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75例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的监测,为调整药物剂量、评价药物不良反应和保证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未合并用药的138例服用丙戊酸、151例服用卡马西平、21例服用苯妥英、65例服用苯巴比妥的癫痫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结果 丙戊酸、卡马西平、苯妥英和苯巴比妥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分别为50-100、4—12、10-20和15-40μg/mL,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的控制率明显高于浓度范围外的控制率。苯妥英和苯巴比妥均有中毒病例发生。结论 血药浓度监测对抗癫痫药物的个体化给药十分必要,应紧密结合临床症状,做到安全、有效用药。  相似文献   

2.
抗癫痫药物的血清浓度、疗效和不良反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癫痫患在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期间的血药浓度,疗效和严重的不良反应。方法:采用美国产全自动荧光免疫偏振分析仪和相应的试剂药盒对本市可评价的213例癫痫患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观察各种抗癫痫药物的疗效和严重不良反应。结果:卡马西平,丙戊酸,苯胺英,苯巴比妥和氯硝西泮分别有95.7%,45.8%,30.4%,80.5%和70.3%例次在有效治疗血药浓度范围中;严重不良反应较少见;卡马西平和丙戊酸疗效较佳,苯妥英疗效较差,结论:卡马西平(除婴儿痉挛外)和丙戊酸宜作为癫痫患的首选药物,血清浓度分别宜控制在6-8μg/ml和60-90μg/ml,苯妥英不宜用于癫痫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癫痫患者在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期间的血清药物浓度、疗效和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方法 自1989年1月至2006年1月,采用美国产全自动荧光免疫偏振分析仪和相应的试剂药盒对本市可评价的273例癫痫患者进行血清药物浓度监测,并观察各种抗癫痫药物的疗效和严重不良反应.结果 卡马西平、丙戊酸、苯妥英、苯巴比妥和氯硝西泮分别有91.1%、46.9%、30.4%、72.8%和86.9%例次在有效治疗血药浓度范围内;严重不良反应较少见;卡马西平和丙戊酸疗效较佳,苯妥英疗效较差.结论 卡马西平(婴儿痉挛除外)和丙戊酸宜作为各型癫痫患者的首选药物,单用时血清药物浓度分别宜控制在6~10μg/ml和60~100μg/ml;苯妥英尽可能不用于癫痫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托吡酯、丙戊酸钠、卡马西平治疗脑炎后癫痫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借鉴。方法回顾分析符合入组标准的120例脑炎后癫痫患者的病例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托吡酯40例、丙戊酸钠40例、卡马西平40例,各组给予相应药物治疗,3组均治疗12个月,治疗前后记录统计癫痫的发作频率,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测及脑电图检查,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静脉取血检测血药浓度,监测毒性血药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托吡酯组总有效率为92.5%,丙戊酸钠组为70.0%,卡马西平组为62.5%,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平均血药浓度为卡马西平组(14.37±2.43)μg/ml,丙戊酸钠组(116.6±3.3)μg/ml,托吡酯组(6.6±1.8)μg/ml。结论脑炎后癫痫的患者的治疗首选托吡酯,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其次,根据血药浓度监测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能够提高给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癫痫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磊  宋述强 《广东医学》2000,21(12):1057-1058
目的 监测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指导癫痫患者个体化用药。方法 以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161例癫痫患者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并结合临床疗效优化治疗方案。结果 血药浓度在50~100μg/ml之间的占49.4%。54例患者经血药浓度监测后调整用药方案而改善了疗效。结论 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对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丙戊酸钠治疗各型儿童癫痫144例,丙戊酸钠治疗各型癫痫的有效率有93%,多数患者的有效血浆浓度范围为40μg/ml~120μg/ml,有效剂量为10mg/kg~kg.d。作者认为,对癫痫患者应据其临床发作情况,有无药物不良反应,参考丙戊酸钠血浓度调整剂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癫痫患者卡马西平、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情况。方法 对262例常规服用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老年癫痫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结果 卡马西平组有13.75%低于有效血药浓度,5%高于有效血药浓度,81.25%达到有效血药浓度。而丙戊酸组有51.96%低于有效血药浓度,3.92%高于有效血药浓度,44.12%达到有效血药浓度。丙戊酸组达到有效血药浓度的比率明显低于卡马西平组(P<0.01),而两组高于有效血药浓度的比率基本相似(P>0.05)。结论 患者在给予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初次使用剂量后达到有效浓度的比率存在一定差异。临床医师在应用抗癫痫药物时应实施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8.
171例次癫痫患者卡马西平血药浓度监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癫痫患者卡马西平的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为卡马西平的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癫痫患者卡马西平血药浓度,并观察其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171例次患者中,卡马西平血药浓度低于4μg/ml占21.1%,4~12μg/ml的占73.7%,血药浓度〉12μg/ml占5.3%。其中出现中毒反应的占7.0%。171例次患者的癫痫治疗有效率为74.3%。与丙戊酸等联合用药的38例次患者中,总有效率为44.7%。单一用药的总有效率为79.7%,血药浓度越高,疗效越好。卡马西平超出治疗窗,患者的不良反应明显增加。结论卡马西平的血药浓度监测可为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客观依据,对提高癫痫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癫痫儿童丙戊酸钠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程序升温气相色谱法对348例次癫痫儿童服用丙戊酸钠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对血药浓度结果与剂型、合并用药、临床疗效的关系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使用丙戊酸钠缓释片的癫痫患儿其血药浓度偏高;卡马西平可使丙戊酸的血药浓度降低;丙戊酸有效血药浓度的范围较大。结论: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对癫痫儿童合理用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血药浓度个体差异较大,临床用药时需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卡马西平和丙戊酸配伍对大鼠电刺激皮层惊厥阈值的影响及部分临床患者的血清药物浓度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利用大鼠抗电刺激皮层惊厥阈值模型,按卡马西平加mg/kg+丙戊酸镁90mg/kg,卡马西平20mg/kg+丙戊酸镁68mg/kg,卡马西平10mg/kg+丙戊酸镁45mg/kg的高中低剂量配伍的药物组及假阳性对照组给药10次后,观察大鼠惊厥阈值动态变化趋势和血药浓度,并对部分难治性癫痫患者的卡马西平和丙戊酸的血清药物浓度关系进行了临床观察。结果各组大鼠末次给药前30min,高剂量组惊厥阈值高于中低剂量,各时间点不同剂量联合用药组惊厥阈值比较无明显差异。动物给药后的血药浓度显示,给药剂量越高,其峰浓度越高,但低剂量组的血药浓度仍在有效浓度范围内;三种不同剂量组的抗癫痫作用均在给药后30min开始起效,4h达高峰,维持抗惊厥作用12h,且其抗惊厥作用逐渐达峰,又逐渐下降,期间波动不大。临床观察组中原用卡马西平治疗者在添加小剂量丙戊酸镁,原用丙戊酸镁治疗者在添加小剂量卡马西平后,添加药物对患者的血药浓度影响不大。结论不同剂量卡马西平和丙戊酸镁配伍在大鼠电刺激皮层惊厥阈值测定模型的抗惊厥作用无明显差异,其血药浓度随剂量的升高而升高。不同剂量的卡马西平和丙戊酸镁配伍对患者血清药物浓度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对丙戊酸、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血药浓度的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丙戊酸、卡马西平、苯妥英钠是临床治疗癫痫的常用药物,由于病人对药物治疗的反应具有高度个体化和可变化,只有在血药浓度监测下合理应用,才能保证给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此,1999~2003年对364例癫痫病人作了血药浓度检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伴有中央颞区尖波的儿童良性癫痫(benign epilepsy of childhood with centro-temporal spikes,BECT)是儿童中常见的部分性癫痫,卡马西平、奥卡西平、丙戊酸钠等药物治疗有效。文中观察奥卡西平对伴有中央颞区尖波的儿童良性癫痫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报道1例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异常的6岁部分性癫痫患儿。结果最初以奥卡西平治疗,其原有的癫痫症状很快被控制,但脑电图随访过程中发现该例新诊断为部分性癫痫患者在奥卡西平单药治疗过程中脑电图恶化。随后,奥卡西平逐渐减量,并换用丙戊酸钠。当丙戊酸钠加至0.5g/d,该患者无癫痫发作且常规脑电图正常。结论虽然奥卡西平被认为是比卡马西平和苯妥英更易耐受的治疗部分性癫痫的一线药物,但应认识到它可能诱发新的癫痫发作形式和加重脑电图的异常。  相似文献   

13.
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对指导儿童癫痫病治疗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昆鹏  李晓晶  李晓丽 《吉林医学》2008,29(23):2201-2202
目的:评价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与剂量对治疗儿童癫痫病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给576例儿童癫痫病患者长期口服丙戊酸钠,剂量为15~60mg/(kg·d),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利用SPSSIO.0统计软件对治疗结果产生的数据进行处理。结果:丙戊酸钠的有效浓度范围为50-100μg/ml,中毒浓度〉100μg/ml,观察组中癫痫完全被控制186例,好转331例,总有效率为89.76%。不同个体服用同等剂量丙戊酸钠后,稳态血药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定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对治疗儿童癫痫病的临床疗效有显著意义。临床监测其血药浓度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抗癫痫药被列为必需监测的药物,在发达的国家已是一项常规测定,本院于1986~1987年先后建立了丙戊酸、苯巴比妥、苯妥英、朴痫酮和卡马西平等5种抗癫药的血药浓度测定方法,丙戊酸以气相色谱法,其它均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方法的线性范围、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临床要求。两年来对364人次作了597次测定,数据作了以下分析:①以各药物的有效治疗浓度范围为标准,分析我院癫痫就诊患者在常规给药时血药浓度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这5种药物达到有效治疗浓度范围的占20%~63%,其中苯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托吡酯、 卡马西平及丙戊酸钠分别治疗脑炎继发癫痫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60例脑炎继发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其分为托吡酯组、卡马西平组及丙戊酸钠组,分别接受托吡酯、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治疗.比较分析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卡马西平组有效率为70%,托吡酯组有效率为85%,丙戊酸钠组有效率为75%,3组比较不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脑炎继发癫痫接受托吡酯治疗的有效率相对更高,但与卡马西平和丙戊酸钠相比无明显差异,三种药物均可用于脑炎继发癫痫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娄萍 《中原医刊》1994,21(1):37-39
癫痫的治疗,现根据大量临床研究和血药浓度监测,药物治疗的双盲对照,认为在成人和青年中使用现行常用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卡马西平、丙戌酸等,效果无差异,选药主要根据其毒性,目前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已上升为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7.
1临床资料 66例继发性癫痫患者均来自本院门诊,男12例,女54例。年龄8岁-50岁。都曾用丙戊酸纳、卡马西平,苯妥英纳未能控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与卡马西平在癫痫发作中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40例癫痫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应用丙戊酸钠与卡马西平治疗。结果对照组患者中,治愈者3例,显效者5例,有效者10例,无效者2例;观察组患者中,治愈者5例,显效者7例,有效者8例。结论对癫痫患者行卡马西平治疗,效果优于丙戊酸钠,且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9.
HPLC法同时测定人血浆中四种氟喹诺酮药物的血药浓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用HPLC同时测定人血浆中氧氟沙星、诺氟沙星、洛美沙星和环丙沙星血药浓度的方法。采用Spherisorb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以甲醇-0.008mol/L磷酸盐缓冲液-0.5mol/L四丁基溴化铵(16:75:1.4,pH2.6)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80nm,血浆样品用乙腈沉淀蛋白后进样,简便快速,回收率稳定,对氧氟沙星,诺氟沙星,洛美沙星,环丙沙星四种氟喹诺酮药物检测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10~5.00μg/ml;0.11~5.40μg/ml;0.13~5.00μg/ml;0.10~10.00μg/ml。其方法检测限为:20ng/ml;20ng/ml;25ng/ml及40ng/ml,回收率均高于86%。应用本法观察了健康人口服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后的血药浓度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应用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脑炎后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脑炎后癫痫患者中随机抽取7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为三组,卡马西平组、丙戊酸钠组及联合组,分析三组治疗疗效。结果治疗后,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且卡马西平组、丙戊酸钠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联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卡马西平组、丙戊酸钠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缓释片用于治疗脑炎后癫痫的疗效相当,但两药联合的疗效更为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