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手术治疗额窦病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经CT明确诊断的额窦病变33例(56侧),以CT扫描成像为基础在鼻内镜下以鼻丘气房、钩突附着上缘及筛泡前上缘为标记开放额隐窝及额窦。结果所有手术最终找到并开放额窦,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鼻内镜检查,随访3~18个月。27侧痊愈,额窦口开放引流良好,炎症全部消失;21侧有效,症状明显改善;8侧无效。结论经鼻内镜手术治疗额窦病变应密切参考CT扫描影像,准确定位额窦口。去除额隐窝处病变,充分开放额窦口引流是治疗额窦病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额隐窝区域CT影像学特征,探讨其对额窦疾病的诊断及鼻内镜手术的意义。方法选择62例患者做冠状位鼻窦多排螺旋CT扫描,观察影像学上鼻丘气房、钩突上端附着点、额气房、眶上气房、额泡气房和额窦内间隔气房。结果鼻丘气房出现率67.7%,钩突前上部参与构成鼻丘气房的内壁、上壁、下壁和后壁,后上部向上可有单一附着点或2个附着点,钩突后上部的单一附着点主要位于眶纸板,也可附着于中鼻甲或颅底,钩突后上部的2个附着点主要附着于眶纸板和颅底,额泡气房Ⅰ、Ⅱ型(40.3%)最多见,Ⅲ和Ⅳ型(12.9%)少见,额窦间隔气房的出现率5.6%。结论多排螺旋CT能良好地显示额隐窝解剖结构,为额窦病变的临床诊断和术前手术计划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解剖信息。  相似文献   

3.
姜华  李海同 《湖南医学》2014,(2):410-411
【目的】观察鼻窦镜下鼻丘径路额窦开放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慢性鼻窦炎行鼻内额窦手术治疗185例。术后随访6~12个月,判断鼻内额窦引流手术的疗效。【结果】治愈112例,占45%,有效106例,占43%,无效27例,占11%。远期疗效还尚待观察。【结论】在CT确认鼻丘气房存在的前提下,采用内镜下鼻丘径路额窦开放术,术者仍需有丰富的鼻内镜操作经验,对鼻额区解剖要相当熟悉,术中注意黏膜的保护,才能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常明章  周剑勇  吕洁瑜 《海南医学》2013,24(14):2130-2131
目的 探讨功能性鼻窦手术中慢性额窦炎的处理方法.方法 采用鼻丘入路行额窦开放术治疗慢性额窦炎患者23例(39侧),分析其术后疗效.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1年,并定期门诊内窥镜复查,治愈35侧,好转2侧,无效2侧.结论 鼻内窥镜下鼻丘径路额窦开放术是慢性额窦炎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李羚  冯益进  徐永田 《安徽医学》2005,26(6):536-537
目的探讨CT检查在额窦开放术中的作用。方法观察因慢性鼻-鼻窦炎行鼻内镜手术的50例患者的鼻窦CT,均采用螺旋CT鼻窦水平位扫描后进行冠状位和矢状位重建,观察鼻额区域相关结构。结果(1)96%病例有鼻丘气房,且与中鼻甲前部、筛泡、鼻泪管关系恒定,鼻丘向上气化程度与额窦关系密切,前组鼻窦炎症易波及鼻丘, 8例出现鼻丘骨质增厚。(2)额窦开口于钩突与中鼻甲之间者52侧(52%),额窦开口于钩突和眶纸板之间者48侧(48%)。(3)额隐窝狭窄者40侧(40%),导致额隐窝狭窄的主要气房是终末气房17侧(42.5%),前筛气房8侧(20%) 和鼻丘气房15侧(37.5%),结论(1)鼻丘为鼻内额窦手术的进路,可借助鼻窦CT进行术前设计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2)钩突上部为CT扫描和术中定位额窦口解剖的重要标志。(3)鼻丘气房、终末气房和前筛气房的过度发育是导致额窦阻塞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行额窦手术方法和理论,总结其优缺点。方法72例采用内窥镜下行经鼻丘气房额窦开放术。结果72例中,1次手术后无炎症复发者57例;有13例1次术后因局部水肿或息肉复发行2次手术;2例因2次手术无效,改行鼻外径路额窦手术。结论鼻丘径路手术,术野清楚,0°镜下即可完成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应用鼻内镜行额窦口周围区域解剖标志的识别及相应手术方式的探讨. 方法 总结70例鼻内镜下额窦手术病例,术中仔细识别额隐窝、鼻丘气房、额窦底、嗅凹、钩突、纸样板等解剖结构. 结果 35例采用钩突头端附着于纸样板的病例采用DrafⅠ手术方式进行,25例钩突头端单附着于中鼻甲根部采用经中鼻甲腋途径额窦窦口开放术,10例钩突颅底中鼻甲联合附着处患者采用DrafⅡA方式进行手术.术中均成功开放额窦窦口,无颅内及眶内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3年,无额窦炎复发病例,63例患者术前症状完全改善,7例术前症状明显改善. 结论 以钩突头端的附着方式决定不同的额窦手术入路,以鼻丘气房、嗅凹为核心解剖标志的辨认确定额窦入口对于保证手术的成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丘径路额窦开放术治疗额窦病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69侧)鼻内镜下鼻丘径路额窦开放术治疗额窦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变性质、术前CT检查及术中所见决定行DraftⅠ型或DraftⅡb型额窦开放术。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12个月,治愈49侧(71.0%),有效17侧(24.6%),无效3侧(4.4%),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鼻丘径路治疗额窦病变是一种术野宽敞、操作容易、安全性高、疗效确切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由于鼻内镜技术在鼻外科的应用和发展,经鼻内镜鼻窦手术对慢性鼻-鼻窦炎的手术治愈率明显提高.但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鼻窦炎的复发率亦较高.由于额窦引流于中鼻道最窄区域,术后囊泡、肉芽增生及瘢痕挛缩均可轻易致开放的额窦口阻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额窦口置管引流对鼻内镜额窦手术治疗慢性额窦炎疗效的影响.方法:35例双侧慢性额窦炎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行经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每例患者的一侧额窦口置管为实验组,另一侧为对照组.术后按照患者主观症状恢复情况和鼻内镜下局部状况综合评价疗效.重点观察额窦口置管拔管后额窦口恢复情况,以及对鼻内镜额窦开放术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修正性鼻内镜手术的解剖标志,减少手术中的风险,更有效地治疗复发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Ⅲ型。方法对98例(156侧)复发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Ⅲ型患者行修正性手术,术中寻找较恒定的解剖标志为后鼻孔、上颌窦口、中鼻甲(或残余)、蝶窦前壁及眶纸板,并根据术前CT指引寻找鼻丘气房、上鼻甲及中鼻甲基板(或残余),在相关的解剖标志的指引下行全筛窦切除、蝶窦开放(如必要)、上颌窦及额窦开放,并记录上述解剖标志的出现率。结果手术无严重并发症,术中皆可找到较恒定的解剖标志,鼻丘气房、上鼻甲及中鼻甲出现率较高,治愈75例,好转20例,无效3例。结论运用较恒定的后鼻孔、上颌窦口、中鼻甲(残余)、蝶窦前壁和眶纸板以及鼻丘气房、上鼻甲及中鼻甲基板指引,能安全、有效地完成修正性鼻内镜手术,防止严重并发症发生,有效治疗复发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Ⅲ型。  相似文献   

12.
我科自2000a以来采用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病人500余例,在术后常规鼻内镜随访换药中,发现仍有许多额窦炎病人虽经过多次手术治疗却仍然中鼻道有流脓性分泌物,仍有头疼,甚至复发情况的出现。鼻内镜下鼻窦手术中,额窦手术被认为最具有挑战性的,是鼻内镜外科的热点,也是难点。一方面在于额窦和额隐窝空间狭小,解剖变异较多,与重要解剖结构邻近。因此额窦的开放和处理及保持术后额窦引流通畅,比较难以把握。另一方面额窦口狭窄或闭锁,术腔黏膜水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鼻腔额窦的薄层断面解剖图像,追踪额窦引流通路,测量鼻丘气房、钩突及其他的相关数据,为额窦的鼻丘径路及钩突径路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通过冰冻铣切技术获得鼻部连续断面图像,不同层面上观察额窦的解剖边界及引流通路,测量鼻丘气房前壁中心与中鼻甲根部前端间距离,气房前壁、钩突水平部根部厚度,与钩突根部连接处的鼻泪管内侧壁的厚度。结果:额隐窝为一复杂的三维空间结构,鼻丘气房前壁中心与中鼻甲根部前端间距离为(7.12±0.74)mm,前壁厚度为(0.47±0.09)mm,钩突水平部根部厚度为(1.27±0.22)mm ,与钩突根部连接处的鼻泪管内侧壁的厚度为(1.71±0.08)mm。结论:通过额窦引流通路的薄层解剖,可获得较精确的鼻丘气房前壁及钩突等重要结构的相关数据,为额窦手术提供解剖学指导。  相似文献   

14.
邵渊  李宏慧  权芳 《陕西医学杂志》2013,(10):1348-1350
目的:探讨应用鼻内镜行额窦开放手术的方法。方法:总结70例鼻内镜下额窦手术病例。其中额窦黏液囊肿6例,额窦慢性炎症62例,额窦真菌病变2例。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判定额窦结构,尤其是额隐窝及鼻丘气房的解剖特点,术前经过充分的药物准备,术中在内窥镜下仔细定位额隐窝、额窦口及相关解剖标志,扩大开放额窦口,建立符合生理需求的额窦引流通道,术后定期随访。结果:术后随访13年,68例症状改善或消失,2例出现额窦口狭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手术是一种有效、微创的手术方式,术前对于影像学资料的细致分析并应用于术中操作,详细的术前准备方案及术后随访方案对于额窦口开放的效果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额窦病变手术径路选择,并分析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30侧)额窦病变,包括额窦炎、额窦囊肿、脓囊肿、骨瘤等,其中17例采用鼻内镜手术,11例采用鼻内镜联合鼻外双径路。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全部病例症状改善或消失,没有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手术无法完全处理或内镜不能安全达到的额窦后壁或额窦病变部位于超过瞳孔中央假想垂直线外侧的可采取鼻内镜联合额窦前壁开窗双径路手术。术前充分阅读 CT,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术中仔细辨认解剖结构,精确定位,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术前的综合治疗及术后的定期复查、清理术腔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术前CT扫描后对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径路方式的选择。方法:接受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的52例(94侧)患者,根据术前CT扫描,其中鼻丘气房气化良好、钩突附着处在纸样板或有变异额筛气房的患者为鼻丘径路组,行鼻内镜下鼻丘径路额窦开放术36例(66侧),开放鼻丘前壁,经鼻丘后内上方开放额窦;鼻丘气房气化不良并钩突附着处在颅底或中鼻甲患者为筛泡基板前径路组,以钩突及筛泡基板前为主要参考标志的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筛泡基板前径路)16例(28侧),通过对钩突上端与鼻腔外侧壁附着点的位置判断,在筛泡基板前方开放额窦。结果:①两组术中径路和术前选择后设计的径路符合,不需要改变径路,手术成功率皆为100%。②术后无颅底及眼眶并发症患者。③所有患者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术后主观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两组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98.48%、96.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72 4,P〉0.05)。结论:①鼻丘径路和筛泡基板前径路的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皆可有效地治疗慢性额窦炎。②根据术前CT扫描选择不同径路可能更好按术前设计地完成手术,并降低手术并发症,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额窦炎经鼻内镜行额窦功能保全性开放手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慢性额窦炎和鼻息肉患者56例、108侧,术前鼻窦CT扫描均证实为额窦炎。依据钩突附着方式确定额窦引流通道,术中彻底切除额隐窝气房,开放额窦口。结果:56例、108侧均顺利找到额窦开口,对额窦开口狭窄者行扩大术治疗,术后随访1~3年,内镜下观察额窦开口保持通畅102例。结论:鼻内镜下彻底切除额隐窝气房能够保持额窦开口长期引流通畅,此手术是治疗额窦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治疗额窦病变的疗效。方法对26例额窦病变患者行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并在术前、术后进行护理配合,观察疗效。结果手术均找到并开放额窦,术后随访3~18个月,全部患者的鼻塞、流涕、头痛及嗅觉障碍等症状消失或改善,无脑脊液漏出、视力下降及复视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配合术前、术后护理治疗额窦病变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以钩突上端为标志开放额窦在治疗慢性额窦炎中的应用方法。方法:总结88例慢性额窦炎在鼻内镜下以钩突上端为标志开放额窦。术前仔细阅读鼻窦CT,了解额窦、额隐窝气房发育及病变情况、钩突附着方式,术中以钩突上端为标志准确定位额窦口,清除阻塞额窦口的病变组织,使额窦引流通畅。结果:88例以钩突上端为标志均成功找到额窦开口。术后随访6~12个月,全部病例症状消失或改善,无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鼻内镜下以钩突上端为标志开放额窦是一种解剖结构易辨认、安全有效的术式,适用于大多数额窦病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报道124例鼻内窥镜下额窦开放术治疗额窦病变的手术经验,探讨相关技术方法的应用及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方法124例患者中,慢性额窦炎患者120例,额窦囊肿者4例。所有病例均采用鼻内窥镜下额窦开放术治疗。先切除钩突,尤其注意切除钩突上部,咬除筛泡前壁开放前组筛窦,向上清除额窦底残余筛房,开放额窦开口,清除额窦病变。结果术后随访1月~1年。124例患者中90例术后眉额疼痛消失,无鼻塞、流涕,无头痛、头晕、眼部不适等症状。21例患者眉额疼痛等症状明显减轻,鼻塞,流涕明显改善,13例患者术后无明显改善。结论鼻内窥镜下额窦开放术治疗额窦病变视野清,疗效显著,不影响容颜,尤适用于慢性额窦炎及额窦囊肿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