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目的 观察注射用盐酸米诺环素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琼脂双倍稀释法并与注射用阿奇霉素比较;结果 注射用盐酸米诺环素对19种143株临床感染菌株的体外抗菌活性明显;结论 注射用盐酸米诺环素具有显著的体外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在自行研制的溶出度过程分析系统上建立药物溶出度自动监测技术。方法:以分支光纤为光传输媒介,分别连接光源和检测器,光纤公共端部直接插入溶出杯实时监测盐酸多西环素片的溶出过程。结果:盐酸多西环素在20~115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方法的回收率为97.8%~99.9%,日内、日间的RSD分别为2.8%和3.2%。经与中国药典2000版方法对照,提取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法获得的数据信息完整,反映了药物在体外的溶出过程,相应软件的使用实现了药物溶出度监测的智能化,替代了繁琐的传统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4.
盐酸多西环素为四环素类抗生素,主要用于呼吸道、尿路、胃肠道感染等。其含量测定标准采用微生物检定法,操作繁琐,周期长。笔者试用旋光法测定其含量,结果满意,现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观察分析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运用阿奇霉素与盐酸多西环素病原菌清除以及疗效比较.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于该院泌尿科进行诊断与治疗的140名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两组,将采取阿奇霉素治疗治疗的70名患者设为对照组,将运用盐酸多西环素治疗的70名患者设为观察组.分别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清除病原菌情况、治疗有效率以及服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与病原菌清除率84.29%与84.29%显著高于对照组64.29%与61.43%,不良反应率4.29%明显低于对照组12.86%.结论:盐酸多西环素对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病原菌的清除更为彻底,用药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7.
酒渣鼻又叫玫瑰痤疮,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1],多发于中年人面部和鼻部,其发病机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局部血管舒缩神经失调导致毛细血管长期扩张有关,毛囊虫及局部反复感染是发病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嗜酒、辛辣、高温及寒冷刺激、情绪激动、内分泌失调均为致病因素.红斑期酒渣鼻是酒渣鼻各期分型中的早期,表现为颜面中部皮肤潮红,伴随发丘疹及毛细血管扩张,部分有脓疱.我科应用呋喃西林的滴鼻液外搽配合口服盐酸多西环素治疗92例酒渣鼻患者,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人工偶联方法构建多西环素完全抗原,制备多克隆抗体。方法:分别采用直接偶联法、甲醛一步法、重氮法+混合酸酐法和重氮法+碳二亚胺法等4种方法将多西环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ull serum albumin,BSA)或鸡卵清蛋白(ovalbumin,OVA)分别偶联,构建人工完全抗原。选择最好偶联效果制备的抗原免疫BALB/c小鼠,通过直接ELISA法检测多克隆抗体效价,竞争抑制ELISA法分析其灵敏性及特异性。结果:重氮法+碳二亚胺法偶联的多西环素人工完全抗原效果最好,其与BSA的偶联比为8.37∶1,与OVA的偶联比为4.92∶1。采用该方法偶联的抗原免疫小鼠获得的多克隆抗体效价在1∶8 000以上;该抗体对多西环素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98.89~120.32μg/L,与其他四环素类药物的交叉反应性较低。结论:重氮法+碳二亚胺法的偶联效率最高,获得的多西环素多克隆抗体效价较高,特异性和灵敏度均较理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盐酸多西环素对兔角膜新生血管生长的影响.方法:角膜囊袋法诱导新生血管模型,28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角膜新生血管对照组、盐酸多西环素腹腔注射组和结膜下注射组.比较第3,7,14,21天各组新生血管生长面积和抑制率,行角膜组织病理学观察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盐酸多西环素腹腔注射和球结膜下注射均明显抑制了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以后者更为显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VEGF在正常角膜不表达或在上皮基底细胞有弱表达,新生血管对照组染色明显强阳性,球结膜下注射组表达呈弱阳性.结论:盐酸多西环素球结膜下注射较全身应用更有效地抑制了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抑制金属蛋白酶活性可能只是盐酸多西环素治疗角膜新生血管机制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盐酸多西环素对内毒素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盐酸多西环素对内毒素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ALI)的保护作用.方法: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损伤组(ALI组),脂多糖治疗组(LPS组),每组24只.每组按造模后不同观察时间点又分为1,2,4,8h4个亚组(n=6).于0h时给予对照组气管内滴注生理盐水(NS)0.3mL,10min后股静脉注射NS1mL.ALI组气管内滴注LPS0.2mg/kg(溶于0.3mL NS),10min后股静脉注射NS 1mL.LPS组气管内滴注LPS0.2mg/kg,10min后股静脉注射盐酸多西环素20mg/kg(溶于1 mL NS).各组于1,2,4,8h4个时间点心脏抽血检测动脉血氧分压(PaO2);取肺组织进行肺湿/干质量(W/D)比值测定,并采用HE染色观察肺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结果:给予气管内滴注LPS后1~8h大鼠动脉血PaO2 ALI组,LPS组显著降低,4h时达最低点,各时间点动脉血PaO2 LPS组均显著高于AU组(P〈0.05,P〈0.01).W/D比值1~8h时AU组,LPS组均显著增加,2组相比较LPS组较AU组降低(P〈0.05,P〈0.01).病理形态学观察可见LPS组肺水肿、出血、炎性细胞浸润程度程度较AU组减轻.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LI组肺组织MMP-2,MMP-9在气管内滴入LPS后1h后迅速升高,4h时达峰值,LPS组MMP-2,MMP-9表达在相同时间均较Au组显著降低(P〈0.05,P〈0.01).而对照组肺组织MMP-2,MMP-9在不同时间点无明显变化.结论:盐酸多西环素可抑制内毒素性大鼠AU肺组织MMP-2,MMP-9表达,改善呼吸氧合功能,减轻肺损伤. 相似文献
11.
为改善难溶弱碱性药物达比加群酯的生物利用度,制备达比加群酯水包油型纳米乳并对其进行体外质量评价。通过测定达比加群酯在油性溶媒中的溶解度和绘制伪三元相图筛选出油相、乳化剂和助乳化剂;在此基础上以粒径和稳定性为评分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进一步优化达比加群酯纳米乳的处方和工艺。对达比加群酯纳米乳的形态、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和稳定性进行考察。实验结果为:达比加群酯纳米乳系统为油酸/中链甘油三酯/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乙二醇单乙基醚/水;该纳米乳的粒径为(57.5±0.2)nm、电位为-(20.9±1.4)mV、包封率为(85.2±1.0)%,且在室温下储存3个月后,其粒径、稳定常数和药物含量均未发生显著变化。结果表明:通过处方和工艺的优化后,可制备得到澄清透明、粒径均一、稳定性良好的达比加群酯纳米乳,这为提高达比加群酯及其他难溶碱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2.
多糖作为生物界一种主要的细胞构造基元及重要的储能材料,在生命体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亲水性、生物可降解性及配伍性,广泛被用于食品和药品。超分子是依靠分子间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的复杂的、有组织的聚集体,能保持一定的完整性并使其具有明确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特性。基于多糖组装的超分子作为天然大分子物质具有广泛的生物特性,文章就多糖经超分子组装后产生的体内外生物活性变化进行综述,以期为多糖的进一步扩大应用提供参考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以黄体酮为模型药物,泊洛沙姆407为温敏凝胶材料,制备温敏型黄体酮原位凝胶。通过单因素实验筛选保湿材料和生物黏附材料,考察处方因素对温敏凝胶胶凝温度的影响。采用自制体外释放装置,研究甘油、油酸聚乙二醇甘油酯、液体石蜡、泊洛沙姆407用量和药物粒径等处方因素对温敏原位凝胶体外释药的影响,分别以零级、一级和Higuchi方程对药物的体外释放数据进行了模型拟合。实验表明,甘油的保湿效果最佳,聚卡波非的生物黏附能力最强。确定最优处方中各成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黄体酮4.0%,泊洛沙姆407 20%,甘油5.0%,液体石蜡5.0%,油酸聚乙二醇甘油酯2.0%,聚卡波非0.2%,山梨酸0.08%,分散介质为0.1 mol/L枸橼酸磷酸盐缓冲液(pH 4.0),其胶凝温度为33.8 ℃。体外释放研究表明,药物粒径对药物释放影响较大,而油酸聚乙二醇甘油酯、液体石蜡、甘油和泊洛沙姆407用量对药物释放无明显影响。与普通黄体酮凝胶相比,温敏凝胶中药物释放更快,且黄体酮在温敏原位凝胶中的释药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14.
以盐酸特比萘芬为模型药物,制备一种生物黏附性成膜凝胶,测定其理化性质。其黏度为(13 299±51)mPa·s,pH为3.50±0.50,凝胶剪切黏度为(196±4)g/cm2;膜固体剩余率为(50.74±2.81)%,膜拉伸强度为(1.17±0.21)MPa,膜断裂伸长率为(21.42±3.24)%。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桨碟法测定其体外释放度,并绘制释放曲线,结果表明,药物在体外能够维持10 h的平稳释放;以小香猪皮为透皮屏障,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法进行体外透皮释放研究,结果表明,药物不透过皮肤,局部用药安全,其中(93.05±5.66)%的药物滞留于皮肤表面,(1.15±0.85)%进入皮肤内,有利于浅表性皮肤真菌感染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以马蹄金素(MTS)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合成了11个新的含芳杂环取代的马蹄金素衍生物,其结构经NMR、ESI-MS确认。采用HepG2 2.2.15细胞为乙肝病毒载体,评价目标化合物的抗HBV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7a[IC50=2.94 μmol/L,选择指数(SI)=146.39]和9a(IC50=2.21 μmol/L,SI>250)对HBV DNA复制的抑制活性高于先导化合物MTS(IC50=11.16 μmol/L,SI=10.78),且具有更高的SI,提示该化合物在治疗HBV感染时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具有潜在的研究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为了寻找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新型分子,以苯并呋喃为基础,在分子中引入N-杂环片段进行优势结构重组。以水杨醛与2-溴-4′-氟苯乙酮为原料,经取代、缩合反应后,与N-杂环化合物反应,合成10个新型N-杂环取代的苯并呋喃衍生物(2a~2j),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MS确证。采用MTT法初步测试了目标化合物体外抗肿瘤(HeLa,A549和H1975)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2a、2f和2j均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研究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的分化调控机制,比较并建立了人Tfh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的模型:分别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直接分离以及磁珠分选后的细胞诱导分化,比较不同来源Naïve T细胞的分化结果,同时探究了TCR刺激信号anti-hCD3e的固相包被与可溶性刺激对分化效率的影响,并考察极化因子IL-12不同浓度诱导Tfh细胞分化效果,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fh分化效率(CD4+CXCR5+ICOS+PD-1+),结合ELISA法检测Tfh标志细胞因子IL-21的表达水平,最终确定了5 μg/mL anti-hCD3e抗体预包被4 ℃过夜,磁珠分选后的T细胞在IL-12终浓度为1 ng/mL时与其他极化因子诱导分化6 d后,分化水平可达20.4%,初步建立了人Tfh细胞体外诱导分化最佳条件,为探讨人Tfh细胞分化机制及相关的靶向Tfh的分子药效、毒性与细胞水平的代谢实验提供了有效的检测平台。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采用Loo-Riegelman法评价溴吡斯的明磷脂复合物纳米乳(PPNE)体内外的相关性.方法 制备PPNE后,采用动态膜透析法研究PPNE体外释放行为,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大鼠口服制剂后的血药浓度,以Loo-Riegelman法计算体内吸收百分数(Fa),并与体外累积释放率作线性回归.结果 PPNE的体外累积释放率(X)与体内Fa(Y)建立的线性方程为Y=1.376 9X-47.543 2,r=0.941 1,r大于相关系数临界值r(6.0.001) (P<0.001).结论 PPNE体外释放与体内吸收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