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跟痛症是指人体足跟部涉及各个侧面的疼痛,多发的有跖腱起点筋膜炎、跟骨下滑囊炎、跟骨脂肪垫炎、跟后滑囊炎、跟腱止点撕裂伤、跟骨骨骺炎等多种疾病[1]。2006年2月-2008年6月,笔者采用小针刀松解术治疗跟痛症104例,并与局部封闭疗法进行比较,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小针刀松解术治疗跟痛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小针刀松解术治疗跟痛症50例,痊愈40例,显效10例,总有效率100%。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针刀治疗跟痛症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跟痛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研究组采用小针刀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封闭疗法,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2.0%,高于对照组的66.0%(P<0.05)。结论:小针刀治疗跟痛症疗效显著,符合微创医学诊疗原则,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正>跟痛症,亦称足跟痛,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个疾病,为足跟部周围疼痛疾病的总称。笔者2005年2月~2009年10月用小针刀治疗跟痛症,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为2005年2月~2009年10月东兴市人民医院符合诊断标准的门诊患者,共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38~  相似文献   

5.
跟痛症是临床常见病。 1995~ 1999年 ,作者采用局部封闭配合小针刀治疗跟痛症 46例 5 2足 ,经 6个月以上随访 ,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46例 ,其中男 17例 ,女 2 9例 ,年龄 36~ 70岁 ;单足发病 40例 ,双足发病 6例 ;病程最长 11年 ,最短 1周 ,平均 2 .6年。 37例静息时跟骨酸胀 ,站立位及行走时足跟底部疼痛 ,休息后好转 ,跟骨结节及其周围压痛明显 ,足底轻微肿胀 ;9例呈负重行走痛 ,无明显静息痛。有封闭治疗史者 17例 19足 ,大部分患者曾服用过消炎止痛药物治疗 ,效果不佳。2 治疗方法2 .1 跟骨结节封闭 用新 7号…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小针刀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评价。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DATA)、维普数据库(VIP)、Pub Med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立至2020年5月,检索数据库收录的小针刀治疗跟痛症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两名研究员独立检索、筛选、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文献有效数据资料,应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按照标准纳入15篇文献,样本量共149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改善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RR=1.21,95%CI[1.14,1.28],Z=6.23,P<0.00001);在VAS评分方面(WMD=-1.77,95%CI[-2.88,-0.67],Z=3.15,P=0.0002),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小针刀治疗跟痛症对于提高临床疗效、降低VAS评分均有效,但纳入文献质量偏低、样本较小,本研究结论尚需要一些高质量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7.
中药外敷配合小针刀治疗跟痛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跟痛症临床常见,治疗方法也较多.作者自1997年起,对22例采用其他方法治疗无效的顽固性跟痛症患者进行中药外敷配合小针刀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2例,男15例,女7例.年龄最大63岁,最小33岁,平均46岁.单足发病18例,双足发病4例.根据以下分型1型12例,2型4例,3型6例.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2年.  相似文献   

8.
<正>在基层门诊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跟痛症患者,男女均可发病,年龄从17岁~60岁不等。传统采用醋酸氢化可的松做局部封闭,但疗效欠佳;跟神经切除术创伤较大,患者难以接受。笔者采用小针刀闭合式手术治疗本病4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我院自1998~1999年底用小针刀加穴位注射结合的方法治疗顽固性跟痛取得满意的疗效。1 一般资料 本组79例,男48例,女31例;隼龄最小40岁,最大75岁,其中40~50岁20例,50~60岁39例,50岁以上20例;左侧29例,右侧42例,双侧8例;病史最长5.5年,最短3个月。其中61例提示有不同程度的跟骨骨刺(X线摄片示),局部软组织增厚变硬。2 诊断标准 足跟部疼痛:晨起、长时间站立及行走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减轻。患足弓加深:可清楚触到跖长韧带和跟骨结节前下方,跑骨窦处压痛明显.X线摄片:…  相似文献   

10.
小针刀治疗中老年跟痛症3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 1 997年~ 1 999年 ,笔者采用小针刀剥离术治疗中老年跟痛症 34例 ,疗效满意 ,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34例 ,男 1 3例 ,女 2 1例 ;年龄 43~ 67岁 ,平均 52岁 ;单足跟痛 2 0例 ,双足跟痛 1 4例 ;X线片示有跟骨刺者 1 7例 ,病程均超过 6个月 ,且均口服非甾体类消炎药或封闭治疗后无效。临床表现为足跟部疼痛 ,站立或行走时疼痛加重 ,足底部跟骨处压痛 ,以跟骨结节稍偏内更为明显。2 治疗方法病人俯卧位 ,屈膝 90°,足底部朝上 ,找出足跟部疼痛最明显处 ,用龙胆紫标记 ,术区内常规皮肤消毒 ,铺无菌巾 ,戴无菌手套 ,2 %利多卡因 3ml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桃红四物汤配合小针刀松解术在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4月就诊于本院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11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配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9例,对照组应用小针刀松解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桃红四物汤,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膝关节疼痛程度、僵硬程度、骨代谢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改良小针刀治疗早期膝骨关节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早期膝骨关节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应用改良小针刀治疗,疗程4周;对照组予口服解热镇痛药美洛昔康片,疗程4周。观察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优良率97%,对照组优良率60%。2组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改良小针刀治疗早期膝骨关节炎疗效满意,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易为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单纯痛点封闭与小针刀加封闭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方法:对119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采用单纯痛点封闭治疗59例,小针刀加封闭治疗60例。结果:单纯痛点封闭组显效占86.4%,有效占10.2%,无效占3.4%;小针刀加封闭组显效占93.3%,有效占5%,无效占0.7%。结论:小针刀加封闭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明显优于单纯痛点封闭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针刀治疗颈肩腰腿痛病人围术期的护理.方法:以中医护理为主,加强术前情志护理及术中配合和病情观察,术后进行康复指导.结果:本组58例病人,40例治愈,12例显效,5例好转,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8.3%,无并发症.结论:采用中医护理为主的护理方法为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针刺治疗不同部位脑梗死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不同部位脑梗死在临床病症积分,梗死面积、针刺疗效等方面的差异。[方法]收集8个不同部位梗死的完整临床资料,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对比。[结果]梗死部位对脑梗死病人的治疗前后病症积分、严重程度、梗死面积有显著的影响,且影响不同。[结论]梗死部位对脑梗死的病情有一定影响,但只是影响各个方面的因素之一,并非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6.
小针刀联合大秦艽汤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坚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23):4164-4167
为探讨小针刀联合大秦艽汤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118例肩周炎患者被平均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59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小针刀治疗,而试验组则采用小针刀联合中药方剂大秦艽汤治疗肩周炎。2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肩关节疼痛及功能改善情况被记录与比较。最终发现试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8.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1.52%(P<0.05,χ2=6.781);所有患者肩关节疼痛及功能经治疗均显著好转(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治疗后肩关节疼痛及肩关节功能改善均更为显著(P均<0.05)。由此可见,小针刀联合大秦艽汤治疗肩周炎疗效肯定,显著优于单用小针刀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小针刀结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的疗效。方法:将在院治疗的腰间盘患者100例随机分组对照治疗,治疗组60例采用小针刀结合手法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针灸、牵引等其他疗法。结果:治疗组优良率为83%,对照组为5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结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优于其他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针刀松解髌股外侧支持带治疗髌股外侧高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要求的60例髌股外侧高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采用小针刀松解髌股外侧支持带治疗,对照组在膝关节腔内注射曲安奈德注射液。采用改良Lysholm评分标准、视觉模拟评分法及髌股关节Ku jala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①治疗前2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21,P=0.061);末次随访时实验组视觉模拟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高于对照组(t=-10.589,P=0.000;t=49.410,P=0.000)。②治疗前2组患者Kujal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07,P=0.488);末次随访时Ku jala评分及治疗前后评分差值实验组高于对照组(t=4.189,P=0.000;t=6.608,P=0.001)。③按照改良Lysholm评分进行疗效评定,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u=1.960,P=0.028)。结论:小针刀松解髌股外侧支持带是治疗髌股外侧高压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弯形针刀经皮松解术治疗Ⅱ°、Ⅲ°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7例Ⅱ°、Ⅲ°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40例44指,采用弯形针刀经皮松解术治疗;对照A组38例42指,采用直形针刀经皮松解术治疗;对照B组39例43指,采用腱鞘内局部封闭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即刻和治疗后3个月,记录并比较3组患者患指疼痛评分以及患指弹响消失、屈伸活动度改善、葫芦状结节消失情况.并于治疗后3个月评价3组患者的总体疗效及1次治愈率.结果:①患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不同时间点间患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6.26,P=0.000).3组患者患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的组间差异总体上有统计学意义(F=8.040,P=0.000).进一步比较显示,治疗前及治疗后即刻3组患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60±1.50)分,(7.20±1.50)分,(7.20±1.30)分,F=2.613,P=0.077;(1.20±0.60)分,(1.70±1.00)分,(2.30±1.20)分,F=1.569,P=0.212)];治疗后3个月3组患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94±0.60)分,(2.08±0.99)分,(3.23±1.43)分,F=50.460,P=0.000];进一步两两比较,治疗组患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低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P=0.000,P=0.000),对照A组患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低于对照B组(P=0.000).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 =51.540,P=0.000).②患指体征.治疗后即刻及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患指弹响消失数(37指,43指)多于对照A组(20指,32指)和对照B组(9指,11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690,P=0.000;Z=7.390,P=0.000);并且随着治疗后时间的增加,患肢弹响消失数增加(Z=-10.290,P=0.000).治疗后即刻及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患指屈伸活动度改善数(35指,43指)多于对照A组(18指,32指)和对照B组(8指,11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720,P=0.000;Z =7.010,P=0.000);并且随着治疗后时间的增加,患指屈伸活动度改善数增加(Z=-10.300,P=0.000).治疗后即刻及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患指葫芦状结节消失数(30指,40指)多于对照A组(15指,25指)和对照B组(0指,9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150,P=0.000;Z=9.040,P=0.000);并且随着治疗后时间的增加,患指葫芦状结节消失数增加(Z=-10.980,P=0.000).③总体疗效.治疗组痊愈42指,显效1指,有效1指;对照A组痊愈32指,显效6指,有效3指,无效1指;对照B组痊愈11指,显效9指,有效8指,无效15指.治疗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治疗组=0.068,R对照A组=0.357,R对照B组=1.627x2=693.325,P=0.000).④1次治愈率.治疗组1次治愈37指,1次未治愈7例;对照A组1次治愈18指,1次未治愈24例;对照B组1次治愈5指,1次未治率38例.3组患者的1次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6.234,P=0.000).进一步两两比较(调整检验水准:α’=0.017),治疗组的1次治愈率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x2=15.848,P=0.000;x2 =45.731,P=0.000);对照A组的1次治愈率高于对照B组(x2=10.499,P=0.001).结论:采用弯形针刀经皮松解术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能够明显缓解患指疼痛,改善患指功能,创伤小,操作简单,疗效确切,1次治愈率高,可以作为治疗Ⅱ°、Ⅲ°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首选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的治疗机理。方法:对200例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颈椎病患者进行针刀治疗。结果:术后153例眩晕消失,治愈率76.5%,22例症状减轻,总有效率87.5%。结论:颈性眩晕并不是单一的椎动脉受压所致,解除颈髓的致压因素,恢复颈椎周围韧带的张力,稳定受累椎体,对治疗此类型颈椎病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