率及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平均心率的均值分别为(77.2±10.2)次/min、(74.3±9.3)次/min和(71.0±10.0)次/min(P<0.001),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23.4%、35.6%和68.3%(P<0.001)。结论随年龄的增加,心率降低,房性心律失常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持续性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触”)转为窦性心律与否在术后复发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中的预测价值。并探讨相关的复发因素。方法选择接受分步法消融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79例,包括环肺静脉电隔离、线性消融、冠状窦消融、复杂碎裂电位消融,对充分消融后未转为窦性心律者给予体外同步直流电复律。依据消融结果分为A组(转为窦性心律组,n=25)和B组(未转为窦性心律组。n=54),对两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结果经过平均(121±4.9)个月的随访。A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复发率(20%)低于B组(50%)(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在维持转为窦性心律上A组高于B组(P〈0.05)。在预测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复发因素中,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均显示消融术后未能转为窦性心律、心房颤动史长和左心房前后径增大是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持续性心房颤动消融转为窦性心律与否直接影响术后的成功率。消融术后未能转为窦性心律、左心房前后径增大及心房颤动史长是术后复发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双房起搏是心脏起搏技术的一项最新进展,可用于治疗由房间传导阻滞引起的房间折返性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在常规右房、右室双腔起搏的 基础上,植入冠状窦电极起搏左房,建立双房右室三心腔起搏系统,实现双房电活动的同步化,消除房间传导阻滞和房间折返,防治由房间传导阻滞引起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8.
P波离散度与房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Wd)与房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将房性心律失常不伴器质性心脏病84例(A组)、房性心律失常伴有器质性心脏病80例(B组)及无房性心律失常无器质性心脏病组的正常对照组(C组)84例,采用纸速50mm/s的12导同步心电记录仪描记常规心电图,测量最大P波时限及最小P波时限,计算两者差值为PWd。结果有A、B两组的PWd与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有A、B两组的PWd≥60岁组较<60岁组大,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PWd的增加可作为一种预测房性心律失常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9.
双房同步起搏治疗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房起搏是心脏起搏技术的一项最新进展 ,可用于治疗由房间传导阻滞引起的房间折返性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在常规右房、右室双腔起搏的基础上 ,植入冠状窦电极起搏左房 ,建立双房右室三心腔起搏系统 ,实现双房电活动的同步化 ,消除房间传导阻滞和房间折返 ,防治由房间传导阻滞引起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20.
为观察三腔双房起搏联合预防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起搏治疗模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研究 3例房间传导阻滞合并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 ,并置入三腔双房同步起搏器的患者。起搏器具有房颤预防治疗功能。左房起搏通过冠状静脉窦置入 2 188电极导线 ,左右心房电极导线通过Y形转接器与双腔起搏器连接。DDTA起搏模式 ,随访 6个月 ,观察超驱动起搏、长间期抑制、房性早搏 (简称房早 )后加速起搏功能关闭和开启时 ,患者的临床症状、统计模式转换发生的次数、第一次至第二次房颤发作的间期、平均 2 4h房早记数。结果 :双房同步起搏后 ,患者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明显减少。超驱动起搏、长间期抑制、房早后加速起搏功能开启时 ,模式转换发生的次数减少、第一次至第二次房颤发作的间期延长、平均 2 4h房早记数明显减少。结论 :初步临床应用提示 :三腔双心房起搏联合预防房颤的起搏治疗模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可行且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