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制备黏惰性纳米粒(mPEG-PLGA-NPs)以克服人胃癌HGC-27细胞周围黏液的黏附,研究mPEG-PLGA-NPs理化性质对纳米粒穿透黏液被HGC-27细胞摄取的影响。体外黏蛋白黏附实验证明,mPEG-PLGA-NPs具有良好的黏惰性;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HPLC法考察HGC-27细胞对不同理化性质mPEG-PLGA-NPs的摄取。结果显示:HGC-27细胞对纳米粒的摄取与孵育时间(0~4 h)成依赖关系。同一孵育时间内,HGC-27细胞对纳米粒的摄取随着mPEG相对分子质量和修饰密度的增加而增加,10%PEG2000-PLGA-NPs的摄取量是PLGA-NPs的1.7~2.0倍,是荷正电荷CS-PLGA-NPs的摄取量的1.8~2.4倍,粒径400 nm 的纳米粒的摄取量仅为粒径120 nm的55.9%~70.3%。结果表明,亲水性且表面电荷接近中性、大小适宜的mPEG-PLGA-NPs对黏蛋白具有一定的黏惰性,能够快速穿透HGC-27细胞周围黏液被细胞摄取。mPEG-PLGA-NPs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载药系统用于胃黏液癌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构建半乳糖(Gal)与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共修饰聚酰胺-胺(PAMAM)纳米粒,研究其肝癌靶向性.方法 采用乳化法制备Gal和RGD共修饰纳米粒(Gal/RGD-NPs),考察其形态、粒径、电位等理化性质.通过细胞摄取实验和肝癌肿瘤球穿透实验考察Gal/RGD-NPs与肝癌HepG2细胞的亲和力和肿瘤组织穿透能力.结果 制备的Gal/RGD-NPs粒径为(102.7±17.6)nm,电位为(3.92±1.37)mV.体外细胞摄取实验表明,HepG2细胞对Gal/RGD-NPs的摄取效率分别是Gal-NPs和RGD-NPs的2.6倍和3.1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摄取实验和肿瘤球摄取实验结果表明,Gal/RGD-NPs具有良好的肝癌细胞亲和力.结论 Gal与RGD共修饰纳米粒具有良好的肝癌靶向性,是一种潜在的肝癌靶向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硫酸长春新碱(VCR)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NPs),研究其理化性质以及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改良的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负载硫酸长春新碱的PLGA纳米粒,以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的形态,以激光粒度仪测定纳米粒的粒径和Zeta电位,以透析袋法研究其体外释放规律,以人乳腺癌细胞(MCF-7)为细胞模型,通过MTT试验考察载药纳米粒的细胞毒性。结果制备的VCR-PLGA NPs外观呈球形,平均粒径为(145.81±4.72)nm,Zeta电位为(-17.50±1.92)mV,包封率为(56.81±3.17)%,载药量为(2.79±0.18)%,体外释放规律符合双相动力学方程:Q=100-(72.19e-0.164 3 t+29.26e-0.002 971 t)(R2=0.996 8)。载药纳米粒与原药相比可以增加细胞摄取而引起细胞毒性。结论初步建立了负载硫酸长春新碱的PLGA纳米粒系统,为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混合溶剂构建载多肽蛋白类药物的固体脂质纳米递药系统(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SNPs),探究SNPs跨肠上皮细胞的转运机理,提高多肽蛋白类药物的细胞摄取和跨膜转运效率。  方法  采用甲醇-氯仿混合溶剂制备载胰岛素的水包油包水型固体脂质纳米粒(INS-SNPs)。通过单因素筛选法优化INS-SNPs的处方,并表征最优纳米粒的形态、体外稳定性和药物释放等性质。通过Caco-2细胞考察INS-SNPs的细胞毒性、细胞摄取和入胞机制。采用Transwell?单层细胞模型进一步评价纳米粒的跨膜转运效率。  结果  筛选得到的最优处方INS-SNPs的粒径为(145.4±0.5) nm,电位为(?12.9±0.2) mV,载药量为(7.93±0.02)%。INS-SNPs在模拟肠液中展现出良好的胶体稳定性,能持续缓慢释放药物。细胞摄取结果显示,INS-SNPs在与细胞孵育2 h时达到最大的摄取量,较游离胰岛素提高了1.53倍。摄取机制表明,INS-SNPs主要通过网格蛋白和小窝蛋白介导的内吞途径进入肠上皮细胞。进一步考察纳米粒跨膜转运发现,跨膜转运效率较游离胰岛素提高了1.54倍,与细胞摄取的提高程度(1.53倍)相当,提示纳米粒具有较好的跨膜转运效率。  结论  本研究采用混合溶剂构建的INS-SNPs能显著提高多肽蛋白类药物跨膜转运效率,展现出较大的口服应用潜力,可为后续口服纳米递药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肠道是药物口服吸收的主要部位.肠黏液屏障可维护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也可阻碍药物的吸收.虽然纳米粒可以改善药物的肠道摄取,但依旧会受到该屏障的干扰.因此,可以通过载体材料的选择和修饰克服该黏液屏障.从材料的选择和表面修饰方面总结了载体材料在改善纳米粒肠道吸收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顺铂脂质体和顺铂纳米粒细胞转运和抗肿瘤作用的差异,探讨载体种类对药物传递的影响.方法:制备得到粒径、电位、载药量、释放曲线相近的顺铂脂质体和明胶纳米粒,考察二者在A549细胞中的细胞摄取和消除动力学情况,通过内吞抑制剂研究颗粒入胞途径.利用MTT试验评价纳米载体的抗肿瘤活性.结果:两种载体主要通过clathrin介导的内吞途径和大胞饮入胞,顺铂纳米粒摄取水平显著高于脂质体.而后者的胞内滞留能力远高于前者,平均滞留时间(MRT)为纳米粒组的3倍,曲线下面积(AUC)约为纳米粒2倍.MTF结果表明,顺铂脂质体的抗肿瘤活性远高于明胶纳米粒,IC50分别为(2.94 +0.21、20.70±1.05) μg/ml.结论:制剂参数相近的两种纳米粒在细胞摄取、消除的药物传递过程中有较大的区别,引起体外抗肿瘤活性的差异.与纳米粒相比,脂质体是更适合顺铂发挥疗效的纳米载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制备pH敏感融合膜(MP)包覆的载多柔比星(Dox)的中空介孔二氧化锰(H-MnO2)纳米粒(MP@H-MnO2-Dox纳米粒),并在体外对其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以固体实心二氧化硅为模板,用碱刻蚀的方法合成H-MnO2,制备载Dox的H-MnO2(H-MnO2-Dox),进行MP的包覆构建MP@H-MnO2-Dox纳米粒.对上述仿生纳米体系进行粒径、载药量、MP包覆载体比例的考察,用三(4,7-联苯-1,10-邻菲啰啉)二氯化钌(RDPP)探针进行产氧能力的评价,透析法考察药物体外释放,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考察其胞内摄取分布情况.结果 成功制备了H-MnO2,其载药率和包封率分别为(79.0±8.7)%和(75.1±7.5)%,MP与H-MnO2质量比为1:1时能较好地包裹H-MnO2.MP@H-MnO2-Dox粒径为(178.0±9.5)nm,RDPP测定结果显示H-MnO2具有优越的产氧能力.体外药物释放结果显示,MP可以延缓Dox的释放,24 h时MP@H-MnO2-Dox(pH=6.5)的Dox累计释放量低于H-MnO2-Dox(pH=6.5)[(42.0±5.1)%vs(60.0±3.7)%].胞内摄取分布实验结果显示MP@H-MnO2-Dox纳米粒在pH=6.5条件下具有很强的细胞摄取能力.结论 成功构建了MP@H-MnO2-Dox纳米粒,该仿生纳米体系有望成为缓解缺氧并靶向乳腺癌的多功能药物递送载体.  相似文献   

8.
探讨热驱动自组装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并对其形成机制、细胞摄取、细胞摄取动力学与降解动力学等进行考察。通过测定巯基、氨基与羧基的浓度揭示白蛋白纳米粒的形成机制。采用CCK-8法检测纳米粒的细胞毒性,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纳米粒的摄取行为,采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法测定白蛋白纳米粒在细胞内的摄取与降解动力学,并以紫杉醇为模型药物考察其对疏水性药物的包载能力。结果表明,热驱动自组装法制得的白蛋白纳米粒依靠分子间二硫键与酰胺键而稳定,安全无毒,易于被肿瘤细胞摄取并在胞内降解。载药实验结果显示,该纳米粒对紫杉醇有较高的包载。因此,热驱动自组装法绿色环保、操作简便,制得的白蛋白纳米粒可作为抗肿瘤药物传递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阿奇霉素/鼠李糖脂自组装纳米粒(AZI-RHL NPs)在体外对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P. aeruginosa)生物被膜的清除作用。  方法  制备并表征AZI-RHL NPs。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AZI-RHL NPs对游离P. aeruginos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结晶紫染色法和SYTO 9/PI死活菌染色法评价AZI-RHL NPs对生物被膜的清除作用。采用荧光标记法探究NPs对生物被膜胞外聚合物(EPS)的清除作用。通过结晶紫染色法观察NPs对P. aeruginosa在人正常肺上皮细胞(BEAS-2B)黏附中的抑制作用。通过测定NPs与黏蛋白溶液孵育后的粒径变化考察其与黏蛋白的相互作用,以推测其黏液穿透能力。  结果  AZI-RHL NPs的粒径约为(121.4±6.0) nm,表面带负电,具有高包封率高载药量,对AZI的包封率为96.72%,载药量为45.08%,对RHL的包封率为99.38%,载药量为53.07%。AZI-RHL NPs对游离P. aeruginosa的MIC是AZI组的一半。AZI-RHL NPs可有效破坏生物被膜的结构,去除EPS中的蛋白质和多糖,在清除生物被膜的同时降低膜内细菌存活率,并抑制P. aeruginosa在BEAS-2B细胞上的黏附,避免残余细菌形成新的生物被膜。与黏蛋白溶液共孵育后NPs粒径无明显变化,提示NPs与黏蛋白相互作用较弱,推测其可穿透黏液到达P. aeruginosa感染部位。  结论  AZI-RHL NPs通过“穿透黏液-破坏生物被膜-杀死膜内细菌-抑制残余细菌再黏附”的“除膜四部曲”策略,有效提高了P. aeruginosa生物被膜的清除,为治疗包括P. aeruginosa在内的由生物被膜引起的顽固性感染提供了一种可复制的通用型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苄酯(PEG-PBLG)纳米粒对两性霉素B(AmB)的增溶作用和纳米粒的体外巨噬细胞摄取特性,方法:透析法制备AmB/PEG-PBLG纳米粒,HPLC法测定AmB的含量,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芘标记纳米粒的细胞摄取率。结果:不同分子量的0.2%(w/v)PEG-PBLG纳米粒分散液中,AmB的浓度为714.1~961.2μg/mL,与在水中的溶解度相比提高了85.0~114.4倍。PEG所占比例高的Py-NP99(E/G=64/36)的细胞摄取率约为Py-NP114(E/G=33/76)的1/2。表明Pv-NP99能有效抑制血浆蛋白吸附,逃避MPM摄取。结论:PEG-PBLG纳米粒可有效增溶AmB,并且随PEG比例的增加纳米粒抗吞噬能力增强,有利于AmB非lIES部位的转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正相及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石斛碱(1)、石斛醚碱(2)、邻苯二甲酸丁酯(3)、松脂素(4)、N-反式桂皮酸酰对羟基苯乙胺(5)、N-反式阿魏酸酰对羟基苯乙胺(穆坪马兜铃酰胺,6)、N-顺式阿魏酸酰对羟基苯乙胺(7)、N-反式香豆酰酪胺(8)、N-顺式香豆酰酪胺(9)、山药素III(10)、二氢松柏醇二氢对羟基桂皮酸酯(11)。结论 化合物359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获得,其中化合物9为首次从石斛属植物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克雷伯菌属对亚胺培南耐药机制以及KPC-2基因在克雷伯菌属中传播机制。方法 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两个阶段(2009~2010年和2012~2013年)分离的对亚胺培南耐药的克雷伯菌属细菌。琼脂稀释法测定亚胺培南最低抑菌浓度(MIC),CARB ChromID平板和改良Hodges试验检测碳青霉烯耐药表型,PCR检测细菌的KPC-2基因表达。质粒接合试验检测质粒传播性。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和肠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聚合酶链反应(ERIC-PCR)技术分别用于分析质粒和菌株的同源性。结果 第一阶段筛选并确证耐亚胺培南的3株产酸克雷伯菌首先获得碳青酶烯类抗生素耐药性,第二阶段筛选并确证耐亚胺培南的7株肺炎克雷伯菌出现相同的获得性耐药。PCR显示10株细菌均携带KPC-2型基因。质粒接合试验显示产酸克雷伯菌中携带KPC-2基因的质粒可以传递到受体菌,且与KPC-2基因阳性的肺炎克雷伯菌中携带的质粒具有同源性。ERIC-PCR结果显示7株KPC-2基因阳性的肺炎克雷伯菌具有同源性。结论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分离的对亚胺培南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主要耐药机制是产生KPC-2型碳青霉烯酶。产酸克雷伯菌中携带KPC-2基因质粒,该质粒具有传递性且与肺炎克雷伯菌携带质粒相同。肺炎克雷伯菌中耐药株的传播形式为同一克隆传播,而在克雷伯菌属中不同菌种间耐药传播途径为同一质粒的水平传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合成2类两亲性壳聚糖(chitosan,CS)衍生物,自组装成聚合物胶束作为难溶性药物的新型递药载体。方法 先将CS与碘甲烷反应生成N-三甲基壳聚糖(trimethyl chitosan,TMC),然后在TMC的氨基上引入长链脂肪酸(软脂酸和癸酸),合成了两亲性的N-脂肪酰-N-三甲基壳聚糖(N-fatty acyl-N-Trimethyl chitosan,FA-TMC)衍生物。通过FT-IR、1H-NMR和元素分析法,对衍生物的分子结构和N-位取代度进行表征,同时以疏水性药物蛇床子素(osthole,OST)为模型,探讨其胶束增溶特性。结果 实验合成了2类6种不同的新型CS衍生物,分析显示季胺化程度和脂肪酰基接枝率对FA-TMC的胶束性质有较大的影响;对于超声法制备的OST载药胶束,季胺化程度为62.00%、软脂酰基接枝率为13.37%的N-软脂酰-N-三甲基壳聚糖(N-palmitoyl-N-trimethyl chitosan,PA-TMC)和季胺化程度为43.06%、癸酰基接枝率为22.00%的N-癸酰-N-三甲基壳聚糖(N-caprinoyl-N-trimethyl chitosan,CA-TMC)的包封率分别为76.67%、79.11%,载药量分别为19.01%、19.08%,可使OST在水中的溶解度提高两个数量级。结论 FA-TMC是一种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增溶载体,其在水中能自组装形成胶束,并对OST有明显的增溶作用,为OST制剂深入研究与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药配伍中相反指两种药物合用产生或增强毒性或使疗效降低,而“十八反”是重要的配伍禁忌,也是现代药性理论争议最多的问题,且至今尚未形成较统一的判断标准和结论。主要介绍了“十八反”中有关海藻、芫花反甘草的毒性和机制研究,探讨了影响“十八反”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确定其特定部位的安全药理实验内容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几个热点DNA条形码候选序列对葫芦科植物的鉴别能力。方法 使用ITS2、rbcLmatKpsbA-trnH序列的通用引物对葫芦科植物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通过比较各序列的扩增和测序成功率、种内和种间的变异、barcoding gap,并采取相似性探索BLAST 1和最近距离Nearest Distance 方法评价不同序列的鉴别能力。结果 ITS2序列对葫芦科33个属、90个物种、182个样本进行分析,其鉴定成功率较高,在属水平为100.0%,在物种水平为88.5%;psbA-trnH序列对201个样本进行分析,其鉴定成功率在属水平为93.0%,在物种水平为73.1%,但其可以补充部分ITS2不能分析的物种区域。结论 ITS2和psbA-trnH是适合葫芦科植物鉴别的一个较好的DNA条形码序列组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快速检测多杀巴氏杆菌、支气管鲍特杆菌、支原体和肺炎克雷伯杆菌4种实验动物病原体的多重PCR方法。方法根据Gen Bank基因设计出特异性引物;经过多重PCR的优化,特异性和敏感性的检测,建立多重PCR体系。应用该PCR体系检测人工感染样本和实验动物的气管分泌物,并与传统方法做对比。结果多重PCR扩增出多杀巴氏杆菌(356 bp)、支气管鲍特杆菌(237 bp)、支原体(266 bp)和肺炎克雷伯杆菌(142 bp)的目的条带。肺炎克雷伯杆菌敏感性为10 pg,多杀巴氏杆菌、支气管鲍特杆菌、支原体敏感性为1 pg,特异性检测未从其他病原菌中检测出目的条带。应用建立的多重PCR体系检测人工感染样本的不同组合,45只实验动物气管检测出15只多杀巴氏杆菌阳性,9只肺支原体阳性,但传统培养方法和血清学方法未检测出阳性标本。结论本文建立的多重PCR方法操作简单、快速、特异性强、灵敏度高,能够实现对多杀巴氏杆菌、支气管鲍特杆菌、支原体和肺炎克雷伯杆菌4种实验动物病原体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7.
宋金元时期《灵枢经》流传情况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灵枢经>古称<九卷>、<黄帝针经>,系<黄帝内经>的一部分.北宋时期到史崧本刊出之前的传本则多为<黄帝针经>或简称<针经>.对<灵枢经>在北宋、南宋及金元时期的流传情况进行了考查,并把金元时期医家著作中引用<灵枢经>及<针经>部分与现行史崧本<灵枢经>进行对照分析,认为<针经>自身可能有不同传本,今本<灵枢经>可能来自<针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以三七提取物、黄芪提取物、灵芝提取物等为原辅料制成的保健食品七花牌七灵宝软胶囊,依据《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年版)进行缓解体力疲劳功能研究。方法 根据人口服推荐用量,设样品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为200、400、800 mg/kg(分别相当于人体推荐用量的5、10、20倍),同时设一个阴性对照组,每组10只动物。分别ig 给予10、20、40 mg/mL的七灵宝软胶囊溶液,给药体积为20 mL/kg,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玉米胚芽油,每天1次,连续30 d。结果 该样品对小鼠的体质量增长无影响;具有延长小鼠的负重游泳时间的作用;能减少或抑制疲劳小鼠血清尿素氮的产生;具有促进小鼠的肝糖原储备的作用;能减少小鼠运动后的血乳酸曲线下面积。结论 七花牌七灵宝软胶囊具有缓解小鼠体力疲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结直肠息肉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率较高,结直肠癌多由此演变而来。"阳化气,阴成形"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基于此理论探讨结直肠息肉的病机及论治思路,认为阳气亏虚及阳郁不伸所造成的"阳化气"不足为结直肠息肉发病之本,"阴成形"异常是结直肠息肉发病之标。临证治疗当以温通阳气为先,贯穿始终,并结合阴邪侧重的不同,辨证施以多法消减阴形,复失调之气化,同时注意日常调养生息固护机体阳气,最终使机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肠道是口服药物的必经通道, 肠道中不仅存在着影响药物吸收的转运体, 还含有许多与药物代谢相关的酶, 包括消化道上皮细胞存在的结合酶和消化道菌丛产生的酶, 这些酶不同程度的影响着药物在体内的存在形式、吸收过程等。因此, 胃肠道对药物的有关代谢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其研究方法也不断改进。现就目前药物在肠道中代谢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