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肝切除术后腹腔感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洪池  孟凡强 《腹部外科》2004,17(3):138-139
肝切除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地治疗肝良、恶性肿瘤及严重肝外伤的方法,在临床已广泛应用,但如何减少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始终是外科医生追求的目标。肝切除术后腹腔感染(Intraperitonealsepticcomplicationafterhepatectomy ,IPSCH)是肝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脓毒血症,死亡率高达30 % ,是较长时期肝切除术后的主要死因。过去的1 0年中,随着操作技术的革新、麻醉方法的改进、良好适应证的选择、肝脏解剖结构的充分了解和术后ICU监护的加强以及有效抗生素的应用,IPSCH发生率明显下降。复习国内以往报道,80年代IP SCH发生率为8.…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切除术后腹腔感染发生的因素及其预防。方法 前瞻性观察不同量肝切除术后,膈下引流液细菌培养结果及与腹腔感染发生的关系,并采取围手术期干预措施。结果 肝切除≤2个肝段时,腹腔引流液细菌阳性率为5.5%,腹腔感染发生率为2.7%.肝切除≥3个肝段时,腹腔细菌阳性率为31.8%,腹腔感染发生率为13.6%。结论 肝切除≥3个肝段时腹腔感染发生率较高。部分肝切除术后膈下存在着准感染状态,采用膈下并置双管引流、持续点滴冲洗、细菌培养等围手术期措施有助于减少腹腔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利用开放腹技术治疗重症腹腔感染: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述近年有关腹腔感染与肺损伤的研究,多数研究认为引起肺损害的原因是由于腹腔感染时所发生的内毒素血症,在细胞和体液反应的参与下,导致肺微循环紊乱、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和肺间质水肿.其防治包括控制感染、免疫治疗、调理及营养支持和改善微循环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切除术后腹腔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感染类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95例行肝切除术后继发腹腔感染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原菌结果。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临床资料与感染类型的相关性。结果:95例患者共培养得到非重复菌株170株,单独感染55例(57.9%),混合感染40例(42.1%);其中革兰氏阴性菌80株(47.1%),革兰氏阳性菌83株(48.8%),真菌7株(4.1%)。排名前5的病原菌依次是大肠埃希菌(15.3%),屎肠球菌(14.7%),肺炎克雷伯菌(12.4%),粪肠球菌(11.2%),表面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8.2%)。耐药分析显示,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检出率分别为76.9%、37.5%,两者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度分别为66.7%、70.0%,对亚胺培南的敏感度分别为100.0%、79.2%。鲍曼不动杆菌除对替加环素保持100.0%敏感外,其余主要抗生素敏感度均在30.0%以下。44株屎/粪肠球菌中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株,其对万古霉素的敏感度分别为92.0%、89.5%。14株表面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全部表现为耐甲氧西林菌株,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保持100.0%敏感度。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腹腔内并发症是混合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6)。结论:肝切除术后腹腔感染中革兰氏阳性菌比例较高,以肠球菌属为主。革兰氏阴性菌中耐碳青霉烯类药物肠杆菌比例有增加趋势,多重耐药现象严重。术后腹腔内并发症是混合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如何预防阑尾炎术后腹腔感染。方法对51例急性阑尾炎手术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仅发生腹腔感染2例,感染发生率为3.92%。结论术前术后合理应用抗生素可明显降低阑尾切除术后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8.
术后腹腔感染病人的预后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上海中山医院近10年资料较完整的193例术后腹腔杂者为研究对象,对31项常用临床观察指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筛选消化道出血、年龄、尿素氮、动脉血氧分压和血培养5项为危险因素,与感染后死亡有关。相应的回归模型预测感染后死亡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5.7%、82.7%和85%。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目的:腹腔感染是肝胆管结石患者肝部分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将增加患者痛苦和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甚至造成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此类患者肝部分切除术后腹腔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术后腹腔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21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陆战队医院收治的54例行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导致术后腹腔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一步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54例患者中,8例(14.8%)患者术后发生腹腔感染并发症,无再手术病例,均治愈。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χ2=7.091,P=0.008)、术前血清白蛋白(ALB)水平<35 g/L (χ2=7.858,P=0.005)、术野冲洗水量<2 L (χ2=6.291,P=0.012)与术后腹腔感染并发症发生有关;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P=0.025)、术前低ALB水平(P=0.044)、术野冲洗水量<2 L (P=0.019)是术后腹腔感染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相似文献   

10.
术后腹腔感染防治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能锭 《腹部外科》1996,9(1):16-17
术后腹腔感染是外科临床工作中的基本问题。细菌感染、炎症坏死组织的存留、消化液的腐蚀刺激、肠内容的污染、吻合口漏、十二指肠残端瘘、孕期激素和增大子宫的影响及免疫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减弱等,均为腹腔内感染(intraabdominal infection IAI)的主要原因。提出合理抗生素的应用、切除原发病灶、腹腔灌洗(Ipol)等综合防治措施,是获得满意疗效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术后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腹部手术后腹腔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并评价这些因素在预测术后腹腔感染的准确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年龄等常用的临床观察指标进行回顾性调查,建立主要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在15个常用的临床观察指标中,手术部位、生命系统分级和手术持续时间为导致术后腹腔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用建立的回归模型预测术后腹腔感染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66%、76%和71%;在前瞻性观察的159例腹部手术病例中,此模型理论预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5%、84%和84%。结论 手术部位、生命系统分级和手术持续时间为术后腹腔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能较好地预测术后感染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术后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病理生理机制、病原菌分布及其诊治,为进一步理解术后腹腔感染的机制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查询PubMed、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就术后腹腔感染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 术后腹腔感染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及时识别并控制有利于预防腹腔感染的发生.术后腹腔感染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  相似文献   

13.
14.
罗应清 《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5,2(16):1453-1453,1456
我院自1985年1月-2005年1月共施行阑尾切除手术1534例,术后发生腹腔感染19例,现结合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老年患者腹腔感染术后肺损害的发生及其防治措施,对我院外科1991年1月至1992年12月收治的77例60岁以上的腹部外科疾病患者,术后给吸氧处理后和血饱和度进行了连续监测,其中伴腹腔感染者38例,无腹腔感染者39例。结果:感染组术后SaO2〈95%者28例,其低氧血症发生率为73.7%,非感染组SaO2〈95%者12例,其低氧血症发生率为30.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肝动脉瘤: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18.
肝动脉瘤[Hepatic Artery Aneurysm简称HAA],临床上少见。英国医生Wilson于1819年首次提出HAA,同时报告了一例HAA破裂死亡的尸检材料。HAA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肝动脉局部或弥漫性扩张性病变。文献报告迄今至少400余例。近年来临床上应用B超检查疑有右上腹疾患者,从而增加了HAA的检出率。HAA是腹腔动脉第二个好发动脉瘤的部位,仅次于脾动脉。  相似文献   

19.
我院于2002年3月~2005年8月共施行阑尾炎切除术186例,术后发生腹腔感染者2例(发生率1.08%)经处理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全组无死亡病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术后腹腔感染(PIAI)是临床上严峻的挑战,全球PIAI的死亡率仍居高不下,早期诊断与及时有效治疗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治疗,会面临导致治疗失败的高风险因素如耐药菌感染、慢性危重症、腹腔高压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等的威胁.合理的抗菌药物应用、及时的感染源控制以及包括对抗脓毒症、器官功能维护与营养治疗等在内的支持治疗是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