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杰  李亚里 《现代妇产科进展》2003,12(4):262-263,F003
目的 :建立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移植动物模型。方法 :将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在位内膜及异位内膜种植于SCID小鼠腹部皮下 ,观察其生长情况 ,留取标本行病理检查。结果 :从SCID小鼠腹部皮下取出成活的内膜组织 ,其形态和结构与原内膜组织一致。结论 :成功地建立了SCID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 ,为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理和药物治疗提供了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人子宫内膜癌裸鼠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建立人子宫内膜癌的原位移植模型 ,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利用子宫内膜癌细胞株AN3CN制备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 ,然后 ,将瘤组织条植入裸鼠子宫腔内 ,建立人子宫内膜癌的原位移植模型 ,用组织病理学检查、电镜观察和流式细胞仪DNA含量及染色体核型分析鉴定模型。结果 :原位移植模型的瘤细胞与AN3CN在形态和结构上一致。结论 :小鼠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完全模拟人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过程 ,为研究子宫内膜癌转移的理论和药物治疗提供了较客观的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别将不同浓度的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细胞注射到裸鼠的腹部皮下,观察各组异位病灶的形成并进行比较分析,拟建立一种对造模鼠创伤小,且可连续、动态观察的可视化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模型。方法:收集20例EMs患者的在位子宫内膜组织和异位病灶子宫内膜组织,分别消化培养子宫内膜细胞。将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分别以2.5×106/200 μL、5×106/200 μL和1×107/200 μL 3个浓度注射到裸鼠腹部皮下,观察并记录各组病灶开始出现的时间。在注射细胞后第5、10和15天分别计算各组病灶形成率和体积。第15天时取材,通过形态学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鉴定病灶。通过比较,确定建立可视化EMs模型所需的最佳细胞种类、细胞浓度及病灶形成时间。结果:在裸鼠腹部皮下分别注射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后均可成功形成可视化病灶。病理分析显示病灶中密集的间质细胞包绕着腺体,免疫组织化学鉴定显示病灶均由人子宫内膜细胞形成。各组病灶开始出现的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230,P=0.942)。最佳注射细胞浓度为5×106/200 μL,建立模型最佳观察时间是注射细胞后第10天。注射5×106/200 μL浓度的细胞后在第10天时异位子宫内膜细胞组病灶发生率为100%,而在位子宫内膜细胞组病灶发生率为75%,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43,P=0.002)。结论:异位的子宫内膜细胞比在位子宫内膜细胞更适合建立可视化EMs模型。将5×106/200 μL异位子宫内膜细胞注射到裸鼠腹部皮下,在第10天时即可成功建立可视化EMs模型,成模率为100%,该病灶可以无创、连续、动态地观察,是研究腹壁EMs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中cofilin-1(CFL1)蛋白表达水平与其种植能力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8年3-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产科经腹腔镜或开腹手术证实并接受子宫全切除术的20例Ⅲ~Ⅳ期内异症患者为内异症组,同期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宫颈原位癌并接受子宫全切除术的患者20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组织,采用腹腔注射法分别建立内异症裸鼠模型,计算各组的建模成功率及裸鼠体内异位病灶的体积;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两组子宫内膜组织及裸鼠体内异位病灶中CFL1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两组子宫内膜组织中CFL1蛋白阳性表达率.结果 内异症组裸鼠模型的异位病灶平均体积为(2.38±0.22)mm~3,对照组为(0.36±0.08)mm~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异症组建模成功率为95%(19/20),对照组为5%(1/20),两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异症组子宫内膜中CFL1蛋白表达水平、阳性表达率及裸鼠模型异位病灶中CFL1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82 ±0.06、90%(18/20)、0.85±0.03,对照组分别为0.21±0.03、20%(4/20)、0.22±0.02,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40例患者的子宫内膜组织中,CFL1蛋白表达阳性及阴性者的建模成功率分别为86%(19/22)和6%(1/1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体内种植能力及CFL1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内膜,CFL1高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较强的种植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研究表明 ,经血逆流是子宫内膜异位症 (内异症 )发病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 ,内异症发病还需具备逆行的内膜细胞侵入性、粘附性、增殖能力增强 ,腹腔的内环境适于异位内膜细胞的植入及增殖等因素。现将内异症子宫内膜及腹腔液成分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一、内异症子宫内膜的变化1 侵蚀性及粘附性增强 :研究发现 ,内异症患者异位内膜中的纤溶酶原、尿激酶及其受体含量显著高于在位内膜[1,2 ] 。同样 ,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 1、MMP 3、MMP 2及MMP 7表达量增高 ,而MMP的组织抑制剂 (TIMP) 1及TIMP 2的表达量显著降低[3]…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身外照射对建立切除卵巢后雌性裸小鼠子宫内膜癌皮下移植瘤模型成瘤率的影响。方法:将切除卵巢后1周的裸小鼠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全身外照射(4 Gy)3 h后皮下注射子宫内膜癌细胞悬液,另一组未予照射同时间皮下注射子宫内膜癌细胞悬液,观察裸小鼠体质量变化、存活情况和肿瘤的生长情况,测量肿瘤径线并计算体积。结果:2组成瘤率100%;各组肿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外照射不影响切除卵巢的裸小鼠的成瘤率,但增加裸小鼠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随着子宫内膜异位症实验研究的进展 ,动物模型的建立日益重要。以往国内外研究多局限在自发性和诱发性模型上 ,而免疫缺陷动物的推广应用使人类原位及异位子宫内膜组织均能成功种植于动物体内。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发病机理及评价治疗效果。现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常用的动物模型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ICR小鼠皮下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方法 将ICR小鼠子宫片自体移植于腹腔和腹部皮下。3周后测量皮下种植结节及腹膜种植结节大小,对皮下种植成功的小鼠行卵巢去势术。4周后再次测量皮下种植结节及腹膜种植结节大小,并将小鼠随机分为2组,其中 1组每3天注射0.5μg 17β-雌二醇,另1组注射芝麻油作对照。3周后处死小鼠,再次测量皮下种植结节及腹膜种植结节大小,皮下种植结节切除秤重。各种植结节和子官行HE染色组织学检查。结果30只小鼠中27只发生皮下和/或腹膜子宫内膜异位结节,成功率为90.0%。其中22只(73.3%)出现皮下种植结节;26只(87.6%)出现腹膜种植结节,两者发生率相似。27只鼠中20只(74.l%)同时有腹膜种植结节和皮下种植结节。行去势术4周后,皮下和腹膜种植结节的体积均明显缩小(P<0.01)。两者一致性缩小,有相关性(r=0.783,P<0.001)。对去势鼠应用雌激素后,无论皮下种植结节还是腹腔种植结节,体积均明显增大(P<0.01),并恢复到去势术前的水平,两者一致性增大,呈正相关(r=0.748,P<0.01)。皮下种植结节易于切除,其平均重量雌激素处理组为(30.2±4.7)mg,对照组为(15.4±3.9)mg,P<0.05。组织学检查发现,皮下和腹膜种植结节均含有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其形态相似,对去势及使用雌激素和在位子  相似文献   

9.
兔移植性子宫内膜肿瘤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子宫内膜VX2肿瘤模型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子宫内膜分离组织包埋法在44只兔的子宫内膜制备VX2肿瘤模型,24只在1~6周处死,观察其生长及转移特性,20只用于观察模型自然生存期。结果:肿瘤原位移植成功率为100%;1周内肿瘤局限于子宫内膜,1~2周侵犯肌层并发生淋巴转移,2~3周浸润子宫浆膜并向同侧宫角蔓延,3~4周发生宫颈转移,4~5周发生肺转移;荷瘤兔的自然生存时间为50.6±8.1d,其转移灶与原发灶组织学类型一致,均为鳞癌。结论:此模型移植成功率高,生物学特性稳定,其转移模式与人子宫内膜肿瘤转移方式类似,为子宫内膜肿瘤的实验研究提供了较理想的大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盆、腹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的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活力的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腔以外部位的异常生长。由于腹腔镜检查技术的普及,近年其诊断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妇科常见病,居妇科手术患者的第二位,并且其病变广泛,已不仅局限于妇科范围,值得妇科及外科医生重视。现对近年来妇科范围外的盆、腹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分布、病理、诊断、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人子宫内膜癌裸鼠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为子宫内膜癌的体内实验及临床研究提供动物实验模型。方法 将人子宫内膜癌手术切除标本移植于BALB/C(nu/nu)裸鼠皮下,传代移植成功后进行鼠间传代。结果 共进行了14例手术标本移植,原代移植成功率为42.9%,自第5代以后,移植瘤的传代成功率均达到100.0%。至2001年5月,共有5株移植瘤传至48-63代,连续传代的移植瘤仍保持原癌组织病理形态特点及人类肿瘤染色体的特点。在传代过程中,裸鼠模型SL-1、SL-2、SL-3的DNA倍体和DNA指数均无明显变化,而SL-4、SL-5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DNA倍体和DNA指数均发生明显变化。5个移植瘤模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均为阴性;p53蛋白表达:SL-3、SL-5阴性,SL-1弱阳性,SL-2、SL-4强阳性;P16表达:SL-1、SL-4、SL-5阴性,SL-3阳性,SL-2强阳性;c-erbB-2表达:SL-3、SL-5阴性,SL-2弱阳性,SL-1、SL-4强阳性。结论 人子宫内膜癌手术标本经48-63代传代,成功建立了5株人子宫内膜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为开展人类子宫内膜癌的体内实验及临床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生酮饮食对人子宫内膜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人子宫内膜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通过中链甘油三酯(MCT)生酮饮食诱导裸鼠产生酮症,观察生酮饮食对裸鼠肿瘤生长的影响。方法:3~4周龄雌性裸鼠18只,随机分为正常饲料组(SD)、生酮饮食组(KD)和无碳水化合物生酮饮食组(NCKD)3组;裸鼠右侧腋窝皮下注射子宫内膜癌细胞悬液,接种后予以不同饮食饲养;观察期间肿瘤生长情况,测量肿瘤径线并计算体积,于第30天处死裸鼠取瘤称重。结果:7天后观察,与SD组比较,KD组及NCKD组血糖约降低40%,血酮体升高3~5倍;3组裸鼠成瘤率100%;30天后KD组和NCKD组肿瘤体积及重量均小于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组与NCKD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中链甘油三酯生酮饮食能抑制肿瘤的生长速度,虽然不能替代传统抗肿瘤治疗方法,但其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卡铂多相脂质体对移植U_(14)腹水瘤小鼠生存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将小鼠宫颈癌瘤株14号(U14)移植至Km小鼠腹腔形成腹水瘤模型并随机分为3组。脂质体组一次性腹腔注射卡铂多相脂质体1.5mg/0.75ml,水剂组一次性腹腔注射卡铂水剂1.5mg/0.75ml,对照组腹腔注射0.75ml生理盐水。结果表明,对照组自移植后第5天开始死亡,平均生存9.86天;水剂组第8天开始死亡,平均生存11.43天;脂质体组第10夫开始死亡,平均生存14.14天。脂质体组与对照组生存期比率(T/C)为143.41%(P<0.025),接近显效标准;水剂组T/C为115.92%(P>0.2),未达有效标准。用药7天后脂质体组小鼠腹围增长率与其它两组比较为最低。提示卡铂多相脂质体腹腔注射对小鼠腹腔内移植瘤抑制作用明显,能显著延长荷瘤小鼠的寿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人侵蚀性葡萄胎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 ,探讨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将人侵蚀性葡萄胎的新鲜组织块种植于裸鼠背部皮下 ,在无特殊病原菌 (SPF)条件下饲养裸鼠 ,原代生长后鼠间传代 ,观察移植瘤的生长特点 ,观察其组织形态学和超微结构 ,检测血中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 β -hCG)水平 ,利用流式细胞仪 (FCM)测定DNA含量 ,分析染色体核型。结果 :经 19个月建成人侵蚀性葡萄胎裸鼠皮下移植模型HIM - 980 1,瘤株生长稳定 ,已传代 54代。自第 2代起 ,移植成瘤率均为 10 0 % ,移植瘤潜伏期及传代间期短 ,生长速率快 ,向周围组织浸润 ,光镜和电镜下的形态学特征与患者肿瘤组织一致 ,DNA检测和染色体核型分析为非整倍体。结论 :HIM -980 1是首次建立成功的人侵蚀性葡萄胎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 ,为深入研究此病提供了理想的材料和动物体内瘤株。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用 17β 雌二醇 (E2 )与N 甲基 N 硝基 N 亚硝基胍 (MNNG)诱导ICR小鼠子宫内膜癌 ,研究子宫内膜癌变的诱发因素。方法 :选择 6周龄ICR雌性小鼠 90只 ,分为 4组。Ⅰ组 (空白对照组 ) ,小鼠 12只 ,常规喂养 ;Ⅱ组 (MNNG +E2 组 ) ,小鼠 2 6只 ,经阴道宫腔给予MNNG ,每周 1次 ,共 3次 ,在给予MNNG的同时喂E2 ;Ⅲ组 (MNNG组 ) :小鼠2 6只 ,仅给予MNNG ;Ⅳ组 (E2 组 ) :小鼠 2 6只 ,仅给予E2 。于实验后 3个月、6个月及 9个月各组取若干只小鼠 ,测定血清雌激素 (E)及孕酮 (P) ,并作子宫内膜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实验 3个月时 ,Ⅳ组子宫内膜发生复杂型 (3 5 )或不典型增生性改变 (2 5 ) ;实验 6个月时 ,Ⅱ组、Ⅲ组、Ⅳ组均有部分发生复杂型或不典型增生过长及癌变 ,但 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实验 9个月时Ⅱ组复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内膜癌分别为 35 .7% (5 14)、2 8.6% (4 14)、35 .7% (5 14) ,Ⅳ组以上病变分别为 14.3% (2 14)、4 2 .9% (6 14)、4 2 .9%(6 14) ,Ⅱ组、Ⅳ组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实验 6个月与 9个月时 ,喂E2 组E P均明显高于喂水组 (P <0 .0 1或P <0 .0 5 )。结论 :单独给予E2 或MNNG后 ,即能较好地诱发子宫内膜癌。E2 与MNNG联合给药时 ,效果并未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5(IL-15)治疗3AO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效果及其机制。方法:建立3AO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I组为顺铂(cD-DP)3mg/kg;Ⅱ组、Ⅲ组分别为IL-1550μg/kg,100μg/kg;Ⅳ组为cDDP1.5mg/kg加IL-1550μg/kg;Ⅴ组为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各组药物均腹腔注射,按每只裸鼠0.2ml配制),1次/d,连用1周。观察移植瘤成瘤率、裸鼠生存期、生存延长率及肿瘤生长曲线。停药1天,1周,2周后,观察移植瘤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NK细胞群计数;测定裸鼠脾脏重量;对移植瘤及裸鼠肝、脾、肾行常规病理学检查。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荷瘤裸鼠生存延长率,脾脏重量,移植瘤细胞凋亡率,NK细胞群计数均有明显差异。病理学检查示各治疗组均见肿瘤坏死,肿瘤细胞周围及肿瘤内淋巴细胞明显浸润。IL-15治疗组脾脏有充血增生表现,肝脏肝细胞嗜酸性变性,肝细胞水肿,周围有浊肿;cDDP治疗组肾脏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细胞水肿,管腔变小;对照组裸鼠肝、脾、肾未见明显病理改变。结论:IL-15对人卵巢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IL-15增强N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诱导NK细胞及细胞因子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脂质体CerbB2反义脱氧寡核苷酸(CerbB2SODNs)对人卵巢癌裸鼠网膜移植瘤生长及顺铂(DDP)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对20只裸鼠建立人卵巢癌裸鼠网膜移植瘤模型,分为对照组(腹腔注射无菌水)、观察组(腹腔注射脂质体CerbB2SODNs)、化疗组(腹腔注射无菌水及DDP)、观察+化疗组(腹腔注射脂质体CerbB2SODNs及DDP)。治疗期间观测裸鼠体重变化,治疗结束后取瘤体称重进行电镜观察。结果观察组抑瘤率为37%,电镜下可见细胞异染色质增多,线粒体退化。观察+化疗组抑瘤率可达50%。观察组裸鼠体重无明显改变。结论CerbB2反义基因治疗在卵巢癌基因治疗中有一定作用,与化疗联合应用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酞胺哌啶酮对人卵巢上皮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及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于裸鼠背部右侧皮下接种SKOV3 瘤源 ,随机分为 4组 :治疗组 - 1和对照组 - 1,皮下移植后次日开始分别给予酞胺哌啶酮 2 0 0mg kg .d-1、等体积 0 .5%羧甲基纤维素钠腹腔内注射 ,共 4周。治疗组 - 2和对照组 - 2 ,皮下移植第 15天开始分别给予酞胺哌啶酮 2 0 0mg kg .d-1和等体积 0 .5%羧甲基纤维素钠 ,共 2周。定期检测皮下瘤体积和裸鼠体重。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情况 ,在光学显微镜高倍视野下 (2 0 0× )分别计数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 (MVD)。结果 :治疗组裸鼠皮下瘤体积较对照组明显减小 :治疗结束时 ,治疗组 - 1抑瘤率为 4 0 .2 % (P <0 .0 1) ;治疗组 - 2抑瘤率为 2 8.5% (P <0 .0 5)。治疗组裸鼠体重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P >0 .0 5)。两治疗组皮下瘤的MVD明显降低 ,治疗组 - 1的抑制率为 4 3.7% (P <0 .0 1) ,治疗组 - 2的抑制率为4 2 .1% (P <0 .0 5)。结论 :酞胺哌啶酮能抑制人卵巢上皮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及微血管生成 ,其生长抑制作用以早期应用效果显著 ,且其副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紫杉醇纳米粒腹腔给药对大鼠卵巢癌的治疗效果,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超声乳化法制备紫杉醇纳米粒;用MTT法测定紫杉醇纳米粒对NU-TU19细胞增殖的抑制率;荷瘤鼠腹腔给药,比较其荷瘤量及腹水量;用HE染色研究肿瘤浸润;(5)流式细胞仪研究肿瘤细胞周期分布与凋亡。结果:(1)紫杉醇纳米粒粒径200nm,包封率70%;(2)紫杉醇纳米粒及市售紫杉醇IC50分别为98.50±1.55ng/m l,97.95±1.48ng/m 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紫杉醇纳米粒治疗组动物荷瘤量及腹水量分别为4.56±0.11g,3.55±0.50m l,市售紫杉醇为10.13±0.52g,30.45±1.55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HE染色结果显示,纳米粒组肿瘤细胞核分裂相少见,且不侵犯淋巴结;(5)纳米粒组肿瘤细胞凋亡率为(36.51±0.42)%,市售紫杉醇组为(20.63±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低剂量紫杉醇纳米粒腹腔给药安全,治疗卵巢癌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