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肠系膜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肠系膜上动脉灌注罂粟碱和经皮经肝肠系膜静脉取栓和/或溶栓联合治疗肠系膜静脉血栓(MVT)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北大三院经介入诊治的9例MVT。9例患者均行血管造影检查和超声检查,其中5例行CT检查,2例行MR检查。患者从就诊到明确诊断接受介入治疗的时间间隔为15~168小时。明确诊断MVT后即经外周静脉给予肝素抗凝治疗;9例MVT均行经肠系膜动脉灌注罂粟碱治疗,其中8例同时行经皮经肝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取栓和溶栓治疗。2例怀疑肠坏死介入治疗后行外科肠切除术。结果本组9例MVT中2例血栓局限在肠系膜上静脉内;7例血栓延及门静脉或脾静脉。9例患者7例治愈;1例不明原因猝死;1例因门脉高压行门腔静脉分流术后肝功衰竭死亡。结论经肠系膜动脉灌注罂粟碱联合经皮经肝门静脉、肠系膜静脉取栓和/或溶栓是治疗MVT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MVT)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0月—2004年8月期间收治的22例急性MVT的临床资料,其中16例术前经CT或超声检查确诊,6例于剖腹探查术中确诊。全组有16例经手术治疗,其中4例采用美蓝判断肠坏死的范围;有6例采用介入治疗,其中4例采用经肠系膜上动脉溶栓治疗,2例采用经皮经肝途径在肠系膜静脉内行血栓清除术。结果:手术组4例死亡,3例死于脓毒性休克,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介入组6例均治疗成功,血栓清除满意。结论:急性MVT的诊治关键在于早期诊断,CT检查是准确的方法。对于已经有肠坏死的患者,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方法,术中美蓝确定坏死肠管范围有一定价值。对于无坏死型MVT,介入治疗是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X线造影、CT及结肠充盈超声检查对结肠癌和炎症性肠病(IBD)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92例结肠癌及IBD患者资料,其中结肠癌41例,溃疡性结肠炎(UC)29例,克罗恩病(CD)22例,患者均经内镜下活检病理学检查或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术前均行X线造影、CT及结肠充盈超声检查。比较术前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X线造影和结肠充盈超声对CD、UC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度高于CT检查(P <0.05),X线造影与结肠充盈超声对CD、UC的诊断灵敏度和准确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种检查方法诊断CD、UC的特异性无明显差异(P>0.05)。3种检查方法对结肠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线造影、CT及结肠充盈超声检查对结肠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无明显差异,对IBD诊断的特异度亦无明显差异,但对IBD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度X线造影及结肠充盈超声检查优于CT。  相似文献   

4.
胆石性肠梗阻1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胆石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术前经腹部超声、X线平片和螺旋CT检查,确诊9例.1例经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排出结石,15例行手术治疗.结果:术后并发切口感染3例,肺感染2例,急性心功能不全1例,均治愈.结论:胆石性肠梗阻术前确诊困难,腹部超声及螺旋CT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肠管切开取石术在多数患者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的临床及影像表现,总结其对影像诊断的影响,探讨适合此类乳房的最佳影像检查方法。方法对37例经临床检查,全部行X线摄片,其中15例、5例、6例分别另行超声、CT、MRI检查。结果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影响X线,表现为肿块或结节的病变的辨认及定性,对于病变钙化灶的显示影响不大,但干扰超声对囊性病变的判断;其在CT、MRI上的密度或信号类似水样,对观察病变影响较小,但CT存在放射线量大的缺点;超声、MRI对凝胶的分布、逸漏情况及内部结构显示清晰。结论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对乳房病变的影像诊断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此类乳房病变的影像检查以X线与MRI同时进行为最好,对凝胶情况的观察则以超声或MRI为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对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X线检查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肠肿瘤(十二指肠和壶腹周围肿瘤除外)的临床资料,并对术前影像学资料(全消化道钡餐X线造影、CT、B超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19例原发性小肠肿瘤中小肠腺癌9例,间质瘤5例,恶性淋巴瘤4例,腺瘤1例,阳性检出比分别为:CT为79%;超声为16%;全消化道钡餐X线造影42%。多层螺旋CT对小肠肿瘤的检出率明显优于X线钡餐造影和超声,(P〈0.05或P〈0.01)。结论多层螺旋CT对小肠原发性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已成为目前检查小肠原发性肿瘤最主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探讨经腹部超声检查对结直肠癌化疗患者伴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收诊的结直肠癌化疗患者60例,经病理证实伴转移有23例,未转移37例。分别使用飞利浦64排CT诊断仪检查与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查,比较分析CT与经腹部超声检查的确诊率、诊断伴转移情况、灵敏度与特异度。结果:CT共确诊45例,其中未转移确诊率78.38%、转移确诊率69.57%;经腹部超声共确诊57例,其中未转移确诊率94.59%、转移确诊率95.65%;经腹部超声结直肠癌转移与未转移确诊率均高于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腹部超声与CT的肝转移诊断率均为10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腹部超声检查的肺转移率、胰腺转移率、腹膜转移率、淋巴结转移率略高于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腹部超声与CT在伴肝转移灵敏度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部超声诊断肝转移特异度(82.00%)高于CT检查(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肺转移、胰腺转移、腹膜转移、淋巴结转移上,经...  相似文献   

8.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27例诊治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研究1983年至2007年7月收治的27例急性MVT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患者病程1~14 d,平均6.1 d.既往有门静脉高压症、下肢静脉血栓、肠系膜静脉血栓等病史或合并其他高凝状态者18例(66.7%).本组超声、CT、血管造影及外周血D-二聚体(D-Dimer)水平对急性MVT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70.6%(12/17)、75.0%(6/8)、100%(6/6)、100%(6/6).16例腹腔穿刺抽出血性腹水者均已继发肠管坏死.11例行溶栓、抗凝治疗,4例有效(36.4%).22例接受手术治疗,均行坏死肠管切除术,其中3例术中行经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取出术.3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并发心肌梗死,3例继发短肠综合征.4例手术后一周内急性MVT复发.8例在发病后1个月内死亡,其中7例为手术后死亡.19例存活的患者均接受了抗凝治疗.15例得到随访,其中7例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结论 对于急性MVT,血D-Dimer水平的检测以及针对肠系膜血管的影像学检查是尽早确诊的关键.对无活动性出血和腹膜炎的病例,首选考虑进行抗凝溶栓治疗.对已继发肠管坏死者应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电子束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在肺静脉畸形引流临床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20例电子束CT诊断的肺静脉畸形引流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电子束CT检查采用增强单层容积扫描,层厚1.5-3.0mm,扫描时间100ms。所有病例均行三维重建。20例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有10例尚行心血管造影检查。14例有手术资料对照。结果 在14例有手术对照的病例中,电子束CT对肺静脉畸形引流的定性及定位诊断符合13例,部分符合1例;超声心动图仅诊断2例,手术对照,仅部分符合;怀疑8例,心血管造影6例中诊断4例,与手术对照完全符合,怀疑2例。未行手术治疗的6例中,电子束CT均可见肺静脉畸形引流,血管造影4例中仅有2例发现,超声心动图则均未诊断。结论 电子束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在肺静脉畸形引流的临床诊断中具有明显优势,是肺静脉畸形引流的有效、无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1987年1月-2001年12月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14例临床资料。结果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6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3例,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4例,非血管阻塞性急性肠缺血1例,均经病理证实。10例有与腹部体征不相符的剧烈腹痛,6例存在慢性肠缺血表现。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确诊1例,CT确诊2例,11例为术中发现。14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均行溶栓,抗凝治疗,9例治愈,5例死亡。结论 (1)器质性心脏病,动脉硬化,血栓等病史伴与腹部不相符的剧烈腹痛是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重要临床特征;(2)选择性动脉造影和CT是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3)血管的再管化,必要的肠切除和术前,后抗凝及溶栓是提高疗效的重要保证;(4)出现慢性肠缺血再表现时,预防性抗凝可能是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19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提高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临床表现:黄疸9例,上腹部痛7例, 消化道出血6例,上腹部包块3例,呕吐1例。结果:诊断手段及确诊率:纤维十二指肠镜的确诊率为83.3%(15/18);十二指肠X线低张造影检出率为82.3%(14/17);9例行腹部CT检查,7例显示肿瘤;1例行 MRI检查,显示肿瘤。手术治疗16例,肿瘤切除率68.8%(11/16)。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9例,行肿瘤局部切除及区域肿大淋巴结切除1例,十二指肠球部加部分胃切除术1例,胃肠、胆肠吻合术5例,根治性切除率为62.5%(10/16)。根治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0%(9/10),40.0%(4/10),30.0%(3/10)。行胃肠、胆肠吻合术后生存期时间6~15个月。结论:联合纤维十二指肠镜和十二指肠低张造影能诊断各段十二指肠恶性肿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可获得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急性颈椎损伤的CT诊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分析急性颈椎损伤的CT征象,评价CT在急性颈椎损伤诊断中的价值及限度。方法78例颈椎外伤患者行X线片、薄层CT及三维重建检查,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经影像学诊断60例急性颈椎损伤CT确诊59例,1例CT阴性而由X线片确诊。X线片与CT的骨折检出率分别为53.3%和98.3%,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在急性颈椎损伤中CT能安全、快捷地对骨折、脱位、外伤性椎管狭窄等做出全面准确的诊断。但CT扫描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应用中应该将X线片与CT检查结合起来才能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成人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ACMH)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75-2007年间行外科手术治疗的19例ACM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中14例根据临床表现特点及腹部X线立位平片影像检查,术前均未明确诊断;5例根据腹部超声、选择性血管造影、腹部CT多平面重建检查,术前均得以明确诊断.本组患者均予以剖腹探查术,其中10例行肠绞窄坏死小肠切除、对端吻合术;6例疝入小肠复位后生机良好;3例因移动盲肠症并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剖腹术中意外发现系膜裂孔.手术顺利,2例患者因肠坏死并脓毒性休克于围手术期死亡,1例患者因心肌梗塞死于术后第9年,余16例患者均长期存活.结论 腹部B超、选择性血管造影、腹部CT多平面重建是诊断ACMH的重要手段.早期手术和术中对肠管生机的判断是ACMH外科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探讨多层螺旋CT与腹部X线平片诊断急性肠梗阻的临床价值。选取2015年1—12月接受诊治的65例疑似急性肠梗阻患者的腹部X线平片、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以病理学结果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多层螺旋CT、腹部X线平片鉴别诊断急性肠梗阻的临床价值。65例疑似肠梗阻患者,经手术和临床最终确诊急性肠梗阻50例(76.92%)、假性肠梗阻15例(23.08%);多层螺旋CT诊断小肠梗阻、结肠梗阻、机械性肠梗阻、绞榨性肠梗阻的准确度均高于腹部X线平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诊断急性肠梗阻的敏感度为86.00%、特异度为80.00%、与病理学结果的一致性Kappa值为0.604、R值为0.611;腹部X线平片诊断急性肠梗阻的敏感度为68.00%、特异度为66.67%、与病理学结果的一致性Kappa值为0.276、R值为0.298。多层螺旋CT诊断急性肠梗阻的临床价值优于腹部X线平片。  相似文献   

15.
老年脊柱结核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脊柱结核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2005年2月-2007年10月共收治经手术证实的老年脊柱结核患者15例,男12例,女3例,平均年龄65.3岁。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及X线片、CT与MRI检查结果。结果:首发症状为进行性腰背痛10例,下肢神经根放射痛3例,胸腹束带感2例;临床症状为腰背部疼痛15例,近期体重减轻8例,明显夜间痛6例,低热、盗汗3例;临床体征为脊柱叩击痛15例,脊柱活动受限10例,脊柱后凸畸形2例,脊髓功能轻度受损1例。15例CT检查显示椎体破坏13例,细小颗粒状死骨形成5例,椎间盘受累3例,伴较小的椎旁软组织肿块11例;对10例X线片及CT检查不能确诊者行MRI检查,显示病变椎体呈骨髓炎性水肿及骨质破坏表现,MRI对椎体破坏、椎间盘受累及椎管受侵的显示优于X线片及CT。结论:老年脊柱结核的临床表现以脊柱局部疼痛为主,全身结核中毒症状轻微,脊柱后凸畸形少见。MRI可清晰显示受损椎体的病变性质,为老年脊柱结核的诊断提供论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和超声造影(CEUS)在检测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并对两者进行比较。方法对肝移植术后患者常规行CDU检查,对CDU疑肝血管血流异常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肝动脉、门静脉、下腔静脉及肝实质的血流灌注,对其中29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或CT血管造影(CTA)/MR血管造影(MRA)证实病例的CDU及造影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后血管并发症患者29例,其中肝动脉狭窄22例,肝动脉血栓闭塞3例(肝动脉血栓闭塞合并肝梗死2例),门静脉狭窄2例,下腔静脉狭窄1例,另1例为肝门部血肿并肝动脉、门静脉受压狭窄。CDU显示25例狭窄均有血流参数异常,但不能判断狭窄部位及程度,3例血栓闭塞者,动脉血流均未显示,但不能肯定诊断;超声造影可明确诊断肝动脉血栓闭塞,显示肝动脉、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狭窄,与DSA或CTA/MRA结果符合率分别为100%(3,3)、90.9%(20/22)、100%(2/2)及100%(1/1)。结论CDU与超声造影互为补充,有利于提高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输尿管癌影像学诊断方法的评估(附21例报告)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提高原发性输尿管癌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对我院1994-2000年收治的21例原发性输尿管癌患者作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均经手术证实;21例行B超检查,3例提示输尿管占位病变;15例行IVU检查,5例提示输尿管病变;10例行逆行肾盂造影,9例提示病变;12例行肾穿刺造影均能显示病变;6例行CT检查,5例提示病变;6例行MRU检查均能提示输尿管病变。结论:B超、IVU是诊断原发性输尿管癌的基本方法,逆行肾盂造影、肾穿刺造影、CT、MRU对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断有较高价值,其中以肾穿刺造影和MRU的诊断率最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分析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膝关节创伤骨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膝关节创伤合并骨折患者67例,对所有患者行X线检查和多层螺旋CT检查,X线检查均在膝关节创伤后8h以内进行正位、侧位平片照射,X线检查后7~15d以内再行多层螺旋CT检查。观察并比较多层螺旋CT及X线对膝关节创伤患者诊断准确率;记录并观察多层螺旋CT及X线对膝关节各部位骨折诊断情况。结果多层螺旋CT对膝关节创伤患者的确诊率(100.0%)显著大于X线检查确诊率(83.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923,P0.05);X线检查结果中,疑似骨折患者共7例,经多层螺旋CT检查证实此7例均有骨折,其中髌骨骨折3例,股骨下端骨折2例,胫骨平台骨折2例。X线检查共误诊或漏诊4例,其中纵行髌骨骨折患者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2例,误诊及漏诊病例均经多层螺旋CT的多层平面重建处理确诊。结论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优势显著,可从各方位直接清晰地显示关节内部结构及创伤后的骨折情况,弥补了X线片的不足,提高了膝关节创伤的诊断率,适合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急性结肠假性梗阻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62—2002年收治的24例急性结肠假性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60岁,均发生于直肠癌术后。24例患者(100%)均表现为进行性腹胀和腹部膨隆。经腹部X线平片、钡剂灌肠透视或纤维结肠镜确诊。盲肠结肠扩张直径6—8cm者6例(Ⅰ型);9-12cm者11例(Ⅱ型);13cm以上者7例(Ⅲ型)。6例选用非手术治疗,8例予以盲肠造口术,10例进行了结肠部分或全结肠切除术。22例痊愈,死亡2例(8.3%)。结论急性结肠假性梗阻根据临床症状、结合腹部影像学和内镜检查可以确诊;一般经非手术可以治愈,必要时可选用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逆行性膀胱造影诊断膀胱憩室的价值。方法分析7例经手术证实的膀胱憩室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 7例患者均接受CT平扫,2例获得明确诊断。对3例行增强CT扫描,明确诊断2例。4例接受CT逆行性膀胱造影,均获明确诊断。同期对3例行超声检查,明确诊断1例;对4例行膀胱X线造影,明确诊断2例。结论 CT逆行性膀胱造影能准确诊断膀胱憩室,较好地显示膀胱憩室的大小、部位、形态、开口,是诊断膀胱憩室简便有效、经济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