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层粘连蛋白(LN)在不同阶段肝病患者血清中的水平,以观察二者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血清标本均来自住院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将观察对象分为4组:对照组(A组)20例、急性肝炎组(B组)15例、慢性肝炎组(C组)80例、肝炎肝硬化组(D组)85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患者血清TNF-α和LN。结果(1)肝病患者血清TNF-α含量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TNF-α含量逐渐增高(P<0.05)。慢性重度肝炎组血清TNF-α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也明显高于慢性轻度肝炎组(P<0.01)。血清TNF-α含量从ChildA→B→C级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急性肝炎组患者血清LN含量较对照组较有增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重度肝炎组血清LN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急性肝炎组和慢性轻度肝炎组(P<0.05)。肝硬化组LN升高幅度较大,与慢性肝炎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ildA→B→C级LN含量逐渐增高,且C级显著高于A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TNF-α与LN二者显著相关(P<0.01)。结论在肝细胞损伤及其纤维化发展进程中,随着病情进展,TNF-α及LN含量逐渐增高,二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病毒性肝炎血清Ⅳ型胶原检测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微  曹立森 《江苏医药》1997,23(6):412-412
本文检测了146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Ⅳ型胶原(CN)的含量,以探讨血清CIV在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一、对象住院病人146例,按199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进行临床分型。肝硬化(LC)ZI例,慢性活动型肝炎(CAH)55例,慢性迁延型肝炎(CPH)26例,急性黄疽型肝炎(AIH)44例。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二、方法全部受检者于晨空腹抽血。血清CN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固相酶免疫法。结果一、各型病毒性肝炎血清CIV含量变化见表1表1各型肝炎M清CIV含量(】土s,ng/ml)二、各型病毒性肝炎血清Cw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病毒性肝炎患者总胆汁酸、胆碱酯酶和凝血四项等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将380例肝病患者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轻度、中度、重度)、肝炎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4组,连同5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进行总胆汁酸、胆碱酯酶和凝血四项测定。结果各组肝病患者血清总胆汁酸含量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凝血四项和胆碱酯酶在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轻度)患者中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慢性肝炎(中、重度)、肝炎后肝硬化及重型肝炎患者中PT、APTT、TT时间逐渐延长,而FIB含量和胆碱酯酶活性逐渐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总胆汁酸、胆碱酯酶和凝血四项联合检测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病情判断和预后判断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急性肝炎临床常以黄疸,消化道症状、乏力、恶心、纳差、血清总胆红素增高、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等为主要表现,急性黄胆型肝炎患者的肝脏特异性声像图临床上比较少见, 因此B超难以对急性肝炎患者作出正确诊断,本文对120例临床上表现黄疸的患者的胆囊声像图进行分析,与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对比,观察急性黄胆型肝炎患者胆囊壁的声像图改变, 并探讨血清中肝脏有关酶的升高是否影响胆囊壁的厚度及结构,以提高B超对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检测了49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胆碱酯酶含量。结果表明,血清胆碱酯酶含量与肝细胞损害呈相关性,随胆碱酯酶含量升高病情也逐渐好转。  相似文献   

6.
在临床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过程中,经常遇到部分患者病情逐渐加重,最终转化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而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治疗方案及预后是有很大区别的,如果我们仅依靠重型肝炎的主要诊断指标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总胆红素(TBIL)等来作出病情判断的话,难免会延误治疗时机,并且不利于医患沟通。血清前白蛋白(PA)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较短生物半衰期的血浆蛋白,可比ALB、PT、TBIL更早地提示病情变化,在治疗中起到了很好的预警作用。我们回顾性总结6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相关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在临床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过程中,经常遇到部分患者病情逐渐加重,最终转化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而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治疗方案及预后是有很大区别的,如果我们仅依靠重型肝炎的主要诊断指标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总胆红素(TBIL)等来作出病情判断的话,难免会延误治疗时机,并且不利于医患沟通.血清前白蛋白(PA)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较短生物半衰期的血浆蛋白,可比ALB、PT、TBIL更早地提示病情变化,在治疗中起到了很好的预警作用.我们回顾性总结6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相关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一组病毒性肝炎流行的临床特点。共有肝炎病人253例,无症状 HBSAg 携带者26例,起病常隐匿,病情较轻,慢性迁延性肝炎139例,占肝炎总数的54.94%,隐匿型肝炎92例,占总病例数的35.73%。病程迁延,经2年零2月随访,在资料完整的121例各型肝炎中,治愈74例,治愈率仅为61.5%。首乌、黄柏等中药及麻疹疫苗治疗对 HBsAg 阴转无明显效果。30例血清 HBsAg 阳性病人及无症状HBsAg 携带者经2年零2月复查,血清 HBsAg滴度下降9例,无1例消失。本组病例病情轻及血清中 HBsAg 不易消失,持续阳性时间较久的特点,支持肝炎免疫病理学说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的检测,探讨IL-8在病毒性肝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49例病毒性肝炎病人中血清中IL-8的含量,结果:49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L-8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血清中IL-8含量的测定对判断病毒性肝炎的病情及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输血传播病毒(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TTV)的实验室诊断及临床特点.方法用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72例非甲-庚型肝炎患者血清中TTV-DNA.结果72例非甲-庚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有18例检出TTV-DNA.TTV感染者病情有轻有重,表现为急性无黄疸性肝炎、急性黄疸性肝炎及轻度慢性肝炎.结论非甲-庚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存在TTV的感染,并可能是致病原因.临床表现为急性或轻度慢性肝炎,组织学上可见肝细胞变性、坏死和肝组织淋巴细胞浸润、纤维增生、汇管区炎症.TTV除血传播外,可能存在其它的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1.
孙瑜 《临床医药实践》2003,12(5):323-325
目的 :研究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一氧化氮 ( NO)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规律 ,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188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 NO水平进行检测 ,分析其动态变化 ,并与生化指标和肝纤维化指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各组肝炎患者血清 NO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而且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F=3.6 1,P<0 .0 1) ;在各型肝炎的病情活动期 ,血清 NO明显升高 ,而随着病情的逐渐恢复 ,血清 NO的浓度逐渐下降 ( P<0 .0 5或 <0 .0 1) ;在肝纤维化血清学标志物 HA、L N、IV- C和 PC 明显升高的患者中 ,其血清 NO含量也明显升高 ;在 AL T与 NO的关系中 ,急性肝炎患者呈极显著负相关 ( r=- 0 .92 17,P<0 .0 1) ,重型肝炎患者呈极显著正相关 ( r=0 .6 776 ,P<0 .0 1) ,慢性肝炎无明显相关性 ( r=0 .12 4 7,P>0 .0 5 )。在 TBil与血清 NO的关系中 ,急、慢性肝炎和重型肝炎患者无明显相关性 (分别为 r=- 0 .0 815、r=0 .2 5 5 3和 r=- 0 .345 2 ,P>0 .0 5 )。结论 :病毒性肝炎时血清 NO浓度的变化与肝内炎症程度、肝病严重程度及病程的演变方向密切相关 ,同时也是反映肝纤维化的一个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2.
各种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载脂蛋白A、B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各种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载脂蛋白A(Apo-A)和载脂蛋白B(Apo-B)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找出肝损害时Apo-A、Apo-B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一、标本来源:均为我院住院病人,共83例。男6O例,女23例,年龄16~54岁,平均年龄364岁。按1995年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讨论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其中急性病毒性肝炎16例,慢性肝炎轻度20例,中度11例,静止性肝硬化20例,活动性肝硬化8例,慢性重型肝炎8例。全部病例清晨空腹抽血,抽血前一天禁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同时送检血清白蛋白(ALB)。20例正常对照组为健康献血员,男14例,女6例,年龄25~44岁,平均年龄36.5岁。二、试剂与方法:血清APO-A、APO-B检测用美国Bekman公司的特定蛋白仪及其Apo-A、AP。-B免疫比浊法试剂盒。ALB用常规方法检测。三、统计学处理:两均数差显著性用t检验。结果各组肝炎患者的APO-A、APO-B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of~0.05)。慢性重型肝炎和活动性肝硬化的APO-A、APO-B比其它各肝炎组亦显著降低(Pwto.01)。活动性肝硬化和慢性重...  相似文献   

13.
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85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FP水平,并动态监测其变化。结果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FP异常率高达83.6%,急性重型肝炎血清AFP异常率显著低于亚急性重型肝炎及慢性重型肝炎(均P〈0.01);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FP高水平组存活率显著高于AFP正常组及AFP低水平组(P〈0.01~0.05);重型病毒性肝炎存活者血清AFP水平显著高于死亡者(P〈0.01)。结论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FP测定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敏感指标,患者血清AFP呈高水平,说明其肝细胞再生活跃,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在肝病患者血清监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血液的IgG、IgM、IgA,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与肝硬化组IgA、IgG、Ig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其中血清IgG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肝硬化、慢性肝炎、急性肝炎;血清IgM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急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肝炎;血清IgA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肝硬化、急性肝炎、慢性肝炎;以上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体免疫球蛋白的含量测定,可以作为观察肝病病情变化的有效指标,对于肝病的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者认为,A型肝炎与B型肝炎的区别,不能以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作依据,因为两型肝炎在急性期IgM都升高。B型肝炎或血清性肝炎的诊断,只要根据HB抗原血症(Hb antige-nemia)的存在,或血清中有抗HB抗原,或者急性病毒性肝炎病程中,抗HB抗原的滴定度逐渐升高即可。目前在急性病毒性肝炎的过程中,自身抗  相似文献   

16.
我们子1977~81年用SK~SD 各2.5u/0.1ml,PHA66.7μg/0.1ml 皮试检测正常人543名,HBsAg携带者383例,各型病毒性肝炎679例。其结果:(1)HBsAg 携带者及各型肝炎患者,经统计学处理,除K~SD 皮试在急肝恢复期与正常人相比无明显差异外,其余各型肝炎与正常人相比均有明显差异。(2)急性肝炎患者随着病情好转进入恢复期,两种皮试多数呈阳性,少数为低阳或弱阳者,往往提示病程迁延或  相似文献   

17.
吴月平 《江苏医药》1996,22(12):874-874
本文采用PCR滴定法检测了62例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HCVRNA含量,初步分析了其与丙肝抗体及病情的关系,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病例选择:1993年至1994年住本院的62例HCVRNA阳性肝炎患者,其中急性肝炎(AH)18例,慢性肝炎(CAH)36例,肝炎肝硬化(LC)8例,临床诊断符合北京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二、病原学检测:HBVM、抗HAVIgM检测采用ELISA法(上海科华试剂),抗HEVIgG或IgM采用ELISA法(美国Genelabs公司试剂),抗HCVIgG、IgM采用EIA法(上海科华试剂,用DaKO公司HRP抗人IgM代替HRP抗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了探讨老年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Ⅱ受体(sIL—2R)的变化及其在诊断、病情演变和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82例老年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sIL-2R的水平。结果 sIL-2R的水平在急性病毒性肝炎(AH)、慢性迁延型肝炎(CPH)、慢性活动型肝炎(CAH)、肝炎后肝硬化(HC)和重型肝炎(SH)中分别为643.5±232.6u/ml、452.8±234.3u/ml、632.5±243.3u/ml、693.5±267.3u/ml和901.4±304.8u/ml。病例组 sIL-2R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肝炎活动期均明显(P<0.05),各型肝炎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老年人各型肝炎患者血清中sIL-2R都明显增高,其水平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机体免疫功能状态,肝细胞损伤及炎症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TNF-α、IL-6和IL-8的临床意义。方法 85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TNF-α、IL-6及IL-8水平,根据Child分级分为A(35例)、B(30例)、C(20例)3组,并与正常组(56例)相对照。结果肝炎后肝硬化组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A、B、C三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是反映肝炎后肝硬化肝功损害程度及判断病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病毒性肝病与低血糖反应发生之间的关系.及时诊断和治疗慢性肝病,并改善患者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584例次病毒性肝病患者低血糖反应的发生率及不同临床分型的病毒性肝炎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结果 低血糖发生情况为慢性重症肝炎>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肝炎肝硬化>慢性肝炎>急性肝炎.结论 重症肝炎及重度慢性肝病并发低血糖多见,且预后不良.急性肝炎并发血糖异常较少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