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纤维胆道镜在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纤维胆道镜在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的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6年1月我们对60例肝内外胆管残余结石应用纤维胆道镜治疗术后胆道残余结石的疗效。结果60例患者一次取石成功51例(85.0%),二次取石成功9例(15.0%),击碎最大结石为3.5cm×2.5cm×2.0cm,无胆道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纤维胆道镜治疗术后胆道残余结石能提高结石的清除率,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胆道术后残余结石是胆道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纤维胆道镜技术的开展对胆道残余结石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总结我院1986-2006年应用纤维胆道镜技术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506例的经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等离子体冲击波碎石解决纤维胆道镜难以取出的结石.方法: 在纤维胆道镜直视下,引入定向等离子体冲击波碎石仪探头,解决胆道镜难以取出的肝内外胆管术后残余结石28例.结果: 碎石并取出的成功率为100%(28/28),击碎每块结石所需发放冲击波2~400次,平均80次,平均每例病人作胆道镜4次,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等离子体冲击波碎石是纤维胆道镜取石重要的辅助工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应用纤维胆道镜治疗肝胆管残余结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纤维胆道镜取石在肝胆管残余结石治疗上的价值以及彗星征定律的镜外表现。方法 对1996年4月至1999年12月的240例次胆道术后患者进行纤维胆道镜经T管窦道取石。结果 结石取净率达98.1%。结论 取石前胆汗色泽如呈米汤术改变或有絮状物,则必有结石残留。  相似文献   

5.
从1981年6月到1992年1月用CHF-B3型纤维胆道镜检查胆石症术后病人120例,发现残余结石44例,胆道蛔虫15例。44例取石97例次,取出残余结石217块,因胆管狭窄结石嵌顿取石失败3例,镜下取41例,取率93.1%。15例胆道蛔虫取出18例次,取出蛔虫18条,取净率100%。镜检后低烧3例, 症发生率4.16%。本组通过近端套石、末端捅石、泥沙结石冲洗的方法,取残石及蛔虫效果较为满意。并  相似文献   

6.
应用纤维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残余结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胆管结石病被认为是胆道外科中 (除肿瘤外 )最常见、最复杂、最棘手、最难治疾病之一。自 80年代纤维胆道镜的问世及技术不断改进为胆道结石或残留结石的治疗开辟了一条较理想途径 ,为胆石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自 1994年 7月 ,我院应用纤维胆道镜治疗肝胆管残余结石 90例 ,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本组应用纤维胆道镜治疗 90例 ,是从同期 2 0 0例胆道手术筛选 ,残石率占 4 5% ,男 4 0例 ,女 50例 ;诊断方法为胆总管切开取石 ,T管引流 ,有 10例行左肝外叶切除术。术后病人二周常规行 T管造影证实有残余结石影。残石分类 ,其中左右肝管 4 0例 ,…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分析纤维胆道镜在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09年12月132例胆道术后残余结石行一次以上纤维胆道镜取石的疗效。结果全组132例患者中121例经纤维胆道镜取净结石,取净率91.7%;冲击波碎石62例,碎石率47.0%。治疗期间出现胆肠内瘘2例,其中1例取净结石,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窦道断裂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纤维胆道镜取石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安全有效,是目前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最有效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8.
纤维胆道镜是肝内胆管结石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我院自1993年1月~1996年6月间,利用OlympusCHFP—20型纤维胆道镜,在术中术后共检查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病人37例,收到良好效果,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7例,男9例,女28例,年龄20岁~62岁。术中应用15例,术后应用22例。1.2临床应用术中应用15例病人,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11例,单纯肝内胆管结石4例,其中13例手术中取净,2例肝内正~巫级胆管残留少量结石,残石率为13.3%,残余结石均于术后一次取净。术后应用22例病人,肝内胆管结石18例,合并胆…  相似文献   

9.
纤维胆道镜防治胆管残余结石304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10年来应用纤维胆道镜防治胆道残余结石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6月至2004年5月术中、术后纤维胆道镜探查治疗胆道残石304例。结果术中经胆囊管探查胆道19例,发现结石8例,占42.10%,取石成功7例;经胆总管探查107例,发现结石36例,占33.64%,取尽32例。术后治疗176例,取尽结石165例,成功率93.75%。结论胆道镜的应用是防治胆道残余结石的重要方法,且安全高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我院2003年3月~2005年4月近2年来纤维胆道镜治疗胆管结石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近2年来纤维胆道镜在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及经“T”管窦道取石中的应用。结果手术全部成功,一期结石取净率94.5%,全组无胆汁渗漏、出血及死亡等并发症。采用胆总管一期缝合者,可减少病人术后住院时间,有效地避免放置“T”管存在的弊端。结论纤维胆道镜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提高了胆管结石外科治疗的疗效,并且明显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纤维胆道镜经术后“T”管窦道进行取石治疗,避免了患者因结石残余所致的复发、再手术,并且可以经窦道反复取石,减少了结石残余率。  相似文献   

11.
损伤性高位胆管狭窄4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损伤性高位胆管狭窄外科治疗的经民教训。方法 性调查41例损伤性高位胆管狭窄患者的治疗方法,并发症及远期疗效。结果 采用胆肠吻主38例,无手术死亡。其中肝管空肠Roux-Y吻合术26例,随访2~10年,优良率83.3%;肝管十二指肠吻合12例,随访3年以上,优良率70%。结论 肝管空肠Roux-Y吻合术是治疗损伤性高位胆管狭窄的最佳方式,肝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对高危胆管狭窄患者仍然是有效方法之  相似文献   

12.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外胆管结石36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方法技巧及可行性.方法 总结分析本院2007年5月~2010年12月实施的36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常规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的临床资料.结果 34例胆石症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2例分别因胆道出血和取石失败中转开腹,手术时间为105 ~ 210 min,术...  相似文献   

13.
胆道探查术中胆道下端损伤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预防下端胆管探查术中医源性胆管损伤。方法总结自1992年5月~2004年5月期间1315例胆管下端探查术中12例胆管下端损伤的原因。结果胆道探查术中用金属探条极易损伤下端胆管。结论胆道探查术中用规范操作是防止损伤的有效措施,及时发现损伤并对损伤部位进行合理有效的处理是提高病人预后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移植胆道重建时肝内胆管变异的处理.方法 总结2005年1月~2006年9月肝移植工作中遇到的7例肝内胆管变异病例胆道重建的经验、教训.结果 7例供肝均是术后经T管胆道造影时发现有不同类型的肝内胆管变异.病例1由于术中遗漏了右前肝管,术后出现严重胆汁漏,开腹行外引流,二期胆肠吻合;病例2右肝管汇入胆囊管,T管上臂影响右肝管排空,介入技术处理;病例3、7术中及时发现肝管遗漏,及时纠正才避免胆汁漏的发生;病例4~6虽有胆管变异,但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所有病例术后3个月顺利拔除T管.结论 熟悉肝内胆管解剖变异的类型,术中仔细分辨肝门组织结构,及时发现肝内胆管变异,正确处理可避免由于肝内胆管变异造成的技术相关性胆道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47例因单纯胆囊切除所致胆管损伤原因的分析,发现胆管损伤特别易于发生在“容易”切除的胆囊,其主要原因是手术操作粗糙和术者粗心。作者重点就胆管损伤的预防进行了探讨,并认为胆囊切除术中的胆管损伤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门胆管癌和尾状叶肝管结石术中对尾状叶的处理。方法:对21例肝尾状叶因以上疾病经外科治疗的患者随访总结。结果与结论:肝尾状病变处理棘手;肝门部胆管癌常侵及尾状叶,其根治范围应包括肝尾状叶的切除;尾状叶肝管结石应切开左右肝管,力争术中取尽结石。  相似文献   

17.
腹腔镜超声检查在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腹腔镜超声检查在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腹腔镜下对12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患者常规行腹腔镜超声检查,并选择其中30例行术中胆管造影。与腹腔镜超声检查行对比研究。结果:腹腔镜超声检查平均时间17min,对胆道系统和血管系统扫描结果显示:胆囊和门静脉100%显像,肝胆管,胆总管97%显像,胆总管未端85%显像,腹腔镜超声检查和术中胆管造影对比结果显未腹腔镜超声检查的胆总管检查成功率及胆管结石的敏感性,特异性及总诊断成功率均优于术中胆管造(影(分别为97%,82%,97%,98%和80%,75%,95%,95%)。结论:腹腔镜超声检查的应用有助于判断胆道系统的解剖结构,防止发生胆管损伤,有助于发现或排除肝内外胆管结石,为胆管造影及胆道探查术提供重要指标。降低了胆道残石和阴性胆道探查术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外科诊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临床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分析75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病例临床诊疗资料。结果 75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者中有58例行手术治疗,其中23例行囊肿内或外引流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0.3%,35例行囊肿切除胆道重建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的统计不意义(P〈0.05)。在75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者中,有5例妊娠期出现症状。结论 妊娠可能是女性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出现症状的诱因之一;完整的胆囊切除,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肝内胆管结石并胆管狭窄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祥 《肝胆外科杂志》2000,8(5):351-352
目的 为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并胆管狭窄的外科治疗。方法 从1991年6月至1997年12月,对24例肝内胆管结石并狭窄的患者行肝胆管切开取石,其中10例加行硬性经皮胆钳术中取石;左外叶及左半肝切除12例所有病人均行肝胆管空肠大口吻合术。结果 24例病人均行随访,优良效果96.0%。结论 肝叶、肝段切除联合肝胆管空肠大口吻合是肝内胆管结石并胆管狭窄的最佳治疗方法选择。  相似文献   

20.
The clinocopathologic features of seven patients with early bile duct carcinoma are reported. Early bile duct carcinoma has been defined as bile duct carcinoma limited to the bile duct wall. The seven patients included six men and one woman ranging in age from 44 to 77 years. Six patients complained of jaundice and the other presented with right hypochondralgia. Ultrasonography showed a dilated proximal bile duct in the seven with a polypoid mass in three.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showed a dilated biliary tree in the seven together with a polypoid mass in two. Direct visualization of the bile duct with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graphy and/or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 showed a polypoid tumour of the bile duct and a dilated proximal biliary tree in all seven. Each of the seven polypoid tumours were well differentiated papillary or tubular adenocarcinoma restricted to the bile duct wall with minimal stromal invasion. There was neither any lymph node metastasis nor perineural invasion. Five of the seven patients were doing well at 24–112 months after a complete resection. One patient died from multiple liver metastases 21 months after intervention. The other patient died from other diseases 138 months after operation. These seven cases can be classified as early bile duct carcinoma due to both the limited invasion and favourable prognosis.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the seven patients were quite similar to those of usual bile duct carcinoma.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no proper diagnostic clues for early bile duct carcinoma and these patients represent fortunate cases that clinicians happened to discover by ch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