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寻找发现红树林底泥放线菌(N2010-37)中抗肿瘤活性成分。方法 放线菌(N2010-37)发酵菌丝体经95%乙醇提取,溶剂分级萃取,应用多种柱色谱分离和谱学分析方法对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 从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个新的单环内酯和2个蒽酮类化合物,依次鉴定为 (3S, 4R, 7R, 8R, 9S)-3, 8-二羟基-4, 7, 9-三甲基-2, 6-环壬二酯(1)、1-甲氧基-2-羟基-3-甲基蒽醌(2)、1, 6, 8-三羟基-3-甲基蒽醌(3)。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体外抗肿瘤实验表明,化合物13对人类慢性髓性白血病细胞系K562细胞株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2.
对特拉匹韦的双环吡咯烷中间体开展合成新工艺研究:以3-氮杂双环[3.3.0]辛烷盐酸盐(9)为起始原料,通过亚胺基氯代、碱性消除、磺酸化、氰化和酸性水解等一系列反应得到外消旋体(3αR,6αS)-八氢环戊二烯并[c]吡咯-1-羧酸盐酸盐(4)。游离化合物(4)后,通过对亚胺进行Boc保护、化学拆分、羧基的叔丁酯化、亚胺的脱保护、成草酸盐等反应制得目标产物(1S,3αR,6αS)-八氢环戊二烯并[c]吡咯-1-羧酸叔丁酯草酸盐(1),总收率约26.4%。本合成路线操作简单,光学纯度易于控制,适于进行工业化放大生产。  相似文献   

3.
刘寄奴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刘寄奴Artemisia anomal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溶剂法和多种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并经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刘寄奴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4aS, 7S, 7aR)-7-羟基-7-甲基-1, 4a, 5, 6, 7, 7a-六氢环戊二烯 [c] 吡喃-4-羧酸甲酯(1)、rehmaglutin D(2)、(E)-6-羟基-2, 6-二甲基辛-2, 7-二烯酸(3)、金圣草酚(4)、木犀草素(5)、芹菜素(6)、对羟基苯丙烯酸(7)。结论 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环烯醚萜,命名为刘寄奴醚萜;化合物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4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畲药紫玉兰Magnolia liliflora花蕾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色谱和Sephadex LH-20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紫玉兰干燥花蕾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单木质醇葡萄糖苷(1)、(1S, 3R)-1-(3, 4-二甲氧基-苯基)-2-[4-(3-羟基-丙基)-2-甲氧基-苯氧基]-丙烷-1, 3-二醇(2)、3′, 4-O-二甲基雪松素(3)、4-O-甲基雪松素(4)、β-胡萝卜苷(5)、β-谷甾醇(6)和山柰酚-3-O-(6″-反式-对-香豆酰基)-α-D-甘露吡喃糖苷(7)。结论 以上化合物均首次从紫玉兰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347为首次从木兰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首次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得到,并首次报道其完整13C-NMR数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山栀茶Pittosporum illicioides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硅胶、大孔树脂、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山栀茶乙醇提取部位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粟猪殃殃素(大叶茜草素,1)、豆甾醇(2)、3α-羟基-20-脱甲异木油树-14(15)-烯-28, 30-二酸(3)、1, 3-二羟基蒽醌(4)、1, 3, 6-三羟基-2-甲基蒽醌(5)、8-O-4/8-O-4-脱氢阿魏酸三聚体(6)、1, 3, 6-三羟基-2-甲基蒽醌-3-O-α-鼠李糖-(1→2)-β-D-葡萄糖苷(7)、丁香树脂醇双葡萄糖苷(8)、1, 3, 6-三羟基-2-甲基蒽醌-3-O-α-鼠李糖-(1→2)-β-D-(6′-O-乙酰基)-葡萄糖苷(9)。结论 除化合物38外,其他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藏药香柏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香柏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香柏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香柏挥发油,用GC毛细管柱进行分析,归一化法测其相对含量,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 共初步鉴定出79个化合物,鉴定出的化合物含量占总挥发油的93.78%。结论: 香柏挥发油主要成分为α-杜松醇(相对含量为16.70%);α-小茴香烯(14.98%);3,7,11-甲基-2,6,10-十二碳三烯-1-醇(6.49%);1-甲基-4-[1-甲基乙基]-1,4-环己二烯(4.74%);贝壳杉-5,16-二烯-18[或19]-醇(3.62%);α,α,4a,8-四甲基-1,2,3,4,4a,5,6,7-八氢- 2-甲醇萘(3.04%);[+]-4-蒈烯(2.81%);D-柠檬烯(2.71%);β-月桂烯(2.59%);雪松醇(2.40%);α-蒎烯(2.36%);1,1,4a-三甲基-7-异丙基-1,2,3,4,4a,9,10,10a-八氢菲(2.32%)。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新型第4代头孢菌素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菌活性。方法: 7-氨基头孢霉烷酸(7-ACA)在三甲基碘硅烷(TMSI)催化下与含N芳杂环化合物进行3-位取代反应,再与盐酸反应转化为盐酸盐,最后在三乙胺催化下与2-(2-取代氨基噻唑-4-基)-(Z)-2-甲氧亚氨乙酸苯并噻唑硫醇活性酯缩合得到目标化合物,并通过平皿二倍稀释法对它们的体外抗菌活性进行评价。结果和结论: 合成的9个目标化合物4a~4i均未见文献报道,其结构经IR、ESI-MS、1H NMR和元素分析确证。初步体外抗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4c和4h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活性与头孢唑兰相当。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壮药山风Blumea aromatic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柱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运用MS和NMR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得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羟基-2-甲基-4-甲氧基蒽醌(1)、3, 7, 3′, 4′-O-四甲基槲皮素(2)、7, 3′, 4′-O-三甲基木犀草素(3)、咖啡酸乙酯(4)、3, 7-O-二甲基槲皮素(5)、高圣草酚(6)、3′, 4′-O-二甲基槲皮素(7)、槲皮素(8)、金圣草素(9)、木犀草素(10)、香草酸(11)和胡萝卜苷(12)。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34为从艾纳香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冬虫夏草真菌蝙蝠蛾拟青霉菌Paecilomyces hepiali发酵菌丝体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利用硅胶柱、凝胶柱、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蝙蝠蛾拟青霉菌发酵菌粉的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等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22E, 24R)-麦角甾-7, 9, 22-三烯-3β-醇(1)、(22E, 24R)-麦角甾-7, 22-二烯-3β, , 6β-三醇(2)、(22E, 24R)-麦角甾-6β-甲氧基-7, 22-二烯-3β, 5α-二醇(3)、胡萝卜苷(4)、环 (亮-色) 二肽(5)、环 (异亮-色) 二肽(6)、环 (缬-色) 二肽(7)、4-(2-甲酰基-5-羟甲基-1-氢-吡咯-1-基) 丁酸(8)、4-(2-甲酰基-5-甲氧基甲基-1-氢-吡咯-1-基) 丁酸(9)、5-羟甲基糠酸(10)、琥珀酸(11)。结论 化合物1249均为首次从拟青霉(瓶梗青霉)属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大炭角菌Xylaria euglossa 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 通过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分离化合物,运用氢谱、碳谱、二维核磁共振(1H-1HCOSY、HMQC、HMBC、NOESY)、高分辨质谱等光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炭角菌酮(1)、3, 9-二羟基-3-甲基-6, 8-二甲氧基-二氢蒽酮(2)、1-羟基-6, 8-二甲氧基-3-甲基蒽醌(3)、炭角菌内酰胺(4)、neoechinulin A(5)、5α, 8α-过氧麦角甾-6, 22-二烯-3β-醇(6)、麦角甾-4, 6, 8(14), 22-四烯-3-酮(7)、22E-麦角甾-7, 22-二烯-3β, 5α, 6β-三醇(8)、棕榈酸(9)、(2S, 2′R, 3S, 4R)-2-(2′-羟基-十八碳酰胺) 二十二碳烷-1, 3, 4-三醇(10)。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大炭角菌中首次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4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1.
为了合成猫豆中的一种吡嗪类生物碱——[3,4-二氢-5-(羟甲基)-4-甲基-3-氧-吡嗪]-胍(猫豆胍),以苄氧基乙醛作为原料,经过缩合、关环、取代和氢化4步反应,合成得到目标化合物,总收率达到27.9%,纯度大于97.5%。所有中间体及终产物均经IR、1H NMR和MS确证结构。该项工艺研究具有原料易得、操作简便、反应条件较温和、成本低等特点,是一种合成该化合物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一种改进的卡巴拉汀制备工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卡巴拉汀改进后的制备工艺如下:首先将间羟基苯乙酮(4)与甲乙氨基甲酰氯缩合得中间体(3),然后用科里-巴克什-柴田(CBS)手性还原得(R)-N-乙基-N-甲基氨基甲酸-3-(1-羟乙基)苯酯(2),再经甲基磺酰氯甲磺酰化,并用二甲胺气体原位亲核取代得终产物卡巴拉汀(1)。整个工艺最关键的步骤为手性还原中间体(3)生成手性中间体(2),该过程通过正交试验来理解和优化。改进后的卡巴拉汀制备工艺操作和纯化方便,三步总收率达到88%。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制备氢溴酸沃替西汀的新工艺.方法 以2,4-二甲基苯硫酚、2-溴碘苯和哌嗪为起始物料,以双(二亚苄基丙酮)钯为催化剂、1,1′-联苯-2,2′-双二苯膦为配体、叔丁醇钠作为碱,经过2步偶联反应制得沃替西汀,最后与氢溴酸成盐生成氢溴酸沃替西汀.结果 使用该工艺制备得到淡黄色固体8.17 kg,所得化合物经Mass和1H-NMR确证为1-{2-[(2,4-二甲基苯基)巯基]苯基}-哌嗪氢溴酸盐(即氢溴酸沃替西汀),摩尔总收率为58.02%,色谱纯度>99.5%.结论 本方法操作简便,收率稳定,产品质量较高,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method of genomic DNA extraction from whole blood using Fe3O4/Au composite particles as a carrier. Methods: Two crucial conditions (sodium chloride concentration and amount of the magnetic particles) were optimized and 8 different human whole blood samples were used to purify genomic DNA under the optimal condition. Then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and polymerase cbain reaction (PCR) were performed. Results: The optimal binding condition was 1.5 mol/L NaC1/10% PEG, and the optimal amount of Fe3O4/Au composite particles was 600μg. The yields of the genomic DNA from 100μl of different whole blood samples were 2-5 μg, and the ratio of A260/A280 was in the range of 1.70-1.90. The size of genomic DNA was about 23 kb and the PCR was valid. Conclusion: The purification system using Fe3O4/Au composite microparticles has advantages in high yield, high purity, ease of operating, time saving and avoiding centrifugation. The purified sample was found to function satisfactorily in PCR amplification.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ZJUT302产生的β-葡萄糖苷酶水解牛蒡子水提液中的牛蒡子苷,提高牛蒡子苷元的量。方法 A. niger ZJUT302在培养基成分为稻草粉50 g/L、麦麸15 g/L、大麦粉15 g/L、(NH4)2SO4 10 g/L、KH2PO4 0.5 g/L、MgSO4·7H2O 0.5 g/L,温度30 ℃,初始pH 5.0,添加0.1%聚乙二醇5000,摇床转速150 r/min的优化反应条件下转化牛蒡子水提液7 d。结果 牛蒡子苷在初始浓度0.06 mmol/L时,转化率可达92.3%。结论 本方法是一种有效的牛蒡子生物炮制技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小鼠鼠婴大脑皮质体外少突胶质细胞培养的新方法。方法 取C57/BL6新生小鼠P0~P2(出生后0~2天)的大脑皮质,accummax室温消化10min,然后用含10%FBS的DMEM/F-12高糖培养基体外培养,培养至第7天时,运用巴氏管吹打,从混合培养的细胞中分离纯化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然后加入促分化培养基促使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分化发育成熟,行细胞免疫荧光进行鉴定。结果 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纯度较高,达到93.3%左右。加入促分化培养基后,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可快速分化发育成熟。结论 该体外少突胶质细胞培养方法较简单,细胞纯度及产量高,对临床脱髓鞘疾病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以卢帕替芬为原料,经溴代丁二酸亲核取代反应,分离纯化获取高纯度的杂质C化合物,运用IR、UV、MS、1H NMR、13C NMR、DEPT135°、HSQC、HMBC、1H-1HCOSY等技术手段对其结构进行确证。本研究制备的杂质C制备工艺简单、条件温和、易于获得,纯度99.0%,收率25%~30%;并且样品经结构确证符合目标化合物。杂质C的制备和结构确证为新药富马酸卢帕替芬原料及制剂的杂质研究提供了杂质C对照品,为富马酸卢帕替芬质量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在线监测硫酸羟氯喹原辅料混合均匀度的定量分析模型,以准确、快速判断混合终点。方法 制备硫酸羟氯喹标示百分含量为70%~130%的原辅料混合物。采集近红外光谱,对原始光谱进行标准正则变换、一阶导数和Norris平滑处理,建模波段为8 372~9 045 cm-1、5 616~6 058 cm-1,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建立定量分析模型。运用建立的定量分析模型预测硫酸羟氯喹在原辅料混合过程中的标示百分含量,以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作为参考方法对混合终点进行验证。结果 建立模型所用主因子数为5;模型的校正误差均方根为0.96,校正集相关系数Rc为0.998;预测误差均方根为0.97,验证集相关系数Rp为0.998;交互验证的校正误差均方根为1.56,交互验证相关系数Rcv为0.995。近红外模型的预测结果与HPLC验证结果相符。结论 所建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可以用于硫酸羟氯喹原辅料混合均匀度的在线定量分析,能够准确、快速判断混合终点。  相似文献   

19.
4-[(1H-1,2,4-三氮唑基)甲基]-苯腈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改进4-[(1H-1,2,4-三氮唑基)甲基]-苯腈的合成方法。方法:以4-氨基-1,2,4-三氮唑代替1H-1,2,4-三氮唑与4-溴甲基苯甲腈经N-烃基化反应合成4-[(1H-1,2,4-三氮唑基)甲基]-苯腈。结果:目标化合物的收率为79%。结论:。该工艺反应条件温和,收率较高,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改进可能具有抗流感病毒活性的化合物4-乙酰氨基-3-(3-戊氧基)苯甲酸的合成方法。方法以间羟基苯甲酸为原料,经酯化、硝化、催化氢化、烷基化、酰化及水解6步反应制备4-乙酰氨基-3-(3-戊氧基)苯甲酸。结果甲酯化收率86.9%;硝化反应采用硝酸/乙酸酐混酸作硝化试剂,收率23.5%;硝基还原用质量分数5%钯-碳作催化剂催化氢化,收率95.8%;烷基化反应中先使酚羟基与氢化钠成盐,然后再与3-溴戊烷反应,收率44.4%;酰化反应用DMAP作催化剂,采用向碎冰上倾倒反应液使产物析出的后处理方法,收率82.8%;酯水解中改用丙酮做溶剂,反应时间由15h缩短至4h,收率86.8%。各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结构经1H-NMR确证。结论改进的反应条件缩短了反应时间,简化了后处理步骤,为今后该类流感药物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